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第2卷)

中华文明史(第2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袁行霈 等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0599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69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3
字数:3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中华文明史》由北京大学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考古等学科的一流学者,历经多年的撰写、修订而成。全书时间跨度大,论题丰富,结论精当,具有既“通”且“专”的特点。该书准确地抓住了深入讨论中国古代文明的关键,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线索,从而得以把“文明史”这一题目比较全面地纳入叙述范围中。举凡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深远的制度、现象、人物、事件,重要的物质发明、进步,文化上的优秀成果等,均得以纳入研究视野。除了“全面”之外,书中的每一论题都由国内相关领域的一流学者担纲撰写,同时反映了不同作者的通力合作、相互借鉴,在许多问题上的理解之深入、见解之精当,堪称不易之论。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史》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以文明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
  全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全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第二卷 张传玺、王邦维主编
  本卷关注从秦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时期,以该时段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最根本的特征搭建全书构架。政治上着眼于中央集权与官僚政治的确立与演变,经济方面则从土地制度的变革入手,兼及丝绸之路、官私手工业等现象;尤其着力与这一时代在文化上的巨大变革与飞跃,对独尊儒术、魏晋玄学、佛教传播与道教的出现、古代史地学的奠基与发展等,都有深入详尽的叙述。

作者简介

  袁行霈,1936年生。北京大学国家研究院院长、中文系教授。主要著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陶渊明集笺注》《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主编)等。

  严文明,1932年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著有《仰韶文化研究》《农业发生与与文明起源》等。

  张传玺,1927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秦汉问题研究》《契约史买地券研究》等。

  楼宇烈,1934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王弼集校释》《中国的品格》等。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封建时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
第二节 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国家干预的必要
第三节 大一统形势下的文化复兴
第一章 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创立和曲折发展
第一节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第二节 “汉承秦制”与汉武帝改革
第三节 两汉经略边疆与开通丝绸之路
第四节 分与合:东汉后期至西晋的政治发展趋势
第五节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开发与民族融合
第二章 官僚政治的确立与演变
第一节 官僚政治的奠基
第二节 文吏与儒生
第三节 官僚的士族化与门阀政治
第四节 官僚政治的艰难维系和继续进化
第五节 胡汉融合与南北朝官僚政治的复兴
第三章 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封建国家的限田政策
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三节 官私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第四节 商业的盛衰与交通的发展
第五节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四章 儒学的地位与演化
第一节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第二节 五经传承及其流派
第三节 《春秋》三传之争和今文古文之争
第四节 名教政治下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节 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五章 魏晋玄学
第一节 清议、清谈与玄学
第二节 思辨的魅力
第三节 自然与名教
第四节 率性自然的魏晋风度
第五节 玄佛之间
第六章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出现
第一节 佛教传入中国
第二节 佛教在中原地区的发展
第三节 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道教的产生
第五节 两晋南北朝时代的道教
第七章 史学与地理学的奠基与发展
第一节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新史学
第二节 纪传体断代史学的确立与发展
第三节 地方史志的发达
第四节 地理学的成就
第八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
第二节 传记文学传统的确立
第三节 汉代辞赋与乐府
第四节 诗歌繁荣的前夜
第九章 艺术的全面繁荣
第一节 艺术新局面的开辟
第二节 建筑艺术的壮美与瑰丽
第三节 灿烂的汉画艺术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绘画与画论
第五节 传统雕塑艺术的魅力
第六节 佛教雕塑与洞窟壁画艺术
第七节 书法艺术与书论
第十章 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天文历算
第二节 中医药学体系的奠定和发展
第三节 农业科学的进步
第四节 机械技术的新创造
第五节 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
第十一章 社会生活
第一节 多姿多彩的衣食住行
第二节 家庭与宗族
第三节 内容丰富的岁时娱乐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精彩书摘

  本卷所述历史的时间起迄,从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公元前221)开始,历经西汉、东汉、三国、两晋与十六国、南北朝,至隋朝建立(581)为止,首尾大约800年。历史演进的空间范围,古代文献大致提供了一个轮廓:《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谓,以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为主体,“地东西九干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以及《后汉书》卷一一八《西域传》日:“西域内属诸国,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极玉门、阳关,西至葱岭,其东北与匈奴、乌孙相接。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当然各有关朝代的疆域会略有出入。四邻相接触的国家或民族,东有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诸国,西有中亚和南亚诸国,南有中南半岛诸国,国家较多,国名时有变化。中国在这些国家中,国土最大,人口最多,社会经济最发展,文明程度也最高。
  这段历史可分为时间大致相等的两个阶段:前400年为秦、西汉、东汉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政治上大一统;表现在中华文明史上,主要特征是汇集总结先秦已经出现的一切文明因素而加以升华、光大、巩固、发展。后400年为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政治上分裂割据、混战不止;表现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破坏,也有贡献。破坏,主要表现为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凋敝,人口散亡,这是尽人皆知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北方和西方众多进入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比较全面地接受了以中原王朝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和汉文化为主体的先进文明,从而促成了自秦汉以来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为此后在中原地区出现隆盛的隋、唐大帝国以及周边民族的文明与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

前言/序言







中华文明史(第2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华文明史(第2卷)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华文明史(第2卷)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华文明史(第2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内容是很好的,但无塑封有点折痕有些脏了

评分

挺好的,价廉物美。学术力作,非常值得一读,学习了。

评分

《中华文明史》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就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评分

之前缺货,趁活动下手,凑齐一套了

评分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突现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将物质文明、政治丈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本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本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名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评分

名社好书,图文并茂,传承中华文化经典。

评分

okokokokokokokokok

评分

好书,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华文明史(第2卷)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