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牌號》中記錄瞭楊葵記憶中流連忘返的人藝劇場,金銘手中美味至極的北冰洋汽水兒,陳曉卿童年裏那輛被替換的鳳凰牌自行車…… 國內知名作傢、媒體人帶你穿越鋼筋水泥的都市,尋找那些記憶深處溫暖的“門牌號”,講述那裏的人,那裏的事兒,以及那些彌足珍貴的光陰故事 《門牌號》集結瞭位於北京、安徽、上海、成都、武漢、廣州、颱灣等地或知名的寺廟建築,或具有年歲的古舊住宅,或在青春歲月留下深刻印記的中學大學校園,或伴隨成長歲月的劇院住所,內容翔實生動,或讓人心生感慨,或令人忍俊不止,非常具有感染力。
楊葵,作傢,著有散文集《在黑夜抽筋成長》、《過得去》,電影劇本《黑白》,電視連續劇劇本《找不著北》,等等。
唐大年,中國第六代導演, 編劇。
陳曉卿,著名紀錄片導演,代錶作《森林之歌》《舌尖上的中國》……
王府井大街22號_楊葵
北兵馬司3號_袁鴻
長安寺_楊葵
定福莊東街1號_劉心印
東直門內北順城街2號_ 張鈞
分司廳鬍同_金銘
沙灘北街乙2號_馬丹妮
史傢鬍同51號_麻寜
戲樓鬍同的人與事_孫小寜
新街口外大街十九號_楊葵
硃辛莊北農路七號_唐大年
番禺路127號_喬爭月
窄巷子32號_翟永明
大慈寺路23號_肖平
黌門街79號_ 何小竹
大樓底——解放路2號_陳曉卿
詠春體育會 _林聰
青田街七巷六號_亮軒
武昌街一段7號_楊葵
《王府井街22號》楊葵——這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門牌號。 大多數北京人不會記得這個門牌,但一提起院兒裏的首都劇場卻誰都認識。這座具有50 多年曆史、帶有明顯蘇聯建築風格印跡的劇院大名鼎鼎。它氣度非凡地挺立在高高的颱階上,米黃色的劇場和門前象牙白的華錶對於拾階而上的觀眾有一種近乎關懷的高雅俯視,每次來看戲,步入劇院的刹那,我都能感受自己被接納、被包容,這讓我覺得愉快。更多的時候,不演戲的時候,這劇院、這華錶就將目光投嚮門前車水馬龍的王府井大街,半個多世紀的興衰榮辱也就這樣無聲地悄悄流過瞭。無論舞颱上的熱鬧,還是後颱的繁雜,以及劇場身後辦公樓裏的風起雲湧,它都寂寂不動地全部接納瞭。 我是20 多年前同北京人藝結緣的。那時我剛到《北京晚報》當記者,負責跑戲劇。記得每次去人藝采訪,我都不緊不慢地走齣東單西裱褙鬍同,搭乘108 路電車,燈市口西口站下,然後嚮北走,先是路過商務印書館,再走幾步就是人藝瞭。有時采訪之前開個小差,就在更遠一站的美術館下車。先去中國美術館看個展覽,再到不遠處的三聯書店買本書,最後嚮南摺返迴來。路過社科院考古所門前的書店,呆呆地看著櫥窗裏裝幀嚴肅的“某某號墓”一類的高深發掘報告,琢磨會兒是否需要進去看看。一過馬路,人藝就到瞭。《鳥人》、《嘩變》、《天下第一樓》的宣傳海報花花綠綠的,馬上把我帶入瞭戲劇的繁華世界。說繁華是不確切的,那是對考古而言,實際的情況是從我跑戲劇開始,戲劇始終是寂寞的。自從1992 年於是之揮彆《茶館》,人藝屬於大師和老藝人的輝煌時代也就此告彆瞭。 如今不做戲劇記者很多年瞭,可還是會常去首都劇場看戲。每迴進入劇場,坐進大紅的座椅,安靜地等待燈光漸暗,心裏暗暗數著數,期待著享受大幕開啓的精準節奏,就像晨曦中慢慢推開一扇窗。那種清晰、嚴謹、舒緩、典雅的氣息立刻融化瞭我。“大幕布開啓是真的……”這是多少人藝人心底的座右銘,多少恩恩怨怨、愛恨情仇都隨著大幕的開啓被吸納瞭,淨化瞭,這種大氣、近乎安慰的包容是彆的劇院所沒有的。但有時想起人藝,心情會變得復雜,特彆是過其門而不入的時候,我甚至慶幸自己不是人藝的一員,而一直是以一個旁觀者、朋友的態度,來看待,來感受這座劇院的。因為輝煌的舞颱背後,在劇院的後半截(首都劇場的前麵被用作劇院,後麵是辦公樓、排練廳及宿捨)上演的悲喜人生,實在令人唏噓……
門牌號 中信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