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1989年生,山西长治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1980年代以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与文化现象批评。
已出版《更新自我:当代文化现象中的个体话语》(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年版),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读书》等杂志发表文章40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曾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年度优秀论文奖、中国文联第七届“啄木鸟杯”优秀文艺评论(2022)等荣誉。
序 言
赛先生:当代中国人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钱理群)
导 论
“文学中国”遭遇“赛先生”之后
一、走出实验室:“科学”的社会化
二、“情动于中”:科学故事在述说什么?
三、“现代文化的不安定层”:一种文学生存论
四、赛先生升格运动与文学转型
上 篇
历史转轨中的“赛先生”:
文学的“游说”与“游离”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文化与科学话语的复杂张力
——以蒋子龙的工业题材小说为例(1975—1982)
一、历史与文学的转轨:“老干部”变身“新人”
二、三种工作法:“管理科学”“关系学”与投机主义的旋涡
三、难以同行的“赛先生”与“德先生”:过渡时期的干群关系
小结:“老干部”叙事的背面:“老工人”退场
第二章 “科学家英雄”的诞生及其后果
——论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一、“爱”与“美”的主体抒情机制
二、改写“又红又专”:“政治感”的变迁与“知识人”的诞生
三、从“珠峰”到“人间”:“成功学”叙述的现实危机
小结:“赛先生”升格与“知识”降格
第三章 “救救孩子”变奏曲
——新时期初期教育题材书写的构造与限度
一、“治病救人”的“阅读疗法”
二、叶圣陶的“救救孩子”与《中国青年》的思想讨论
三、“分母”的命运:知识与道德的分离
小结:“爱的教育”如何可能:反思启蒙进化史观
第四章 制造“未来”
——论历史转折中的科幻畅销书《小灵通漫游未来》
一、“未来”从何来?
二、物质还是精神:“未来”怎样书写?
三、用“未来”发明历史与现实
小结:重启科技书写的社会性向度
第五章 当代中国语境下“科幻”概念的生成
——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科文之争”为个案
一、三种叙述模式与再考察的必要性
二、记忆的空白:“属科派”的观点及其逻辑
三、如何认识“自由度”:社会主义文化转轨中的科幻
小结:想象融合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共同文化”
下 篇
从“赛先生”到赛博格:
文明转型与文学创造
第六章 认知媒介与想象力政治
——作为“新显学”的中国科幻研究
一、新显学的诞生
二、当代中国的“科技”及其文学形式
三、认知媒介与想象力政治
小结:科幻文学的文明意义
第七章 赛博时代的创造力
——近年诗歌创作中的机器拟人与人拟机器
引言 当代语言经验与二元论的失效
一、她们“是人类的姿态”
二、“人拟机器”的反讽:以创造的方式复制
三、在新的“创造力”面前:数据主义、超人文主义与解放潜能
小结:重启“创造力”的现实感与政治性
第八章 当代“诗意生活”的生产原理
——解读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的文化症候
一、机器化与诗歌的美学补偿
二、夜晚:场景化与生活方式的发明
三、听觉:亲密感与本真性拜物教
四、情绪:倦怠社会的语言休憩术
五、植物:当代人格的极致想象
小结:诗意之归宿,消费或生产?
第九章 互联网世代的文学生活与主体塑造
——以弹幕版四大名著的接受为个案
一、卷入“信息流”的文化读写
二、电子社群的“口头语言”
三、神经元趣味与创造力的“体制化”
小结:“电子人”的再生产
第十章 “互联网鲁迅”
——现代经典的后现代命运
一、人人皆可“鲁迅说”:经典的“数字化生存”
二、“闰土”的赛博分身与“故乡”的新媒体再现
三、说唱版《野草》:文学传统的“新感性”
小结:互联网需要经典
注 释
后 记
祛魅时代的人文学探索
· · · · · · (
收起)
赛先生,赛小姐,赛同志,赛菩萨?
“Mr. Science”走入中国社会后,为何生成多副面孔?
文学家打造的“科学家英雄”为何成为国民偶像?
赛博时代,人会模仿机器写作吗?
四大名著与鲁迅文学能否在数码媒介重获新生?
本书所关注的,是科学技术(即“赛先生”)在当代中国地位迅速升级的两个时期:以“改革”为主旋律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以及2016年以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文本细读和对社会文化现象的个案分析,阐释了当代文学如何因应变化而更新自身、发挥能量。
作者将科学与文学,及其背后的社会、思想、政治、文化加以有机联系,深入探究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