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岁月如歌,往事依依,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失落有收获……《岁月如歌》作者回顾了求学和从教生涯,总结了自己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的岁月人生,既有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心得,更有一位在逆境中成长、不断奋斗的教育家的教育思考。
内容简介
《岁月如歌》作者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于漪老师一直辛勤耕耘在教育园地,在语文教育、学校管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活动等多个领域作出卓越贡献,产生重大影响,《岁月如歌》是她的从教经历、心路历程、经验成就和思想成果。
作者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现年79岁。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于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于漪语录】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7.“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教学风格】
1.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石乞石乞、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4.智能性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5.文学性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6.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
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永远的师者:于漪
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了一位至今仍令母校感到骄傲的学生——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40多年来,尽管工作岗位发生过许多变化,但她心中钟爱的职业始终只有一个:永远的教师。
一位激情似火的教师
凭着激情,她在走出校门教了8年的历史课后,毅然改行拿起了语文教材,并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虽然她一直是一位优秀的学生和出色的历史教师,但面对学生们不敢有丝毫马虎。从语法、修辞、逻辑到中外文学史、甚至哲学、天文、地理、航海等知识,所有与教学相关的知识都一一学习,天天明灯伴夜到三更。奠定了自己作为师者的基础。《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中学生作文指引》、《教师学概论》等著述,向人们展示的正是这种基于对语文教学充满激情的硕果。1978年,于漪以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成绩而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
一位一身正气的校长
凭着一身正气,1985年于漪走上了几经变迁的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的岗位。当时,那是一所伤痕累累的学校。踏进校门,于漪看到的是衰败的校舍、涣散的教师队伍。于漪作出一系列令当时社会震惊的决定:教师实行坐班制,学生一剪头发,二穿校服。并斩钉截铁地面对校内外的各种议论;社会上允许的,学校不能都允许;社会上流行的,学校不一定都提倡。她着手开展两代师德的教育,请离休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请盲人乐队用精彩的演奏诉说怎样做生活的强者,让教师、学生讨论当代教师和师范生的形象。规划兴建了图书实验楼、体育馆、艺术楼,开辟了大草坪,植树种花,让学校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硬是将学校营造成一块育人的净土。于漪有许多耀眼的荣誉:全国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但最为珍贵的是——永远的师者。
一种清新的教学风格
1.思想性。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重学性。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目录
奋斗才能生存
幼小心灵的震动
求学的艰辛与欢乐
永恒的怀念
初遭疾病的磨难
“放卫星”的闹剧
“门”在哪儿
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
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
用语言“粘”住学生
飞来的“机遇”
灵魂洗礼
拷问感情与责任
我也是学生
意外的惊喜,清醒的定位
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
多彩活动催我长
人民代表为人民
校长应努力成为教育家
读书之乐乐天穷
一辈子学做教师
附录一 四方人士评于漪(评论荟萃)
附录二 主要创作成果
精彩书摘
1944年夏,酷暑。肺结核菌终于嚣张地夺走了年仅三十多岁的父亲的生命。白发人祖父呆滞,茫然,母亲哭得泪人儿一般,我们姐弟五人跟着母亲嚎哭着,家里阴云密布,天塌下来了。
从日寇铁蹄蹂躏我大好河山以来,父亲因带领我们逃难,只能间或做点小生意,但屡做屡赔,囊中羞涩,家境惨淡。然而,他毕竟是个中年人,担着这个家。他撒手而去,家中老的老,小的小,何以为生?姐弟中,我最大,妹妹才一岁,母亲是半文盲,识几个字,勉强能写封简单的信,无能力养家活口,真是前途渺茫。
父亲的丧事草率办完,家里就商量孩子上学的事。那年,我初中毕业,要不要继续升学,意见不一,求学,不求学,形成拉锯之势。祖父认为女孩有点文化就可以了,家里那么困难,还读什么书,反正将来都是人家的人。母亲从自身的无能为力担当家庭生计的教训出发,期望我能在经济上自力更生,并帮助带领弟妹,虽不敢顶撞祖父,但总反复讲继续求学的重要。再说,我才十五岁,没办法找活干,更没有门路,伯伯、叔叔、大姨、小姨,一个没有,有个舅舅也患肺病,早已离世。我当然死活要求读书,学点求生的本领。最后,祖父作了让步,只要家里不要负担,可以继续求学。
天无绝人之路。正好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到镇江招考新生,招收的人很少,我幸运地被录取。不仅不要交学费,生活费也全给包了。我有了继续求学的机会,兴奋,高兴,打心底里感谢母亲。
我喜形于色,母亲可不是如此。我一个女孩儿家只身赴苏州求学,举目无亲,她又担心了。于是,反反复复叮嘱我: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凡事,都要动脑子想想,要自己管住自己,不能心血来潮;要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做人要有德行,宁可刻苦自己,也不能亏待他人……反反复复地说,简直像语录一样,镌刻在我的心中。
其实,何止我一人为求学而奋斗!奋斗是我们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这成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勤奋学习,刻苦自励,真诚待人,成为我们姐弟力求上进的做人准则。大弟于渤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保谦公奖学金,全国一解放,又考取浙江大学公费奖学金,完成了浙江大学电机系学业。毕业后留校,一直从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学科的教学,教授,带教研究生,是能源部电力工程类教学委员会委员,任《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的《电力技术基础卷》主编。二弟于洗由于品学兼优,就读高中时就被调到团市委任学校工作部副部长,后又被选送到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学系深造,边学习边工作,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地质学方面课程和地质学史方面的科研,教授。重视课外实践,主编《中外著名山川湖泊辞典》,填补了我国地理学方面的空白。先后任北京大学组织部长、副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受教育部委托,从事高等教育史的研究与编写。三弟于渌因品学兼优、成绩优异,高中毕业由国家公费送往苏联哈尔科夫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回国后,先后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是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79年—1981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访问学者,1986年—200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意大利政府合办的国际物理中心负责凝聚态物理部工作,成绩卓著。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小妹于涟,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文革”后调回母校任教,先后任畜牧兽医系副主任,动物科学学院院长,教授。主持并完成研究课题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有两个研究项目在全国属领先地位。多次被评为浙江省和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调任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后,仍坚持带教硕士生、博士生。
五姐弟在家乡接受了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的人生第一课的教育,迈开了人生的第一步。离开家乡时都是年少稚气的学生,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基本上实现了各自的追求。支撑我们的是奋斗精神,爱国情怀,发自内心的感恩。
每个人都很忙,两个人见面,三个人见面,已是了不起的乐事,五个人聚首已是几十年前。但只要碰到,总离不开这几个话题:一是不解放,就没有我们于氏姐弟的今天。人民养育了我们,国家培养了我们,许多认识的、不认识的亲戚、朋友、同行给我们以关爱和支持,在别人撒播的恩泽中成长,只有竭尽毕生精力才能报效一二。二是母训不可违,在任何条件下,顺境,逆境,外物引诱,都要坚持立身,讲究德行。我是中学教师,他们都是教授、研究员,要讲究师德、科学道德。做人有基本准则,贪欲最为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师德?三是低调,工作竭尽全力是本分,个人无论是天分、学识、才能,都是极其有限的,离开了大家,一事无成。为此,从不谈自己的工作成绩,从不自我吹嘘,自我摆动。吹,摆,不仅是无聊,小家子气,而且会目中无人,飘飘然,裹足不前。我这个大姐只知弟妹工作的总体情况,具体业绩几乎不知晓。上面说的一些情况还是从家乡报纸的文章《镇江于氏五兄妹》中摘录的。四是重情义,一家有困难,大家帮。互帮互学,互相砥砺。如50年代我患重症肝炎时,需食较多的糖,个人配给的极少,二弟知道后,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购买到各种各样的糖果从北京邮寄给我。人与人相交贵在一颗真心,兄弟姐妹之间也是如此,无须言谢,深深情谊寓于其中。
母亲抚育我们,整天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操劳一辈子,等我们长大成人,她又离我们而去,未享到一点福。每想到此,做子女的总情不自禁地嘘唏,深感内愧。但与此同时,又有骄傲之感,母亲善良,宽厚,万分勤劳,给我们以良好的做人教育,使我们终生受益。
前言/序言
岁月如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