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全宋笔记-第七编-二 |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2-16 |
| 作者:本书编委会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65.00 | 页数:283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3478747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宋人笔记是中国古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和文化价值。全 书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这些宋人笔记中,有些笔记尽管篇幅不多,但其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习俗等,为后人留下了颇有价值的史料,弥足 珍贵。 参加该书的整理点校者大都是在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学领域,尤其是唐、宋文学和史学方面研究成绩卓著者。 本书的编纂宗旨在于为学术界提供一套收罗齐全,便于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笔记资料。故全书不作繁琐校勘,以是非校为主。笔划小误显系误刻、误抄者,俓改之,不出校。其他错讹,据版本或他书校正,并附简明校勘记。所用工作底本以常见的通行本为主,以有价值的本子参校。
朱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化典 籍系主任;女子文化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主任。早年由上海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 作,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副教授等。 曾去日本昭和女子大学、早稻田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社会学术团体的兼职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中国韩 愈研究会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理事等。在国内外有关学术领域中有相当的影响。多年来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 学》、《版本学》、《中国诗学史料学》、《唐诗与中国文化》、《唐代文学文献学》、《唐诗学史》等课程。独立承担的《唐诗学发展史研究》课题曾获国家社科 项目基金的资助;《唐诗与音乐》等数项课题曾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以及市教委的科研基金资助。 傅璇琮,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奠定学术基础。后因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运动遭受错误批 判,被调至中华书局接受改造,并由此走上学术道路。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编审,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 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央文史馆馆员。2008年3月起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月23日 15时14分,傅璇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戴建国,男,1953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上海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研究所所长,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洞天清録善誘文希通録宜齋野乘蒙韃備録辛巳泣蘄録蘆浦筆記黑韃事略朝野遺記
《全宋筆記第七編二》包括:《洞天清録》《善誘文》《希通録》《宜齋野乘》《蒙韃備録》《辛巳泣蘄録》《蘆浦筆記》《黑韃事略》《朝野遺記》。 《洞天清録》一卷,南宋趙希鵠撰。是書記載古器書畫,凡一百六十則,涉及古琴、古硯、古鐘鼎彝器、怪石、硯屏、筆格、水滴、翰墨真跡、古今石刻、古今紙花印色、古畫等,洞悉源流,辨析精審,趣味盎然,歷來爲鑒賞家所重。 《善誘文》一卷,陳録撰。是書輯録前人語言、文字,間以撰者議論,大多爲座右銘、格言之類,其中不無因果報應思想,但對人們行爲的規範,仍有參考價值。 《希通録》一卷,蕭參撰。《希通録》,書名得自晉范寧之語,言讀書得理不易,所以希望通達。原書已不見,僅《説郛》中存有數條,其中如釋‘籟’字,如辨秦始皇焚書坑儒事等等,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宜齋野乘》一卷,吴枋撰。此書爲作者四十歲後的讀書心得,其中如《千字文字重複》、《孟子與孟嘗君同時》、《顔子非廿九歲死》等條,可見作者讀書的精細。惜乎原稿已被焚燬,不能得見全豹。 《蒙韃備録》一卷,趙珙撰。是書僅十四則,未爲全書,但爲今留存了蒙古開國事跡的記載。 《辛巳泣蘄録》一卷,趙與撰。司理參軍,權通判事。寧宗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金兵圍蘄州,與偕郡守李誠之等拒守,捍禦凡二十五日而城陷。李誠之及其僚佐家屬皆死亡,趙與全家十五人亦並殁於難,僅以身免。事後至朝泣訴,乃爲是録,具詳被兵始末,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蘆浦筆記》十卷,劉昌詩撰。《蘆浦筆記》通行本共計十卷,涵蓋和涉及的内容相當廣泛。如其自敘所言:‘凡先儒之訓傳,歷代之故實,文字之訛舛,地 理之遷變,皆得進其源而循其流。’書中亦頗多創見,對吴曾《能改齋漫録》的失誤多有糾正。此書還保留了宋代的珍貴史料及逸聞軼事。如‘糊名’、‘金花帖 子’和《趙清献公充御試官日記》等對於科舉制的記載,《資政壮节王公家传》對王復的記載,可以彌補《宋史》記載的闕失。關於‘籸盆’的訓釋,對於研究古代 名物詞亦具有較高的價值。 《黑韃事略》一卷,彭大雅撰,徐霆疏證。是書爲作者出使蒙古所見所聞,其内容反映了蒙古初創時期的政治制度、軍事編制、社會風俗等,爲研究蒙古開創史提供了珍貴史料。 《朝野遺記》,佚名撰。書中採集朝野雜事,所記人物事蹟,起於宋徽宗朝而迄於理宗朝,内容以皇室、近臣的逸聞軼事爲主,如顯仁后以誓瞽目、高宗無子思明受、秦檜妻等,或爲他書失載,或可與正史互證,雖是小説家言,亦有資於史乘。
这是一本我期盼已久的关于LTspice电路设计的入门书籍,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被其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目录所吸引。第一部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LTspice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原理图的绘制、元器件的选取、以及基础的仿真设置。作者通过大量图文并茂的实例,将原本可能枯燥的软件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节点电压和支路电流分析的讲解,通过实际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的对比,让我对基尔霍夫定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各种常用元器件(如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的仿真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演示了如何根据实际器件参数进行准确建模,这对于我进行更复杂的电路设计非常有帮助。而且,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基础操作上,而是很快地引入了AC分析、瞬态分析等关键仿真手段,并解释了它们在不同电路场景下的应用。我尝试着书中给出的几个小例子,发现仿真结果非常接近预期,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学习的信心。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操作步骤,而是注重培养读者对电路仿真原理的理解,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是一名刚刚接触电路设计的大学生,对于各种电路概念和仿真工具都还在学习摸索的阶段。《活学活用LTspice电路设计》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没有使用过于深奥的术语,而是用非常贴近初学者的语言,一步一步地引导我掌握LTspice的使用。从最基础的软件界面介绍,到如何连接元器件、添加电源,再到如何执行仿真并查看波形,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非常详细,配以大量的截图,让我觉得操作起来一点都不困难。书中关于直流分析和瞬态分析的讲解,帮助我直观地看到了电路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比如滤波器的频率响应,这是课本上很难直观感受到的。我尝试着书中的一些简单电路,比如RC充放电电路,仿真结果和课堂上讲的理论完全吻合,这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而且,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元器件的特性曲线仿真,比如二极管的正向伏安特性,这让我对元器件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电路设计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充满趣味和探索的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多年来一直依赖其他老旧仿真工具的资深工程师来说,算是一次意外的惊喜。LTspice因其免费和强大的功能,在业界备受推崇,但缺乏一本像《活学活用LTspice电路设计》这样系统、详尽且贴近实际应用的中文参考资料,一直是我的一个小小的遗憾。本书在仿真优化和高级应用方面的讲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关于如何利用LTspice进行PCB寄生参数的建模仿真,以及如何通过脚本化仿真来自动化复杂的测试流程,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和准确性的关键技术。书中还对一些复杂的模拟电路模块,如运算放大器、滤波器、电源管理芯片等,进行了深入的仿真分析,并提供了多种设计思路和验证方法,这对于我进行高性能模拟电路的设计和优化非常有借鉴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会了工具的使用,更传授了仿真思维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堪称一本不可多得的LTspice实践宝典。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在模拟电路设计领域摸索多年的工程师来说,一本能够帮助我提高仿真效率和精度的书籍是极为宝贵的。《活学活用LTspice电路设计》在这一方面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书中关于高级仿真技巧的部分,例如BJT和MOSFET的模型参数提取与应用,以及如何利用LTspice进行寄生参数的建模仿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测试电路来获取实际器件的参数,然后将其应用到仿真模型中,这对于提高仿真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关于噪声分析和失真分析的章节,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和技巧,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评估电路的性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不回避复杂性,而是用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数学推导来支撑仿真结果,这使得我不仅仅是学会“怎么做”,更是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书中提供的宏模型和子电路的编写与应用,也为我节省了大量重复劳动的时间,并能够更好地复用已有的设计模块。整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高级的完整LTspice应用框架。
评分作为一名对嵌入式系统和数字逻辑设计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活学活用LTspice电路设计》这本书虽然侧重于模拟电路,但其中关于仿真思维和流程的讲解,依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多步仿真和蒙特卡洛分析的部分。虽然我主要进行数字电路设计,但理解模拟电路的各种干扰和非理想因素,对于设计鲁棒的数字系统同样重要。书中关于如何通过仿真来验证电路的稳定性和容错性,给了我很多新思路。例如,在设计ADC接口时,模拟部分的信号完整性对数字部分的采样至关重要,而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方法,比如噪声分析,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优化这部分设计。此外,书中对于各种仿真分析命令的详细解释,虽然有很多是针对模拟电路的,但其背后的逻辑和使用方法,可以类比应用到数字电路仿真中。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仿真不仅仅是验证一个设计是否能工作,更是深入理解设计背后原理和潜在风险的重要手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