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 吴大器

2017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 吴大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大器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
  • 金融中心
  • 金融
  • 经济
  • 蓝皮书
  • 2017年
  • 吴大器
  • 区域经济
  • 政策研究
  • 城市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9182
商品编码:2977268014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2017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

定价:58.00元

作者:吴大器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2081491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记录了2017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现状和举措,以及其地位的提升。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2017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洞悉变局,擘画未来 概述 2017年,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金融科技浪潮席卷而来的背景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17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由吴大器主编)无疑是这一时期上海金融发展脉络的权威记录与前瞻性分析。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既有成就的梳理,更是一份深入剖析挑战、识别机遇、并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的战略报告。它聚焦于2017年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领域,通过详实的数据、深入的案例研究和专业的洞察,勾勒出上海如何在全球金融版图中巩固和提升其地位的战略路径。 时代背景与挑战 2017年,世界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地缘政治风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摇摆,都给国际金融体系带来了严峻考验。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FinTech)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金融业的各个角落,重塑着金融服务的模式、效率和安全性。传统的金融中心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如何拥抱科技创新、应对监管挑战、并保持国际竞争力,成为所有主要金融中心亟待解决的难题。 对于上海而言,2017年是其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一年。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上海肩负着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等多重使命。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既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些挑战,包括: 全球竞争加剧: 纽约、伦敦、新加坡、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在人才、资本、技术、监管等方面持续发力,上海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随着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生命线。 科技创新的融合与挑战: 如何将金融科技深度融入上海的金融生态,充分发挥其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创新产品和服务的优势,同时应对其可能带来的监管空白和潜在风险。 人才吸引与培育的瓶颈: 国际化金融中心建设离不开高端金融人才的支撑。上海在吸引和留住全球顶尖金融人才方面,仍需在政策、环境、文化等方面不断优化。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开放、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上海需要在法律法规、市场准入、监管服务等方面持续改进。 核心内容与亮点 《2017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以其结构清晰、内容详实、视角宏大而著称,深入探讨了2017年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多个关键维度: 一、 金融市场建设与深化 股票市场: 报告对201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回顾,分析了市场规模、交易活跃度、IPO发行情况以及投资者结构的变化。重点探讨了科创板的酝酿与启动对上海金融中心未来定位的影响,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上海股票市场的国际化和影响力。 债券市场: 详细分析了上海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最新发展,包括债券品种的丰富、交易机制的完善以及境外投资者参与度的提升。关注了绿色债券、科技创新债券等新兴领域的进展,以及其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衍生品市场: 重点关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等平台的发展,分析了重要衍生品品种的交易情况,如原油期货的国际化进程。探讨了如何通过发展多层次的衍生品市场,为企业提供更完善的风险管理工具,并提升上海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中的地位。 外汇市场: 深入研究了2017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便利跨境资本流动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及上海作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的功能强化。 二、 金融机构体系的完善与国际化 银行体系: 报告评估了2017年上海主要银行的经营状况,分析了其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新发展、以及风险管理方面的表现。关注了外资银行在上海的布局和业务拓展,以及其在促进金融市场开放中的作用。 证券基金业: 详细分析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在2017年的发展态势,包括资产管理规模、业务创新、以及国际化布局。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推动资产管理行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保险业: 报告回顾了上海保险市场的运行情况,关注了保险产品创新、服务升级以及风险保障能力的提升。探讨了保险资金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上海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 新兴金融机构: 关注了2017年在中国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公司、私募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等在新兴金融领域的探索与发展,以及它们对上海金融生态的积极影响。 三、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 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本书将金融科技作为2017年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突出亮点。报告详细分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支付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情况,包括在支付清算、征信、投融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上海在金融科技领域的优势与挑战: 深入探讨了上海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的优势,如庞大的市场需求、丰富的数据资源、以及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同时也分析了在监管、数据安全、人才引进、技术瓶颈等方面存在的挑战。 金融科技与金融监管的互动: 关注了2017年监管机构在应对金融科技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如何在新兴技术环境下实现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平衡。 案例研究: 可能包含对上海地区领先金融科技企业的案例分析,展示其创新模式和对金融业的颠覆性影响。 四、 金融开放与国际化战略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详述了2017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开放方面的具体举措,包括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以及外资准入的放宽等。 人民币国际化: 重点分析了上海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融资、投资等业务的发展情况。 吸引外资与国际人才: 探讨了上海在吸引外资金融机构、高端金融人才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以及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国际吸引力。 国际金融合作: 关注上海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在国际金融治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 五、 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监管 宏观审慎管理: 报告分析了2017年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努力,以及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这一体系中的具体实践。 重点领域风险监测: 关注了对影子银行、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和管理。 金融科技风险与监管: 深入探讨了金融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新型风险,如数据安全、技术失控、合规性挑战等,以及监管机构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投资者保护: 关注了上海在加强投资者教育、完善投资者赔偿机制、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方面的举措。 六、 服务实体经济与区域发展 支持科技创新: 详细分析了上海金融机构如何通过股权投资、债权融资、风险投资等方式,支持上海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服务中小微企业: 探讨了金融机构如何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 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 关注了上海在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探索,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气候投融资等。 区域金融联动: 分析了上海如何通过金融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构建多层次的区域金融合作格局。 价值与意义 《2017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以其前瞻性的视角、扎实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数据支撑,为理解2017年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战略参考。本书的价值体现在: 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本书的深入分析和政策建议,为上海市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为金融机构提供指导: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本书了解市场趋势、行业动态,调整自身发展战略,抓住发展机遇。 为研究者提供素材: 本书是研究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以及全球金融发展趋势的重要文献。 为公众提供信息: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展示了上海在金融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增进公众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认知。 总而言之,《2017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它不仅记录了上海在2017年这一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份里,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道路上所走的坚实步伐,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为上海在瞬息万变的全球金融格局中,擘画出更加清晰、更加宏伟的未来发展蓝图。它所传递的,是对挑战的积极回应,是对创新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实现世界级金融中心目标的坚定信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所呈现的,我预感是上海在2017年如何从一个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迈向国际化舞台的关键一步。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读上海在这一时期,在金融制度创新、市场开放度提升、国际化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和成效。例如,书中可能会深入剖析上海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吸引全球顶尖的金融机构和专业人才落地,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和竞争力的金融生态系统。我还会关注书中对上海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监管体系完善程度的评价,以及这些方面如何支撑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此外,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也探讨了上海在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国家战略方面所做的努力,例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2017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深度与广度,以及这座城市在国际金融版图上不断攀升的地位与影响力。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所吸引。虽然书名直指2017年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但我预测其内容绝非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或事件的罗列。我更加关注的是作者如何构建叙事,如何将抽象的金融概念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具体发展紧密结合。我设想,书中可能会从全球金融格局的变迁入手,分析上海在这一宏大背景下所处的地位和潜力。随后,或许会聚焦于2017年上海在深化金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的具体战略部署。例如,关于金融科技的发展,在那个时间点,上海无疑是探索和实践的前沿阵地,书中可能详细阐述了上海如何鼓励创新、如何构建监管框架,以及这些努力带来的初步成效。我还会留意作者对上海金融人才吸引和培养机制的探讨,因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离不开顶尖人才的支撑。书中是否有对标国际一流金融中心、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分析,或者对上海自身特色的挖掘与发扬,都将是我阅读的重点。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多角度、深层次的上海金融发展图景,帮助我理解这座城市在金融领域的雄心与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封面上“2017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几个字带着一种厚重感,似乎预示着其中蕴含着对一个关键时期上海金融发展脉络的深入梳理。封底作者署名“吴大器”也让人联想到其在该领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研究经验,这不由得勾起了我对这本书内容的好奇心。我尤其期待它能展现出2017年上海在国际金融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并非一蹴而就,其建设涉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人才、金融创新等多个维度,更需要有宏观的政策导向和微观的执行细节。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在这些方面都有所提及,或许会分析当时上海在吸引外资、发展离岸金融、深化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的具体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对上海金融生态的长期影响。同时,作为一份“蓝皮书”,我期望它能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和有深度的分析,而非流于表面。我对这本书寄予厚望,希望能从中获得关于上海金融发展前沿动态的真知灼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2017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预示着它会是一份对过去一年上海金融发展状况的全面总结与前瞻。作为一名对金融市场和城市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勾勒出2017年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征程中的具体路径。我推测,书中很可能详尽分析了当时上海在推进金融开放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比如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金融产品的创新交易等,以及这些措施对上海金融市场活力产生的具体影响。同时,我关注的是上海如何在全球金融风险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书中是否对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进展有深入的解读?是否探讨了上海在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金融领域所做的努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上海金融发展战略层面的洞察,帮助读者理解上海为何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更关注的是其背后的思想脉络和战略眼光。2017年,全球经济格局复杂多变,中国经济也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其建设必然会受到这些宏观因素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这些外部环境对上海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上海如何在这种复杂局势下,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金融发展战略。比如,书中是否探讨了上海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抓住金融科技发展的机遇,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否阐述了上海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金融合作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上海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估,以及对上海如何提升其在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方面的思考。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一份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思考,我渴望从中获得启发,理解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长远规划和核心竞争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