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达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他长期从事古代建筑遣构的调查工作,并以实物测绘、文献考证和理论分析三者的结合为研究基础,通过《营造法式》的专题研究,重点探索古代建筑设计规律,阐发古代建筑的科学性,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本书是我国古建筑学家陈明达先生生前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是对古建筑词汇的诠释,该书稿内容丰富,资料齐全。
陈明达,1914年生,湖南祁阳人。1932年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始为研究生,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师从**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和雕塑史。1944年在重庆任中央设计局研究员,同年加入中国工程师学会(为正会员)。1953年起,先后任文化部文物局业务秘书、工程师(教授级),文物出版社编审、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建筑师。1997年8月在北京病逝。 陈明达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他长期从事古代建筑遗构的调查工作,并以实物测绘、文献考证和理论分析三者的结合为基础,通过《营造法式》的专题研究,重点探索古代建筑设计规律,阐发古代建筑的科学性,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其主要著述有《应县木塔》、《巩县石窟寺》、《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一北宋)》、《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等;另有《营造法式研究札记》、《营造法式辞解》、《崖墓建筑》等遗稿在整理中。
序一
序二
整理前言
凡例
词条索引
词条首字音序索引
辞解正文
附录
词条对应插图索引
插图对应词条索引
插图涉及的文物 朝代索引
插图涉及的文物 地点索引
插图说明
跋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给那些对中国古代建筑心存好奇,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的朋友们量身定做的。我就是其中一员,从小就对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着迷,无论是巍峨的宫殿,还是古朴的民居,都让我心生向往。但现实是,市面上很多关于建筑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通俗化,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直到我遇见《营造法式辞解》,它就像一位耐心且博学的老师,循序渐进地为我揭开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神秘面纱。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规矩”和“法度”的阐释。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古代建筑是凭感觉建造的,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古代工匠拥有一套非常严谨的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这套标准不仅保证了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更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审美观。书中对不同等级建筑的形制、装饰、色彩都有详细的规定,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限制,更是一种社会秩序和礼制的体现。我读到关于建筑的“等级”划分时,真是大开眼界,原来从屋顶的样式到门窗的配置,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这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等级森严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而且,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配合着详细的文字解释,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构件的功能和作用,即便我不是专业人士,也能很快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工坊之中,亲眼见证一件件精美的建筑作品是如何诞生的。
评分《营造法式辞解》这本书,让我对“匠心”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并非建筑领域的研究者,但书中对每一个细节的严谨描述,都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所付出的极致努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施工流程的精细化”的描写。从地基的夯实,到墙体的砌筑,再到屋顶的搭建,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丝毫不能有半点马虎。这让我意识到,建造一座宏伟的建筑,绝非易事,它需要的是高度的协作、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古代的“质量检验”和“安全保障”措施,这些措施虽然朴素,却非常有效,足以保证建筑的长期使用和安全。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信念,能够让这些工匠们数百年如一日地坚守着如此严苛的标准?这背后,一定是深深的责任感和对技艺的敬畏。而且,书中对古代建筑“材料的优化利用”的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古人并非奢侈浪费,而是会根据材料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减少损耗,并且注重材料的耐久性和环保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是智慧、是勤劳、是坚守的结晶,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精神的体现,是文化的传承。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应该能够“启迪民智”,《营造法式辞解》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并没有把我推向那些高深的理论海洋,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例,带我一步步走进中国古代建筑的殿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建筑的生态学”的解读。古人并不是孤立地看待建筑,而是将建筑视为一个整体,与周围的环境、气候、人文景观紧密相连。书中对建筑朝向、通风、采光的设计,以及如何利用自然地形来优化建筑布局的描述,都让我看到了古人对“顺应自然”的深刻理解。我常常在想,当我们在追求所谓的“现代感”时,是否忽略了这些最朴素也最智慧的生存法则?而且,书中对古代建筑“可持续性”的思考也让我眼前一亮。例如,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结构的拆卸重组,以及对废弃材料的再利用,这些观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建筑并非只是冰冷的砖瓦木石,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智慧的有机体。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的价值,也让我对未来的建筑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诗歌、哲学、绘画,建筑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时代的缩影,《营造法式辞解》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技术、审美、哲学思想的百科全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的解读。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古代建筑与自然是分离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人是如何巧妙地将建筑融入自然,并与之和谐共生的。从选址的“风水”讲究,到材料的就地取材,再到建筑的布局和采光,无不体现着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和谐的追求。书中对“榫卯结构”的讲解,更是让我感叹不已。那些看似简单的木质连接,却能让建筑历经千年而不倒,这背后蕴含着的是何等精妙的物理学原理和工匠的匠心独运?我常常在想象,当工匠们在搭建这些结构时,他们心中怀揣的是怎样的信念和责任感。而且,书中对古代建筑的“色彩美学”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古人并非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宏伟,他们同样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不同的颜色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能够烘托出建筑的庄重、典雅或活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中国古代建筑世界。
评分我一直对东方古典建筑的精妙之处深深着迷,尤其是那些穿越千年依旧散发着独特韵味的宋代建筑。最近偶然间翻阅了《营造法式辞解》,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书中所描绘的那些严谨的比例、精巧的结构以及蕴含的哲学思想,无不让我叹为观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斗拱的部分,那些看似繁复的构件,实则承载着整个屋顶的重量,并且在视觉上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作者对每一个斗拱的形制、出跳、升起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讲解,还配以大量清晰的手绘图,这对于像我这样主要靠“看图说话”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仿佛能透过文字,亲眼见到古代工匠们是如何一丝不苟地测量、切割、榫卯,将一块块木头变成牢固而又富有艺术感的建筑一部分。书中对屋顶形式的分类也让我大开眼界,从庑殿、歇山到攒尖,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场合和象征意义,这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古人对自然、对等级、对天地关系的深刻理解。我常常在想,当那些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在历史的长河中矗立时,每一块砖、每一根木头,都倾注了匠人的多少心血和智慧,而《营造法式辞解》恰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这份智慧的窗口。它让我不仅仅是“看”建筑,更是“理解”建筑,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这种体验是任何浮光掠影的欣赏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每一次翻阅《营造法式辞解》,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建筑的“形”,更是在挖掘建筑的“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建筑的象征意义”的解读。古人将建筑视为宇宙秩序的体现,并将许多哲学、宗教、政治的观念融入其中。例如,建筑的朝向、布局、装饰,都可能蕴含着“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深刻的意义。我常常在想,当我们在欣赏一座宏伟的宫殿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精美的雕梁画栋,更应该是它所承载的那个时代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书中对不同等级建筑的“形制”和“等级”的阐释,更是让我对古代社会的森严等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它让我明白,建筑不仅仅是满足居住或使用的功能,更是社会秩序和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书中对“仪式感”在建筑中的体现的分析也让我深受启发。无论是祭祀的场所,还是重要的集会空间,古人都会通过建筑的设计来营造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以达到特定的仪式效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它不仅是技术的结晶,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思想的载体。
评分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读物,而《营造法式辞解》这本书,可以说彻底点燃了我心中的那团火。我本身是学习历史的,对古代的制度、文化、社会生活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建筑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自然也成了我的关注点。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营造法式》这部中国古代最重要、最详尽的建筑技术典籍,进行了一次“辞解”式的解读。这意味着它不是简单地翻译或介绍,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术语、每一个结构、每一个流程的背后,去挖掘其意义和逻辑。比如,书中对于“材”、“等”、“样”这些基本构件的尺寸和比例关系的讲解,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代建筑的数学性和精确性。我一直以为古代建筑是靠经验累积,但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他们早就有了一套严谨的计算体系,能够保证建筑的稳定和美观。而且,书中对材料的选用、加工工艺的描述也极为详尽,让我了解到古代工匠在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下,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并通过精湛的技艺将其转化为艺术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的区分,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演变,这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古人智慧的敬畏和赞叹。
评分读完《营造法式辞解》,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建”起来的,更是“想”出来的。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古代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阴阳五行”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的解读。古人并非只是简单地遵循某种理论,而是将自然界的规律、宇宙的运行法则,巧妙地融入到建筑的布局、材料、色彩之中。这让我看到了,古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人与自然、人与宇宙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书中还对“对称与平衡”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很多古代建筑都遵循着严谨的对称布局,这不仅是为了视觉上的美观,更是为了体现一种“中庸之道”的哲学理念,追求事物的和谐与平衡。我常常在想,当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各种失衡时,是否可以从古代建筑中汲取一些智慧?而且,书中对“建筑的精神象征”的阐释也让我大开眼界。很多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空间,更是精神的寄托,是文化的象征。例如,寺庙建筑的庄严,宫殿建筑的宏伟,都旨在传达某种特定的精神信息,引导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是如此的深邃而富有内涵,它不仅仅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更是哲学和思想的载体。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匠人精神”深感钦佩,而《营造法式辞解》这本书,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它让我看到了,古代工匠是如何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每一项工作。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的描写。无论是木材的切割精度,还是石材的雕刻纹样,亦或是榫卯的契合度,都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这让我意识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美,并非偶然,而是无数工匠用汗水、智慧和心血浇灌而成。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古代的“技术传承”的方式,比如师徒制、口传心授等,这些方式虽然传统,却有效地保证了技术的精湛和工匠精神的延续。我常常在想,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工匠们是如何将如此复杂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的?这背后蕴含的是怎样的信念和付出?而且,书中对古代建筑“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古人并非只追求美观,他们同样重视建筑的实用性。在保证建筑稳固、安全、舒适的基础上,他们还能将其赋予艺术的生命,使其成为一件件令人惊叹的艺术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统一。
评分最近,我一直沉浸在《营造法式辞解》的世界里,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和启发,远超我的想象。我并非建筑专业出身,甚至可以说我对建筑的了解仅限于“看得懂”的程度,但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建筑原理和技术术语变得通俗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木材的运用”的部分,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种类木材的特性,以及古人在建筑中如何根据木材的纹理、强度、韧性来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使用。这让我意识到,古代的建筑不仅仅是空间的构建,更是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古代的测量工具和计算方法,比如“曲尺”、“圆规”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在古代工匠手中却能创造出如此精密的建筑。我甚至可以想象到,工匠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用他们粗糙却灵巧的双手,一丝不苟地测量、划线、切割,将一块块木头变成承载历史的梁柱。而且,书中对古代建筑“防灾减灾”的智慧也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在地震多发的地区,古人是如何通过建筑的结构设计来提高其抗震能力的,这其中的学问,即便是到了今天,也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我们祖先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自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