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语法理论的基本概念,专有名词和已经取得的学术成就。与以前的同类著作相比,本书将语法化理论与当前语言学其他可以选用的模式联系起来,比以前的著术更加详尽地总结了语法化研究的现状,描述了一种新的学术话语的前景,为学生提供了一本非常及时有用的参考书。” ——伯南德·海因博士,科隆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介绍了语法化这一概念。在语法化过程中,词汇术语和结构出现的某种语言语境中具有语法功能,而一旦其本身发生语法化,就会继续发展出新的语法功能。因此,名词和动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充当不同的语法成分,如格的标志、句子的连接词以及助词。作者在本书中涉及了包括历史语言学、话语分析和语用学在内的多个语言领域,数据取自多种语言,包括埃维语、芬兰语、法语、印地语、赫梯语、日语、马来语和英语,其中尤以英语为主。
本书为第二版,根据十年间出现的新理论和方法问题对第一版进行了彻底的修订,并且增加了详细的参考书目。本书还着重探讨了当今学术界对语言混合过程中语法化的变化的方向以及语法化的作用等问题的不同见解。
对所有关注语法开式发展的语言学家来说,《语法化》一书都是一本极有价值,引人深思的教材。本书语言、结构和用法之引互相作用的深刻见解也会引起有志于人类学和心理学研究读者的兴趣。
作者简介
Paul J.Hopper。美国华盛顿大学德语硕士,得克萨斯大学语言学博士。现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卡内基·梅龙大学英语系教授。除英语外,通晓德语、法语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Hopper的研究和教学主要为修辞、语法、类型学,目前正在研究事件的观点,即人们如何报道事件的发生,重点是口语化的通俗的叙述语言。Hopper也是从事印欧语系的比较研究,以及马来-波利纪西亚诸语言,就印欧语系、德国哲学和马来语语篇已有多种著作出版。
目录
List of figures
List of tables
Preface and acknowledgments
List of abbreviations
1 Some Preliminaries
1.1 Introduction
1.2 What is a grammaticalized form?
1.3 Some further examples of grammaticalization
1.4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structure
1.5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directionality of language change
1.6 Conclusion
2 The history of grammatiocalization
2.1 Introduction
2.2 Earlier research on grammaticalization
2.3 Research on grammatiocalization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90s
2.4 Recent Trends in research on grammaticalization
3 Meachanisms:reanalysis and analogy
3.1 Introduction
3.2 Some bakground assumptions about change
3.3 Reanalysis
3.4 The independence of reanalysis and grammaticalization
3.5 Analogy/rule generalization
3.6 The differetial effects of reanalysis and analogy
3.7 Conclusion
4 Pranmatic factors
4.1 Introduction
4.2 Inferecing and meaning change
4.3 The role of pragmatic inferecing in grammaticalization
4.4 Metaphor and metionymy as problem solving
4.5 pragmatic enrichment versus"bleaching"
4.6 Conclusion
5 The hypothesis of undirectionality
……
6 Clause-intern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7 Grammaticalization across clauses
8 Grammaticalization in situations of extreme languange contact
9 Summary and suggestions of further work
Notes
References
Index of names
Index of languages
General index
前言/序言
语言的演进:从词语到结构,从具体到抽象 本书聚焦于一个核心的语言学现象——语法化。它探索了语言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一种系统性的、可预测的方式发生演变,将原本具有独立意义的词汇项逐渐转化为具有语法功能的结构。这不仅仅是词汇的增减,更是语言内在运作机制的深刻变革,是人类认知与社会交际需求在语言中的映射。 什么是语法化? 简单来说,语法化是指一个词语或短语,在特定的语境中被反复使用,并逐渐丧失其原有的词汇意义,而获得新的语法意义,并最终成为语言系统的一部分,承担起表达句法关系、语态、语气、时间等语法功能的角色。这是一个渐进的、非线性的过程,往往涉及音变、意义的扩大或缩小、词性转化等多种语言现象。 例如,在英语中,“will”最初是一个表示“意愿”的动词,后来在表示将来时态时被大量使用,逐渐演变成了表示将来时态的助动词,其独立的“意愿”意义也变得不那么突出。同样,“going to”原本是表示“移动”的动词短语,在表达将来时态时,其词汇意义淡化,演变成了表示将来时态的构式。 语法化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语法化并非孤立的语言现象,而是存在于几乎所有语言的演变过程中。从古老的印欧语系到现代的克里奥尔语,从分析语到综合语,语法化的踪迹无处不在。然而,不同语言的语法化路径和表现形式却千差万别,这反映了语言作为一种复杂系统,其演变受到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使用者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语言中语法化的典型案例,例如: 印欧语系:分析梵语、拉丁语、古希腊语等古典语言中语法化现象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在现代语言中留下痕迹。 罗曼语族:考察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语言如何从拉丁语演变而来,以及过程中涉及的语法化过程,例如代词的语法化、助动词的出现等。 日耳曼语族:以英语为例,深入剖析其动词、介词、代词等成分的语法化历程,揭示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形成机制。 斯拉夫语族:探讨俄语、波兰语等语言中格、体、语态等语法范畴的形成与演变,以及与之相关的语法化过程。 汉语:研究汉语中指示代词、副词、助词等成分的语法化,例如“这”、“那”、“就”、“了”等词语的演变过程。 非洲语言、美洲原住民语言、太平洋语言:通过分析非印欧语系的语言,展示语法化在不同语系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挑战以印欧语系为中心的传统语言学观念。 语法化的驱动机制 语法化为何会发生?其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本书将从多个角度对此进行深入解析: 认知因素:探讨人类的认知加工能力,例如记忆容量、注意力分配、信息处理的经济性等,如何促使语言使用者倾向于使用更简洁、更高效的表达方式,从而推动语法化。例如,频繁使用的词语容易被简化,以便更快地处理。 语用因素:分析语境、会话含义、推断等语用原则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当一个词语在特定语境中反复出现,并传递了超越其词汇意义的信息时,这种信息就可能被固定化,成为新的语法标记。 社会因素:考察社会互动、语言接触、社会变迁等因素如何影响语法化的进程。例如,社会群体对某种表达方式的偏好,或者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都可能加速或改变语法化的方向。 结构驱动:分析语言结构本身的内在张力,以及对普遍性和可预测性的追求,如何引导语法化的发生。 语法化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本书将汇集并介绍语法化研究的多种重要理论和方法: 历史语言学视角: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材料,追踪词汇项的演变轨迹,重建语法化过程。 跨语言比较视角:对比不同语言的语法化现象,揭示共性与差异,归纳普遍性规律。 实验语言学方法:运用心理语言学实验,探究语法化过程中认知加工的机制,例如反应时、眼动追踪等。 计算语言学方法:利用大规模语料库和计算模型,量化分析语法化过程,发现隐藏的模式。 类型学视角:从语言类型的角度,考察不同类型语言的语法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语法化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语法化研究不仅是语言学内部的一个重要分支,更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深化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语法化研究揭示了语言并非静态的固定系统,而是动态演变的有机体,展现了语言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解释语言变化规律:通过揭示语法化的驱动机制和路径,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如何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构建更完善的语言理论:语法化为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促进了语言学理论的整合与发展。 辅助语言教学与学习:理解语法化的过程,有助于解释和教授外语中一些看似“不合逻辑”的语法现象,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语言。 解读语言历史与文化:语法化过程往往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通过研究语法化,我们可以窥见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 处理语言障碍与失语症:对语法化机制的深入理解,也可能为理解和治疗语言障碍,如失语症,提供新的思路。 本书的结构与特色 本书的编排力求清晰、系统,循序渐进,从基础概念的阐释,到案例分析的深入,再到理论探讨的拓展。 章节设置:本书通常会从语法化的基本定义、核心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语法化的具体类型、驱动机制、理论模型,并结合大量的语言实例进行分析。 理论框架:本书将介绍并评析主流的语法化理论,例如Traugott的“从词汇到语法”模型,Hopper & Traugott的“动态的、依赖于语法的”观点等。 案例分析:书中将提供来自不同语系的丰富案例,涵盖动词、名词、代词、副词、介词、助词等多种词类在语法化过程中的演变。 学术规范:本书将严格遵循学术研究的规范,引文准确,论证严谨,力求客观、公正地呈现语法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前沿性:本书将不仅介绍经典的语法化理论和案例,还将涵盖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新进展和新趋势,例如计算语料库在语法化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对认知语言学和神经科学视角的融合。 本书的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语言演变、语言结构形成感兴趣的读者,包括: 语言学专业学生和研究者:为深入理解语法化理论、掌握研究方法提供坚实的基础。 历史语言学爱好者:了解语言如何随时间推移而改变,追溯语言的根源。 对外汉语教学和学习者:理解汉语语法现象的形成机制,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对人类认知和沟通感兴趣的读者:从语言演化的角度,洞察人类思维和社会交往的奥秘。 通过阅读本书,您将得以窥见语言的内在生命力,理解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语法规则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而来的,并认识到语言的变迁是人类智慧与历史沉淀的结晶。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言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思维、社会互动与历史变迁的宏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