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院校医学实验教学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全国高等院校医学实验教学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志珍,刘勇军 编
图书标签:
  • 生物化学
  • 分子生物学
  • 医学实验
  • 实验指导
  • 高等教育
  • 教材
  • 教学规划
  • 医学
  • 生物学
  • 实验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858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10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2
字数:1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及实验技能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后续专业技能学习与提高的必要基础,因此为适应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要求,为配合科学出版社《生物化学》(案例版,第2版)理论教材教学,结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了这本实验教材。

内容简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编写参照了建设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求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项目分成基本实验操作、基础训练型实验、综合提高型实验及研究应用型实验四个板块,分别介绍了21项实验内容。在实验内容的选取上,既考虑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本身的要求,又力求贴近临床医学实践和医学科研相关知识,在深度和难度上遵循从易到难、从基础生物化学到分子生物学的逐渐过渡。这种安排能较好地使初学者打好实验操作基础、逐步提高操作技能、熟练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所要求实验技能,并拥有初步科研能力。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可以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各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材,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也可以作为研究生实验教材或科研工作人员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章 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一 基本实验操作
实验二 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第二章 基础训练型实验
实验三 凝胶过滤法分离蛋白质
实验四 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实验五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
实验六 Hanes作图法测定兔血红细胞过氧化氢酶Km值
实验七 血清总胆固醇浓度测定
实验八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赖氏法)
实验九 改良J-G法测定血清胆红素
实验十 血清葡萄糖浓度测定

第三章 综合提高型实验
实验十一 小鼠肝组织DNA的提取及鉴定
实验十二 TRIzol试剂法提取总RNA
实验十三 质粒DNA的转化
实验十四 质粒DNA的制备
实验十五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
实验十六 RT-PCR
实验十七 外源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诱导表达
实验十八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
实验十九 免疫印迹检测

第四章 研究应用型实验
实验二十 实验讨论课
实验二十一 文献综述训练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六)实验讨论
实验讨论部分是最能体现实验者专业理论知识、实验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精华部分。一篇实验报告、一篇科研论文写得水平高低与讨论部分密切相关。所以,实验讨论对整个实验报告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实验者提高实验能力的重要方面。
初学者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讨论不知道写些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了解科研论文讨论都写哪些内容。
科研论文的讨论一般从实验目的开始,为探讨……分析了……得到了……用简单几句话从目的过渡到实验结果;然后,对结果进行陈述,阐述如何得到自己的结论;接着将自己的结论与文献的相关结论进行比较,哪些文献是支持自己的结论,哪些文献是与自己的结论相对立,并需要简明扼要地说明其中的原因;再接着,要指出自己论文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分析造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能的话应写出如何避免;最后对自己的论文作一个适当的评价,这个评价要与论文的结论相呼应。
实验报告的讨论部分其实与科研论文的讨论思路上大致是相同的,只是在讨论自己的结论时,一般很少与文献作比较,可与同时做实验的其他实验者的结论进行比较,分析相同或不同的原因。另外,实验报告的讨论部分还可对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进行讨论与分析,可以写出对实验的感受和印象,也可以写实验者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等,所以实验报告的讨论比科研论文的讨论范围更广。
刚开始写讨论会遇到不知写什么的问题,就像小学生开始学写作文一样,好像没有内容可写,但坚持下去,慢慢地可写的内容就多了。写不好没有关系,坚持写,每次实验都认真写,认真体会和感受,经过几次实验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讨论有进步了,越写越好。实验报告最好在做完实验后及时书写,这样对实验的印象感受还比较深,写讨论会容易一些。

前言/序言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及实验技能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后续专业技能学习与提高的必要基础,因此为适应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要求,为配合科学出版社《生物化学》(案例版,第2版)理论教材教学,结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了这本实验教材。
  本教材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基本实验操作,重点介绍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操作、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第二章为基本训练型实验,主要以实验训练为目的,以经长期教学实践,证明对医学院校学生理解医学各学科理论体系有很好辅助作用的实验项目为主要内容;第三章是综合提高型实验,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章为研究应用型实验,主要是检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能力,通过这章实验训练,有助于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灵活自如应用实验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的编写均由长期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中青年教师执笔,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能与时俱进地更新实验教学理念、手段及内容,将他们的教学感受及经验有机地融入教材,能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实验要点,以规范学生的操作。虽然本教材编写的实验数量不多,但力求将每个实验写透彻,同时还通过增加与实验相关的上、下游知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点,对理论教材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本教材不仅适合医学院校各专业本科学生使用,也可供研究生、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及技术人员参考。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紧,教材中不当或错误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和使用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正完善。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指导用书的简介,专注于阐述其核心内容与教学目标,而不涉及您提到的具体教材名称: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核心技术与实践指南 构建坚实的实验基础,迎接生命科学前沿挑战 本书旨在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基础医学、药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高度实践导向的实验技术指导手册。面对当代生物科学飞速发展的浪潮,掌握扎实、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思维至关重要。本书聚焦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核心、最基础,同时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实验技术体系,帮助学习者从零开始建立起对实验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对操作细节的精确把握。 全书内容经过精心组织与编排,力求覆盖从样本准备到数据分析的完整实验流程。我们深知,实验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先进的仪器设备,更取决于操作者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因此,本书在内容设计上,特别强调了标准化、可重复性和安全规范。 第一部分:生物化学实验基础技术体系 本部分致力于夯实学生在宏观生物分子分析层面的技术能力。内容详实地涵盖了蛋白质和核酸等大分子在生物体内的提取、分离、纯化与定量分析方法。 1. 实验安全与规范操作: 起始章节详细阐述了生物实验室通用安全条例、化学试剂的正确处理与储存、生物危害品的管理规范。特别强调了个人防护装备(PPE)的正确使用,以及常见应急处理流程,确保学习者在进入实验环境时就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 2. 缓冲液与pH的精确调控: 缓冲液是生化实验的基石。本书深入讲解了各类缓冲体系的原理、计算方法(如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的应用),并提供了常用缓冲液(如Tris, PBS, HEPES)的配制步骤和质量控制要点。 3.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定量: 这是生化实验的核心模块。我们系统介绍了从细胞或组织匀浆中提取全蛋白的优化策略,包括匀浆器的选择、裂解液的组分设计。 在分离纯化方面,重点讲解了基于溶解度(盐析/等电点沉淀)、分子大小(透析、超滤)和分子相互作用(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亲和层析)的原理与操作流程。每种层析技术都配有详细的步骤图解和常见问题的故障排除指南。 蛋白质的定量分析部分,详细对比了紫外吸收法、Bradford法、Lowry法及BCA法的适用范围、反应机理及操作细节,强调不同方法在面对特定干扰物时的选择依据。 4. 酶学动力学基础实验: 酶是生命活动的催化剂。本章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和执行基础的酶促反应实验,包括底物与酶的配比优化、温度与pH的最适条件探索。重点教授如何利用分光光度法实时监测反应进程,并学习Michaelis-Menten方程的应用,以计算$V_{max}$和$K_m$值,并解释这些参数在理解酶功能中的意义。 第二部分:分子生物学核心实验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对遗传物质——核酸(DNA与RNA)的操作与分析,这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支柱。 1. 核酸的提取与纯化: 详细区分了从不同来源(细菌、植物组织、动物组织、血液)中提取基因组DNA和质粒DNA的差异化方案。对于RNA提取,特别强调了RNase污染的预防措施,并指导学生使用苯酚-氯仿抽提法和商业试剂盒法,确保获得高纯度的RNA。 2. 核酸的定量与质量评估: 指导学生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核酸进行浓度测定,并讲解A260/A280和A260/A230比值对于评估核酸纯度的重要性。此外,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直观展示核酸的完整性和降解情况。 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精要: PCR是分子生物学最强大的工具之一。本章深入讲解了PCR的三个基本循环步骤的温度控制原理,引物设计的基本规则,以及Taq酶的选择。重点教授标准PCR、定量实时荧光PCR (qPCR) 的反应体系构建、程序优化和数据解读,包括溶解曲线分析和内参基因的选择。 4. 凝胶电泳技术与分子量分析: 系统阐述了非变性、变性(SDS-PAGE)电泳的原理,包括缓冲液体系、PAGE胶的浓度选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详细指导蛋白质的染色方法(如考马斯亮蓝、银染)和核酸的溴化乙锭(或替代品)染色与紫外检测。 5. 分子克隆基础: 本模块介绍了分子克隆的基本流程:限制性内切酶的“粘性末端”与“平末端”概念,DNA的连接反应(T4 DNA连接酶的使用),以及大肠杆菌的转化与筛选技术。强调了质粒载体的选择标准和报告基因的应用。 第三部分:数据处理与实验报告规范 一个成功的实验不仅是操作成功,更在于结果的有效解读和清晰的记录。 1. 基础数据分析工具应用: 指导学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对实验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处理,包括平均值、标准差的计算,以及简单的图表制作。引入误差棒的正确绘制方法,培养数据可视化能力。 2. 实验记录与报告撰写: 本书提供了详细的实验记录模板,强调“目的、原理、材料、步骤、结果、讨论”的标准结构。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客观的“结果”部分,并以科学的逻辑结构进行“讨论”,包括对实验误差来源的分析和对未来改进的展望。 本书通过详尽的图示、清晰的步骤分解和对潜在技术陷阱的预警,旨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技能。它不仅仅是一本实验步骤的汇编,更是一本引导学生建立系统性实验思维的工具书,确保学习者在未来无论进入科研领域还是工业界,都能自信、高效地开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实验工作。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阅读了《全国高等院校医学实验教学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中关于“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的部分。这本书在介绍不同分离技术时,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介绍离子交换层析时,它不仅详细说明了层析柱的装填、平衡、上样、洗脱的步骤,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pH值、离子强度如何影响蛋白质与层析介质的结合,以及如何通过梯度洗脱来获得不同电荷的蛋白质。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在讨论凝胶过滤层析时,不仅仅给出了操作方法,还详细解释了不同孔径的凝胶填料如何根据分子大小来分离蛋白质,并且还提供了一些案例,说明如何利用凝胶过滤来去除小分子杂质或者分离分子量差异较大的蛋白质。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将层析柱中分离的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让我更容易理解抽象的原理。

评分

我最近在学习这本书的“DNA的提取与鉴定”部分。这本书对DNA提取的各种方法,从最经典的SDS法到更高效的柱式纯化法,都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我尤其喜欢它在“实验原理”部分对每种方法的机理阐述,比如SDS法中SDS的作用,氯化钠的作用,以及异丙醇沉淀DNA的原理,都讲得非常清楚,让我不再是盲目地操作,而是能理解每一步的意义。 书中在DNA鉴定这块,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除了传统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DNA浓度和纯度之外,它还介绍了一些更先进的技术,比如琼脂糖凝胶电泳来观察DNA的完整性和大小。看到书中的图谱,我能想象出不同大小的DNA片段在凝胶中分离的样子,也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会出现弥散的条带,或者为什么会出现降解的DNA。这些细节的讲解,让我对DNA的性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我最近拿到一本名为《全国高等院校医学实验教学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的书。翻开第一章,映入眼帘的是“测定血清总蛋白含量”的实验。内容详实,从实验原理、试剂准备、实验步骤到结果分析,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特别是试剂准备部分,它详细列出了每种试剂的规格、配制方法和注意事项,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避免因试剂配制不当而导致的实验失败。实验步骤部分,更是将每一个操作细节都分解开来,比如移液的技巧、混匀的方法、显色反应的时间控制等,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 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在“实验结果分析”部分的处理方式。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公式或者一个计算方法,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公式的由来,以及如何根据实验数据来解释其生物学意义。例如,在测定血清总蛋白时,书中就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吸光度值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曲线来推算出未知样品的蛋白质浓度,并且还会引导读者思考,如果实验结果偏高或偏低,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在“酶活性测定”这个章节的处理上,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如何操作”的层面,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解酶动力学的基础知识,比如米氏方程、Vmax和Km的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酶的反应速率的。然后,再将这些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中。当我看到书中一步步引导我如何通过不同底物浓度下的反应速率数据来绘制Lineweaver-Burk双倒数图,并从中计算出Km和Vmax时,我感觉自己对酶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 书中还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包括温度、pH、底物浓度、抑制剂和激活剂等等,并且在每个实验项目后面都会有相应的讨论题,鼓励我们思考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实验结果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我不仅仅是学会了操作,更重要的是理解了背后的科学原理,这对于我未来深入学习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在我最近的阅读过程中,对书中关于“基因工程常用工具酶”的章节尤其感到兴奋。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出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逆转录酶等工具酶的功能,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讲解这些酶的作用机制,例如限制性内切酶是如何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进行切割的,以及它们产生的粘性末端和平末端有何区别,这对后续的DNA片段连接至关重要。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DNA连接酶”的讲解。它不仅说明了DNA连接酶如何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将DNA片段连接起来,还详细解释了连接效率的影响因素,比如DNA片段的浓度、ATP的浓度以及反应时间。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比如在构建重组质粒时,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工具酶来实现目的基因的插入。这种深入的原理讲解,让我对基因工程的操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今后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