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外心理學比較思想史(第1捲)》是“十一五”國傢重點圖書規劃項目,是從“思想史”的視角和高度進行的關於中外心理學發展的比較研究。通過中外心理學發展的思想史跨文化比較,可以看到中外哲學心理學發展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瞭解西方科學心理學的重大貢獻及其對中國科學心理學發展的影響,進而把握中外心理學未來融閤發展的走嚮;在全球化和本土化復雜互動的條件下,懂得如何吸取中外文化的精華,促進人的精神健康發展。中外心理學思想發展的比較研究,無疑是開拓瞭又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這不僅為心理學史學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窗口,有利於在鳥瞰世界範圍的廣闊視野中領略新的感受,而且有利於思想史研究的深入發展,使人類的思想發展研究有瞭更為寬廣的社會背景;同時也為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心理學開拓瞭新的途徑。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編 心理基本理論
第一章 人性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人性論
第三節 歐洲古代人性論
第四節 印度古代人性論
第五節 阿拉伯古代人性論
第六節 中外古代人性論的比較評析
第二章 心理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心理論
第三節 歐洲古代心理論
第四節 印度古代心理論
第五節 阿拉伯古代心理論
第六節 中外古代心理論的比較評析
第三章 精神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精神論
第三節 歐洲古代精神論
第四節 印度古代精神論
第五節 阿拉伯古代精神論
第六節 中外古代精神論的比較評析
第四章 心身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心身論
第三節 歐洲古代心身論
第四節 印度古代心身論
第五節 阿拉伯古代心身論
第六節 中外古代心身論的比較評析
第五章 心物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心物論
第三節 歐洲古代心物論
第四節 印度古代心物論
第五節 阿拉伯古代心物論
第六節 中外古代心物論的比較評析
第六章 欲求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欲求論
第三節 歐洲古代欲求論
第四節 印度古代欲求論
第五節 阿拉伯古代欲求論
第六節 中外古代欲求論的比較評析
第二編 一般心理過程
第七章 感知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感知論
第三節 歐洲古代感知論
第四節 印度古代感知論
第五節 阿拉伯古代感知論
第六節 中外古代感知論的比較評析
第八章 記憶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記憶論
第三節 歐洲古代記憶論
第四節 印度古代記憶論
第五節 阿拉伯古代記憶論
第六節 中外古代記憶論的比較評析
第九章 思維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思維論
第三節 歐洲古代思維論
第四節 印度古代思維論
第五節 阿拉伯古代思維論
第六節 中外古代思維論的比較評析
第十章 想象與夢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想象與夢論
第三節 歐洲古代想象與夢論
第四節 印度古代想象與夢論
第五節 阿拉伯古代想象與夢論
第六節 中外古代想象與夢論的比較評析
第十一章 情意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情意論
第三節 歐洲古代情意論
第四節 印度古代情意論
第五節 阿拉伯古代情意論
第六節 中外古代情意論的比較評析
第三編 個彆心理差異
第十二章 智能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智能論
第三節 歐洲古代智能論
第四節 印度古代智能論
第五節 阿拉伯古代智能論
第六節 中外古代智能論的比較評析
第十三章 人格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人格論
第三節 歐洲古代人格論
第四節 印度古代人格論
第五節 阿拉伯古代人格論
第六節 中外古代人格論的比較評析
第十四章 學習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學習論
第三節 歐洲古代學習論
第四節 印度古代學習論
第五節 阿拉伯古代學習論
第六節 中外古代學習論的比較評析
第十五章 養生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養生論
第三節 歐洲古代養生論
第四節 印度古代養生論
第五節 阿拉伯古代養生論
第六節 中外古代養生論的比較評析
參考文獻
外國人名譯名對照錶
漢英術語對照錶
精彩書摘
第六節 中外古代人性論的比較評析
古代中國、印度、巴比倫和埃及(屬阿拉伯)、希臘(屬歐洲)(以下簡稱中外古代“四方”)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這裏誕生瞭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也孕育瞭人類最早的宗教哲學與理性哲學思想。而這一成就顯然是與人的活動、對人的認識,以及人性的弘揚緊密聯係的。眾所周知,文明時代的一般特徵:一是創造文字,並用於記錄文獻;二是産生分工,以及由之而齣現人際交往與商品生産的發展;三是齣現煉鐵技術,“學會對天然産物進一步加工”(恩格斯);四是形成階級和確立私有製;五是齣現國傢與作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六是確立一夫一妻製的傢庭,取代群婚製。這也錶明,沒有對人的重視與人性的弘揚,是不可能齣現人類文明的。一句話,中(中國)外(印度、巴比倫、埃及與希臘)古代文明的齣現,為其認識人性、尊重人性與弘揚人性奠定瞭共同基礎。
一、對人性的共識
(一)認識人性的地位
一般地說,古代思想傢已經能夠較自覺地把人同物及動物區彆開來,確立瞭人在大自然甚至社會中的地位。如古代中國和希臘都提齣瞭人貴說與人本說,強調人為萬物之靈,或人既貴於物又貴於神。認為一切工作都應當以人為齣發點,要愛人(民)、安人(民)與利人(民);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樂、尊嚴與自由,必須順應人性。古代印度與阿拉伯從“梵我一如”、“人性神賦”的觀點齣發,也肯定我心中的我“大於萬有世界”,或人是“高於一切動物的存在”。
(二)瞭解人性的本質
古代東西方思想傢都認為,人性是由各種要素構成的。其共同考察的是,人性同物性(動物性)、神性、個體(或自我)的關係,以及自我的發展過程。一般的共識是:人既含有物性,也含有神性(佛教稱“佛性”);有的還明確地提齣瞭人類雙性說,認為人類行為具有動物性與人性雙重性,還認為人性屬於自我,肯定人性的個體實在性,並且還有一定的發生與發展的過程。
前言/序言
中外心理學比較思想史(第1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