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给80后的礼物
定价:39.80元
作者:郭锋;陈熙 绘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21496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给80后的礼物》一书是专门献给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简称80后)的一份礼物。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经历和回忆。80后这一代人目前正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拥有了的经济积累。在此阶段,他们或处于人生的起步、奋斗时期,或处于迷茫、抉择时期。这种情况下,不管是面对生活的压力,还是沉浸于收获的喜悦,他们也许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年少时的记忆或许都与他们越来越远,本书借此契机推出。全书以图片和简短文字的形式呈现,精选69个80后在小学和中学时期的片段汇集而成。如吹肥皂泡、玩沙、打泥巴仗、抓子儿、蹭电视看、滚铁环、打弹珠、抽陀螺、打沙包、街机、玩手指头游戏,等等。每一个片段都是一个记忆单元,能让每一个80后个体忆起过去的自己和朋友,在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中回味当时的乐趣,感叹生活。
本书绘图作者陈熙是儿童插画师,出版有《蹦蹦和闹闹》《酱汤小屋》《陪你去看海》《波流上的合奏曲》等绘本。
目录
作者介绍
陈熙,“80后”。自由插画师,坚持儿童插画创作,作品风格童趣,为外各种儿童图书及杂志供稿无数。
l致力于儿童绘本创作,典型绘本作品:《蹦蹦和闹闹》《酱汤小屋》《云朵小火车》《波流上的合奏曲》《鱼博士和他的朋友们》等。
郭锋,具有天才气质的“80后”,喜爱文学的理科生。
l身份从“小郭”到“锋哥”再到“老郭”,现江湖人称“郭大侠”。
l有女儿后父爱觉醒,进入儿童教育行业以提升自我属性。
l曾任职于某书店儿童区,对儿童文学有较深了解。
l现为儿童培训师,学生口中的“小郭郭”,家长眼中的“人气奶爸”。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插画风格,我必须单独拿出来称赞一番。它不同于那种过于写实或者过于漫画化的风格,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带着一种温暖的、手绘的质感。每一幅插画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艺术品,虽然画面并不复杂,但却充满了情感的张力。比如,描绘孩子们在夏日午后追逐嬉戏的画面,寥寥几笔勾勒出了阳光的斑驳和孩子们的活力;描绘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的场景,虽然没有复杂的细节,但那种温馨的氛围却扑面而来。插画与文字的结合也堪称完美,它们不是简单的图文说明,而是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时代氛围。我感觉这些插画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叙事的一部分,它们用视觉语言补充了文字所无法完全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我甚至可以将书中的一些插画单独裱起来,作为一份独特的纪念品。这种用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出版方的诚意,也让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是复杂而又深刻的。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情怀消费”,而是一次对自我、对时代、对过往的深度回顾和反思。我从书中找到了无数个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那个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时代。它用一种温情脉脉的方式,抚慰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或有或无的伤痛,也激发了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本书的设计,从封面到插画,再到文字,都充满了细节和温度,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我真心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礼物”,而是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一份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我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80后朋友们,我相信他们也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和共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停留于对过去的简单回忆,而是试图从80后的成长经历中提炼出一些普遍性的价值和意义。比如,书中关于“坚持梦想”和“永不放弃”的篇章,虽然没有直接说教,但通过那些曾经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年轻人形象,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回忆起自己当年也曾有过各种各样的梦想,有些实现了,有些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搁浅了,但书中传递的“过程本身就充满意义”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未竟的事业”。这本书没有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展现“我们曾经如何做”,来启发我们“如何继续前进”。这种启发式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人生导师,用温和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80后特有的那种直率和幽默,又不失文学的细腻和韵味。作者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仿佛朋友之间闲聊的口吻,娓娓道来。但这种看似简单的语言,却蕴含着强大的情感力量。我经常会因为一句话而忍俊不禁,也会因为一段描写而眼眶湿润。这种语言上的亲切感,让我觉得作者和我之间没有距离,他所说的,正是我心中所想。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比喻和描绘,它们没有生硬的堆砌,而是自然地融入到叙事中,让整个故事更加鲜活生动。这种语言魅力,是我在很多同类书籍中都鲜少感受到的。它让我意识到,好的文字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传递情感,触动灵魂。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怀旧感,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略带复古的字体,瞬间勾起了我年少时对那个年代的记忆。我仿佛看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物资不算丰富,但精神世界却无比充实的日子。封面上的插画,虽然只是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可能是放学后一起在小卖部买零食的孩子们,可能是围坐在一起听收音机的大人,也可能是窗外飞过的那几只白鸽,都带着一种淡淡的温暖和宁静。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直接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一直觉得,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礼物不单单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共鸣,是对过去时光的一种回溯和珍藏。这本书,从封面开始,就已经成功地传递了这种情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时光胶囊,将那些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感受过的、甚至已经模糊的片段,重新鲜活地呈现在眼前。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里面究竟承载了多少属于我们的故事。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并不仅仅局限于80后童年和青春期的回忆,而是巧妙地将那个年代的社会变迁和时代特征融入其中。比如,书中提到了“万元户”的概念,还有当时流行的家电,像“286电脑”、“大哥大”等,这些都勾勒出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我还看到了关于当时教育方式的描述,以及孩子们课余时间的丰富多彩。这种将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写法,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厚重,也更有历史的纵深感。它让我们明白,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因素,更是那个时代孕育和塑造的结果。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它并非是简单的“缅怀过去”,而是通过回顾过去,来更深刻地理解现在,并且对未来有所启示。
评分翻开书的第一页,并没有直接跳入文字,而是映入眼帘的一段引言,寥寥数语,却像一把钥匙,轻轻地打开了我内心深处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它没有大张旗鼓地宣告“这是送给80后的礼物”,而是以一种温婉、细腻的方式,触碰到了我们这个群体独有的情感脉络。我看到了对童年零食的深情回忆,那些如今看来再普通不过的辣条、泡泡糖,在当年却是孩子们眼中的“奢侈品”,是课间最美好的期盼。文字中描绘的街头巷尾的吆喝声,游戏厅里此起彼伏的电子音,还有黑白电视机里播放的经典动画片,每一个细节都真实得仿佛昨日重现。读到关于“集卡片”、“换橡皮筋”的片段时,我甚至能感觉到当年那种纯粹的快乐和竞争。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去贩卖所谓的“情怀”,而是用一种平实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生活图景。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个最了解我们的朋友,他知道我们笑点在哪里,也知道我们泪点在哪里,他用文字搭建了一个桥梁,让我们得以重温那些纯真年代的点点滴滴。
评分这本书在关于80后成年后的生活和职业选择方面,也触及了一些我个人非常关心的议题。虽然它没有直接去教导读者应该如何做,但通过一些场景的描绘,让我对自己在职业发展上的选择有了新的思考。比如,书中可能会提到当年一些热门的行业,以及随着时代变迁,这些行业的发展和变化,这让我意识到,职业选择需要长远的眼光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同时,书中也描绘了80后在家庭生活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如何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这种多维度的描绘,使得这本书的内容不再停留在“情怀”层面,而是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即使我们已经告别了那个纯真的年代,但当年所养成的那些坚韧、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依然是我们应对当下挑战的宝贵财富。读这本书,让我不仅回忆起了过去,也让我对现在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80后与父母代沟方面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记得当年,父母总是无法理解我们为什么喜欢听那些“噪音”一般的流行音乐,也无法理解我们对漫画和电子游戏的痴迷。书中通过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描绘了这种代沟的形成,以及我们是如何在理解和冲突中成长的。作者并没有将父母塑造成“不理解子女”的形象,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那个时代过来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对子女的关爱。同时,书中也描绘了80后在成年后,如何逐渐理解父母,如何与父母建立更深层次的沟通。这种描绘,让我感到非常真实,也非常温暖。它让我意识到,代沟并非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需要用爱和理解去消弭的。读到这些内容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也看到了自己,并且对如何处理好与长辈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在描写80后青春期的烦恼与成长方面,有着出人意料的深度和细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第一次暗恋”的章节,作者用一种非常克制但又极其打动人的方式,描绘了那种懵懂的情愫,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那种不敢言说的羞涩。我记得当年,收到心仪的异性递过来的纸条,心跳会加速到难以置信的程度;看到对方不经意间投来的一个眼神,能琢磨上半天。书中描述的“写日记”、“听情歌”、“偷偷打听”等情节,都是我当年青春期最真实的写照。它没有回避青春期特有的迷茫和阵痛,比如关于考试的压力,关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关于与父母的代沟。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温和,他更多的是展现了我们在这些困境中的挣扎和自我调节,以及最终如何找到出口,慢慢成熟起来的过程。这种描绘,让我觉得不是在阅读一本“怀旧读物”,而是在回顾自己的人生轨迹,仿佛又重新经历了一遍那些或青涩、或苦涩、或甜蜜的青春岁月,并且对当时的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释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