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园林绿化美化建设和发展为人类社会创建了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营造了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存环境。然而,园林植物病虫害特别是危险性病虫害的暴发和流行,给绿色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灾害。病虫灾害的暴发和蔓延,既破坏了绿色生态景观,又极大地影响了周边环境特别是城镇街道环境的卫生状况,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组织编写《北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手册》,就是为了解和掌握本地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总结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提升对本地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科学管理和防控水平,促进园林绿化美化建设事业快速、和谐地向前发展。我是一个业余的植物爱好者,家里有一个小小的私家花园,里面种了不少从北方苗圃购买的特色植物。我最大的困扰是,我总感觉自己对这些植物的“脾气秉性”了解不够,尤其是进入秋季后,植物开始进入休眠准备期,这时候的养护更是一门学问。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很“专业”,但它的编写结构非常人性化。它不仅仅局限于宏大的病虫害防治,还巧妙地将园林养护的季节性周期融入其中。比如,它会有一章专门讲解“秋冬季的病虫害预防性修剪与封园准备”。这对我这种需要提前规划越冬工作的园丁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书中关于如何利用草本植物的伴生关系来自然驱虫的方法,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立刻尝试在我的月季花丛旁边试种了书上推荐的某些芳香植物,虽然时间尚短,但观察到的虫害数量确实有所下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从一个“被动救火者”转变为一个“主动规划者”,它教会了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地对抗。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专业范儿,那种深绿色调和精细的植物插图,一下子就能抓住我的眼球。我一直对北方地区特有的园林植物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一本权威的指导手册。我尝试过在网上搜集资料,但信息零散不说,很多都过于理论化,难以落地。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才发现它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里面对常见病虫害的描述细致入微,无论是真菌、细菌还是病毒引起的病症,都有非常清晰的图片对比和症状分析。更难得的是,它不像有些教科书那样干巴巴的,而是充满了实践经验的积累。比如,它不会仅仅告诉你“要喷洒某种农药”,而是会深入讲解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对药物的敏感性,以及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这种全方位的考量,让我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心里更有底气。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生态防治的部分,它强调的是如何通过改善环境、选择抗性品种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这完全符合我追求可持续园林护理的理念。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很好,索引清晰,查找起来非常方便,即便是需要快速定位某个特定病害时,也能迅速找到相关章节。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不高,因为市面上同类的工具书很多,大多是图文并茂,但真正深入到防治细节的少之又少。我主要是为了查阅那些不那么常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病虫害信息。然而,当我翻到关于某些特定灌木如丁香、海棠在严寒条件下易发的生理性病害时,我彻底被吸引住了。这本书显然是经过了长期、深入的区域性田野调查才编写出来的,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北方气候的极端性——比如早春倒春寒、夏季高温干旱等特殊气候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书中对于土壤管理和水分胁迫与病害发生之间关联性的论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的养护习惯。过去我总觉得病害是病菌惹的祸,现在我明白,很多时候是我们先给植物制造了压力,病害才有机可乘。书中的图谱质量也值得称赞,不仅有病斑的特写,还有放大镜下的组织结构变化,对于我们进行病理分析很有帮助。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每一个术语的使用都精准到位,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权威感,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性。
评分我是一名在北方从事景观绿化的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应对冬季过后植物苏醒期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过去几年,我们吃了不少亏,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对早期症状判断失误,导致小问题拖成了大麻烦,最后不得不进行大面积的植株更换,成本高昂不说,也影响了项目的美观度。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休眠期病虫卵的清除技术章节,书中详尽地列举了不同树种在休眠期最易受侵染的虫卵形态,并且提供了详细的物理清除和安全用药的时间窗口。这些细节,是普通园林书籍里绝对看不到的“内幕知识”。我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对几株受过柳蠹蛾困扰的垂柳进行了处理,效果出奇地好,早春时节的检查几乎没有发现活性的虫卵迹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告诉你“怎么治”,更在于告诉你“怎么预防”以及“什么时候介入最有效”。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园丁,手把手地教你如何管理好一片北方园林,而不是简单堆砌学术名词。对于我们这种需要现场快速决策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实战指导性极强的内容,才是最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和深度,明显超越了我之前接触过的所有同类出版物。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对待“农药使用”的态度非常谨慎和负责任。在介绍化学防治方案时,它总是先详细说明该药剂的作用机理、对目标害虫的致死剂量范围,以及对周围环境(尤其是益虫和水体)的潜在风险评估。这种近乎于“毒理学导论”式的讲解,促使使用者在没有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绝不轻易使用高毒性化学品。书中有一个专门的章节对比了十几种常见有机磷、菊酯类和新型吡唑类杀虫剂在北方特定低温环境下的药效衰减曲线,这对于精确控制用药时间和浓度具有指导意义。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大规模绿化养护招标或项目管理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风险评估模型,是制定科学采购和施工方案的基石。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我甚至觉得它更像是一本包含了植物病理学、昆虫生态学和园林管理学的综合参考工具书,每一页都值得反复推敲和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