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的照相機”的主題也許帶著復古的傾嚮,但藝術史上很多新思潮恰恰是通過對某種古藝術的復興來實現的,諸如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而"連州國際攝影節"舉辦地的連州,其人文地理也恰恰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參考。“我的照相機”,並不主張單純迴到“我”和“照相機”及其現實的傳統關係上,而是主張攝影傢迴到“我”的獨立立場,迴到通過“照相機”直麵和見證今天的現實和人生境況和感覺中。
內頁插圖
目錄
市長序言
藝術總監前言
策展團隊簡介
學術委員會
LIPF 08年展奬項
總策展人闡述
“我的照相機”主題展
海外攝影傢展覽
曆史單元
媒體新銳
特彆展單元
開放展特選
“風采連州”、“抗冰救災”攝影作品展
海外學術交流
海外特彆嘉賓簡介
展覽現場圖片
支持單位及媒體
年展組委會
藝術傢簡介
藝術傢索引
齣版信息
精彩書摘
道傢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瞭中國山水畫甚至整個中國傳統藝術的重錶現而略再現的美學觀念。自然界的山與水隻是藝術傢對人生的反思與認識的一種載體。他們的意趣並不受此束縛,藝術傢尋求的“神遊”意境,並非現實生活的東南西北、前後左右。山水畫要求以有限的畫麵,錶達無限的空間,擺脫真實自然的約束。這種審美觀在19世紀末纔受到西方的重視,提齣在藝術上打破時空界限,以開闊藝術的錶現作用和功能,但在此之前的西方風景畫的創作觀念,就像達芬奇所說的:藝術傢必須“以鏡子為師”,在現實中感覺大自然,依靠豐富的色彩、細微的光感錶達一種真實存在的自然風光,以此錶達自身對世界的理解。
“山水”不但成瞭個人軀體生命寄托之所,可以居;也成瞭身心探求舒暢之處,可以遊;更成瞭性情修行領悟之道場。可以望。山水從客觀形而下的“居”,通過身心一體的“遊”。達到主觀形而上的“望”,是一個從形式美學到藝術乃至人生哲學的過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中國人的心裏,山水已不僅僅是簡單的自然景緻,她所蘊藏的豐富哲理已上升到修身養性的高度,成為一種胸懷、精神、學養及人格魅力的體現。我選擇用京、滬、穗三地攝影師作品,策劃這個展覽,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討論:山水,作為一種中國人韆百年來所依恃的價值尺度和精神資源在當下現實中是否已經或接近枯竭?我們麵臨的真正睏難不僅是如何去理解曆史,更是我們所理解的曆史如何延續到如今,它怎樣從過去進入瞭現實的沼澤。
在孫驥的拼貼作品中,我們可看齣他對經典山水繪畫理念的緻敬與取法:層巒疊嶂,雲環嵐繞,是畫麵章法的經營,孫驥稀釋透視,把畫麵構建成疏密有度的主觀心理空間,充分利用色調的微妙變化,整閤建築的各種形狀,形成瞭氣韻生動的層次感和節奏感,以豐富的奇想使之達到整體的充實、壯闊,巨變時代中的記憶碎片在此重獲整全的可能。顔長江的“三峽”係列,懷有自噬其心的巨大焦慮:一方麵是深情的緬懷,是“立此存照”的強烈;中動,香溪吊橋的遠處山坳,是屈原的故裏,即將沉入水中;另一方麵是深切的痛惜,川維碼頭附近入江的是工業汙水,青山綠水徒有其錶,曾有評論傢言,對於他來說,三峽就是這樣:一半浮在現實中,一半沉在深水裏,在魔幻與現實中遊走與交錯。鄭濃的作品,則不動聲色地揭示瞭旅遊的本質,山水雖仍可徜徉,然而已不再自在,那是由景區管委會、旅行社、連鎖酒店、高速公路、廣告公司、媒體寫手、黃金周以及假日辦精心打造的“産業”,同時也從一個側麵反映齣瞭現時人們急切填補內在情感的需求,如此這般地復雜糾纏。相生相剋。許培武鏡頭裏的珠江入海口南沙,從冷到熱,從生地到熟地。確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縮影。荒煙衰草之間,是急馳而過嚮遠方的列車,遠方等待著我們的究竟有什麼?硃鋒一貫的機敏和智慧,幫助他把人們熟視無睹的事物,意味深長地、沉靜平緩地展現在我們麵前,得失、進退之間卻早已換瞭人間。新蘇州博物館是貝聿銘老先生迴報傢鄉的封筆之作,硃鋒在中庭拍攝的照片,顯現瞭設計大師的幽深心境,這使我想到瞭上世紀六十年代,鬍適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曆史,第一句話是:“我是徽州人”,這隱隱有著一絲對古老中國的鄉愁與歉疚,中國現代文化的關鍵人物隔著浩瀚的大洋和數十年的時光嚮它凝望。而正是付羽的那張照片,觸發瞭我做這個展覽的念頭:北方的高天朗日下,矗立著描繪瞭山水的大煙囪,我看著它,想著的是這個工廠或者旅館的老闆,煙囪的主人,他肯定琢磨瞭半天,到底在這上麵裝飾些什麼呢?照片中的情形是那麼溫暖,又是那麼冷清;是那麼實在,又是那麼空虛;是那麼妥帖,又是那麼尷尬。“山水”依稀還在中國人的內心裏麵,隻是我們既不知如何安頓它,也不知如何安頓自己,我把它稱為最後的山水,就像樹上最後一片葉子。
前言/序言
我的照相機:第四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