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編製的《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及課程教學大綱》為依據,結閤《鋼結構設計規範》(GB 50017—2003)等新規範,係統介紹瞭鋼結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計算方法、結構特點及鋼構件的穩定理論。
本書共分7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鋼結構的材料、鋼結構的破壞形式及計算方法、軸心受力構件、受彎構件、拉彎和壓彎構件、鋼結構的連接等。
本書可作為土木工程專業大學本科的教材,也可供從事建築鋼結構設計、施工等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1 緒論
1.1 鋼結構的特點
1.2 鋼結構的應用和發展
1.2.1 鋼結構的應用
1.2.2 鋼結構的發展
2 鋼結構的材料
2.1 鋼結構對材料的要求
2.2 鋼材的主要性能
2.2.1 鋼材在單嚮均勻受拉時的工作性能
2.2.2 鋼材在復雜應力作用下的工作性能
2.2.3 鋼材在單軸反復應力作用下的工作性能
2.2.4 鋼材的冷彎性能
2.2.5 鋼材的衝擊韌性
2.3 各種因素對鋼材主要性能的影響
2.3.1 化學成分
2.3.2 冶金缺陷
2.3.3 鋼材硬化
2.3.4 溫度影響
2.3.5 應力集中
2.4 鋼結構用鋼材的種類和鋼材規格
2.4.1 鋼材的種類
2.4.2 鋼材的選擇
2.4.3 鋼材的規格
3 鋼結構的破壞形式及計算方法
3.1 鋼結構的可能破壞形式
3.1.1 強度破壞及塑性重分布
3.1.2 整體失穩破壞
3.1.3 闆件局部失穩破壞
3.1.4 疲勞破壞及損傷纍積
3.1.5 脆性斷裂破壞
3.1.6 剛度不足
3.2 鋼結構的計算方法
3.2.1 極限狀態
3.2.2 概率極限狀態設計方法
3.2.3 設計錶達式
4 軸心受力構件
4.1 軸心受力構件的強度和剛度
4.1.1 強度計算
4.1.2 剛度計算
4.1.3 軸心拉杆的計算
4.2 軸心受壓構件的整體穩定
4.2.1 理想軸心受壓構件的臨界力
4.2.2 初始缺陷對軸心壓杆件穩定承載力的影響
4.2.3 實際軸心受壓構件的整體穩定承載力和多柱子麯綫
4.3 格構式軸心受壓構件的整體穩定
4.3.1 格構式軸心受壓構件的組成及應用
4.3.2 格構式軸心受壓構件的整體穩定性
4.3.3 格構式柱分肢的穩定性
4.3.4 綴材及其連接的計算
4.4 軸心受壓構件的局部穩定
4.4.1 闆件的局部穩定性
4.4.2 軸心受壓矩形薄闆的臨界力
4.4.3 軸心受壓構件組成闆件的容許寬厚比
4.4.4 腹闆屈麯後強度的利用
習題
5 受彎構件
5.1 受彎構件的類型和應用
5.2 受彎構件的強度和剛度
5.2.1 受彎構件的抗彎強度
5.2.2 受彎構件的抗剪強度
5.2.3 受彎構件的局部承壓強度
5.2.4 受彎構件在復雜應力條件下的摺算應力
5.2.5 受彎構件的剛度
5.3 受彎構件的扭轉
5.3.1 受彎構件的剪力中心
5.3.2 自由扭轉
5.3.3 約束扭轉
5.4 受彎構件的整體穩定
5.4.1 受彎構件整體穩定的概念
5.4.2 雙軸對稱工字形截麵簡支梁在純彎麯時的臨界彎矩
5.4.3 單軸對稱工字形截麵梁承受橫嚮荷載作用時的臨界彎矩
5.4.4 影響受彎構件整體穩定性的主要因素
5.4.5 受彎構件整體穩定的計算方法
5.4.6 提高受彎構件整體穩定性的措施
5.4.7 雙嚮受彎構件的整體穩定計算
5.5 受彎構件截麵組成闆件的局部穩定
5.5.1 受壓翼緣闆的局部穩定
5.5.2 腹闆的局部穩定
5.5.3 受彎構件腹闆加勁肋的設計
5.5.4 組閤梁截麵考慮屈麯後強度的設計
習題
6 拉彎和壓彎構件
6.1 概述
6.2 拉彎和壓彎構件的強度
6.3 壓彎構件的整體穩定
6.3.1 單嚮彎麯實腹式壓彎構件的整體穩定
6.3.2 雙嚮彎麯實腹式壓彎構件的整體穩定
6.3.3 單嚮彎麯格構式壓彎構件的整體穩定
6.3.4 雙嚮彎鹽格構式壓彎構件的整體穩定
6.4 壓彎構件的局部穩定
習題
7 鋼結構的連接
7.1 焊縫連接的基本知識
7.1.1 焊縫連接的特點
7.1.2 焊縫連接的形式
7.1.3 焊縫符號錶示
7.1.4 焊縫施焊的位置
7.1.5 焊縫施焊的方法
7.1.6 焊縫缺陷及檢驗
7.2 角焊縫連接的設計
7.2.1 角焊縫的工作性能
7.2.2 直角角焊縫強度計算的基本公式
7.2.3 斜角角焊縫的計算
7.2.4 角焊縫的等級要求
7.2.5 角焊縫的構造要求
7.2.6 直角角焊縫連接計算的應用舉例
7.3 對接焊縫連接的設計
7.3.1 焊透的對接焊縫連接設計
7.3.2 焊透的對接焊縫連接應用舉例
7.3.3 部分焊透的對接焊縫連接設計
7.4 焊接應力和焊接變形
7.4.1 焊接應力的分類
7.4.2 焊接應力的影響
7.4.3 焊接變形的形式
7.4.4 減少焊接應力和焊接變形的方法
7.5 螺栓連接的基本知識
7.5.1 螺栓連接的形式及特點
7.5.2 螺栓的排列要求
7.5.3 螺栓連接的構造要求
7.5.4 螺栓的符號錶示
7.6 普通螺栓連接的設計
7.6.1 螺栓抗剪的工作性能
7.6.2 普通螺栓的抗剪連接
7.6.3 普通螺栓的抗拉連接
7.6.4 普通螺栓受拉剪共同作用
7.6.5 普通螺栓連接計算的應用舉例
7.7 高強度螺栓連接的設計
7.7.1 高強度螺栓的預拉力及抗滑移係數
7.7.2 高強度螺栓的抗剪連接
7.7.3 高強度螺栓的抗拉連接
7.7.4 高強度螺栓受拉剪共同作用
7.7.5 單個螺栓承載力設計值公式匯總
7.7.6 高強度螺栓連接計算的應用舉例
習題
附錄
附錄1 鋼材和連接的強度設計值
附錄2 軸心受壓構件的穩定係數
附錄3 受彎構件的容許撓度
附錄4 梁的整體穩定係數
附錄5 各種截麵迴轉半徑的近似值
附錄6 型鋼錶
附錄7 螺栓規格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1 緒論
1.1 鋼結構的特點
以鋼闆、熱軋型鋼、冷彎薄壁型鋼等鋼材為主要承重結構材料,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組成的承重構件或承重結構稱為鋼結構。
與其他結構如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木結構等相比,鋼結構有如下一些特點;
(1)材料強度高、塑性韌性好
與混凝土、磚石、木材及鋁閤金材料等相比,鋼材具有很高的強度,因此,特彆適用於建造跨度大、高度高以及荷載重的結構。但由於強度高,一般所需要的構件截麵小而壁薄,在受壓時容易發生失穩破壞或受剛度控製,強度有時難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鋼材的塑性好,在承受靜力荷載時,材料吸收變形能的能力強,因此,一般情況下結構不會由於偶然超載而突然斷裂,隻增大變形,故易於被發現。同時,塑性好還能將局部高峰應力重分配,使應力變化趨於平緩。
鋼材的韌性反映瞭承受動力荷載時材料吸收能量的多少,韌性好,說明材料具有良好的動力工作性能,適宜在動力荷載下工作,因此在地震區采用鋼結構較為有利。
前言/序言
高校土木工程專業規劃教材:鋼結構基本原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建議配閤國標使用,講解挺詳細。內容不是特彆全
評分
☆☆☆☆☆
評分
☆☆☆☆☆
書挺好的
評分
☆☆☆☆☆
很喜歡,他的每一本書幾本上都有,這本高校土木工程專業規劃教材鋼結構基本原理很不錯,本書以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編製的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及課程教學大綱為依據,結閤鋼結構設計規範(50017—2003)等新規範,係統介紹瞭鋼結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計算方法、結構特點及鋼構件的穩定理論。本書共分7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鋼結構的材料、鋼結構的破壞形式及計算方法、軸心受力構件、受彎構件、拉彎和壓彎構件、鋼結構的連接等。本書可作為土木工程專業大學本科的教材,也可供從事建築鋼結構設計、施工等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1緒論1.1鋼結構的特點以鋼闆、熱軋型鋼、冷彎薄壁型鋼等鋼材為主要承重結構材料,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組成的承重構件或承重結構稱為鋼結構。與其他結構如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木結構等相比,鋼結構有如下一些特點(1)材料強度高、塑性韌性好與混凝土、磚石、木材及鋁閤金材料等相比,鋼材具有很高的強度,因此,特彆適用於建造跨度大、高度高以及荷載重的結構。但由於強度高,一般所需要的構件截麵小而壁薄,在受壓時容易發生失穩破壞或受剛度控製,強度有時難以得到充分的利用。鋼材的塑性好,在承受靜力荷載時,材料吸收變形能的能力強,因此,一般情況下結構不會由於偶然超載而突然斷裂,隻增大變形,故易於被發現。同時,塑性好還能將局部高峰應力重分配,使應力變化趨於平緩。鋼材的韌性反映瞭承受動力荷載時材料吸收能量的多少,韌性好,說明材料具有良好的動力工作性能,適宜在動力荷載下工作,因此在地震區采用鋼結構較為有利。很喜歡,他的每一本書幾本上都有,這本高校土木工程專業規劃教材鋼結構基本原理很不錯,本書以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編製的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及課程教學大綱為依據,結閤鋼結構設計規範(50017—2003)等新規範,係統介紹瞭鋼結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計算方法、結構特點及鋼構件的穩定理論。本書共分7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鋼結構的材料、鋼結構的破壞形式及計算方法、軸心受力構件、受彎構件、拉彎和壓彎構件、鋼結構的連接等。本書可作為土木工程專業大學本科的教材,也可供從事建築鋼結構設計、施工等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1緒論1.1鋼結構的特點以鋼闆、熱軋型鋼、冷彎薄壁型鋼等鋼材為主要承重結構材料,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組成的承重構件或承重結構稱為鋼結構。與其他結構如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木結構等相比,鋼結構有如下一些特點(1)材料強度高、塑性韌性好與混凝土、磚石、木材及鋁閤金材料等相比,鋼材具有很高的強度,因此,特彆適用於建造跨度大、高度高
評分
☆☆☆☆☆
媒介和技術的劇烈變革,使得傳統意義上的媒體發生裂變,從傳播到互播的過程也厘清瞭整個媒介發展的脈絡。本書的作者提醒我們應該正確麵對新媒體的挑戰,並且努力尋求解決的方案。正如作者所言:“從媒體到新媒體,沒有另外一條道路可以選擇。”實際上,相對於新的傳播工具的興起,我們也大可不必用焦慮的心態來看待傳統媒介的日漸式微,而如何找尋一種突圍機遇,恰恰是包括作者在內的傳統媒體應對時代發展所不可忽視的問題關鍵。
評分
☆☆☆☆☆
與市麵上其他可見的傳媒類書籍所不同的是,該書迴避瞭教科書中那種庸俗的理論條框,但仍不失為一本重量級的新媒體宣言。一個兼具詩人氣質與媒體人理性思辨的作者,不僅在書中通過實例迴顧瞭一些商業性門戶網站新聞采編成功發展的經營曆程,而且對於“被網絡顛覆的紙質傳統”的境遇提齣瞭建設性的看法,從這點來講,這種內容的提煉必然是經得住考驗的。此外,關於新聞采編及媒體人的倫理規範,鬍赳赳還敏銳觀察到,媒體的自省關鍵在於記者對於其自身行為的自律。同時,他更指齣:“記者既不是為老闆工作,也不是為讀者工作,而是為自己的良知工作”,這種比喻無論如何都是對媒體人身份最為真實的定義。
評分
☆☆☆☆☆
嚴格意義上講,本書不但可以看做是鬍赳赳十餘年來潛心於傳媒運作、觀察傳播規律、透視媒體現象的集大成之作,更可以說是對自己從業數載的一個總結和自省。作者在書中既一針見血地對有違新聞倫理、感官異化的傳統紙媒的報道産生瞭批判,又對市場化下報紙的廣告運作做齣瞭尖銳的諷刺。盡管諸如“報紙下半身”這樣的粗糙比喻有些頗為不當,但對於彰顯一種明確的立場,似乎更增加瞭幾分個性色彩。若從學術的傳承來講,我們很難把這樣一個重於思考的作者結集庸俗地定性為一本教科書來看待,但通過作者大量引用麥剋盧漢的名言來看,這樣的假設勢必是蒼白的。從這點來看,作者所說的“掌控媒體比占有信息更重要”這樣的觀點,儼然是對傳播學傢麥剋盧漢的經典斷語“媒介即信息”的進一步詮釋。隻不過,相較於呆闆的理論,作者風趣的比喻和特有的“赳赳體”遮蔽瞭枯燥的傳播知識。即便是沒有受過新聞專業訓練的人,大緻也能夠讀懂作者的思想。
評分
☆☆☆☆☆
建議配閤國標使用,講解挺詳細。內容不是特彆全
評分
☆☆☆☆☆
這本書對於考研來說不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