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章太炎先生论伤寒》,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伤寒论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的范本。章太炎先生作为近代中国学术巨擘,其思想的广博和深邃,早已超出了医学的范畴。而这本书,恰恰展现了章太炎先生如何将这种广博的学识,运用到对伤寒论这一古老医学经典的解读之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章太炎先生思想演进过程的梳理。作者并非简单地呈现章太炎先生在伤寒论上的观点,而是追溯其思想形成的渊源,探讨其学术思想的变化和发展。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章太炎先生对伤寒论的贡献,以及其学术思想的独特价值。书中对章太炎先生与同时代其他学者的学术争鸣的提及,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学术研究的勃勃生机。通过对这些争鸣的梳理,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章太炎先生在学术上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这本书对于我而言,不仅仅是学习伤寒论的知识,更是一种对治学精神的感悟,一种对知识探索的热忱的激发。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中医医生,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将历代医家的智慧,特别是那些具有开创性思想的医家,融会贯通到临床实践中。《章太炎先生论伤寒》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伤寒论的临床应用。章太炎先生的论述,虽然带有浓厚的学术色彩,但其背后所蕴含的临床辨证逻辑,却是极其深刻且具有指导意义的。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章太炎先生的学术论述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精心的梳理和阐释,将其与临床辨证论治紧密地联系起来。书中对章太炎先生如何解读《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方剂,例如桂枝汤、麻黄汤等的论述,让我对这些方剂的配伍原理、适应症以及加减变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尤其对章太炎先生在辨析病机、审察证候方面的独到见解印象深刻。他能够从宏观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纲领出发,结合具体的病症表现,做出精准的判断。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章太炎先生伤寒思想应用的大门,也为我在临床上如何更精准地辨证施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医学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连接古今,沟通中西的优秀著作。《章太炎先生论伤寒》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望。章太炎先生的思想,本身就具有跨越时代的意义,他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视野,在当时是极为超前的。而这本书,正是将章太炎先生的伤寒论研究,置于更广阔的学术背景下进行考察。我欣喜地看到,书中不仅深入探讨了章太炎先生对伤寒论原文的训诂和辨析,还将其研究与当时西方医学传入的背景相结合,展现了章太炎先生如何在时代变革中,保持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见解。这种融会贯通的学术态度,是现代研究者尤为需要学习的。书中对章太炎先生如何看待“经方”与“时方”的论述,也让我对伤寒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深度,更在于其引导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加开放和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传统医学。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医学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评分章太炎先生论伤寒,这本书的选本和编排,实在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中医,尤其是伤寒论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梳理章太炎先生相关论述的著作。市面上关于伤寒论的研究汗牛充栋,但能真正抓住章太炎先生独特学术视角和深邃思想的,却寥寥无几。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在选材上颇为审慎,不仅收录了章太炎先生论述伤寒的经典篇章,更难能可贵的是,还选取了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蕴含深刻见解的论述。这些内容,如同散落的珍珠,经过这本书的精心串联,终于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编排方面,我尤其欣赏其逻辑清晰的脉络。书中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根据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等核心概念,将章太炎先生的论述进行归类和整合,使得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其思想体系。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入门指南;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则能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撑。总体而言,这本书在内容选取和编排设计上都展现了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对章太炎先生学术的深刻理解,是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翻开《章太炎先生论伤寒》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作者对章太炎先生学术思想的敬畏之情。作为一名对伤寒论在学术史上的发展演变颇为关注的爱好者,我深知章太炎先生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的思想,既继承了前贤的精髓,又融入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为伤寒论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本书的价值,恰恰体现在它能够将章太炎先生那些散落在不同著作、不同时期,甚至有些已经湮没的论述,集结成册,并且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对章太炎先生治学精神的描绘,那是一种“穷究事物之理”的探索精神,也是一种“不信邪”的批判性思维。这种精神,贯穿了章太炎先生对伤寒论的整个研究过程。书中对章太炎先生如何运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法来解读伤寒论原文的论述,让我大开眼界。他不仅仅是在解读医学条文,更是在探寻古代语言的精髓,从而揭示出原文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现代许多研究者所缺乏的,也是章太炎先生思想的独特之处。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章太炎先生一同探讨伤寒论的奥秘,这种感受,是任何一本仅是简单罗列条文的伤寒论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章太炎先生论伤寒了解点儿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分阴虚、阳虚。阴虚的人怕热,阳虚的人怕冷,这是判别阴阳体质的关键一点。但是经常有人问:“我既怕冷又怕热,冬天一着凉就感冒,夏天稍微热点儿就中暑,我到底是阴虚还是阳虚呢?”首先,人的体质很少是单一的,很多人是几种体质、几种情形兼有,比如阴虚的同时兼有气虚,叫“气阴双虚”。这种人有气无力,受风就着凉的同时,手脚心还经常发热,总喜欢把手脚心放在冰凉的地方,即便是冬天晚上睡觉,也喜欢把脚伸在被子外边,这样的人在补气的同时还要兼顾到滋阴。纯粹气虚的人适合通过吃人参来调补,于这种人就不适合。如果要补的话,气阴双补的西洋参更合适。既怕冷又怕热的人中有一部分是寒热错杂、阴阳具虚的。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脾气虚。中医讲,肺主皮毛,肺和皮肤有直接的关系。肺气虚的时候,皮肤就会出现不任寒热的问题,可以说是温度调节功能下降了,所以人稍微遇冷、着风就要感冒,这在中医就叫“虚不固表”,就是护卫体表的功能下降了,屏障出了问题,风寒很容易侵袭进来。至于夏天怕热,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医所说的“表气”是人体和外界环境的一个“隔离带”“缓冲区”,这些环节出了问题,在天热的时候身体的消耗就要加大,而且消耗的主要是气。所以气虚的人,夏天也很难过,甚至会比其他人更容易中暑,可能站着站着就晕过去了。这种人也可能始终处于血压过低的状况,舒张压(低压)时常是50毫米汞柱上下,收缩压(高压)也不超过100毫米汞柱。到了夏天,血压随着血管的扩张还要下降,这就使他们在夏天经常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因为大脑的供血不够了,这加重了中暑的可能。中暑,就是天气太热、身体的消耗太大,伤津耗气的结果。气虚的人本身功能就不足,能量储备就不够,自然比其他人更禁不起消耗。因此,气虚的人无论是在入夏之前,还是入秋之前都应该有所调理,都要补气,以修补自身与环境间的“缓冲区”“隔离带”,只是两个季节前进补的药物有所不同。立秋之前,气虚的人要尽快建立“屏障”。老话总说“春捂秋冻”,其中的秋冻,也是通过加减衣服促使身体自己尽快建立御寒屏障。但是气虚人的屏障绝对不是仅靠扛冻的屏障就足够的,他们不禁冻,所以要人为地提前补气来抵御风寒的到来,用的药还是补气的经典方——“玉屏风散”。现在市面上卖的是“玉屏风颗粒”“玉屏风口服液”,其中就三味药——黄芪、白术、防风,前两味都是健脾补气的,而防风有祛风的作用。对于气虚且特容易出汗、稍微运动就自汗不断的人,可以在立秋就开始吃。吃到明显感到精神头儿大了,不再有气无力的时候就可以酌减,立春之前就可以彻底停了。进入夏天之前,气虚的人也要补,他们在此时适合吃的是“生脉饮”。夏天天热,是耗散心气的季节,心气耗散的表现就是血压低,清阳不能向上供应,导致了头昏、乏力。“生脉饮”中也就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是补气要药,麦冬可以补阴,因为夏天也会耗散津液的。至于五味子,味道是酸的,中医认为酸味的药物都有收敛的作用,把它用在夏天,就是为了减少心气的耗散。对此,药王孙思邈早就提倡,在农历的五月,即刚刚入夏的时候开始吃五味子,就是为了防止夏天时心气的耗散。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脾、肝经,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等功效。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味酸,性温,归肺、心、肾经,有益气生津、敛肺滋肾、安神等功效。很多人担心“生脉饮”里有人参,喝了会上火,但是,如果你是个典型的气虚病人,就绝对没这个副作用,因为所谓的上火,都是发生在功能强健的时候。中医讲“气有余,便是火”。你本身的功能还不足,哪有“火”可上?反过来,如果你喝了“生脉饮”之后没有上火的问题,这就更证明你是气虚无疑了。像“玉屏风散”“生脉饮”这样的补药,作为改善气虚体质的保健药来喝的时候,每天只需吃到治疗量的1/3,早上吃1次就可以,最好空腹吃,效果会更好。如果能坚持吃一个季节,你会明显感到既怕冷又怕热的毛病减轻了
评分32开本的,外形很小。内容黑白为主,纸质一般,无图片。
评分章师的书,都很不错,可以结合《章太炎医论》认真学习
评分快递快,感觉是正版,还不错
评分章太炎曾说自己是中医第一,显然在是伤寒论中有很不错的造诣。
评分很喜欢这个小东西,不错哦!
评分章太炎先生论伤寒,开卷有益,多多学习
评分快递快,感觉是正版,还不错
评分信任京东 发货速度快 而且 活动真心便宜 果断入手自己想要的书 书的质量都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