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阅读体验而言,这套书的厚度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仪式感。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手翻阅、碎片化阅读的读物,而是需要你心无旁骛,备好笔墨纸砚,准备与历史的幽深进行一场深度对话。我发现自己常常因为被某一个论点的独到性所吸引,而不得不中断当下的阅读计划,去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这正是优秀研究成果的魅力所在——它激发了你的求知欲,让你主动地成为知识的构建者而非被动的接收者。尽管集刊的性质决定了其内容可能缺乏单一著作的连贯叙事优势,但其广度和深度却是无可替代的。它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明清社会不同角落的大门,值得每一个真正热爱这段历史的同好反复研读和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中规中矩,但内页的字体和排版却着实体现出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式阅读的历史文本来说至关重要。我阅读这类论著时,最看重的是其引证的扎实程度和论证的逻辑链条是否严密无暇。在这个集刊中,我惊喜地发现了几篇关于清代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史的力作。这些篇目不仅对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进行了批判性审视,更引入了新的史料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例如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分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中一篇关于准噶尔汗国兴衰的分析,其对战略地理位置和军事后勤的精妙梳理,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它打破了以往将清朝对西北用兵简单归因于政治需要或军事胜利的片面看法,展示了更为复杂的历史动因。这种深入到微观操作层面,同时又不失宏观格局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历史细节的渴求,也让我对清代中央集权在边疆实施的复杂性有了更立体化的认识,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统治。
评分翻开这套书的目录,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学者的思想沙龙之中,各种流派的观点交锋,令人目不暇接。我尤其欣赏那些探讨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篇章,它们总能从那些看似日常的文化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时代精神。比如说,关于晚明市民阶层兴起后,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是如何悄然发生转变的讨论,非常精彩。作者通过对小说、戏曲乃至园林建筑的研究,描绘出一种从严肃内敛向世俗、张扬转变的文化光谱。这种对“气韵”的捕捉,远比单纯罗列政治事件来得更为生动和引人入胜。然而,也正因为是集刊,不同作者间的写作风格差异较大,有些篇目的语言略显晦涩,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深意,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是一个小小的门槛。不过,这种“挑战性”也恰恰是它价值所在,它强迫我走出舒适区,去理解那些用词精准、结构紧凑的学术表达方式,从而间接提升了自身的历史阅读能力。
评分这本厚厚的上下册,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就让人对其中的分量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对明清历史有深入探究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些兼具学术深度和可读性的研究成果。《明清史论著集刊》这个名字本身就暗示了其汇集了不同学者观点的特质,让人好奇其中究竟收录了哪些重量级的篇章。我最欣赏的是这类集刊的编排方式,它不像单本著作那样受限于某一个固定的话题或单一的研究视角,而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窗口,让人得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复杂肌理。比如,对于明代中后期的政治体制演变,不同作者从内阁制度、宦官权力、地方治理等多个切入点进行剖析,观点碰撞之间,往往能激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社会经济史的论述,试图了解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儒家伦理和宗族结构产生了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细节往往是宏大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但恰恰是构建真实历史图景的关键。总而言之,这类集刊是历史爱好者梳理知识体系、拓宽研究视野的绝佳辅助读物,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抛出更多值得推敲的问题,引导我们进行更主动的探索。
评分读完其中几篇关于明代中晚期赋役制度改革的论文后,我深感对明清两代国家财政运行的理解得到了质的飞跃。以往阅读通史时,对“一条鞭法”或“摊丁入亩”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但集刊中的专题研究,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数据(尽管是二手资料的引用)和地方志的对照,清晰地还原了这些改革在具体推行过程中遭遇的阻力、地方士绅的应对策略,以及最终效果的区域差异性。这些论述不再是抽象的政策文件解读,而是活生生的社会博弈过程。特别是其中一篇探讨清初漕运与国家权力维系关系的分析,深入剖析了江南地区在承平日久之后,其经济优势如何转化为政治上的被动依赖,这种辩证的观察角度,令人耳目一新。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运行往往是诸多结构性力量相互制约的结果,而非单一的英明决策所致。
评分此书品相不错,印制精良。
评分品赏析 【注释】:轩,即轩辕黄帝;羲,即伏羲氏,皆为传说中的占古圣王。愬武古通:指随裴度出征的大将军李愬、韩公武、李道古、李文通。尧典舜典:《尧典》和《舜典》皆系《尚书》篇名。清庙生民:《清庙》和《生民》为《诗经篇名。汤盘:传为商汤沐浴之器;孔鼎,指孔子祖先正考父之鼎,二者上面的铭文分别在《礼记》和《左传》中有记载。玉检:古代宣扬帝王功业封禅祭祀仪式中《封禅书》的封套。 【简析】:这首诗是一则历史。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宰相裴度率兵平定淮西,但首先破蔡州生擒叛者吴元济的是大将李愬。宪宗命韩愈撰《平淮西碑》时,韩主要是突出了裴度在执行宪宗旨意后的运筹帷幄,引起李愬不满。愬妻(唐安公主之女)进宫诉说碑文不实,宪宗就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勒石,观点迥然不同。李商隐是完全赞同韩愈观点的,诗中强烈地表达以对《韩碑》被磨去的愤慨,更热情地歌颂了这篇碑文。本诗基本上是叙述性的,但笔力矫健,很有感情,诗中一些名句也一直为人传诵。 ------------------------------------------------ 【赏析】 韩愈的《平淮西碑》,歌颂了平叛战争,突出宰相裴度的战略决策之功,着眼于宣扬唐朝廷削平藩镇割据的战略方针,表现出独特的政治卓见。段文昌重撰的碑文,对李愬的功绩叙述充分,但在大处方面逊于韩碑。李商隐在这首诗中极力推崇韩碑,一再强调裴度的决策、统帅首功,功不可灭,体现出他将国家治乱归于中枢是否得人的一贯主张,强烈的向往对宪宗和裴度在伐叛战争中的明断果决和相互信任,而对宪宗后来信谗推碑之举不无微词。 本诗叙议相兼,而以叙事为主。描写了裴度奉命任统帅讨平淮西叛镇,韩愈奉命撰碑及推碑的过程。诗的开头以平叛战争的缘起;最后一段,是对韩碑的热烈赞颂。 这首诗气势磅礴。诗一开始,就渲染宪宗的“神武”和平叛的决心,显示出一种雄健的气势。“誓将上雪列圣耻”一句,将眼前的平叛战争和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多灾多难的历史联系起来,表明此役关系到国家的中兴。接下来写淮西藩镇长期反抗朝廷,突出其嚣张跋扈的气焰,以反衬下面裴度平淮西之功的不同寻常。 第二段开头四句,承接开篇四句,先点出宰相裴度,暗示“上雪列圣耻”的关键在于“得圣相”。随即直入本题,叙述裴度统兵出征,简明直率,毫不拖泥带水。接下“愬武”四句,从麾下武将文僚一直叙述到勇猛的士兵,表现裴度的最高统帅形象和猛将精兵如云的宏大声势。 第三段开头两句,承上启下,从平蔡过渡到撰碑,是全篇的枢纽。奉命撰碑的过程,不但写了宪宗的明确指示,韩愈的当仁不让,而且写出宪宗的颔首称许,韩愈的稽首拜舞,韩愈受命之后,作者再用详笔铺写撰碑、献碑、树碑的过程。“点窜”二句,用奇警的语言写出韩碑高古典重的风格,“句奇语重”四字,言简意赅,揭出韩碑用意之深刻。紧接着又写推碑和诗人对这件事的感慨。写推碑,直言“谗之天子”;抒感慨,盛赞“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认为韩碑自有公正评价,推碑磨字也不能消除它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影响。 最后一段,描绘韩碑关系到国家中兴统一事业,赞美它的不朽。开头四句将“圣皇及圣相”的功业与“公之斯文”紧密联系起来,强调韩碑具有记述歌颂统一大业功勋。最后以“传之七十有三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收束全篇,说明韩碑流传千古的不朽价值。 这首诗既表现了不入律的七古笔力雄健的特点,又吸收了韩诗以文为诗,多用“赋”的经验,形成一种既具健举气势,又有条不理地叙事、议论的体制。显得既雄健高古而又清新明快。
评分孟先生于清史很有研究是世所公认的。作者功底很深,很是佩服特收藏之,以后慢慢看感谢京东
评分孟先生绝对是史学大家,居然最开始学的是法律,之后才转为去教授历史学,明清史的专著
评分孟心史先生没得说。
评分孟森著作基本买全了。
评分隋唐帝国与“公共性”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能否通过对它的研究获得一般意义上的对“帝国形成之必要条件”的认识?本书是日本著名学者谷川道雄揭示隋唐帝国开成的前提、过程与本质的力作,初版于1971年,1998年作者作了重大增补后再版。现由龙谷大学魏晋南北朝史学博士李兴旺沧全文译出,以飧读者。
评分我自己看看,还不错。质量好,内容好
评分隋唐帝国与“公共性”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能否通过对它的研究获得一般意义上的对“帝国形成之必要条件”的认识?本书是日本著名学者谷川道雄揭示隋唐帝国开成的前提、过程与本质的力作,初版于1971年,1998年作者作了重大增补后再版。现由龙谷大学魏晋南北朝史学博士李兴旺沧全文译出,以飧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