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07
张新颖
一九六七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
主要作品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九讲》《沈从文的前半生》;
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斜行线》;
随笔集《九个人》《迷恋记》《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
诗集《在词语中间》等。
本书收录了作者于二〇一七年至二〇一九年间所写的二十二篇随笔,内容涵盖童年求学时的经历和遇到的良师益友,对文学和写作的理解,自序或受邀写作的序言,关于沈从文的研究拾遗,以及其他文本研究(穆旦、余华和艾略特)。这些生活的纪念由无数个细小的场景组成,如同不起眼的沙粒,细腻而朴实,却蕴含着令人感动的瞬间。
◆在平常的经验中收集微不足道的沙粒,这本小书是时间的馈赠与生活的纪念
张新颖为这本随笔集取名《沙粒集》,沙粒是微不足道而又坚实之物。“不起眼的沙子,每一粒却自有硬度,自有形状、颜色,他们的构成携带着各自的经历。”“生命不断流逝,或许并不至于完全虚无,总有一些沙粒不肯消失于无形,不妨把它们当作时间的馈赠,生活的纪念。”这本小书收录了二〇一七年至二〇一九年间张新颖所写的全新随笔,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个文学批评家张新颖,也能看到一个有情的作家张新颖。
◆“如果可能,我愿意是个随笔作家。过去这样想,现在也是。”
作为教书匠的张新颖在课堂上的口头禅是“下面我也不知道怎么讲了”,同时在心里提醒自己,下一次讲,可能会讲得多一点、好一点。作为写作者的张新颖认为,写作的意义在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不仅是语言文字上的不足,而且是生而为人的方方面面的不足,进而使写作者成为更好的自己。“随笔不是巨著,写随笔的好处是写完一篇,不久就可以再写一篇,也就是说,不断地有下一次。它给不断的写作者提供了不断的机会。”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学习、弥补、增强、扩大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张新颖的“诚”。
◆灵气和诗性的文字,在一种自我的张力中寻求收敛的情感表达
梵高的“痛苦感”,布罗茨基的“感受的巨大加速器”,钱锺书的“风的姿态”,沈从文的“没有群体或派别所要的思想”,穆旦的“丰富的现代敏感”,艾略特和几代中国人的文学的“故事”,还有张新颖自己的“平常的经验,平凡的呼吸”。他写童年和求学时的经历,写对文学和写作的理解,但并不沉溺于个人的感受,而是从个人的经验中走出来,就像他写传记和诗歌一样,充满内在的情感张力。
沙粒集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沙粒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总是和自己说,不要看了不要看了,这是2019最后一本、最后一本,结果这种不到两百页的随笔,非常传统式的写法,根本不费我什么气力,三四天就读完了。 这本书收录了张新颖老师近几年来的随笔、文学讲稿、书评和部分沈从文研究后记的内容。张先生自称这些文章是“微不足道”的,...
评分##第一、四、五部分好看,第一部分写童年和少年的一些事,写得也很简单,但读着就觉得很有味。第四部分关于沈从文,第五部分关于现代新诗(主要是分析穆旦《诗八首》和艾略特关于现代中国诗歌的影响一条线索)。第二、三部分是一些小序之类的文章,就觉得有些太零散太简单了。书不厚,零零散散两个白天读完了。
评分##和许多读者一样,我第一次听闻张新颖老师的名字,缘于《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书。记得又一年,张老师来我的母校进行讲座。一时之间特别动心,翻出了《沈从文的后半生》想回中文堂听讲座顺便求个签名。可惜当天加班未能成形,不仅遗憾地错过了讲座,也没能达成和张老师见上一面的...
评分##其实书中我导不少文章之前都从各种渠道看过,这次算是一次回顾。想来拜入新颖师门下已经五六年,虽然并未有过彻夜长谈,或者如“去贾先生家蹭饭”那样关照过导师的生活,但这么多年来确实受过太多的不言之教——阅读新颖师的文字,或文学性,或漫谈性,或“学术”性,就是受教的最好的形式。从新颖师的身上,我能看到一个人的纯粹,看到一个人对文学的热爱、对文字的虔诚、对生活的谦逊。《沙粒集》是很好的一个结集,值得一读。PS顺便种草了学姐王占黑的小说,之后要买来读读。
评分 评分 评分沙粒集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