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侃手批尔雅义疏(上下)

黄侃手批尔雅义疏(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侃 校
图书标签:
  • 黄侃
  • 尔雅
  • 义疏
  • 古籍
  • 注疏
  • 汉字
  • 语言学
  • 古典文献
  • 学术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48650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794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6-08-01
页数:1429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黄侃(一八八六——一九三五),原名乔馨,后更名侃,字利刚,晚自置量守居士,湖北蔪春人。黄侃先生青年积极投身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民国后见军阀窃据,内尤外患,无奈淡出政治,后一九一四年起,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武昌高师、中华大学、山西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一九三五年逝世。
  黄侃先生对声韵学有深入研究,所提出的“古声十九纽”和“古韵二十八部”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声韵学的研究成果,影乡巨大。然而公开发表的仅有《音略》、《声韵略说》和黄焯笔录的《声韵学笔记》以及钱玄同先生《声韵学讲义》所引用的部分。兹复将先生木经整理的手稿如《古韵谱稿》、《复位唐韵考》等整理校勘,另辑为《黄侃遗书》出版。

目录

重刻尔雅义疏足本书后
尔雅义蔬序
尔雅义蔬跋
尔雅敦注义蔬上释诂上
尔雅敦注义蔬上释诂下
尔雅敦注义蔬上释言
尔雅敦注义蔬上释训
尔雅敦注义蔬上释亲
尔雅敦注义蔬中释宫
尔雅敦注义蔬中释器
尔雅敦注义蔬中释乐
尔雅敦注义蔬中释天
尔雅敦注义蔬中释地
尔雅敦注义蔬中释丘
尔雅敦注义蔬中释山
尔雅敦注义蔬中释水
尔雅敦注义蔬下释草
尔雅敦注义蔬下释木
尔雅敦注义蔬下释虫
尔雅敦注义蔬下释鱼
尔雅敦注义蔬下释鸟
尔雅敦注义蔬下释默
尔雅敦注义蔬下释畜

前言/序言

  
《尔雅》:上古声韵与训诂之宗 《尔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解释词语的专著,与《诗经》、《尚书》等并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其成书年代虽有争议,但普遍认为其编纂过程历时较长,凝聚了先秦至汉初众多学者的智慧。《尔雅》以类编的方式,将词语分为十二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鸟”、“释兽”、“释鱼”、“释草”、“释木”、“释畜”。每一篇下又分小节,对相关的词语进行解释和归类。 《尔雅》的独特价值 《尔雅》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训诂之源,文字之本: 作为一部专门的训诂著作,《尔雅》为后世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奠定了基础。它记录了大量先秦时期的词汇,反映了当时语言的实际运用情况,对于理解古代文献,特别是先秦两汉古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后世难以理解的古字古语,通过《尔雅》的解释得以豁然开朗。它如同古代语言的“词典”,为后人解读古籍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文化之窗,知识之库: 《尔雅》不仅仅是语言学著作,更是一扇窥探古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天文地理、动植物知识的窗户。例如,“释鸟”篇详细列举了各种鸟类及其名称;“释兽”篇则涉及了不同种类的野兽;“释草”、“释木”篇则对植物进行了分类和描述。这些内容为我们了解古代先民的生存环境、生产活动、物质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想象古代山林的物产,河流的鱼鳖,甚至古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和分类方式。 思想之壤,哲学之胚: 《尔雅》的十二篇分类,虽然看似单纯的词语解释,却也暗含着古人对世界万物的认知框架和价值取向。例如,“释亲”篇的亲属称谓,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释宫”、“释器”篇则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和生活用品的丰富性。其解释方式,有时也涉及到事物的本源、功用,甚至包含着一定的哲学思辨。 学术之基,传承之脉: 自《尔雅》问世以来,历代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注释,其中不乏名家大家,如汉代的李巡、晋代的郭璞、南朝宋的徐广、唐代的陆德明、清代的段玉裁等。这些注释和研究,一方面是对《尔雅》原义的阐发和辨析,另一方面也融入了各自时代的学术见解和知识体系,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尔雅》学术传统。《尔雅》的流传和发展,本身就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尔雅》的演变与影响 《尔雅》的原貌已不可考,现存的《尔雅》是经过后人整理和增补的版本。在流传过程中,历代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注释和疏解,最著名的如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其疏解精详,考证严谨,成为后世学者的重要参考。 《尔雅》的影响深远,不仅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词书编纂,如《说文解字》等,也渗透到文学、历史、哲学等诸多领域。许多古籍中的典故、用语,都与《尔雅》的释义息息相关。可以说,《尔雅》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尔雅》的阅读门槛与研究价值 尽管《尔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其阅读也存在一定的门槛。古奥的语言、简略的解释,都需要借助后人的注释才能理解。然而,正是这种挑战,也激发了历代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热情。对于当代的读者而言,通过阅读《尔雅》的各种注释本,不仅可以学习古代语言,更可以体验古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而言之,《尔雅》是一部承载着丰富古代信息、具有多重学术价值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是语言学的瑰宝,更是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重要窗口。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脉络,发掘其蕴含的智慧和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有些“劝退”的,但正因如此,它才真正展现了其作为珍本的价值。它不是一本旨在普及知识的“快餐读物”,而是为真正有志于深入钻研的学者准备的案头重器。我对其中对某些僻字音韵的考证尤为感兴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辩析,实则牵动着整个古代汉语声韵体系的构建。阅读时需要极度的专注,甚至需要反复查阅其他辅助工具书,才能勉强跟上黄侃先生那严密而跳跃的思路。这种“慢阅读”的过程,虽然耗费精力,但带来的智力上的满足感却是巨大的,它挑战了我们对既有知识的认知边界,逼迫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辨析,这才是真正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

我是在一次重要的研讨会后,被一位老前辈极力推荐后购入的。起初我还有些疑虑,毕竟市面上关于经典注释的版本已经汗牛充栋。然而,当我翻开其中的一卷,看到那些针对某一义项的批注,我立刻明白了它的不可替代性。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前人观点,而是展现了一种批判性的继承和独到的洞察。那份穿透历史的学术精神,如同清晰的电流般直击人心,让我对黄侃先生这位治学大家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去重新审视那些你自以为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这种被“敲醒”的感觉,是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温黄而知微”。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字审美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墨色处理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很多古籍影印本在墨色上总有或深或浅、或洇或枯的问题,但这本书的印制质量似乎经过了极其精心的调校,字迹清晰有力,墨色饱满而不失层次感,使得那些繁复的批注和原本的文字能够和谐共存于同一页面而不显拥挤。对于我们这些长期与古籍打交道的人来说,阅读体验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兴致。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是,出版方完全理解了“阅读”的物理性和精神性需求,两者兼顾得恰到好处,让人愿意长时间地与之相伴,而不易生出阅读疲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还是封面烫金的工艺,都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初次捧读,便能感受到编者在细节上倾注的心血。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考量,字里行间疏密得当,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舒适度。装帧的坚固程度也让人放心,上下两册拿在手中,沉甸甸的,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打开扉页,那份古朴典雅的排版风格,仿佛带领读者穿越回了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让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去探寻文字背后的深邃意蕴。这种对实体书载体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日益普及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仪式感,一种对知识的虔诚对待。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代文献学有着深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这本书的问世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甘霖。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权威性,更在于其呈现方式的独特性。我一直致力于比较不同版本注释的异同,而这本书提供的这种批注体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去观察黄侃先生的学术思维过程。那种仿佛大师在案头亲授的体验感是其他任何二手资料所无法比拟的。每一次翻阅,都能捕捉到一些细微之处的考量和权衡,这对于理解《尔雅》的复杂性至关重要。我发现,光是对于某个特定词汇的不同解释下,批注中的细微增删和侧重点的调整,就足以让人耗费数日去细细揣摩其背后的文献脉络和语义流变。

评分

国学大师之作,值得推荐。特别好

评分

只可惜有磨损懒得换了

评分

介绍一下作者:黄侃字季刚,湖北蕲春青石镇大樟树人。原名乔馨,字梅君,后改名侃,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35年月10月8日殁于南京,年仅49岁。 黄侃恩师章太炎

评分

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常以“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以自警。虽是名声赫赫之学者,且身体虚弱,仍致力学术而不倦,“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发愿50岁后才著书。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在音韵学方面对古音作出了切合当时言语实际的分类。晚年主要从事训诂学之研究。黄侃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

评分

印得很好,很喜欢这种编印方式,即可看到书籍原版样式,又可直读批注,非常喜欢。

评分

准备送给老师的,非常好的书,就是很贵

评分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官至弘农太守。事迹具《晋书》本传。昺有《孝经疏》,已著录。案《大戴礼·孔子三朝记》,称“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则《尔雅》之来远矣,然不云《尔雅》为谁作。据张揖《进广雅表》,称“周公著《尔雅》一篇(案《经典释文》以揖所称一篇为《释诂》)。今俗所传三篇(案《汉志》《尔雅》三卷,此三篇谓三卷也),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疑莫能明也。”於作书之人,亦无确指。其馀诸家所说,小异大同。今参互而考之,郭璞《尔雅注序》,称“豹鼠既辨,其业亦显”,邢昺《疏》以为汉武帝时终军事。《七录》载犍为文学《尔雅注》三卷(案《七录》久佚,此据《隋志》所称梁有某书亡,知为《七录》所载),陆德明《经典释文》以为汉武帝时人。则其书在武帝以前。曹粹中《放斋诗说》曰:(案此书今未见传本,此据《永乐大典》所引)“《尔雅》,毛公以前其文犹略,至郑康成时则加详。如‘学有缉熙于光明’,毛公云:‘光,广也。’康成则以为学于有光明者。而《尔雅》曰:‘缉熙,光明也。’又‘齐子岂弟’,康成以为犹言‘发夕’也。而《尔雅》曰:‘岂弟,发也。’‘薄言观者,’毛公无训。‘振古如兹’,毛公云:‘振,自也。’康成则以观为多,以振为古。其说皆本於《尔雅》。使《尔雅》成书在毛公之前,顾得为异哉?”则其书在毛亨以后(案《诗传》乃毛亨作,非毛苌作,语详《诗正义》条下)。大抵小学家缀缉旧文,递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托之词。观《释地》有鹣鹣,《释鸟》又有鹣鹣,同文复出,知非纂自一手也。其书欧阳修《诗本义》以为学《诗》者纂集博士解诂。高承《事物纪原》亦以为大抵解诂诗人之旨。然释《诗》者不及十之一,非专为《诗》作。扬雄《方言》以为孔子门徒解释六艺,王充《论衡》亦以为《五经》之训故,然释《五经》者不及十之三四,更非专为《五经》作。今观其文,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之同异,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义。如《释天》云:“暴雨谓之涷。”《释草》云:“卷施草,拔心不死。”此取《楚辞》之文也。《释天》云:“扶摇谓之猋。”《释虫》云:“蒺藜,蝍蛆。”此取《庄子》之文也。《释诂》云:“嫁,往也。”《释水》云:“瀵,大出尾下。”此取《列子》之文也。《释地·四极》云:“西王母。”《释畜》云:“小领,盗骊。”此取《穆天子传》之文也。《释地》云:“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此取《管子》之文也。又云:“邛邛岠虚负而走,其名谓之蟨。”此取《吕氏春秋》之文也。又云:“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释地》云:“河出昆仑虚。”此取《山海经》之文也。《释诂》云:“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又云:“洪、廓、宏、溥、介、纯、夏、幠。”《释天》云“春为青阳”至“谓之醴泉”,此取《尸子》之文也。《释鸟》曰:“爰居,杂县。”此取《国语》之文也。如是之类,不可殚数。盖亦《方言》、《急就》之流,特说经之家多资以证古义,故从其所重,列之经部耳。璞时去汉未远,如“遂幠大东”称《诗》,“钊我周王”称《逸书》,所见尚多古本,故所注多可据。后人虽迭为补正,然宏纲大旨,终不出其范围。

评分

只可惜有磨损懒得换了

评分

京东上我只找到一本还可以用用的尔雅,没有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的排印本或其他版本,要找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只有这部了。此书为16开大本子,硬壳封面精装本,气势很大,中华书局这套书花了很大的成本,如此规格,足见对黄侃先生学问的叹服和重视。但此书也有明显的缺陷,书页上,天头地脚留白太多,本来此书就是批注本,批注的地方就是天头地脚,这样,影印的正文部分就更小了,不少影印书都有这个毛病。第二是,此书有多处印得不清楚,很多字看不清,而且是连续的,得另外再找一本郝懿行尔雅义疏的其他版本对照看才行。第三,黄先生的不少批注影印后,很小,很多地方根本看不清。得准备一副放大镜。不知放大镜有没有效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