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06
关晓红,汉族,广东开平人,1957年出生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广东文史馆馆员。从事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研究。曾获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公室颁发的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六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近年曾主持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主体项目“清史·学政表”、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子课题等多个国家科研项目,应邀到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等机构做访问学者。目前研究领域为近代政治制度、近代教育与文化、晚清史等。
目录
科举停废是近代社会重要的变动之一,作者在充分挖掘史料特别是使用大量媒体史料的基础上,将科举停废与晚清整个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考察,细细探究,纠正了过去认识的一些偏差误解,使读者对科举停废与近代社会关系的认识更加清晰,研究证实制度变动并非孤立, 必须将立停科举的过程,与清末民初社会的整体变动联系考察,才能正本清源。
作者简介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修订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修订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2020-12-11 读过 关键数据,把恩科特科都算上,有清一代平均每科两百多进士。制度不是变动不居的,研究科举必得从制度整体着眼,考试的僵化在嘉道时期就已出现,比如过重书法,最主要的是吏治败坏买官得正途举人进士“留滞”,科举之流动性已名存实亡。废除科举后,封疆大吏欲合培才和抡才为一,但现代教育所需的向下做普及的要求和古典金字塔的结构不相吻合,废掉之后两方都不理想。对读书人的冲击没有如俗见所说的那么大,因为各种优拔贡的「善后」考试甚至比废科举前还多,造成了官场的进一步堵塞,新改学堂立宪议兴都提供了此前没有的机会。书中不断出现的四字「缓不济急」,让人感慨系之。新见不少,对史料多有辨析。
评分##对学界普遍认为的停废科举导致士的边缘化这一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把张之洞在1905年立停科举中的犹疑态度指出来,再有详细写出了清廷在立停科举之后的善后举措。
评分##史料异常丰富,功夫异常扎实。
评分 评分##余两章未毕。页106 多一前引号;页230 “老死其间未能得青一衿者”当是“一青衿”;页258 “怨声载道”用得不太恰当。
评分 评分##科举改革之议清初已有,科举废除是老树不能接新枝的结果。科举废除推动学堂和留学大兴,推动工商学兵队伍壮大。废科举的善后工作并未做好。科举之废引发了道德危机。补:许纪霖认为,科举废除导致四民社会解体之后,除入工商学兵外,士人形成“土豪”“游士”两个群体,左右了后二十年的历史进程。王奇生认为,废科举给选官制度带来的震荡,持续到国民党统治时期。
评分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修订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