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们不断和他在作品中相遇,却不敢走近他
* 米兰·昆德拉的人生拼图版,首次全面披露昆德拉人生足迹
* 一个极负盛名的传奇作家,一位在喧嚣都市消隐的当代隐士
米兰·昆德拉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个成功隐身的作家。三十七年以来,由于一直拒绝在媒体上露面,他从公共视野中消失了。泳池边阿涅丝的手势,卡列宁的微笑……他笔下的人物让读者难以忘 怀,而他本人却成了一个幽灵作家。他为自己的生活以及与他的经历有牵连的百年历史贴上了封条。
本书作者阿丽亚娜·舍曼从二十岁起,就渴望能与《玩笑》的作者昆德拉相遇。为了追寻昆德拉的足迹,她一直走在寻找米兰·昆德拉的道路上,从东欧到西欧、从布拉格到雷恩、从科西嘉到美丽岛往返穿行。她结识了昆德拉的夫人薇拉,与她一起追忆作家的往昔岁月。她采访过知名出版商、电影人、电视主播,凭吊过遇害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接触过年迈的持不同政见者和金盆洗手的间谍特工,也聆听过德斯诺斯和阿波利奈尔的诗篇……她通过作品阅读昆德拉的人生,又通过小说家的人生去解读他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和人生,经过几许翻译迷失,从此分裂在两个祖国之间。
★ 唯一:第一部米兰·昆德拉“人物”传记
★ 有料:采访作家的妻子、译者、好友、助理、同时代的作家等,呈现大量一手资料
★ 有趣:把昆德拉放在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从侧面再现了昆德拉其人,也呈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样貌
★ 图文并茂,勾画昆德拉人生拼图
##一本可有可无的小书,昆德拉还是隐身状态
评分##跨越两个世纪的有效钩沉,让我回忆起九十年代初读时的懵懂,又见识到之前完全不知晓的审查和秘密警察的工作对知识分子的控制术,先前就知道他在法国,却不知道他对翻译、异国首版等细节的态度……说是说时过境迁,但知晓这些被迫隐身、被迫双国籍的历史事实对我们这代人总是有好处的,哪怕是最后一代。
评分##轻薄小书,字里行间都是崇拜但可读性不是很高。
评分##作为“流亡”的隐者,米兰·昆德拉既与故国捷克渐行渐远,也与他乡法国渐行渐远。走进作品,昆德拉会带你以“零度”的视野思考人类存在与个人境遇;跟随阿丽亚娜·舍曼,当我们以“零度”视角寻找小说家的人生足迹时,人生中的逸闻轶事以及被昆德拉夫妇证实所滋养出的人情冷暖,才能在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世俗里面,理解他的清醒与不妥协。“质而时绮,癯而时腴”,是昆德拉人生和作品最恰当的写照。
评分##内容挺浅。
评分##基于昆德拉的“隐身”状态,对他人生重要节点的大致勾勒,并没有涉及过多的作品。总体而言是一本不错的小传,与作品一起构成了通向文学大师的一体两翼。
评分##“在成为文学明信片语录作家之前,昆德拉完美组织了自我的隐身。”
评分##一个作家无法用自己的母语发表作品,又与自己生活的“第二祖国”渐行渐远,过尽千帆回到故土,却已不是儿时模样。他的身体与欧洲一起衰弱。时代的悲剧,人只能被洪流裹着走,而米兰昆德拉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被吞没。
评分算起来,昆德拉已经九十三岁了。一个越是隐身起来的作家,越是让人着迷,关于昆德拉的一切都让人好奇。这本小书大概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写的边角料,几乎不涉及到昆德拉的作品,只是对昆德拉人生中重要的节点进行概述。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大概就是提到1969年到1979年十年之间,捷克的国家安全局对他的全方面监控,最终留下了2374页的档案。这样的监控,流亡到法国之后也没有幸免,他在雷恩大学教书的时候,捷克的国家安全局通过大学里的教师来了解他们的动态。书中还提到了昆德拉的第一段短暂的婚姻,在哪些朋友的帮助下“移民”到法国,以及晚年的因为著作的翻译问题重写作品。对昆德拉感兴趣的读者不要错过这本小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