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是为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专业提供环境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教材。全书由绪论,以人为本 环境宜人,人体感受器官,室内环境,个人空间与感受尺度,环境与行为,社会文化环境,室内环境构成,室内环境行为计划和室内环境评价等十章组成。综合来看,是从环境与人两个侧面进行系统分析,并着眼于相互作用关系,这是从事室内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或从事这个专业的设计工作者必备的基础知识。《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力求反映 当代先进的理论与观念,并尽可能广泛地推荐给广大读者,以启发设计思维。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建筑设计
一、构思
二、设计
第二节 室内设计
一、包装与装修
二、室内设计
第三节 生活中的环境心理学
一、孟母择邻
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狼孩”
四、幼儿语言训练
五、场所精神
第四节 环境心理学及其发展
一、什么是环境心理学
二、环境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 以人为本环境宜人
第一节 人处于环境核心
一、行为构成
二、刺激与行为
第二节 环境构成
第三节 自然环境
第四节 社会环境
第五节 人工环境
第三章 人体感受器官
第一节 视觉
一、视觉系统的构造
二、眼的机能
三、形态知觉
四、形态建立
五、形态视觉
第二节 听觉
一、听觉器官的构造
二、噪音对健康的影响
三、超声波、超低声波
第三节 嗅觉
第四节 触觉
第四章 室内环境
第一节 人体与环境
一、体内环境稳定
二、生物体的控制机构
三、身体对环境的适应
四、调整与适应的条件
五、改善环境的目标
第二节 温热环境
一、体温
二、对寒暑的身体调整与适应
三、最佳温度条件
四、衣服气候
五、供暖与送冷
第三节 光环境
一、光
二、光环境
第四节 空气环境
一、氧
二、二氧化碳
三、空气离子
四、浮游粒子状物质
五、浮游微生物
六、吸烟
七、一氧化碳
第五节 色彩环境
一、色彩的诱目性
二、色彩的物理感觉
三、色彩的联想与象征
四、色彩感觉与光环境
第六节 质地环境
第五章 个人空间与感觉尺度
第一节 个人空间
第二节 视觉尺度
第三节 听觉尺度
第四节 嗅觉尺度
第五节 肤觉尺度
第六章 环境与行为
第一节 人的行为
一、行为的定义
二、行为与空间的对应
三、人的状态与行为
第二节 行为特性:
一、行为的把握法
二、人在空间的流动特性
三、人在空间的分布特性
第三节 人的行为习性
一、左侧通行
二、左转弯
三、抄近路
四、识途性
五、非常状态的行为特性
第四节 人群行为
一、人群行为的把握
二、人群行为特性
三、恐慌
第五节 行为模式
第七章 社会文化环境
第一节 政治环境
第二节 经济环境
第三节 文化环境
一、影视传媒
二、风尚与时弊
第八章 室内环境构成
第一节 出人口
第二节 地面
第三节 墙面
第四节 顶棚
第五节 门
第六节 窗
一、房间的开放性
二、窗的机能
三、窗用玻璃
第七节 楼梯
第八节 盆栽
第九节 装饰与家具
第九章 室内环境与行为计划
第一节 卫生空间
第二节 教室空间
第三节 餐饮空间
第四节 医疗康复空间
第五节 办公空间
第十章 室内环境评价
第一节 POE概述
第二节 POE的相关要素
第三节 POE的测定
第四节 室内环境舒适性
一、声环境的舒适性
二、光环境的舒适性
三、热环境的舒适性
四、空气环境的舒适性
五、空间环境的舒适性
六、影响舒适性的其他环境要素
第五节 室内环境评价的程序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一般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我们称为乐音。物体有规律的振动会产生乐音,如钢琴、胡琴、笛子等发出的声音都属乐音。用各种乐器组合发出的音乐当然都属乐音。语音中的元音也是乐音。
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则变成噪音,听起来有嘈杂的感觉。但是也常指一切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不单纯由声音的物理性质决定,也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关。
噪声来源有机械振动、摩擦、撞击和气流扰动产生的工业噪声;由飞机、火车、汽车、拖拉机行驶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由街道或建筑物内部各种生活设施人群活动产生的生活噪声。
严格说来,噪音与噪声有一定的区别。物体无规律的振动,如碰门声、刮风声都称噪音。语音中辅音的构成以噪音成分为基础。
乐音与噪音声源虽然不同,但对人们的感受来说,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如人们在进行相互交流,希望有一个安静的交流环境,这时对于悦耳的乐音也不受欢迎,会当成噪音来对待。
噪音对健康的影响是很广泛的,其中有因为吵闹、会话、电视等对听觉的影响;有对工作、休息、睡眠等的生活影响;有对听力衰减和对耳以外的身体影响等等,涉及到许多方面。各种噪音量大,其影响也大,且对集团而言,其受害率也高。上面列举的噪音发生后的影响途径,可用图3.58来表示。从耳到大脑听觉中枢的这段途径是声音的感觉通路,在这里发生的影响就是听力衰减,因喧闹而妨碍听觉,属于直接影响。另外,从耳开始通过网状体,或者从听觉中枢开始扩散波及达到对大脑皮质的其他领域的刺激,引起了妨碍精神性作业(工作、学习、休息、睡眠等)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这种影响是由于声音的感觉通路间接刺激而产生的间接影响,它可以诱发其他的感觉(如寒暑、振动、疼痛)或精神上的苦恼。尤其这些精神上、心理上的负担一增大,通过下视丘控制的自律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刺激,就会出现头痛、胃肠不适、血压上升以及对妊娠和生产的影响。这种对身体的影响是间接的影响。由于噪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产生了烦燥。
前言/序言
早在两年多以前,同济大学来增祥教授就提出想让我写一本给室内设计专业用的大约40学时的环境心理学教材,我犹豫了一段时间不敢应允,自觉才疏识浅,难以胜任,但最后还是盛情难却,勉强接受下来,由于多种原因比预计计划推迟将近一年,现在终于交卷了。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相当复杂的新兴学科,像我这种半路出家,由建筑行业出身到中年以后才研究环境心理学的人,实在没有充分的资格写这本教材,但是又有些不守本份,十几年前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会,给了一点资助,对建筑环境心理学做了一点考察和研究,积累了一些资料,为写这本教材无意中提供了“原料”。同时由于长期从事建筑教育,在接触环境心理学之后,很自然会将两者结合比较,也多少有一些体会,为这次动笔写教材提供了方便。
环境心理学这个题目实在庞大,仅从室内设计角度来看,当然也可以将其范围适当缩小,但又感到太局限也不妥。作为环境这个侧面实在太复杂了,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到人工环境,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而作为人的心理这个侧面也异常复杂,并非简单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所以环境与心理,再延伸到行为,其中要探讨研究的内容实在太多太多,室内设计只是人工环境中的一个微小的局部。所以在探讨环境心理学时,似应首先立足于宏观,立足于通过宏观环境的改善,来提高人们的自身素质,进而提高民族素质,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和把握具体的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才抓住了本质。所以笔者期望读者能多从这个角度考察与环境相关的心理、行为问题,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本书内容组织,也是沿着这个思路,将环境与心理交织在一起,分为十章加以论述。有些内容其深度超出了室内设计的直接需要,但是作为理论依据,又不能不交待深一些,这对于有志于从事研究工作的读者或者会有些益处。
绪论一章引入了生活中的环境心理学;第二章强调了以人为本,这是环境心理学的宗旨,环境要宜人化,逐层分析了环境,建立了刺激与反应的环境心理学基本机制;第三章从人体感受器官上认识人体自身,将生理与心理联系起来;第四章则从物理角度探讨室内环境,将物理环境与心理感受联系起来;第五章强调个人空间与感受尺度,通过感觉器官建立个人空间的概念与尺度;第六章深入或延伸到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七章突出强调社会文化(广义的)环境对人的成长素质形成的影响;第八章,则从具体的物质环境构成上创造宜人的理想居住环境;第九章对与室内设计相关的行为计划做了例子说明;最后一章是室内环境评价,企图将比较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环境评价问题,通过定量化的物理测定和心理问答手段予以科学的评价,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概念和体系。
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丛书暨高级培训教材: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贺卫方,网名“守门老鹤”。家在山东牟平,近海,方言有特色。十八岁离家,远赴巴渝读法律,命运和口味都为之一变。曾读外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留中国政法大学,做不讲课的教师,编辑《比较法研究》。后转会北京大学,成为讲课的教师,编辑《中外法学》,偶尔发表点文章。很庆幸生在一个有大学的时代,使自己这种既不喜官场气息又不懂经商之道还恐惧农耕之累的散木之人居然可以过上一种不失尊严的生活。过多的谎言会导致真理以及真相的“淤积”,一旦某一个时刻真理之门被打开,哪怕是只是开一点门缝,则人们面对着的就是汹涌澎湃的真相之潮,或者就是真理的雪崩(avalanche of truth)。想想看,真相如果被掩饰,谎言就必然盛行。而且谎言是会不断地自我繁殖的,一个谎言往往需要更多的谎言加以掩饰,长久生活在谎言环境之中, 人们会陶醉于一种虚幻的世界里。这个时候,来自真实世界的一点声响,就会引发极其可怕的雪崩效应。往昔被掩盖的真相如海啸盖地,火山毁城,古人所谓“川壅而溃, 伤人必多”的结局乃是必然的。 “文革”之后中国法学的恢复和缓慢发展尚不到三十年的时光, 尽管学界做出了相当的努力,但是,总体来说,法学还处在相当不成熟的阶段。坦率地说,我们的学术积累还不足以成就一部原创的法学经典。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罪法学界,因为一国法学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国家法治的环境。在法治基础尚未奠定的国度里,几乎不可能有一流的法学著作诞生。这一点是法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甚至某些社会科学(如社会学、人类学等)不一样的地方。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而言,我们的一个结构性缺陷在于,行政、立法以及司法三种权力都强调横向的控制,而缺乏纵向的制约。在司法方面,苏联的体制尚有检察机构的纯上下结构的构造,从而打破了地方政府对于公权力的垄断,为中央政府监控地方官员提供了制度管道。但是,我们在1950 年代借鉴苏联检察体制的时候,却把苏联式的垂直领导变通成为上级检察院与同级党委双重领导。因为人事与财政事项都受控于同级党政,于是所谓双重领导终究还是同级党委占据了主导地位。法院在与本地党政之间的权力关系上,甚至较检察院还要等而下之。这样的体制安排固然使得中央在人事和财政事务方面少操心、省气力,然而却带来了地方权力对上不透明的后果。平常所谓“一手遮天”,在一个地方,只要“一把手”要掩饰一件事情, 只要能够封锁媒体,其他诸如人大、司法等部门也只有乖乖听命的份。蒲松龄感叹“覆盆之下多沉冤”,我们这样的体制架构不就是在强化着一个个地方权力的“覆盆效应”么?
评分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
还可以,适合初学者,下次还会再买。
评分
☆☆☆☆☆
不错,内容很实用,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
书还不错,帮同学买的,有发票不错
评分
☆☆☆☆☆
社会心理学家对拥挤提出各种解释。感觉超负荷理论
评分
☆☆☆☆☆
都是理论,专业性太强
评分
☆☆☆☆☆
都是理论,专业性太强
评分
☆☆☆☆☆
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