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3-6岁 翰?伯宁罕的作品总是乍看上去波澜不兴,然而本书将简短跳跃的文字与细致生动的画面结合得妙趣横生,将祖孙二人浓浓的亲情表现得令人怦然心动。结尾处如电影空镜头般静静的画面带给您恍若余音绕梁的感官享受,作者的大师功力尽显无遗。
内容简介
这个故事通过外公与小孙女无厘头的对话,将生活中的点点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小女孩的天真与老外公的从未消失的顽童之心将故事徐徐推进,生活永远不会结束,故事的结尾呢,也要读者慢慢体会了。
作者简介
约翰?伯宁罕是全球公认的“最著名且值得推崇的儿童插画家之一”。他于1936年在英格兰出生,就读于以启发性为主体的教育机构——夏山学校。那儿自由的教学方式,对约翰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来,他进入伦敦中央艺术学院求学三年,成绩优异,毕业时同时荣获设计专业的国家文凭。他的毕业作品是一本由手印和脚印组合而成的画册。
在设计过海报、圣诞卡及漫画之后,1963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儿童图画书《宝儿》。这本书旗开得胜,为他赢得了1964年的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大奖。
他于1 9 8 4 年创作的《外公》一书, 获得马歇尔奖, 并被拍成动画片。英国《每日邮报》形容这本书是“ 一个神奇之旅—— 一个老人领着一个小女孩儿走入他梦幻的记忆世界……”约翰把这本书的收入全部捐给了儿童慈善机构。
虽然约翰的作品目前只有二十多本,但几乎每本的销售量都超过百万,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畅销全世界。
他作品的拥护群体几乎没有地域之分,每年他都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来函。
在英国教育机构任职的图画书专家马格丽特?米克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哪一个孩子不喜欢看约翰?伯宁罕的童书。他把插画和文字充分配合,并提供了比表面更深远的意义,带给孩子们一个个美妙的奇幻之旅。”
一位资深儿童书业内人士说:“约翰的插画十分细致,很能吸引孩子。它们既不可怕,也不伤感。他的文字虽然浅显,但却能写出连大人也欣赏的故事。”
约翰和另一位著名插画家海伦?奥森贝里结婚,并育有三子。目前定居于伦敦北部。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细腻淡雅、如音乐般悠扬的出色画面,令我们无法错过约翰·伯宁罕。
——育婴世界
★约翰·伯宁罕,两次凯特·格林纳威大将得主,可以肯定地说,他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同时又令人尊敬的图画家之一。
——英国泰晤士报教育报特刊
精彩书摘
约翰?伯宁罕这本《外公》,使用诗一样的图画,很温馨地处理了“隔代关系”和“生命光辉”这两个相关的主题,使“老年”成为可爱的生命现象,用“离去”阐释“死亡”。
作者约翰?伯宁罕是一位“图画作家”。他用图画来写作。作品中也有文字,但是都很简短。那些文字,幼小读者不一定都认识,但是,这些话却是幼小读者会说也喜欢的。他用图画所“写”的这篇作品,是写给幼小读者的散文,轻松舒缓的情节悄然打动着幼小读者的心。
外公跟外孙女之间,人生经验的差异自然很大。外公所珍惜的,是“过去的美好时光”。外孙女却以认真的态度面对一个跟外公所经历的完全不同的“现在”。祖孙俩在一起,总想互相交换一些心得,但是因为所关心的事件不同,他们虽然在“交换”,却不能产生“交集”。有趣味的是,他们虽然不能产生思想的交集,但在情感上却是相连的,这就是亲情。伯宁罕用他的图画语言,风趣地描绘这种在各说各话中滋长的亲情,既生动,又令人感动。作品中
的外公虽然有时候令外孙女气恼,但是他们仍然能够以“爱”和“关怀”互相回馈。在亲情“聚光灯”的照耀下,代沟连影子都不见了。伯宁罕生动地描绘了纯真美善的“隔代关系”。
书中有一幅画,画的是外孙女静静凝视外公常坐的那张沙发。伯宁罕用“消失”、“不见了”和“从此不再回来”来阐释死亡,并用怅然若失的意境处理死亡这个题材。他不希望“死亡”对幼小读者造成伤害性的震撼,这种态度是美善的。
这本为幼小读者画的“散文”,发散出温暖的“人生思考”的光辉,连父母亲也可以读一读。成人为一本儿童读物所感动,这种事情,在儿童文学世界里并不少见。
生于1936年的英国图画书作家约翰?伯宁罕说:“没有压力的童年为我的创作打下了最好的基础。”这种崇尚自由与创意的精神反映在他的生活与图画书里。17岁那年,伯宁罕拒绝服兵役,后被改以替代役,从事过农耕、森林和清理贫民窟等工作,之后又参加了救护队,还到意大利南部帮助兴建过学校等。
20岁时,他进入伦敦的中央艺术学校就读,毕业后曾到以色列的电影公司工作,之后又回到英国开始以插画为业。他曾为伦敦交通局设计过海报, 为杂志画过漫画, 设计过圣诞卡,直到1963年出版了第一本图画书《宝儿》。《宝儿》一出版即得到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大奖的肯定。如今,约翰?伯宁罕的图画书已经得到全世界小朋友与成人的喜爱。他的作品充分体现出他对儿童的了解,以及身为父亲的经验。伯宁罕说:“我的读者并不只限于儿童,而是所有的人。我的作品尽量简洁, 但却极力避免幼稚。”的确,阅读他的图画书,不仅儿童会产生共鸣, 成人也会得到提醒,能暂时从现实中解放出来,充分享受一下想象的乐趣。至于他所谓的简洁,往往是意在言外,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与参与空间,《外公》就是很明显的一个例子。
约翰?伯宁罕的图画书都是自写自画,他对于图文关系的运用和掌握的确都有独到之处。就文字来说,《外公》这本书全是外公与孙女的对话, 没有明显的故事轴线, 甚至连“外公说”这样的文字都省略了,而是利用不同的字体区分出两人的话语,由读者自己猜测是谁在发言,以及说话时的情境如何。
举例来说,在第一个对页(左右相对的两页)上,代表外公的字体写着:“我的花籽儿多得快要没地方种了。” 小孙女没有回答, 反而问:“外公,蚯蚓会不会上天堂?”读者猜测到的可能状况是小孙女把蚯蚓弄死了。而第三个对页只有外公的一句话:“没听说过小布熊也算是小女孩儿。”显然外公没有弄清楚小布熊假扮的身份,这个身份必定是小孙女指定的。这样的文字就像生活中祖孙两人的对话,虽然没有故事性,却勾勒出他们的生活面貌,以及两人感情的深厚。前面所有的铺陈为最后没有文字、仅有图画的三页提供了情感的积累。无声的反差,更突显了快乐与忧伤的强烈对比。
《外公》一书,简洁的文字和图画结合得异常紧密,因为文字省略的部分往往由图画负责述说。例如,之前说到“没听说过小布熊也算是小女孩儿”的那一页,图画告诉我们祖孙两人原来是在玩医生、病人的游戏。又如之后一个对页,外公说:“今天外公不能出去玩儿了。”文字没有说明原因,但是图画却能显示出是外公生病了。
此外,伯宁罕还在左右对页中运用了两种不同的画法,左页图以单线描画, 棕色的笔墨如中国画的水墨线描, 儒雅隽秀, 内容的表现有想象——例如化妆的布熊、咬住钓饵的鲸鱼,有回忆——例如外公童年的情景,也有补充右页图的作用——例如温室里的工具、雨中的池塘;而右页则是清新活泼的铅笔淡彩,画出祖孙两人对话时的场景。
虽然大多数的对页都是左右图各司其职,不过也有几个画面是跨页的形式,也就是左右页合成一张大图,例如祖孙俩吵架的那页,文字是:“那种事情外公不想听。”还有祖孙又和好的那页,外公说:“这巧克力冰淇淋真不错。”孙女说:“不是巧克力,是草莓。”而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最后没有文字的一个跨页,这个跨页的左边是用线条画的小孙女,右边是上
了颜色的绿沙发,从之前的图画中,读者知道这是外公的沙发,空空的沙发暗示着外公已经不在了。微微颤动的线条隐约地表达出小女孩的不解与孤单,而那张绿色的沙发似乎仍保存着关于外公的温馨回忆,这样安静的跨页,却是感人至深的。
从《外公》这本书可以充分看出伯宁罕的创意,他创作的图画书一再实验、一再突破既有的格式,把文图合作的可能性发挥到了极致,使读者在阅读时既能得到想象的喜悦,又因触及到真实的情感而在心底产生共鸣。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为三到六岁儿童设计的、内容丰富且引人入胜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小星星的奇妙旅程》 一本关于探索、友谊与成长的绘本 目标读者: 3 - 6 岁学龄前儿童 页数: 32页(全彩印刷,硬纸板或厚磅铜版纸) 主题: 宇宙探索、友谊建立、勇敢面对未知、自然科学启蒙 推荐理由: 《小星星的奇妙旅程》不仅仅是一个睡前故事,它是一扇通往浩瀚宇宙的魔法之门。本书以细腻的笔触和温暖的色彩,描绘了一个关于好奇心如何驱动小小探险家完成不可能任务的温馨故事。它巧妙地将枯燥的科学概念融入充满想象力的冒险中,是培养孩子早期科学兴趣和社交情感能力(SEL)的理想读物。 --- 故事梗概:一场说走就走的星际旅行 故事的主角是一颗名叫“闪闪”的小星星。闪闪与其他数不清的星星一起,安静地挂在夜空中,日复一日地闪烁着,直到有一天,闪闪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渴望——它想知道,在它遥远的夜空之外,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第一站:告别与准备 闪闪鼓足勇气,向它最好的朋友——月亮婆婆——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月亮婆婆慈爱地笑了,她没有阻止闪闪,而是告诉它:“勇敢的孩子,只要心怀好奇,每一步都是值得的。” 在出发前,闪闪需要准备“旅行物资”。它小心翼翼地收集了三样宝贵的东西: 1. 一束温暖的光芒: 用来照亮最黑暗的角落。 2. 一小块坚固的星尘: 用来抵御太空中的小小的寒意。 3. 一颗跳动的好奇心: 这是最重要的“燃料”。 第二站:拜访行星朋友们 闪闪踏上了它的旅程。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把太阳系中的行星拟人化,让孩子们在故事中自然地学习到每颗行星的独特特征。 初遇水星(速度之王): 闪闪首先拜访了离太阳最近的水星。水星跑得飞快,它告诉闪闪:“别停留太久,这里的白天太热啦!” 闪闪惊叹于水星的快速旋转,并学会了“快”与“慢”的概念。 探访金星(云层下的秘密): 接下来是美丽的金星。金星被厚厚的橘黄色云层包裹着,它略显神秘地对闪闪说:“我看起来很温柔,但我的脾气可不好(暗示其高温和大气层),你需要从远处欣赏我。” 闪闪理解了“外表与内在可能不同”的道理。 蓝色家园——地球(友谊的起点): 闪闪回望自己的“家乡”——地球。在这里,它遇到了正在玩耍的地球宝宝,他们分享了水和氧气的美好,并约定以后要一起守护这片蓝色的家园。这是整本书中最温馨的互动,强调了珍惜现有美好的主题。 红色巨人——火星(古老的谜团): 火星看起来有些孤单,它的表面布满了红色的沙丘和古老的河床。火星向闪闪展示了它储存的“梦想的化石”(暗示对水的探索),并邀请闪闪未来再来做客。 巨无霸的拥抱——木星(气体的海洋): 闪闪被木星那巨大的身躯和美丽的“斑纹”(大红斑)所震撼。木星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它像一位年长的智者,教导闪闪“包容”与“体积”的概念,并展示了自己如何用引力保护着身边的小伙伴们。 戴着光环的贵族——土星: 土星优雅地转着圈,它的光环闪耀着冰晶的光芒。闪闪小心翼翼地穿梭于光环之间,感受到了秩序与美丽的结合。 第三站:面对挑战与成长 在旅途的最后一段,闪闪决定去探索更遥远的边疆——那些幽暗、充满未知的小行星带。 在这里,它第一次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一片混乱的小石块,它们互相碰撞,让闪闪的旅程变得颠簸不安。一不小心,闪闪的光芒被一块灰色的石头遮挡住了,它开始感到害怕和迷茫。 这时,它想起了月亮婆婆的话和地球朋友的友善。闪闪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利用自己收集的“好奇心燃料”,勇敢地绕过障碍,并发现那些“小石块”其实是宇宙形成初期的珍贵碎片。 结局:回归与新的开始 闪闪带着满满的回忆和更坚定的心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它不再只是一个安静闪烁的点,而是一颗拥有故事的星星。它向月亮婆婆讲述了它看到的奇妙景象,那些关于速度、温度、气体和岩石的知识,都变成了它闪烁光芒中更深邃的色彩。 它明白了,探索的意义不在于到达的终点,而在于沿途遇到的每一个朋友,以及每一次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长。 --- 本书的教育价值与特色 1. 科学概念的趣味化植入: 行星认知: 孩子可以轻松记住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大小、颜色、环绕特点)。 宇宙现象: 故事中自然地介绍了光、热、引力、大气层等基本概念,为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运动与位置: 通过闪闪的移动,孩子对“远近”、“快慢”有直观感受。 2. 情感与社交技能培养(SEL): 培养好奇心: 鼓励孩子对周围世界保持探索的欲望,不满足于已知。 建立友谊: 展现了跨越界限的友谊(即使是星星和行星),强调分享与互助的重要性。 面对恐惧: 闪闪在小行星带的迷茫与克服,是引导孩子处理挫折和未知恐惧的优秀范例。 自我价值肯定: 最终,闪闪因为自己的经历而变得更加闪耀,告诉孩子“与众不同”是值得骄傲的。 3. 艺术风格: 本书的插画风格采用柔和的夜空色调为主,搭配行星的高饱和度色彩进行点缀,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线条圆润,人物(行星)表情丰富细腻,特别适合低龄儿童的视觉发展,营造出既梦幻又踏实的安全感。 《小星星的奇妙旅程》,是送给每个心中有梦想、渴望了解世界的孩子,最闪亮的一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