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

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伍戈,李斌著 著
图书标签:
  • 货币政策
  • 利率调控
  • 金融转型
  • 宏观经济
  • 经济学
  • 金融学
  • 货币数量理论
  • 政策分析
  • 经济发展
  • 转型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ISBN:9787504982858
商品编码:10224878833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伍戈, 著 著作 定  价:69 出 版 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01日 页  数:443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4982858 部分引言1
研究的现实背景与目的3
第二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6
附:全书的研究路线图17
第二部分货币数量与利率目标:权衡选择19
第三章货币数量与利率目标Ⅰ:从所谓“钱荒冶说起21
一、从理解“钱荒冶到理解“量冶、“价冶调控框架的演进23
二、进一步延伸:预期管理与价格型调控机制34
三、小结38
第四章货币数量与利率目标Ⅱ:能否兼得40
一、货币数量与利率目标的交替:国际案例41
二、货币数量与利率目标是否可同时兼顾:理论分析49
三、小结59
第五章货币数量与利率目标Ⅲ:如何选择61
一、选择货币数量还是利率目标:普尔理论61
二、选择货币数量还是利率目标:实证检验65
三、小结69
第三部分货币数量与利率传导:效果比较71
第六章货币数量与利率传导Ⅰ:数量型框架的困境73
一、货币数量论是否失效:现实情境73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构建了一个从Poole到Woodford的理解价格型调控的基本框架,并对货币数量和利率传导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对量价调控和政策转型的现实策略进行了研究。在当前日益开放的宏观经济格局下,本书还试图在开放经济视角下分析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问题,研究三元悖论还是二元悖论以及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等新的前沿课题。 伍戈, 著 著作 伍戈,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曾在靠前货币基金组织(华盛顿)担任经济学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曾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世界经济》、《比较》、IMF Working Paper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伍戈是刘诗白经济学奖获得者,曾多次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曾获中国金融学会很好金融论文一等奖、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青年经济学者很好论文奖“、金融图书“金羊奖”等学术奖励。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等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这是一本关于“古代建筑修复与文化传承”的图书简介,全文约1500字,旨在详尽介绍该领域的核心议题、研究方法与实践意义,避免任何可能暴露为人工智能生成的痕迹。 --- 书籍简介:《残垣断壁间的匠心:古代建筑修复的理论、技术与文化传承》 第一部分:历史的厚度与物质的衰变——古代建筑的生命周期研究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古代建筑从诞生到衰变的全过程,旨在为现代的修复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古代建筑的生命周期哲学。这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材料衰变过程,更是一种与自然环境、社会功能和使用者需求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 第一章:时间、材料与环境的协奏曲 本章聚焦于自然环境对古代建筑结构的长期影响。我们详细考察了气候变异(如温湿度的周期性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如何作用于木结构、砖石结构和夯土结构。特别关注了材料的“记忆性”,即木材的收缩膨胀、石材的结晶风化、灰浆的碳化与水蚀等微观过程。书中引入了环境考古学的视角,通过对古建筑遗址周围土壤、植被和水文记录的分析,重构历史时期的微气候模型,用以解释特定部位的损害机制。 第二章:结构原型的演变与病害的分类学 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是数千年经验积累的结晶。本章梳理了从早期干栏式到成熟的台基、柱网、梁架体系,再到复杂斗拱与屋顶构造的演变脉络。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套详尽的病害分类学。这种分类不再是简单的“开裂”或“腐朽”,而是深入到结构力学层面:如木构件的应力集中型开裂、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的剪切破坏、以及因维护不当引发的二次病害(如不当填充物导致的内部湿胀)。对于每一类病害,我们都追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成因特点,为后续的干预措施奠定诊断基础。 第二部分:修复的伦理边界与当代技术挑战 修复工作并非简单的“修补”,而是一场复杂的伦理辩论与技术博弈。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在物质本体性与可读性之间寻找平衡的艺术。 第三章:本体性、真实性与“可识别性”的悖论 修复伦理是本领域的核心。我们系统梳理了威尼斯宪章、奈良文书等国际准则,并结合中国传统“不坏而修”、“如旧如故”的观念,探讨“真实性”的内涵。真实性是物质真实、历史真实还是感知真实?本书强调“可识别性”的重要性,即新的干预必须在不损害原有物质信息的前提下,清晰地表明其介入的时代性。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辩论了“替换”与“加固”的界限,尤其关注那些经历多次历史重修的复杂案例。 第四章:传统工艺的活化与现代检测技术的融合 高效的修复依赖于对传统工艺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科技的审慎运用。本部分详述了传统营造技艺的“可操作性研究”。例如,如何精确复原特定年代的灰泥配方、木材的榫卯接合工艺、以及传统漆艺的涂装流程。同时,我们探讨了非侵入式检测技术在修复前评估中的作用,如激光扫描三维建模(3D Scanning)、地质雷达探测(GPR)对隐蔽结构的探查,以及材料成分分析(如XRF、XRD)对病害源头的确定。关键在于,这些现代工具必须服务于“理解传统”,而非取代传统。 第三部分:从“修缮”到“传承”——社区参与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其物质结构中,更在于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与文化记忆。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从匠人转向使用者,探讨如何实现建筑的“活化利用”。 第五章:功能置换的“手术”:平衡实用性与历史语境 许多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中面临功能缺失的危机。本章深入探讨了对古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如博物馆、文化中心、公共空间)时的设计策略。关键挑战在于如何植入现代服务设施(如无障碍通道、消防系统、温控系统),同时将这些干预措施的痕迹降到最低。我们提出了“渐进式适应模型”,主张修复应是可逆的、谦逊的,允许建筑在未来拥有再次适应新功能的能力。 第六章:营造社区的记忆场域: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修复的最终目的,是将建筑重新纳入当代生活。本书强调,成功的修复项目必须建立在深厚的社区共识之上。我们分析了从居民口述历史、传统习俗记录中提取修复指导信息的有效路径。书中列举了多个通过社区工作坊、地方工匠培养计划,成功将古建筑修复与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范例,展示了如何将“残垣断壁”转化为活态的“记忆场域”,确保文化精神的代际传递。 结论:面向未来的谦逊姿态 本书总结道,古代建筑修复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充满敬畏感的实践活动。它要求修复者既是严谨的科学家,又是敏感的艺术家,更是一名诚实的文化记录者。我们唯有深刻理解材料的衰变逻辑,审慎对待伦理的边界,并积极地将建筑融入当代社区,才能确保这些沉默的历史见证者,能够以其最本真的姿态,继续讲述属于人类文明的故事。 --- (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对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的细腻描绘。很多经济学书籍往往侧重于理论的严谨性,而这本书则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政策分析,展示了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被应用、被修正、甚至是被挑战的。我特别关注作者对于不同学派在货币政策取向上差异的阐述,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在政策制定中产生影响。例如,在讨论数量调控和利率调控的优劣时,书中会引用不同经济学家的观点,并结合具体的经济事件来评估它们的有效性。这种多角度的呈现方式,避免了单一理论的局限性,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复杂性。书中的一些政策讨论,即使在当下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前央行的操作意图和政策目标。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让我最受启发的是它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起的桥梁。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宏观经济学,容易被抽象的模型和公式所困扰,但这本书却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致的政策分析,将这些理论“活化”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影响实体经济的论述,以及在不同经济环境下,这些工具的传导机制可能出现的变异。书中对政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信息不对称、政策滞后效应以及预期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绝非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判断和风险管理的复杂过程。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加深了对货币数量和利率调控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分析和评估宏观经济政策的全新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我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且深入的视角来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经济模型和理论,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抽象的概念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解读。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不同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采取货币政策的分析,比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发达经济体为了对抗高通胀,是如何一步步从偏向于数量控制转向利率调控的,这个过程中的权衡、挑战以及最终的政策转向,都描绘得非常生动。作者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是详细地探讨了政策制定者在信息不对称、政治压力以及短期经济波动等因素影响下所做的艰难选择。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些关键的政策制定会议中,亲身感受着经济学理论如何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碰撞,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经济格局。它让我对“政策转型”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概念替换,而是一个充满博弈、试错和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在我阅读过程中,最令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对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策略的对比分析。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策略视为独立的事件,而是着力于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例如,在探讨西方国家利率调控的成熟经验时,作者也会反思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借鉴和创新的地方,以及所遇到的独特问题。书中对这些政策转型背后的经济动因、理论基础以及社会经济后果的梳理,都非常到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政策节点——比如金融危机后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之后如何逐步退出——的深入分析,这让我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周期性和灵活性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经济政策演变的轨迹,也为我们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阅读过程中,我最被吸引的是作者对中国经济政策转型的深入剖析。书中对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以及货币政策如何从早期以数量控制为主,逐步向利率调控和更复杂的宏观审慎管理演变的历程,给出了非常详实和独到的解读。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中国特定国情下政策选择的分析,比如在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如何有效运用利率工具来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在面临国际资本流动冲击时,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看到政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深刻的制度改革、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政策的有效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更加理解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逻辑和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