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平法制图的钢筋加工下料计算》一书的姊妹篇。
本书共十五章。包括:概述、梁的集中标注内容及其图示方法、梁的原位标注及其图示方法、悬挑梁与加腋梁的标注及其图示方法、框架柱的规格标注及其图示方法、多层中柱变截面处过渡纵向筋、多层边柱变截面处过渡纵向筋、多层具有变截面的角柱、框架中顶层的柱筋、框支梁和框支柱的规格标注及其图示方法、剪力墙、板式楼梯、楼板、无梁楼盖板的图示解读、筏形基础。全书均用双线条绘制钢筋的施工绑扎,清楚地表现钢筋位置前后的可见性——显现与隐蔽。以图形进行更直观、更形象的讲解,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此为本书的初衷。
内容简介
《平法结构钢筋图解读》共十五章。包括:概述、梁的集中标注内容及其图示方法、梁的原位标注及其图示方法、悬挑梁与加腋梁的标注及其图示方法、框架柱的规格标注及其图示方法、多层中柱变截面处过渡纵向筋、多层边柱变截面处过渡纵向筋、多层具有变截面的角柱、框架中顶层的柱筋、框支梁和框支柱的规格标注及其图示方法、剪力墙、板式楼梯、楼板、无梁楼盖板的图示解读、筏形基础。全书均用双线条绘制钢筋的施工绑扎,清楚地表现钢筋位置前后的可见性——显现与隐蔽。以图形进行更直观、更形象的讲解,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此为《平法结构钢筋图解读》的初衷。
《平法结构钢筋图解读》可作为高级建筑工程技师的培训参考书,也可供建筑工程监理人员和土建类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框架的构件要素及次梁
第二节 结构图中的投影与尺寸
第三节 钢筋混凝土结构图的传统制图表达方法
第四节 钢筋混凝土结构图的平法制图基本概念
第二章 梁的集中标注内容及其图示方法
第一节 梁的构件代号及集中标注形式
第二节 梁的集中标注中第一行的习惯注法
第三节 梁的集中标注中第二行的习惯注法
第四节 梁的集中标注中第三行的习惯注法
第五节 梁的集中标注中第四行的习惯注法
第六节 梁的集中标注中第五行的习惯注法
第七节 梁的宽度与钢筋横摆数量
第三章 梁的原位标注及其图示方法
第一节 原位标注梁的截面
第二节 原位标注梁的箍筋
第三节 梁的一般原位标注
第四节 梁的箍筋原位标注与负筋省略标注
第五节 梁的箍筋全部为原位标注
第六节 箍筋的集中标注与箍筋原位标注兼有情况
第七节 原位标注抗扭筋
第四章 悬挑梁与加腋梁的标注及其图示方法
第一节 悬挑梁
第二节 加腋框架梁
第五章 框架柱的规格标注及其图示方法
第一节 柱子的箍筋
第二节 横向局部箍筋
第三节 竖向局部箍筋
第四节 柱子的制图表达方法
第六章 多层中柱变截面处过渡纵向筋
第一节 变截面中柱钢筋混凝土模板图
第二节 多层中柱的传统制图表达方法
第三节 抗震多层中柱变截面处过渡钢筋(钢筋搭接方式)
第四节 抗震多层中柱变截面处过渡钢筋(钢筋机械连接方式)
第五节 中柱变截面处过渡钢筋实长的图解求法
第六节 非抗震多层中柱变截面处过渡钢筋(钢筋搭接方式)
第七节 非抗震多层中柱变截面处过渡钢筋(钢筋闪光接触对焊连接方式)
第七章 多层边柱变截面处过渡纵向钢筋
第一节 变截面边柱钢筋混凝土模板图及其传统画法
第二节 边柱变截面处诸多过渡钢筋的实长求法
第三节 抗震边柱变截面处连接上层钢筋,外侧一面钢筋过渡弯曲后伸至上层
第四节 非抗震边柱变截面处三面用预设靴筋连接上层钢筋,外侧一面钢筋弯曲后伸至上层
第八章 多层具有变截面的角柱
第一节 变截面角柱的混凝土模板图及传统画法
第二节 变截面角柱中平行正投影面和侧投影面的钢筋
第三节 抗震变截面角柱中不平行于任何投影面的过渡钢筋
第四节 抗震变截面角柱中搭接钢筋尺寸
第五节 抗震变截面角柱中焊接和机械对接钢筋
第六节 非抗震变截面角柱中搭接钢筋尺寸
第七节 非抗震变截面角柱中对接(焊接、机械)钢筋尺寸
第九章 框架中柱顶层的钢筋
第一节 抗震框架中柱顶端及其钢筋
第二节 抗震框架边柱顶端及其钢筋
第三节 抗震框架角柱顶端及其钢筋
第十章 框支梁和框支柱的规格标注及其图示方法
第一节 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概念
第二节 框支梁平面图的平法制图习惯标注方法
第三节 框支梁的传统制图钢筋图画法
第四节 框支梁的钢筋绑扎操作施工分析
第五节 框支柱的钢筋图
第十一章 剪力墙
第一节 剪力墙的构造概念和剪力墙符号
第二节 剪力墙体系中的构件
第三节 构造边缘构件
第四节 约束边缘构件
第五节 楼层间的剪力墙中纵向筋搭接
第六节 剪力墙在上下楼层之间墙厚(沿层高)发生变化
第七节 剪力墙中水平分布筋与其他构件的整体化锚固
第八节 剪力墙顶层竖向分布筋与屋面顶板的整体固接
第九节 剪力墙中的连梁
第十二章 板式楼梯
第一节 板式楼梯的类型和标注规则
第二节 第一组板式楼梯
第三节 第二组板式楼梯
第十三章 有梁楼盖板
第一节 混凝土板的类型及其代号
第二节 楼板平面图上钢筋的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
第十四章 无梁楼盖板的图示解读
第一节 无梁楼盖板的图示概念
第二节 柱上板带X向贯通纵筋
第三节 柱上板带Y向贯通纵筋
第四节 跨中板带X向贯通纵筋
第五节 跨中板带Y向贯通纵筋
第六节 X向柱上板带与Y向柱上板带的交汇区域
第七节 X向柱上板带与Y向跨中板带的交汇区域
第八节 又向跨中板带与Y向柱上板带的交汇区域
第九节 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的综合表达
第十五章 筏形基础
第一节 筏形基础的构造
第二节 梁板式筏形基础梁的集中标注
第三节 梁板式筏形基础梁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的关系
第四节 基础梁的平剖对照与钢筋读图
第五节 梁板式筏形基础的平板标注
第六节 梁板式筏形基础的构造图示解读
第七节 无基础梁平板式筏形基础
第八节 无基础梁无板带的平板式筏形基础
后记——与本书有关的软件介绍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是《平法制图的钢筋加工下料计算》一书的姊妹篇。
今天的《混凝土结构》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初,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它源于前苏联的学科名称。而在西方,称为“CONCRETESTRUCTURE”。1966年,我国颁发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以后1974年、1989年、2002年曾数次修改颁发新规范,废止旧规范,2002年颁发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02,也就是目前执行的规范,去掉了“钢筋”两个字。看来,修改后的规范名称叫法,和西方的叫法一致。
2000年7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并通知相关设计单位执行。此后,设计单位所设计的混凝土结构施工图,采用了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出图。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施工图比较,以框架结构图中梁柱为例,只绘制梁柱的结构平面施工图——二维图。人们知道,二维图形是不能表达物体的空间形状的。但是,它是以文字的形式替代表达三维空间形状的。这里的文字标注,可以写出梁或柱的混凝土模板尺寸和梁长、层高等尺寸;钢筋的强度等级和尺寸规格及其数量。钢筋的强度等级和尺寸规格及其数量中,又分为集中化的统一要求的标注和分散的个性化标注。这种制图规则不再绘制结构施工详图。但是,施工单位的人员,可以根据构件的抗震等级,去查阅《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中相应的详图及其相应尺寸。这里的尺寸,都是“代数尺寸”(以结构平面施工图的具体尺寸为数值因子),自己要在施工前换算。
设计单位采用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此后略称“平法”),如所绘制框架梁柱结构施工平面图,只包含梁、柱及其相关的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个性化的具体标注),不绘制结构施工详图。这样一来,设计单位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出图的效率。但是,确认钢筋加工尺寸的这部分工作量,却转移到了工地。这时,工地施工人员,如何根据手中的“平法”图纸,根据构件的抗震等级等条件,准确无误地去查阅《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中相应的施工详图及其相应尺寸,便是十分关键的问题了。因此,这一过程,仅仅是一个详图的确认及其相关代数数据的具体数字化的过程,没有形成具有尺寸和技术注解的工程技术文件。这在所建立的技术档案环节上,留下一个重要空白。从而,这一图纸解读过程,必须是严格、慎重和仔细无误地“对号人座”,准确记下技术数据和技术说明。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它的前提。前提就是准确无误地仔细读懂结构施工平面图。为此,笔者针对平法图的特点——二维图形加上特定的工程技术注解,以及通用性的结构详图,用与其相对应的传统钢筋结构工程图及其轴测投影(空间立体投影)示意图,来进行形象讲解。也就是说:结构施工图,是以标准定量阐述为主;轴测投影示意图,是以形象表征为主。
《建筑结构识图与构造》 一、本书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本专注于建筑结构识图与构造原理的专业技术书籍,旨在为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结构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工程师及技术人员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指导。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类建筑结构构件的识图方法、构造要求、连接方式以及常见的施工工艺,并结合大量实例,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运用建筑结构图纸。 二、重点章节解析 第一部分:建筑结构基础知识 1.1 建筑结构的重要性与基本概念: 本章将阐述建筑结构在整个建筑工程中的核心地位,分析其承载、抗震、稳定等关键功能。 介绍结构体系的分类,如框架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并对其各自的特点、适用范围进行简要说明。 解析结构荷载的种类,包括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作用等,以及荷载的传递和计算基本原理。 讲解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如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便于施工等。 1.2 结构材料的基本性能与选用: 混凝土: 详细介绍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的组成、性能(强度、耐久性、抗渗性等)、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概念,以及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应用场景。 钢材: 介绍各种常用钢材的种类(如碳素结构钢、高强度低合金钢等)、力学性能(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等)、冷加工和热加工性能,以及钢材在结构中的应用优势。 砌体材料: 探讨砖、砌块等材料的性能、规格、强度等级,以及它们在砌体结构中的作用。 其他材料: 简述木材、金属(如铝合金)等在特定结构或构件中的应用。 1.3 建筑结构图纸识读基础: 图纸的构成与分类: 介绍建筑结构施工图的组成部分,如总说明、结构设计说明、结构平面图、结构剖面图、构件详图等。 图纸的表达方式: 讲解图纸中常用的线型(实线、虚线、细实线等)及其含义,比例的运用,图例符号的识别(如钢筋符号、混凝土符号、连接符号等)。 坐标系统与标高: 阐述建筑结构图中的坐标系统(轴线标注)和标高符号的含义,以及如何根据这些信息定位构件。 视图与剖视图: 讲解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绘制原理,以及如何通过视图和剖视图完整地理解构件的三维形态。 第二部分:主体结构构件的识图与构造 2.1 基础的识图与构造: 基础的类型与功能: 介绍独立基础、联合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桩基础等常见基础类型,分析其适用条件和受力特点。 基础平面图的识读: 讲解如何读取基础平面图,包括基础的平面尺寸、位置、埋深、配筋信息(直径、根数、间距、分布情况)。 基础详图的解析: 重点解读基础构件的详图,如基础梁、地梁、集水井等,理解其截面尺寸、配筋形式、锚固长度、搭接要求。 构造要点: 讲解基础防潮、防水、防冻、排水等构造措施,以及基础与上部结构的连接构造。 2.2 柱的识图与构造: 柱的类型与受力: 介绍矩形柱、圆形柱、十字形柱等柱截面形式,分析其主要承受轴心压力和弯矩的作用。 柱平面图与标高: 讲解柱在结构平面图中的定位、轴线编号,以及柱顶、柱底标高的确定。 柱配筋图的解读: 详细讲解柱纵向钢筋的直径、根数、布置方式(单排、双排、多排)、加密区设置;箍筋(或拉筋)的直径、间距、加密措施,以及搭接和锚固的要求。 柱的构造要求: 阐述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截面尺寸、柱高与截面尺寸的比例限制,以及柱与基础、柱与梁的连接构造。 2.3 梁的识图与构造: 梁的类型与分类: 介绍主梁、次梁、过梁、悬臂梁等,以及承重梁、圈梁、檐梁等功能性分类。 梁平面图的识读: 讲解梁在平面图中的编号、跨度、位置,以及梁顶、梁底标高。 梁配筋图的精读: 重点解析梁的受力钢筋(上部、下部)、架立筋、分布筋的直径、根数、弯起钢筋的设置、锚固长度、搭接长度,以及不同跨度梁配筋的特点。 梁的构造要点: 讲解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截面尺寸、梁高的确定,以及梁与柱、梁与墙的连接构造,支座构造。 2.4 楼板的识图与构造: 楼板的类型: 介绍钢筋混凝土楼板(实心楼板、空心楼板)、现浇板、预制板等。 楼板平面图的识读: 讲解楼板的编号、分块、板厚、支承条件。 楼板配筋图的解读: 详细分析楼板的负弯矩钢筋、正弯矩钢筋、分布筋的布置、直径、间距、锚固、搭接。 楼板的构造要求: 阐述楼板的允许挠度、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及楼板与梁、墙的连接构造。 2.5 墙体的识图与构造: 墙体的类型: 介绍承重墙、非承重墙、剪力墙、填充墙等。 墙体平面图与剖面图: 讲解墙体的位置、厚度、长度、高度,以及墙体的洞口(门、窗)的位置和尺寸。 墙体配筋图(特别是剪力墙): 重点解读剪力墙的竖向钢筋、水平钢筋的直径、根数、间距、加密区设置;暗柱、暗梁的配筋;墙体连接构造。 墙体的构造要点: 阐述墙体的砌筑要求(砂浆配合比、砖的规格)、墙体厚度的确定,以及墙体与楼板、梁、柱的连接构造。 第三部分:连接节点与构造详图 3.1 构件连接的重要性与原则: 讲解构件连接作为结构整体性的关键,以及连接节点在传递力、保证整体稳定中的作用。 介绍连接设计的原则,如受力可靠、构造简单、便于施工、经济美观等。 3.2 柱与基础连接节点: 详述混凝土基础与柱的锚固连接,钢筋的搭接、锚固方式,以及地脚螺栓连接在钢结构中的应用。 3.3 柱与梁的连接节点: 图解说明梁钢筋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梁柱节点区的配筋要求(如箍筋加密),以及节点区的构造要点。 3.4 梁与梁的连接节点: 解析主次梁搭接、受力钢筋的搭接与锚固,以及梁跨中、支座处钢筋的构造要求。 3.5 墙体连接节点: 介绍墙体与梁、板、柱的搭接、锚固,以及混凝土墙体与钢筋的连接构造。 3.6 节点详图的解读: 重点讲解图纸中常见的节点详图,如梁与柱节点、楼板与墙连接节点、剪力墙洞口节点、构件伸缩缝节点等,要求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细致的配筋、构造尺寸和材料信息。 第四部分:建筑结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4.1 钢筋工程施工工艺: 钢筋的加工: 介绍钢筋的弯曲、截断、调直等工艺,以及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要求。 钢筋的连接: 详细讲解钢筋的绑扎连接、机械连接(套筒连接、焊接连接)的工艺流程、技术要点和质量要求。 钢筋的绑扎与固定: 阐述钢筋绑扎的规范要求,如何确保钢筋骨架的稳定性和位置准确性,以及使用垫块等措施。 4.2 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 模板工程: 介绍各种模板的种类、安装、拆除要求,以及模板的支撑、加固措施。 钢筋的保护层: 讲解如何通过垫块、模板等手段保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混凝土的浇筑: 阐述混凝土的运输、浇筑、振捣工艺,以及分层浇筑、接缝处理等技术要点。 混凝土的养护: 介绍混凝土的早期养护(覆盖、洒水、保温)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4.3 砌体结构施工工艺: 砌体材料的准备与砌筑: 讲解砌块、砖的砌筑顺序、砂浆的配制与涂抹、墙体灰缝的饱满度要求。 构造柱、圈梁的砌筑: 介绍构造柱、圈梁与主体墙体的砌筑连接方式。 4.4 结构工程质量验收: 介绍主体结构工程验收的基本流程、关键检查点,以及隐蔽工程验收的重要性。 讲解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的质量验收标准和常见问题。 第五部分: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5.1 典型建筑结构图纸解读案例: 选取一至两个实际工程项目(如多层住宅、办公楼等),对其中部分结构的施工图纸进行详细解读,涵盖基础、主体结构、节点连接等各个方面。 分析图纸中的关键数据、设计意图,并与实际施工过程进行对照,加深读者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理解。 5.2 结构识图常见问题与解答: 总结结构识图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如钢筋布置的复杂情况、节点构造的理解困惑、图纸信息的不一致等,并提供解决方案。 5.3 实际工程中的经验分享: 结合一线工程师的实践经验,分享在结构识图、构造处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及处理方法,以及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经验。 三、学习目标与适用人群 学习目标: 掌握各类建筑结构构件的识图方法和基本原理。 理解建筑结构构件的构造要求、连接方式及设计依据。 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建筑结构施工图纸。 了解建筑结构施工的基本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结构识图与构造问题的能力。 适用人群: 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结构工程等相关专业在校学生。 初、中级建筑结构工程师、结构设计人员。 施工项目管理人员、技术员、施工员。 工程造价人员、监理人员。 对建筑结构识图与构造感兴趣的其他工程技术人员。 四、本书特色 体系完整: 涵盖了建筑结构识图与构造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知识到主体构件,再到节点连接和施工工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内容翔实: 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配以大量的图示和表格,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注重实践: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图文并茂: 大量采用图例、剖面图、节点详图等,使抽象的结构概念形象化,便于读者掌握。 专业性强: 内容紧密结合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显著提升在建筑结构识图与构造方面的专业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