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简明中医辞典

新编简明中医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世芸,李其忠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辞典
  • 医学
  • 健康
  • 养生
  • 传统文化
  • 工具书
  • 参考书
  • 科普
  • 医学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865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496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6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古今医籍,浩如烟海;所涉词目,繁若晨星。但因多历时久远,其文理,或古奥,或艰涩,其医理,或隐晦,或深邃。今之学人,乃至业者,对此常所云难知,奥义难识。故不藉辞书,不足以通晓医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国以来,国家扶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辞书建设历经起伏,或区区小册,或洋洋大典,为中医学术昌明多有贡献。然十数年来,学术在发展,研究在深入,反观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医类辞书,或内容略显粗糙,或辞目尚有疏漏,且多囿于当时的学术氛围,每留遗憾,难尽人意。
  有鉴于此,我们组织沪上资深中医学家编纂《新编简明中医辞典》。冠以“新编”,意在中医辞书建设和近年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适度扩充词目,适当修正释义,适时反映进展,以冀全面、准确、科学地体现中医学术体系,阐明各学科专名词语的内涵,以便读者借以问道,一扫疑惑。
  较之同类辞书,本书所收录的13000余条词目,涵盖医史、人物、文献、基础理论、诊法、辨证、中药、方剂、针灸、按摩、养生及临床各科的专用词语。词目释义,先定义,后释名,再举文献例证。本书对所有词目的定义属性,均有明确界定,如界定其为病名、古病名、证名、症状名、病证名、病机名、藏象理论术语、临床各科病证名等。词目的定义界定,实非易事,疑难之处,每每颇费斟酌,颇多周折。此外,对每一词目概念的释义力求更精确、更贴切。为此,我们组织精兵强将,历时三年,几经增删,探微索隐,释疑辨难,用心良苦,不言而喻。
  本书为综合性辞书,凡中医从业人员、各类中医药学生及所有中医爱好者,均可藉此查阅以解难,参考以应用。
  本书虽经屡审数改,然犹未惬意。词目遴选,或有遗殊;释文详略,或有失衡;定义界定,或有不当;文字表述,或有欠妥。凡此种种,还请高明斧正。

内页插图

目录

一画
一夫
一支箭
一水
一见知医
一见喜
一六甘露散
一文钱
一甲复脉汤
一甲煎
一叶一枝花
一叶蔌
一包针
一加减正气散
一扫光
一朵云
一字金丹
一阳
一阴
一阴煎
一纪
一把伞
一把针
一身悉肿
一奇散
一杯倒
一枝香
一枝黄花
一枝蒿
一周
一服散
一备
一罴丹
一物瓜蒂汤
一物独活汤
一贯煎
一点血
一点红
一点雪
一指禅推法
一草亭眼科全书
一宫
一柴胡饮
一笔消
一笑散
一扇门
一捻金
一得集
一盘珠汤
一粒珠
一绿散
一窝风
一擦光
乙癸同源
二画
[一]
二十八会
二十八脉
二十五周
二十五变
……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
十九画
二十画以上

前言/序言


《中医古籍精华汇编》 本套图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中华传统医学宝库中的经典著作,以期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我们精选了历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医典籍,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到汉唐的奠基,再到宋明的发展,乃至清代的集大成,力求展现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演变及其核心思想的精髓。 第一卷:理论源流与基础体系 本卷聚焦于中医最根本的理论构建。我们将从《黄帝内经》这一中医理论的源头说起,深入剖析其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以及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内经》原文的细致解读,揭示其朴素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如何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之中。 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难经》的价值。该书以问答的形式,对《内经》中某些重要而又较为晦涩的理论问题进行辨析和阐发,补充了《内经》在气、血、津液、脏腑功能等方面的认识,使中医理论更加系统化和精细化。 本卷还将收录《神农本草经》,这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我们将对其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原则进行详细梳理,并结合历代本草学家的重要考订与补充,展现中药学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内涵。 第二卷:辨证论治与临床实践 本卷将深入探讨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实际应用,重点解读对后世临床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 我们将首先介绍《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是张仲景所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典范,对后世外感热病的认识和治疗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我们将详细解析其辨证体系、方剂运用及其治疗原则。而《金匮要略》则侧重于杂病,涵盖内、外、妇、儿各科,对各种内科杂病、妇科、儿科等疾病的论述,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审视《温病条辨》的贡献。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突破了传统伤寒学说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局限,开创了温病学的新纪元。《温病条辨》系统地阐述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方法,为临床治疗温热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本卷还将纳入部分名医医案集。精选历代名家,如扁鹊、华佗、孙思邈、钱乙、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傅青主、叶桂、薛生白、汪昂等人的经典医案,通过对具体病例的分析,展现他们高超的辨证施治能力、丰富的用药经验和灵活的遣方用药技巧,让读者直观感受中医的临床智慧。 第三卷:方剂学与中药理论拓展 本卷将系统梳理和阐释中医方剂学的理论精髓与实际应用,并进一步拓展中药理论的认识。 我们将从历代方书的演变入手,详细解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形成及其在中医方剂发展史上的地位。该书作为官方药典,对后世方剂的规范化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后,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方剂学代表作,如李东垣的《脾胃论》中关于健脾益气方剂的阐述,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中关于相火理论及其方剂的运用,以及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中补火助阳、滋阴降火等方剂的独到见解。 本卷还将关注中药理论的深化发展。我们将探讨历代本草学家对药物功效、炮制方法、配伍禁忌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对某些特定药物(如人参、附子、大黄等)的深入剖析。同时,也会涉及部分药物学专著,如《本草纲目》中对药物的分类、性味、功用、附方等方面的系统总结,以及其在药物化学、药理学等方面的早期探索。 第四卷:针灸、推拿与养生康复 本卷将重点介绍中医在非药物疗法以及养生保健方面的经典内容。 我们将详细解读《黄帝八十一难经》中关于经络、腧穴的记载,并结合《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经典著作,系统阐述针灸的理论基础、操作方法、主治病症以及各种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案。我们会深入分析特定穴位的功效,以及不同刺激方法(如补法、泻法、留针、走罐等)在临床中的应用。 随后,本卷将探讨推拿疗法。我们将追溯推拿的起源,并重点介绍《按摩经》、《推拿学》等著作中关于推拿的原理、手法、常用穴位及针对不同病症的推拿治疗。通过对各种手法(如按、摩、推、拿、揉、搓、拍、抖等)的详细讲解,展现推拿在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此外,本卷还将关注中医养生保健的智慧。我们将从《素问》中的“治未病”思想出发,结合历代养生专著,如《饮膳正要》、《养生论》、《本草纲目》中的养生经验、《摄生消息论》等,介绍中医在饮食调养、起居作息、情志平衡、导引吐纳等方面的科学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方法达到延年益寿、预防疾病的目的。 学术价值与传承意义 《中医古籍精华汇编》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医学宝贵遗产的系统整理和深度挖掘,更是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脉络的一次全面梳理。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我们旨在帮助读者: 夯实理论基础: 深入理解中医的核心概念与哲学思想,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医打下坚实基础。 掌握临床技能: 学习历代名家的辨证论治方法与临床经验,提升中医辨别病证、遣方用药的能力。 拓展学术视野: 认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激发对中医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提升健康素养: 学习中医的养生智慧,掌握科学的自我保健方法,促进身心健康。 本套图书适合中医专业学生、研究人员、临床医生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读者。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经典古籍的研读,定能使读者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领域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与启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乡村医生,在中医方面,我一直坚持着师承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但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病人病情的复杂化,我也感觉自己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扩展视野。这本《新编简明中医辞典》,对我来说,就是一本宝贵的“口袋书”。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还对许多中药材和方剂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一些常用中药材时,会提及它们在不同产地、不同炮制方法下的药效差异,以及一些更细致的临床应用指征。比如,对于“附子”,书中不仅详细讲解了它的炮制方法和严格的使用剂量,还引用了一些关于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这让我对它的安全使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另外,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辨证施治,也给出了非常系统和详细的讲解,这对于我们在临床上遇到复杂病例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思路。我常常会在遇到一些棘手的病人时,翻阅这本书,寻找灵感和思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保持了中医的严谨性,又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科学性,这让我感到非常容易接受。而且,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医在实际临床中的巨大潜力。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辞典,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不断提升临床技能、拓展中医视野的“导师”。

评分

刚拿到这本《新编简明中医辞典》,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分量感。纸张的触感很实在,翻阅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封面设计简洁明快,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直接点出了书名,让人一眼就能知道它的内容。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又有些陌生的中药名称,瞬间勾起了我学习中医的兴趣。一直以来,我对中医都充满了好奇,总觉得它博大精深,但又觉得门槛很高,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本辞典,我觉得应该能成为我入门的好帮手。我平时喜欢自己在家研究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也会尝试一些简单的中药调理,但很多时候都只是停留在道听途说或者零散的知识点上,缺乏系统性的梳理。我希望通过这本辞典,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甚至炮制方法,这样在实际应用中也能更加得心应手,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区。尤其是那些长篇累牍的医学古籍,对我来说就像天书一样,里面的术语和辨证论治更是让人望而生畏。而这本“简明”的辞典,我想应该会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这些复杂的概念,让像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看得懂,学得会。我特别期待里面关于方剂部分的讲解,那些经典方剂的组成、主治、配伍禁忌,如果能有详细的图解或者案例分析,那就更完美了。当然,我更希望它能包含一些现代医学对于中医理论的阐释,比如一些中药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成果,这样也能增加中医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更好地与现代医学接轨。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医世界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透过它,去探索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海洋。

评分

我是一个长期受困于各种小毛病的人,浅眠、易怒、消化不良,这些恼人的症状常常让我夜不能寐,工作也提不起精神。尝试过很多方法,西医的检查结果都说我“一切正常”,让我更加沮丧。偶然的机会,我听朋友推荐了这本《新编简明中医辞典》,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回来。刚拿到手,我就被它的厚实感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里面的内容,我不是一个专业人士,但它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中医理论和药材知识展现在我面前。我尤其喜欢它对于各种病症的辨证施治的讲解。比如,我经常感到疲劳乏力,睡眠质量差,我翻到“健脾益气”相关的条目,里面详细列举了可能导致这些症状的病因,以及可以使用的中药材和方剂。看着那些药材的名称,如人参、黄芪、党参,我能联想到它们大概的功效,而辞典里则用更详细的语言解释了它们如何作用于身体,如何改善我的症状。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药材和方剂,它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中医养生理念的介绍,比如“顺应四时”、“情志养生”等等。这些理念虽然古老,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让我意识到,中医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关注身心整体的健康。我开始尝试着根据书中的建议,调整我的生活习惯,比如在晚上临睡前,我会翻阅一下关于“安神助眠”的章节,了解一些简单的食疗方法,或者学习几个有助于放松的穴位按摩手法。书中的一些插图,虽然不多,但却恰到好处,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一些中药材的形态,或者穴位的定位。我感觉,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体,用一种更自然、更健康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有个小小的愿望,就是能在家里的药箱里,常备一些基本的中草药,在小病小痛的时候,能有个更自然、更温和的解决办法。但问题是,我对中草药的了解,真的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各种名称、功效、用法,对我来说,就像是神秘的咒语。这本《新编简明中医辞典》,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人准备的。它最让我喜欢的地方,就是它的“易读性”。即使是对于完全没有中医基础的人来说,里面的解释也不会让人感到困惑。比如,当我看到一个我不认识的药材,比如“柴胡”,我翻到条目,它会很清楚地告诉你,柴胡是什么,它的味道是苦的,性子是微寒的,它主要能做什么,比如疏散退热,调和少阳。而且,还会给出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比如感冒发烧的时候可以用。书中的一些“常见病症的简易疗法”部分,我觉得特别实用。它不是那种复杂的方剂,而是一些比较基础的、家庭常用的药材组合,告诉你如何搭配,如何煎煮,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我曾尝试用书里介绍的“葱白煮水”来缓解初起的感冒症状,效果真的不错。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让我对中医的信任感大大增加。而且,这本书在介绍药材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功效,它还会稍微提及一些药材的“副作用”或者“禁忌”,提醒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在提供知识的同时,也在传递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并不遥远,也不神秘,它就隐藏在这些朴实的植物和简单的配伍中,而这本辞典,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评分

最近手痒,想整理一下家里那些零散的中医药书籍,偶然发现了这本《新编简明中医辞典》。说实话,我以前对这类工具书总是有种“查漏补缺”的感觉,用的时候不多,但总觉得家里得备一本。这次拿到手,仔细翻了翻,发现它跟我想象中的“辞典”有点不太一样,它更像是一位温和的引路人,带你一步步走进中医的殿堂。我平时工作比较忙,很难有时间去系统地学习中医,但偶尔也会遇到一些身体不适,想知道是不是有什么中药可以调理一下。以往都是上网搜,信息杂乱不说,还怕搜来的都是些不靠谱的东西。这本辞典,我就把它放在书桌上,随手翻阅,感觉很方便。比如,我前几天喉咙有点干痒,就想知道有没有什么清热润肺的中药。翻到“桑叶”条目,里面不仅详细介绍了桑叶的性味、归经,还列举了它的主要功效,比如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并且还给出了几个简单的应用方剂,比如桑菊饮。看着条目清晰,讲解也不冗长,很快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还有一些关于炮制和用法的提示,感觉很实用。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一些中药材时,会提及它们的形态特征,甚至还有一些历史渊源或者有趣的传说,这让枯燥的药材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也更容易记住。而且,书中的一些中药材,我还注意到它会标注一些相似药材的区别,这对于新手来说,真的是非常重要,避免了混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讲究,每一页的排版都清晰合理,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眼。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药材的“是什么”,更侧重于“怎么用”、“为什么用”,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它更像是我中医学习路上的一个忠实伙伴,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工具。我本身是对中医文化非常感兴趣,但苦于没有系统的学习途径,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这本《新编简明中医辞典》的出现,就像是给我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我特别喜欢它里面的“条目解释”方式,不是简单地给一个定义,而是会从药材的来源、形态、性味、归经,到它的主要功效、临床应用,再到一些经典的配伍和使用禁忌,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我经常在学习一个新药材的时候,会去查阅它,然后通过它再去拓展学习相关的方剂和病症。比如说,我最近在研究“活血化瘀”的药材,通过辞典,我不仅了解了丹参、桃仁、红花这些药材的特性,还学习到了它们在不同方剂中的应用,以及在治疗不同病症时的侧重点。书中的一些“辨证论治”的讲解,我觉得也写得非常清晰,它会列举出某个病症可能出现的各种证型,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型,给出不同的治法和药方。这对于我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和个体化治疗理念,非常有帮助。我曾尝试过自己根据书中的知识,为家人调理一些小毛病,比如感冒、咳嗽,效果都还不错。当然,我深知中医的复杂性,不会随意滥用,但在辞典的指导下,我能更科学、更安全地进行尝试。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很不错,纸质柔韧,印刷清晰,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我觉得,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在提供知识的同时,也在传递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中医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我收藏了不少关于中医的书籍,从古籍到现代的科普读物,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但即便如此,当我对某个药材或者某个方剂产生疑问时,总会觉得少了那么一本能够快速、准确、全面解答我疑惑的“工具书”。这本《新编简明中医辞典》,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的编纂,我觉得非常用心。首先,条目的收录非常全面,几乎涵盖了我所能想到的大部分常见和常用中药材,以及一些经典的方剂。其次,每个条目的解释都非常详细,但又不会过于冗长。它会从药材的本源开始,到它的性味、归经、功效,再到它的临床应用,以及一些相关的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都讲得非常清楚。而且,它还会在一些条目下,提及一些相关的现代研究成果,比如某个药材的有效成分,或者它在现代医学中的一些应用前景。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统的医药辞典,更是一本能够与时俱进的、具有科学视野的参考书。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方剂时,会详细说明方剂的组成,以及每个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这样我不仅能记住这个方剂,更能理解它为什么能够治疗某个病症。此外,这本书的插图也很有价值,比如一些药材的形态图,能够帮助我更好地鉴别药材。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个行走的“中医百科全书”,当我遇到任何关于中医的问题时,它都能给我提供最权威、最可靠的解答。

评分

我本身是学西医的,但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好奇,我一直对中医抱有浓厚的兴趣。我总是觉得,中医里蕴含着很多尚未被完全发掘的智慧,尤其是在养生保健、慢性病调理方面,可能有着西医难以比拟的优势。这本《新编简明中医辞典》,对我来说,就是一座连接东西方医学的桥梁。它用一种非常科学、理性的方式,解释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一些中药材时,会同时提及它们的传统功效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比如,在介绍“当归”时,它不仅会说明当归活血补血的功效,还会提到现代研究发现的当归中含有的一些活性成分,以及它们在抗炎、抗氧化方面的作用。这种结合,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科学的角度去理解中医的疗效。书中的“方剂解析”部分,我觉得也写得非常精妙。它不仅仅是列出方剂的组成,而是会深入分析方剂中各味药物的配伍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的。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此外,这本书还包含了一些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讲解,比如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等,这些内容虽然抽象,但通过书中简洁明了的解释,让我能够对中医的哲学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页面的留白恰到好处,字体清晰易读,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觉得,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了解中医,或者希望将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近年来遇到的最惊喜的一本中医类书籍。怎么说呢?它既有中医的深厚底蕴,又充满了现代的科学精神。我平时工作比较忙,很难抽出大块时间系统学习中医,但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健康问题,希望通过更自然的疗法来解决。这本《新编简明中医辞典》,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喜欢它那种“随查随懂”的特点。比如,我最近晚上睡觉总是容易醒,我就翻到“安神助眠”相关的中药材,比如酸枣仁、柏子仁。这本书对它们功效的描述非常详细,而且还会附带一些关于它们的食用方法,比如如何制作药枕,或者如何泡水饮用。这些具体的指导,让我感觉中医离我并不遥远,而是可以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更让我觉得惊喜的是,这本书在讲解一些药材时,会提及一些“现代医学观点”。比如,当它介绍某种具有抗炎作用的药材时,会稍微提及其潜在的药理机制,这让我感到非常耳目一新。这打破了我之前对中医“只讲经验,不讲科学”的刻板印象。书中的排版,也让我非常欣赏。它采用了大字号、宽行距的设计,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像我这样经常对着电脑屏幕的人,也不会感到眼疲劳。而且,页面的设计也很简洁,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一切都围绕着内容展开。我觉得,这本书的编纂者,一定是一位非常有经验、有思想的中医人。它不仅为中医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用一种现代、科学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医的魅力和价值。我把它放在床头,睡前翻阅几页,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收获良多。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学生,主修的是临床医学,但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医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少,而且讲得比较理论化。我个人对中医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觉得它在很多方面,尤其是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上,有其独到之处。这本《新编简明中医辞典》,我觉得是为我这样的学生量身定做的。它不像那些厚重的专业教材,让人望而生畏,也不像一些网络上的零散信息,真假难辨。这本书的内容,既有学术上的严谨性,又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一些专业术语的时候,会附带相关的现代医学解释,或者提出一些可以与现代医学进行对比和融合的思考。比如,在解释“温胆汤”的时候,它不仅介绍了其经典的中医功效,还可能会提及现代药理学对其中一些成分的研究成果,这让我能够从多角度去理解一个方剂的作用机制。书中的“症候分析”部分,也写得非常详细,它会从病因、病机、症状、舌脉等方面,层层剖析,让我们理解中医是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来诊断疾病的。这对于我学习临床思维非常有帮助。我还发现,这本书在一些药材的介绍中,会提及一些相关的鉴别要点,比如如何区分真伪,如何鉴别不同产地的药材,这些细节对于我们未来的临床实践,可以说是非常宝贵的。我经常把它带到图书馆,一边阅读教材,一边查阅辞典,感觉就像是拥有了一位随时待岗的中医老师。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精美,每一页都留有足够的空白,方便我做笔记和标注。我觉得,这本辞典不仅可以作为我学习中医的辅助工具,更是我探索中医与现代医学融合之路的重要启迪。

评分

挺好,还没看,但质量包装不错的

评分

很好,十分满意,下次回来

评分

内容比较全面,但是相对滞后

评分

介绍清晰且易懂,一本好书.

评分

第二本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看了之后很触动,和很多人一样的触动,因为有太多地方觉得自己和郑微很像,与她有太多的共性。只可惜,我可能不如她幸运,至少现在还不如,生命中出现过好几个陈孝正,却还没等来我的林静。

评分

林静并没有让我有太多的感同身受,或许他一直优越,曲折和别人比起来也只是一小段,最终也如此幸运。如果不是他,可能这个故事会充斥着悲情,而不会让我感觉像现在这样亦悲亦喜。他沉稳内敛,和微微青梅竹马,所以我羡慕微微的幸运,至少她在遇到她的陈孝正之后还有林静这样的希望。或许这就是缘分,林静在敢于承担也能够承担的时候遇到了需要依靠也愿意去依靠他的微微。林静说得很对,像微微这样的小飞龙已经越来越少了,多少人在经历种种之后,蜕变得圆滑而自我保护强烈,不再如往前一般的勇气,一般的率真和简单的一根筋到底,成熟从来都是一个亦褒亦贬的字眼。我突然觉得一丝悲凉,曾经那个总以为我的感情是特例的我好象慢慢离我远去,曾经总以为我的感情和别人不一样,我的感情一定可以天长地久永不停歇的那个念想,更多的被太多的不确定性所占据,怀疑自己,甚至怀疑在这个世界上称为“天长地久”这四个字。都不那么坚定了。

评分

从收录和解释的 词典是用来解释词语的意义、概念、用法的工具书。广义的词典包括语文词典及各种以词语为收录单位的工具书;狭义词典仅指语文词典。其整体结构一般由前言、凡例、正文、附录、索引等部分组成。正文以词条的形式解释词目,词条实现有序化编排。从不同的标准或特征出发,词典可分多种类型。汉语词典从内容上着眼区分为语文词典、学科(百科)词典、专名词典三类。中国古代包括词典在内的以解字释词为主要内容的专书统称为字书。《尔雅》、《方言》、 《说文解字》 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有代表性的字书。《汉语大词典》是中国当代规模最大的词典。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词典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时编的苏美尔-阿卡德语双语难词表。1612年意大利出版的《词集》是第一部欧洲民族语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12卷,又补编1卷(1884~1928)是近代西方最大的词典。

评分

一位老中医的推荐,学习下

评分

帮同学买的,据说很好,每条都解释的很详细,透彻,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