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威爾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的《傳播學概論》是美國傳播學的奠基之作,在中國和世界各地都産生瞭廣泛的影響。
E.M.羅傑斯這樣評價施拉姆:“如果能夠以某種方式抹掉施拉姆對傳播學領域的貢獻,世界上就不會有傳播學這樣一個學科瞭。”
《當代世界學術名著·新聞與傳播學譯叢·大師經典係列:傳播學概論(第2版)》共15章,分彆論述傳播的曆史、功能、過程、符號、代碼和途徑;傳播的媒介、渠道和影響;媒介的結構、功能、經營和知識産業;傳播者、受傳者和把關人;媒介的社會控製、顯著影響和隱性影響、媒介在兒童和成人社會化中的作用;以及信息革命等內容。
作者簡介
威爾伯·施拉姆(WilburSchramm),美國新聞傳播學者,被譽為“傳播學之父”。他創立瞭一個傳播學博士點,創立瞭大學裏的一個傳播學研究機構,撰寫瞭一本傳播學教科書。幾十年來,他引導瞭傳播學研究的主要方嚮。1941至1943年,他與社會學傢保羅·F·拉紮斯菲爾德、政治學傢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心理學傢庫爾特·盧因和卡爾·霍夫蘭等共事,開拓瞭傳播學研究的新領域。1943年,施拉姆任艾奧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1947至1953年,施拉姆主要在伊利諾伊大學從事傳播學研究。1953年,施拉姆任斯坦福大學傳播學研究所所長,該研究所因此成為最受尊敬和最有影響的傳播學研究中心。施拉姆一生撰寫瞭30多部著作,培養瞭一大批學生,形成瞭“施拉姆學派”。
威廉·波特(WilliamE.Porter),美國艾奧瓦大學、密歇根大學資深教授,長期擔任新聞係和傳播係主任。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傳播的曆史
第一節 "傳播"的含義
第二節 傳播的黎明
第三節 語言的起源
第四節 文字的濫觴
第五節 大眾媒介的産生
第二章 傳播的功能
第一節 人類傳播:三位心理學傢的解釋
第二節 傳播的社會功能
第三節 傳播對人類的作用
第三章 傳播的過程
第一節 信息的性質
第二節 傳播關係
第三節 傳播關係的雙嚮性
第四節 傳播契約
第五節 傳播行為
第六節 電路與傳播行為
第七節 傳播如何起作用
第四章 傳播前符號
第一節 符號的性質
.第二節 非語言符號的性質
第五章 傳播的代碼
第一節 語言符號和代碼及沃爾夫-薩丕爾假說
第二節 語言的若乾問題
第六章 傳播的路徑:誰與誰交談
第一節 用廣角鏡看傳播
第二節 傳播路徑的幾種模式
第三節 為何選擇這些路徑?
第四節 路徑選擇的公式涉及哪些問題?
第七章 傳播媒介:大眾傳播渠道與人際傳播渠道。
第一節 關於大眾傳播渠道與人際傳播渠道的樸素心理學知識
第二節 兩級傳播論
第三節 麥剋盧漢學說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八章 大眾媒介麵麵觀
第一節 大眾媒介的結構與功能
第二節 大眾媒介的經營之道
第三節 媒介的延伸:知識産業
第九章 發送者、接收者與選擇過程
第一節 新聞的選擇
第二節 大眾傳播的受眾
第三節 各年齡段使用媒介的模式
第四節 受眾愛好的模式
第五節 教育程度與媒介的使用
第十章 社會控製與大眾傳播
第一節 媒介控製的實際問題
第二節 媒介的社會控製:其他方麵
第十一章 傳播效果的若乾模型(一)
第一節 被拋棄的模型--魔彈論(模型一)
第二節 有限傳播論(模型二)
第三節 使用與滿足論(模型三)
第四節 采用一擴散論(模型四)
第十二章 傳播效果的若乾模型(二)
第一節 說服論模型(模型五)
第二節 一緻論模型(模型六)
第三節 信息論模型(模型七)
第四節 一種信息論模型
第五節 傳播效果諸模型小結
第十三章 大眾媒介悄無聲息的影響
第一節 個人使用媒介所花的時間
第二節 我們的知識從何而來?
第三節 媒介的社會化作用
第十四章 大眾媒介比較明顯的效果
第一節 輿論
第二節 媒介人物
第三節 媒介事件
第四節 媒介的議程設置
第五節 廣告
第六節 媒介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
第十五章 信息革命
第一節 新時代的標誌
第二節 應對信息超載
第三節 信息問題的社會延伸
第四節 計算機的特殊重要性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每一位受訪者都要迴答,關於剛結束的選舉,他主要的信息源是什麼。如此看來,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若以地方選舉而論,"他人"是重要的信息(和可能建議)的源頭,而報紙則是地方選舉時獲取信息的主要媒體。在州一級的選舉中,電視比報紙略為重要。至於全國大選,電視則比報紙重要得多。換句話說,選舉越近在身邊,越多的人是靠報紙和朋友及鄰居獲取信息,選舉離得越遠,選民就越依靠電視。
從上錶中還可以看齣隨時間推移齣現的一種趨勢:各州選舉和全國選舉對報紙的依靠在緩慢地下降,對電視的使用則在上升。其他人的研究也支持這樣的趨勢。在1961年進行的一次全美抽樣調查中,電視首次被認為是"最可信的新聞媒介"。自此,認為報紙是"最可信"的百分比大體保持不變,而認為電視是最可信的百分比,從39%上升到51%。與此相似,在1965年至1975年間,人均看電視的時間每周增加瞭約5小時,而讀報的時間則減少瞭l小時。每個年齡段的情況都是如此。20多歲、30多歲、40多歲和50多歲的年齡段當中都齣現瞭這樣的變化,較大的變化是在老齡組。
就公共事務和重要新聞的信息源而言,為什麼人們依靠報紙而不是電視呢?魯濱遜和康弗斯認為,電視剛推廣時,幾乎完全被當作娛樂和虛構文藝的來源。[8]然而,隨著電視的成熟,它作為新聞源頭的作用也成熟瞭;其新聞報道擴大,新聞圖像也日益增多。電視對越戰、登月、大選和全國性事件的報道如約翰·肯尼迪總統遇刺的報道齣現瞭,嚴肅而專業的新聞節目比如《六十分鍾》等齣現瞭,這一切都嚮受眾證明,電視已不僅僅是娛樂媒介。魯濱遜和康弗斯指齣,到瞭20世紀70年代,電視對報紙的影響纔得以彰顯,對讀報或讀書的影響纔一望而知瞭。
然而,盡管有這樣的趨勢,我們卻不能假設,電視已經搶奪瞭新聞的功能;不能認為,在對遠方事件或圖像豐富事件的報道中,電視都獨占鰲頭。顯然,電視是直播事件的最好窗口:報紙絕不可能再現月球景色給人的衝擊。但除瞭罕見的例外,電視新聞隻是標題性質的,如欲瞭解更多的事實、獲取更多的解釋,我們很可能還得靠印刷媒介。
……
前言/序言
新聞與大眾傳播事業在現當代與日俱增的影響與地位,呼喚著新聞學與傳播學學術研究的相應跟進和發展。而知識的傳承,學校的繁榮,思想的進步,首先需要的是豐富的思想材料的積纍。“新聞與傳播學譯叢·大師經典係列”的創設,立意在接續前輩學人傳譯外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經典的事業,以一定的規模為我們的學術界與思想界以及業界人士理解和藉鑒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精華,提供基本的養料,以便於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作進一步的探究,則不必長期在黑暗中自行摸索。
百餘年前,梁啓超呼籲:“國傢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學子欲自立,以多讀西書為功。”自近代起,許多學人傾力於西方典籍的遞譯,為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建立貢獻至偉。然而,由於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相對年輕,如果說梁任公所言西學著述“今之所譯,直九牛之一毛耳”,那麼新聞學與傳播學相關典籍的譯介比其他學科還要落後許多,以至於我們的學人對這些經典知之甚少。這與處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很不協調,也間接造成瞭新聞與傳播“無學”觀點的盛行。
從1978年以前的情況看,雖然新聞學研究和新聞教育在中國興起已有半個世紀,但是專業和學術譯著寥寥無幾,少數中譯本如卡斯珀·約斯特的《新聞學原理》和小野秀雄的同名作等還特彆標注“內部批判版”的字樣,讓廣大學子避之如鬼神。一些如彌爾頓的《論齣版自由》等與本學科有關的經典著作的翻譯,還得益於其他學科的賜福。可以說,在經典的早期譯介方麵,比起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心理學等現代社會科學門類來,新聞學與傳播學顯然先天不足。
思想的洪流與信息的脈絡:一場關於人類理解與連接的探索 在這信息爆炸、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如同置身於一場永不停歇的思想洪流之中。從清晨第一縷陽光喚醒我們,到夜幕降臨前我們沉浸於數字世界的碎片化信息,再到與身邊的人交流互動,溝通無處不在,信息無處不達。而這一切的背後,是一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學科——傳播學,在不斷地解構、分析、並試圖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信息社會。它不僅僅是關於新聞媒體的運作,更是關於人類如何理解世界、如何構建意義、如何建立連接的宏大敘事。 想象一下,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您坐在公園的長椅上,看到一對父母正在給孩子講故事。孩子專注的眼神,父母溫和的聲音,以及故事中傳遞的善惡美醜,這一切都在悄然發生著一場傳播。父母通過語言、錶情、語調,將他們的情感、經驗、價值觀傳遞給孩子,孩子則通過傾聽、理解,將這些信息內化,形成自己對世界的初步認知。這個簡單的場景,便是一個微觀的傳播模型。它包含瞭信息的發送者(父母)、信息的接收者(孩子)、信息本身(故事內容)、傳遞信息的渠道(語言、聲音),以及可能存在的反饋(孩子的錶情、迴應)。 然而,傳播的復雜性遠遠不止於此。當我們走齣傢庭的港灣,進入更廣闊的社會,我們麵臨的傳播場景變得更加多元和復雜。電視屏幕上播放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消息,報紙上刊載著深度分析與評論,互聯網上湧動著海量的新聞、觀點、娛樂內容。社交媒體的興起,更是將每個人都變成瞭信息生産和傳播的主體,每一次點贊、評論、轉發,都在編織著錯綜復雜的信息網絡。信息的瞬時性和碎片化,成為這個時代顯著的特徵,我們習慣於快速瀏覽,快速判斷,信息過載的焦慮也隨之而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傳播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它提供瞭一套嚴謹的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幫助我們穿越信息的迷霧,理解傳播的本質和規律。它不再局限於對傳播媒介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傳播過程中涉及的心理、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多個維度。它關注信息是如何被創造、編碼、傳遞、接收、解釋和影響的,以及這些過程如何塑造我們的認知、態度和行為。 傳播學研究的觸角,延伸至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在政治領域,它揭示瞭政治宣傳如何影響民意,媒體在選舉中的作用,以及政府如何利用信息來管理社會。在經濟領域,它分析瞭廣告如何塑造消費行為,品牌如何建立影響力,以及數字經濟時代新的商業模式。在文化領域,它探討瞭大眾文化如何形成和傳播,亞文化如何生存和發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與衝突。在社會領域,它關注瞭社會運動如何通過傳播動員民眾,身份認同如何在傳播中構建,以及謠言和虛假信息如何擴散並産生負麵影響。 這門學科的魅力在於,它既有宏大的理論建構,也有精細的實證研究。它會從哲學層麵探討傳播的起源和意義,也會從社會學角度分析傳播的社會功能和結構,還會從心理學角度研究個體如何接收和處理信息,更會從媒介技術角度審視技術變革如何重塑傳播形態。例如,對於“誰在傳播什麼信息,通過什麼渠道,嚮誰傳播,産生瞭什麼效果”這一經典的傳播學問題,不同的理論流派給齣瞭不同的答案。有的強調傳播者的權力,有的關注信息的載體,有的則將目光聚焦於受眾的能動性。 當我們談論傳播,我們談論的不僅僅是信息本身,更是信息背後的權力、意識形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傳播學幫助我們認識到,信息並非客觀中立的存在,它往往承載著傳播者的意圖和立場,受到社會結構和文化語境的影響。理解傳播,就是理解我們如何被他人所影響,以及我們如何去影響他人。 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傳播學麵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互聯網、社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傳播的生態。算法推薦、深度僞造、信息繭房等現象,都對我們理解和應對信息社會提齣瞭新的課題。傳播學研究正不斷地拓展邊界,將新的技術、新的現象納入其分析視野,努力為我們提供理解當下和預見未來的智慧。 這門學科的學習,也並非僅僅是枯燥的理論背誦,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培養。它鼓勵我們保持批判性思維,不輕信輕易獲取的信息,而是深入探究信息的來源、目的和潛在影響。它培養我們的同理心,理解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們如何看待和處理信息。它提升我們的溝通能力,讓我們更有效地錶達自己的觀點,也更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意圖。 總而言之,這是一場關於人類理解與連接的宏大探索。它邀請我們一同走進思想的洪流,梳理信息的脈絡,去理解這個由傳播構建而成的豐富多彩的世界,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我們作為信息時代的公民的認知能力和實踐智慧。無論是對新聞從業者、市場營銷人員、公關專傢,還是對每一位希望在這個復雜信息世界中保持清醒頭腦、做齣明智判斷的個體而言,傳播學都將是一盞指引方嚮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