发表于2024-12-28
基本信息
书名:岭南文化研究
定价:48.0元
作者:郭杰、左鹏军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3023994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在世界上,当人们说起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然首先是指向其内容上的丰富深邃,同时也理所当然地指向其时间上的历史悠久和空间上的地域辽阔。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在辽阔的地域范围内,中国文化是不断发展、演进、壮大、繁荣的。因此,要想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深邃,在把握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即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是从时代特征着眼的;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这是从地域特征上着眼的。他们虽是从文学方面立论,且其所言也未必完全缜密,但举以涵盖中国文化的不同领域和整体风貌,还是言之成理、启人深思的。
有鉴于此,关于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对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的整体风貌和本质特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各地广泛兴起、彼此呼应的地域文化研究,如关于齐鲁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燕赵文化等专门之学,都高度重视从文献整理、史料辨析、田野调查、民俗考察、方言研究等基础工作入手,结合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和全球化时代的新趋势,来开展不同地域文化的研究,这就为丰富和深化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整体性考察和规律性认识,为21世纪民族文化振兴的宏伟历史进程,发挥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来认识和理解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开展岭南文化研究的意义,进而解释和阐发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风貌、崭新的精神,我们的心胸和眼光自然会更加广阔和深邃。
说到岭南文化,自然要先说一说地理学意义上的“岭南”和“南岭”。地理学家指出:“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和江西、湖南之间,东西横亘着五座山岭,这五座山岭,由东到西分别称为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总称为五岭。五岭之间,南北贯穿着许多低平谷地,其中主要有五条。这片东西延展分布的山区,就叫做‘五岭’山地。五岭因为它在祖国的南方,所以人们又叫它做‘南岭’,正如北方的秦岭被称为‘北岭’一样。五岭一般高度在1000米以下。较高的达到1600至2000米。五岭山地在北回归线稍北的地方,即在北纬25°~26°之间,它距离南海三百多公里。由于它像屏障一样挡住北方吹来的寒冷气流,使两广冬天的气候变得暖和,草木长青,呈现出热带的景色。五岭是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界,阻隔着我国南北水路运输,从南到北的水运,到了五岭山足,就要起陆越岭。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利用五岭的地形作为行政区域划分的依据,‘岭南道’就是当时全国十大行政区之一。”曾昭璇、黄少敏:《五岭》,~2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7。按,曾昭璇(1921—2007),地理学家,曾任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教授,广东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热带地貌学及华南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著有《华南自然地理论文集》、《岩石地形学》、《历史地貌学》等书。黄少敏,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由此可知,所谓“岭南”是指中国南方“五岭”(亦即“南岭”)以南地区,主要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地区。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岭南”就已经作为行政区划,成为全国“十道”之一了。《旧唐书·地理志》云:“贞观元年(627),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如此划分的依据,恰恰就是岭南地区山川河流形态等特有的自然地理特征。
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是生存在的自然条件下的,由此形成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从事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岭南地区位于中国南部,处在热带、带之间,在气候上呈现出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高温多雨,夏长冬短,森林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在地貌上,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错综交织,而以山地居多;河流众多,形成以珠江为主体的庞大水系,水源丰富。岭南地区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人们由此而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了岭南文化的自然基础。
岭南地区在上古时代是百越族居住之地,秦汉之际成为南越、闽越诸藩国的辖地。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中原地区汉族人较大规模的南迁,给岭南地区带来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精神。但由于南岭山脉这一天然屏障的阻隔,岭南与中原的交通极为闭塞,经济文化发展也相对滞后。直到唐元年间,出自韶关的宰相张九龄主持扩建大庾岭古道,岭南地区得到逐步的开发。但在明代以前,这种相对滞后的局面并没有出现很大的变化。在生产方式上,岭南与中原一样,也是以农业为基础。除了水稻为首的谷物种植以外,适应着气候湿热、水流众多的特点,渔业、蚕业、果业等多种生产方式也都很普遍。明清时代,岭南地区进入了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岭南具有较长的海岸线,通过瓷器、茶叶、纺织品等出口,对外贸易非常发达,广州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甚至一度成为全国的外贸港口。对外贸易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岭南进入了历史上繁荣的时期。进入近代、现代以后,虽然历经各种动荡战乱,岭南连接海内外的沿海地区,这种在国家格局中具有重要辐射性和影响力的地缘优势,却一直不曾发生多大改变。
千百年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岭南人民创造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岭南文化。他们在山高丘多、地少田瘠的环境下,从事农业生产,不怕吃苦受累、不断坚持奋斗,这就形成了岭南文化中勤劳坚韧的地域特征。这是岭南文化基于特定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地域特征。研究岭南文化,既要看到,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诸多原因,岭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更要看到,岭南文化毕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浸润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血脉的各个区域文化之一,岭南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更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质。因此,在探讨岭南文化丰富内涵时,如果一般性地说明岭南文化作为一个地域文化,受到中原文化作为另一个地域文化的影响,固无不可;而如果仅仅用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和影响,来代指岭南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质,那就远远不够充分了。因为中原地区尽管一般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但中原文化毕竟只是地域文化的范畴,它和岭南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整体下的地域文化之一,用地域性的中原文化来代指整体性的中华文化,当然是不够全面的。因此,谈到岭南文化的发展,不仅要说明其地域文化基因的各种具体表现,更要说明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在岭南文化中的本质性表现及其成因。只有如此,才能够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
因此,我们在今天研究岭南文化,固然要对古往今来岭南文化发展演进的历程和特征加以解释和论述,而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在近代以来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上,岭南地区不仅在经济发展方面,而且在社会政治方面和思想文化方面,都在全国范围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回答这一问题,仅仅着眼于岭南地域条件已经显然是远远不够了,因为岭南山多地少、交通闭塞等自然条件,曾经长期制约着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自然条件显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仅仅着眼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自身格局,也已经是远远不够了,因为尽管在明清时代,中国某些地域出现了程度的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和性质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回答这一问题,还必须把岭南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母体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宏阔背景下加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我们翻开一部中国近代史,可以发现,从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广州起义,一直到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等,几乎所有标志性的重大历史事变,都与岭南直接相关。这些历史事件,发生于岭南地区,影响着民族命运,连接着世界格局。由此可以看出,岭南长期以来是我国重要的商业都市和外贸口岸,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市场经济发达,商业意识浓郁;岭南地区曾是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的前沿,也是军民奋起抗击侵略的战场,爱国精神强烈,民族感情深厚;岭南是历次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的发源地,无数仁人志士献身于崇高的事业,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岭南港口多,海岸线长,多年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与外部世界商业贸易、人员往来、文化交流都很频繁,思想活跃自由,富有包容精神;岭南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地域优势、时代优势得到综合发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所有这些,都是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在近现代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来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境界,需要我们在研究时,以时代发展为主轴,在地域特征、民族本质、世界背景的三个维度中,加以深刻系统的研究和阐发。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岭南文化研究,构建富于时代特色的研究格局,就要把岭南文化的地域特征和中国文化的民族本质结合起来,以辩证的历史眼光,揭示出岭南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征,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更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质;就要把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和波澜壮阔的时代发展结合起来,阐发近代以来岭南文化在救亡图存、奋发图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动因,提出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的思想文化资源;就要把学术追求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在严谨求实的学术追求中,自觉承担起经世致用的社会职责,把学术象牙塔的基础,深深置于大千世界的坚实土地上;就要把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世界背景的探寻结合起来,揭示出岭南文化、中国文化的有容乃大的广阔胸怀和宏大气魄,以及在对人类文明的开放吸收中不断发扬光大的辉煌历程,在全球化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提供历史文化、思想智慧的坚实基础。
这本《岭南文化研究》,汇集了华南师范大学几代学人从事岭南文化研究的代表性论文。作为“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华南师大,是华南地区学术研究的重镇,也是传承发展岭南文化的基地,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本书的作者们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学科,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广阔范围,观察问题的角度、展开论述的方法各不相同,年龄辈分、气质禀赋亦有差异,但都表现出严谨缜密、求实创新的学风,提出了扎实有据、富于开拓性的观点,其中许多还曾产生很大影响,引起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可谓心血之结晶。现由我和华南师大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左鹏军教授共同编辑,作为学术历程的一次回顾和巡礼,标志性成果的一次总结和展示。谨此感谢学者们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探索!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华南师大商周金文研究中心主任张桂光教授惠题书名,华南师大美术学院原院长林钰源教授惠赐扉页画幅,并致谢忱!希望由此为学术事业的不断发展,为岭南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岭南文化研究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岭南文化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岭南文化研究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