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偈百则

禅偈百则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洪修平,张勇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15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67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禅的智慧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撰述严谨,叙事简明,分析独特,通俗易懂,是一本了解中国本土佛教——禅宗的理想读本。

内容简介

  禅是中国佛教文化思想的心要。禅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资源,它结合了儒、道、佛的精神。禅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也不是只有深山古刹里的老和尚才参禅入定,因为禅就是一种智慧的人生哲学,所以人人都可以参禅。禅是一种人生态度,禅是一种科学精神,禅是一种思维方式,禅是东方人智慧的结晶;禅是一杯茶,禅是一首诗,禅是一幅画,禅是一本书…… 禅像一盏明灯,能点亮心灵,开启人生的智慧;禅能助人沉思,使人更理智地面对世界,迈出踏实的脚步,走向充实圆满的幸福人生。本书收录了禅偈百则,供世人悟道。

作者简介

  洪修平,江苏苏州人,哲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莱特(Fulbright)研究学者,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二百部)副主编,并兼任国际儒联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的研究,在海内外出版《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禅学思想史》、《中国佛教文化历程》等学术著作二十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和(《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四十多篇。
  张勇,安徽濉溪人。毕业干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佛学。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编著学术著作三部,校点古籍一部。

目录

总序:禅是智慧
第一章 传法偈
1 吾本来兹土
2 本来缘有地
3 华种虽因地
4 华种有生性
5 有情来下种
6 心地含诸种
7 心地含诸种
8 心地随时说
9 沿流不止问如何
10 学者恒沙无一悟
11 不是岭头携得事
12 船子当年返故乡
13 梦幻空花
第二章 示法偈
14 身是菩提树
15 菩提本无树
16 从来共住不知名
17 吾心似秋月
18 无来无去本湛然
19 摧残枯木倚寒林
20 三间茅屋从来住
21 百尺竿头不动人
22 赵州南,石桥北
23 空门不肯出
24 尘劳迥脱事非常
25 千尺丝纶直下垂
26 我有一布袋
27 手捏青苗种福田
28 学道先须且学贫
29 拥毳对芳丛
30 孤猿叫落中岩月
31 色见声求也不妨
32 春雨与春云
33 一年春尽一年春
34 桶底脱时大地阔
35 几年鏖战历沙场
第三章 开悟偈
36 切忌随他觅
37 一击忘所知
38 三十年来寻剑客
39 清风楼上赴官斋
40 也大差,也大差
41 光明寂照遍河沙
42 处处逢归路
43 我有神珠一颗
44 山前一片闲田地
45 金鸭香消锦绣帏
46 刀刀林鸟啼
47 终日看天不举头
48 实际从来不受尘
49 只是旧时行履处
50 沔水江心唤一声
51 东坡居士太饶舌
52 春天月夜一声蛙
53 诸法从本来
54 尽日寻春不见春
55 崇天门外鼓腾腾
第四章 颂古
56 江国春风吹不起
57 犀牛扇子用多时
58 对扬深爱老俱胝
59 一口吸尽西江水
60 拂拂山香满路飞
61 团团秋月印天心
62 一拳拳倒黄鹤楼
63 韶光三月景和融
64 烟笼槛外差差绿
65 花落花开百鸟悲
66 廓然无圣不须征
67 雪覆乔林同一色
68 凉风落木楚山秋
69 多谢尊前窈窕娘
70 隐隐烟村闻犬吠
71 垂垂杨柳暗溪头
72 一叶扁舟泛渺茫
73 鹤立松梢月
74 春有百花秋有月
75 誓扫匈奴不顾身
第五章 宗纲偈
三种生颂
76 想生颂
 77 相生颂
78 流注生颂
三照语颂
 79 本来照
80 寂照
 81 常照
四料简颂
82 夺人不夺境
 83 夺境不夺人
84 人境俱夺
85 人境俱不夺
86 总颂
黄龙三关颂
 87 生缘颂
88 佛手颂
89 驴脚颂
90 总颂
偏正五位颂
 91 正中偏
92 偏中正
 93 正中来
 94 兼中至
95 兼中到
云门三句颂
96 函盖乾坤
 97 截断众流
98 随波逐流
 99 华严六相义颂
100 通玄峰顶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传法偈
  1 吾本来兹土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本则传法偈传说为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所作,《宝林传》、《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坛经》等均有记载。菩提达摩(?~536),简称达摩,“摩”亦作“磨”。菩提达摩为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刹帝利种姓,本名菩提多罗。从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出家,改名达摩,从师得受正法,并承祖位,为西天二十八祖。达摩于梁普通七年(526)至中国。初到中国,达摩被梁武帝迎请到金陵,但终因与武帝机缘不契,而北渡栖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静待法缘。后有博学之士神光前来参谒,达摩起初端坐不语不理,后被其“立雪过膝”、“断臂求法”所感动,遂收为徒,取名慧可。九年以后,达摩临终付法,让弟子“各言所得”,道副得“皮”、尼总持得“肉”、道育得“骨”、慧可得“髓”,达摩便将衣法传与慧可,并作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五灯会元》卷1)此后禅门法脉代代相承,达摩被尊为东土禅宗初祖,慧可则为二祖。
  这则传法偈的首句在各本《坛经》中稍有不同。最早的敦煌本作“吾本来唐国”,后来惠昕本作“吾本来东土”,通行本则都为“吾本来兹土”。第二句交待来中国的目的,即“传法救迷情”。达摩临终把四卷《楞伽经》授予二祖慧可,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此后数代禅宗祖师,一直都将《楞伽经》作为重要印心经典递相传承。达摩所传禅法为“大乘安心之法”,这在慧可初参达摩时二人的一番对话中已有所表露:
  慧可:“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我与汝安心竟。”
  “安心”的核心内容是“二入四行”。所谓“二入”,是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指“藉教悟宗”,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凭借经教中所示的种种法要而悟得人人本具的“真性”,从而确立“舍伪归真”的信仰和决心;二是树立信仰后,通过禅定“壁观”,令心安定,不生分别,不再依赖经教,而达心与道冥之境。“行人”是修禅的实践方法,含摄“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行。“四行”其实是说,在四种禅修实践中要做到无怨无憎,无喜无悲,无贪无求,安心无为,称法而行。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叶”指花瓣,如韩愈《题百叶桃花》诗:“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关于“一花开五叶”,有两种理解。一种说法认为,“五叶”表示五代,指禅宗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惠能而得以发扬光大;另一说法则以“五叶”表示曹洞、临济、云门、沩仰、法眼等五家,暗示了日后惠能南宗门下的五家分派。“结果自然成”,五老峰释曰:“因花结果,因人悟心,悟无所得。”(《禅门诸祖师偈颂上》)这句话点出了达摩“安心”禅法的宗旨:崇尚虚空而不著言相,重视实践而不重形式,倡“藉教”而“悟宗”,强调在禅定中自证本心,契悟真理。
  达摩促进了印度禅向中华禅的转化,达摩也因此被奉为中国禅宗初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遂成为后代禅门弟子参学的主要话头之一。
  2 本来缘有地
  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
  花亦不曾生。
  慧可(487~593),一名僧可,俗姓姬,虎牢(今河南荥阳县)人。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礼达摩为师,从学六年,精究一乘。达摩入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天平初年(534),慧可到了东魏的邺都(今河南安阳市北),大弘禅法,由于受到异派学者的迫害,其后即流离于邺、卫(今河南安阳、汲县)之间,所以到了晚年,并没有多少随从的弟子。隋开皇十三年(593)入寂。
  据《五灯会元》卷1载,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来见慧可,问道:“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慧可答言:“将罪来,与当忏。”居士过了好一会儿,说:“觅罪不可得。”慧可说:“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居士又问:“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慧可答言:“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居士闻言,深有所悟,说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慧可闻言,知其已悟,许其出家,取名僧璨。二年后,僧璨得慧可衣法,为禅宗三祖。慧可传法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首先要明确这两句话中的几个概念。“本来”,即无始以来,这里指有情众生本来具足的真如自性。“缘”,攀缘之义。“有地”,应指“心地”,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日心地。“因地”,与“果地”相对,指修行佛道之阶位。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众生本具的清净本性,依于因缘和合的三界“有地”,而促使“因地”中的菩提种子,开花结果。这明显来自《楞伽经》中的“如来藏”思想。“如来藏”,意谓如来在胎藏中。作为“佛性”的别名,“如来藏”突出了一切众生生来具有清净的如来法身,强化了人人皆可成佛的观念。《楞伽经》认为,“如来藏”因受“客尘”所染,而变成“识藏”,从而变成能够直接派生出世上一切的阿赖耶识。由于它与被染污的七识混在一起,从此在“苦乐”之中生灭不息。因此,佛法修证,就必须将被熏习污染的如来藏再转变成清净的如来藏。
  “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偈的前两句表达的是“三界唯心”的佛性论思想,这两句表达的则是般若中观的毕竟空思想。慧可在这里是用般若性空来破除人们对“佛性”的执著,他认为:在清净的本性上,一法不立,一尘不染,并无菩提佛种,也无心花顿开之事。有情众生,由于被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故厌惧烦恼,欣求菩提,终日颠倒妄想。若能契悟一切法本“无生”,清净真心人人本自具足,不假外求,自然回归“本来”。这两句话的立足点,虽然仍是《楞伽经》的清净心,但它更突出了众生对清净本心的自觉,突出了幻化非真、虚妄无实与如实幽理、万法皆如的不二。
  通过这则偈颂可以看出,慧可在以《楞伽经》印心的同时,又通过勾通般若学与佛性论之间的联系,发展了达摩的禅法思想。他对僧璨所说的“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其实就是把佛、法、僧三宝统一于心,从而突出了自性自度、自心觉悟的倾向。在慧可禅法中,心性就是真如,自性就是佛,因而清净之心就是所观的对象,修禅无需追求“与道冥合”,而是应该“自性觉悟”。
  3 华种虽因地
  僧璨
  华种虽因地,
  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
  华地尽无生。
  僧璨(?~606),又作僧粲,生年、籍贯不详,或谓徐州人。僧璨以居士身得法于二祖之后隐居皖公山。据《五灯会元》卷l载,隋开皇十二年(592),年仅十四的沙弥道信来求解脱法门。僧璨问:“谁缚汝?”道信:“无人缚。”僧璨曰:“何更求解脱乎?”道信于言下大悟。其后,道信随侍三祖九年而得其衣法,是为禅宗四祖。僧璨传法偈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大业二年(606),僧璨人寂,唐玄宗赐谥“鉴智禅师”。著有《信心铭》,后人视为禅宗要典之一。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开头两句发挥的是《楞伽经》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思想。有情众生本来具有菩提种子,尽管他们的菩提种子还在因地之中,还没有达到佛之果地,但只要认真修行,最终会从因地之中开花结果。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这是用般若之“空”斩断人们对“种”、“花”的执著。菩提种子本自具足,并非别人所下,心境原是一空,万法本来一如。有情众生不知自性本来清净,却一味向外寻找解脱法门,颠倒妄想,执幻为真,作茧自缚。《信心铭》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一念心歇,便回归于纤尘不染的生命源头。
  这则偈颂的思想核心是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思想,强调众生本心的自然具足,同时又引入了般若三论心境两空、破邪显正的思想与方法,结合“不二法门”,而把达摩禅中的“无自无他”、“称法而行”进一步发展为息妄显真、无求无证、自然逍遥的思想。
  4 华种有生性
  道信
  华种有生性,
  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
  当生生不生。
  道信(580~651),蕲州(今属湖北省)广济县人,俗姓司马。幼时即因仰慕空宗诸“解脱门’’的殊胜而出家。后来参谒僧璨,言下大悟,得其衣钵。唐武德七年(624)归蕲州,住破头山(后名为双峰山),大振法道,学侣云集。一日往黄梅县,途逢一骨相奇秀之小儿,两人有一番精彩的对话:
  “子何姓?”
  “姓即有,不是常姓。”
  “是何姓?”
  “是佛性。”
  “汝无姓邪?”
  “性空,故无。”
  道信默识其法器,与其母商量,许其出家,取名弘忍。其后,传法与弘忍,是为禅宗五祖。传法偈曰:“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这两句与僧璨传法偈的前两句意思比较接近,大致是说,有情众生心中的菩提种子,具有开花结果的性能,在“因地”之中能生出菩提道果。“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这两句就比较难理解了。“大缘”指什么?“性”指什么?两者是什么关系?“生”与“不生”的关系又如何理解?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从道信的禅学思想人手。
  道信在其《人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道信禅法的理论依据是《楞伽经》和《文殊说般若经》。《楞伽经》和《文殊说般若经》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主张“生佛不二”,但两者的理论基础并不一样,前者认为众生皆有常住不变之如来藏,皆得成佛;后者则把佛与众生以及菩提等等,统统归于非有非无之实相。道信正是将这种即假而空、生佛不二的实相念佛法门与《楞伽经》的“诸佛心第一’,相结合,而成就了自己的“安心”方便法门。道信所强调的“心”,既保留了楞伽的如来藏清净心之义,也通过般若实相说而具有了当下念佛的人心之义。
  再回过来看“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两句。联系上面所说的道信用般若的无相之实相来改造楞伽的心性说,这里的“大缘”应指“缘起性空”,即非有非无之实相;“性”,是不待因缘而本自具有的本质,这里指人人本具的清净佛性。“大缘与性合”,是以“性空”实相来与如来佛性相合,从而使如来真常之心更多地让位于当下自然的现实人心。《文殊说般若经》说:“是故听者莫作二相,不舍诸见而修佛法,不取佛法不舍凡夫法,何以故?佛及凡夫二法相空,无取舍故。”从性空实相上来看,菩提非有非无,佛法与凡夫法无二,修佛法而不舍诸见,于佛法不取,于凡夫法不舍,所念之佛即是心,念佛之心即是佛,念与所念皆不离心,心就是佛,这哪还有菩提之花“生”与“不生”的区别呢?这就是“当生生不生”的内涵。
  从达摩到僧璨,三代祖师都是以《楞伽经》印心,道信除继承了这一传统外,又依《文殊说般若经》,用般若的无相之实相来改造楞伽的心性说,这是对达摩禅法的新发展。
  5 有情来下种
  弘忍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性亦无生。
  弘忍(601~674),俗姓周,湖北黄梅人。七岁时,从四祖道信出家,十三岁时,正式剃度为僧。永徽三年(652)得道信法衣,被后世奉为禅宗五祖。弘忍在黄梅东山弘法,世人把他与道信之禅法并称为“东山法门”。龙朔元年(661),居士惠能前来拜谒。五祖试问其所来及欲求何物,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谓:“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对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惊异其禀性非凡,遂使入碓房舂米。八个月后,惠能以一首示法偈得到五祖的赏识,五祖为其密说《金刚经》,并潜授衣法,是为禅宗六祖。五祖传法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咸亨五年(674),弘忍圆寂,年七十四,葬于东山之冈。
  中国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至四祖道信,都是以《楞伽经》印心,弘忍在继承此禅法的基础上,改以《金刚经》为宗典,以“彻悟心性之本源”为旨,以“守心”为参学之要。他说:“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切物,即是本心。”(《宗镜录》卷97)弘忍传法偈正代表了这一思想。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有情”,又名众生,佛教用来指一切有情识的动物。“有情来下种”,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有情众生悉有佛性;二是有情众生痴心于菩提道种的栽培。“因地果还生”,于因地上自然结生菩提道果。这两句是在讲有情众生对“成佛”、“修行”的理解。其实,有为世间的一切,只是缘起方便施设的假名,并无实在的体性,甚至连“成佛”、“修行”等,也是一种执迷。接下来两句,弘忍便用金刚般若之智斩断有情众生对“成佛”的执迷。“无隋既无种,无陛亦无生。”众生本陛清净,本无凡情、佛种的存在,当然也无“实性’,及“菩提道果”的结生。众生由于迷于真性,妄起爱憎之心而丧失了真心,因而未得成佛;若能悟达法性,了知三界唯心,自识本心是佛,不假外求,从而守本真心,妄念不生,便能自然与佛平等无二。正如他在《最上乘论》中所言:“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无二。”
  本则偈颂的前两句讲众生对自性之迷,后两句讲对自性之悟,全偈已经暗含了“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的思想。在弘忍以前,达摩系的禅法一般还没有专门涉及自性的迷悟等问题,弘忍开始将对自心自性的“迷”与“悟”较明确地引入禅门,这是继道信以后,对达摩禅法的又一发展,在禅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前言/序言

  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诗《书焦山纶长老壁》,是他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被流贬黄州,诏移汝州,途经今镇江焦山,造访一位禅师的题壁之作,全文如下:
  法师住焦山,而实未尝住。我来辄问法,法师了无语。
  法师非无语,不知所答故。君看头与足,本自安冠履。
  譬如长鬣人,不以长为苦。一日或人问,每睡安所措。
  归来被上下,一夜无着处。展转遂达晨,意欲尽镊去。
  此言虽鄙浅,故自有深趣。持此问法师,法师一笑许。这是一篇典型的所谓“明禅”作品,大意是说他向禅师纶长老
禅偈百则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禅偈百则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禅偈百则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禅偈百则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很实用的书

评分

[ZZ]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NRJJ]非常好的一本书,京东配送也不错!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 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 玉。”   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   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

评分

一则一则的小故事,讲的很有意思

评分

很值得一读及保存~推荐给喜禅宗的读者~

评分

评分

  禅是中国佛教文化思想的心要。禅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资源,它结合了儒、道、佛的精神。禅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也不是只有深山古刹里的老和尚才参禅入定,因为禅就是一种智慧的人生哲学,所以人人都可以参禅。禅是一种人生态度,禅是一种科学精神,禅是一种思维方式,禅是东方人智慧的结晶;禅是一杯茶,禅是一首诗,禅是一幅画,禅是一本书…… 禅像一盏明灯,能点亮心灵,开启人生的智慧;禅能助人沉思,使人更理智地面对世界,

评分

京东的书不错。便宜,正版,质量好。

评分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禅偈百则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