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理解公共政策(第12版)》为公共政策领域经典的教材,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对公共政策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它、政策分析有何特点、分析的目标是什么等基本概念和知识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作者介绍了制度主义模型、过程模型、理性主义模型、渐进主义模型、团体理论模型、精英模型、公共选择模型、博弈论模型这八个在政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分析模型。第三部分,作者尝试通过对政策制定的过程和具体领域的政策分析等实践性内容的介绍,使读者逐渐领会公共政策的知识框架,《理解公共政策(第12版)》涉及的政策领域包括医疗卫生、教育、经济、税收、环境、国防、国土安全(反恐战争)等11个领域。
《理解公共政策(第12版)》配有英文影印版。
作者简介
托马斯·R·戴伊(Thomas日.Dye),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家,曾执教于美国佐治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现为美国政府麦肯锡教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名誉教授。著有《理解公共政策》、州和社区的政治学》、《美国政治学》、《谁掌管美国?》、《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民主的嘲讽》、《权力与社会》等颇具影响的著作。
目录
第1章政策分析:政府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有何作用和影响
公共政策是什么?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从政策分析中能学到什么?
政策分析与政策倡议
政策分析与寻求解决美国问题的方案
政策分析既是技术又是艺术
注释
参考文献
第2章政治模型:为思考公共政策提供帮助
用于政策分析的模型
制度主义:政策是制度的输出
过程模型:政策是政治活动
理性主义:政策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渐进主义:政策是过去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团体理论:政策是团体利益的平衡
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的价值偏好
公共选择理论:政策是自利个人的群体选择
博弈理论:政策是竞争状态下的理性选择
模型:如何区分不同模型的实际价值
注释
参考文献
第3章政策制定过程:决策活动
政策过程:如何制定政策
问题确认与议程设定
自下而上的议程设定
自上而下的议程设定
“不决策”:决定哪些问题不予决策
议程设定与舆论动员:大众传媒
政策形成
利益集团与政策制定
政策合法化:最直接的决策者
政策执行:官僚制
政策评估:印象派与系统化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第4章刑事司法:公共政策的理性与非理性
美国的犯罪
犯罪与威慑
犯罪要付出代价吗?
警察与执法
打击犯罪的联邦政策
犯罪与枪支
反毒品运动
犯罪与法院
《诈骗犯罪与腐败行为法》(rico)与自由
监狱与改造政策
死刑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第5章卫生与福利:寻求理性策略
福利国家的理性与非理性
定义问题:美国的贫困问题
谁是穷人?
为什么穷人会受穷?
预防策略:社会保障
评估:社会保障的预期与非预期结果
社会保障需要改革吗?
救济性策略:公共补助
福利改革
评估:福利改革奏效吗?
有工作的穷人
流浪者问题与公共政策
美国的医疗卫生状况
评估:医疗卫生政策的途径与成本
医疗卫生改革策略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第6章教育政策:团体的竞争
教育政策的多元化目标
教育成就的衡量
教育团体
关于基础学科的争论
联邦政府在教育领域的作用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关于考试的争论
家长在教育中的选择权
关于学校财务的争论
公共政策与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利益团体
阅读、写作与宗教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第7章经济政策:实践中的渐进主义
财政与货币政策中的渐进主义
引导政策的经济理论
美国经济状况
美联储(fed)的工作
渐进主义与政府开支
用于政府津贴项目的公共开支
预算项目优先权的变化:渐进主义面临的挑战
政府债务、赤字与盈余
正式的预算编制过程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第8章税收政策:特殊利益之争
利益集团与税收政策
联邦税收体制
税收、公平与增长
税收改革与特殊利益
返还特殊利益
收入税需要替代吗?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第9章国际贸易与移民: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冲突
全球经济
世界贸易中精英偏好的改变
精英集团在外贸活动中的收益
大众在外贸活动中的损失
在移民问题上精英与民众的不同
国家移民政策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第10章环境政策:外部性与利益
公共选择与环境
环境的外部性
利益集团的影响
关于全球变暖问题的争论
核工业的衰退
政治家与官僚集团:环境管制
公共选择的解决方案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第11章公民权利:精英与大众的互动
精英与公众舆论及种族
公民权利政策的演进
大众对取消种族隔离政策的抗拒
公立学校中的种族平衡
民权运动
公共政策与肯定性行动
最高法院与肯定性行动
大众舆论与肯定性行动
公共政策与拉美裔美国人
宪法与性别平等
公共政策与性别平等
堕胎与生命权
公共政策与残疾人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第12章美国的联邦主义:制度安排与公共政策
美国的联邦主义
为何选择联邦主义?
政治与制度安排
美国的联邦主义:主题的变化
流向华盛顿的金钱与权力
联邦主义复苏了吗?
联邦主义与应急准备
各州公共政策比较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第13章国防政策:重大博弈的策略
国家安全是重大博弈
对抗核威胁
武器控制竞赛
导弹防御:威慑的局限
北约组织与欧洲安全
决定军事力量的水平
何时动用军事力量?
动用军事力量
伊拉克战争哪儿错了?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第14章国土安全:恐怖主义与无法阻止的威胁
恐怖主义的性质
反恐战争
国土安全部
运用情报打击恐怖主义
安全与自由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第15章政策评估:发现法律通过后发生了些什么
政策评估:评价公共政策的影响
政策的象征性影响
项目评估:政府经常做什么
项目评估:政府能够做什么
联邦的评估:审计总署
实验性政策研究
项目评估:为何经常失败
官僚如何解释负面的发现
为什么政府项目很少能够被终结
替代政策分析的政治
公共政策的局限
注释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境保护署的建立和《清洁水法案》与《空气洁净法案》的通过,联邦政府开始认真制定环境保护政策。今天,环境保护署是华盛顿最有权力和影响最大的官僚机构,对任何影响空气、水和土地的行为都有执法权。
环境保护署 环境保护署是1970年根据理查德·尼克松总统的一项行政命令而建立的,其目的是重组联邦政府机构以加强对下列问题的控制:(1)水污染;(2)空气污染;(3)固体废弃物处理;(4)放射性物质的控制;(5)危险和有毒物质控制。环境保护署是一个有权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管制机构。
《国家环境保护法案》 1970年美国国会创设了改善环境质量委员会(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CEQ),就环境保护问题向总统和国会提供建议,因此,可以说改善环境质量委员会是一个咨询机构。然而,《国家环境保护法案》要求提交冗长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如果改善环境质量委员会想拖延或阻止一项工程,它就要求对提交的报告进行无休止的修改、调整或增删内容。该委员会本身无权制止一项工程,但它能通过举行公开的听证会、向其他政府部门施加压力和向总统提出建议等来达到目的。法院已经规定,提交环境影响报告的要求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
1970年《空气洁净法案》 1970年《空气洁净法案》授权环境保护署认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的空气污染物,以及制定和执行排放标准。环境保护署是从整治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开始的,要求所有的新汽车都要安装净化设备。环境保护署还命令清除机动车燃料中的铅,责令重新设计适合无铅汽油的发动机,还要求机动车上安装控制排放的装置。环境保护署提出的更多激进的改革方案(例如在特定城市禁止开车),都被法院和国会否定了。环境保护署在寻求控制固定的空气污染源方面甚至更加严格,要求机动车安装烟囱洗刷器、使用低硫煤以及其他昂贵的设备。
《1972年水污染控制法案》 这个法案巩固了早期的控制污染的法律,但却设定了一个不现实的目标:“到1985年杜绝向可通航水域排放污染物。”经过一系列的诉讼后,环境保护署被迫放弃零排放的标准。事实证明,强制市政府清除它们排放的废弃物比要求工业企业更加困难。许多市政当局仍然违背联邦政府规定的水质标准。
1973年《濒危物种保护法案》 这个法案授权美国鱼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确定需要国家保护的濒危物种,以及管制人类在它们的“主要栖息地”的活动。起初,这个法案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因为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家象征性的物种,例如秃鹰,得以生存。但后来这个法案越来越多地被用来阻止土地所有者使用他们的土地财产,原因是为了保护一些不明种类的啮齿动物、鸟类和昆虫。目前有1 000多个物种属于濒危物种之列,在美国,几乎每一块土地上都有濒危物种存在。依据《濒危物种保护法案》,美国鱼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有权控制美国的任何土地。
湿地 1975年联邦法院裁定,《1972年水污染控制法案》也适用于可通航水域附近的湿地。这又使得环境保护署有权控制上百万亩的土地,估计相当于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和伊利诺伊州的面积之和。对那些被确定为湿地的土地所有者来说,这一结果如同一场官僚政治的噩梦。
《1976年资源保护和恢复法案》 该法案授权环境保护署监督全国固体废弃物的清理和处理,包括对掩埋场、焚化装置、工业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和回收项目的管制。
1976年《有毒物质控制法案》 该法案授权环境保护署确定有毒的危险物质名单,并制定这些物质的排放标准。
1980年《全面环境应急法案》(The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 Act) 该法案建立了一个“超级基金”,以清理原来的有毒和危险废弃物的埋存地点。在20 000个潜在地点中,环境保护署把1 200多个作为国家优先清理的地点。这个法案详细规定了环境保护署如何监督这些地方的清理,并评估造成污染的各方应承担的费用。如果没有找到应该对污染承担责任的各方,或者他们没有资金,那么就要动用政府的“超级基金”来承担这些费用。但这些年来,清理工作被严重阻碍了,主要是环境保护署过度严格的场地规定(例如,泥土必须清洁到可以让小孩每天安全地吃的程度),以及对原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包括小的社团组织)的漫长诉讼,结果把资金用在了法律诉讼和与地方政府就清理原来的垃圾掩埋场的谈判中。环境保护署还强制实行“有溯及力的责任”(retroactive liability),让土地所有者对1980年该法律颁布之前堆放的垃圾清理负责。在当前环境保护署的政策规定下,对列入国家优先清理地点名单的所有废弃物场所的彻底清理,将会耗费几十亿美元,远远超过了总统或国会拨款的额度。
……
前言/序言
理解公共政策(第12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广义的书评包括读后感。读后感偏重写自己的主观感受。读后感要注意三点:第一,写读后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不能杂乱无章,文意散漫。第二,这个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必须是从所读的材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与所读的材料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第三,写读后感必须是写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所悟。可以写一点,也可以写几点,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文体上看,读后感或立论,或驳论,或阐述议论,都与议论文相似,通常把它归入议论文的范畴,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写读后感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况:①“感”少“述”多。名为读后感,却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大量的甚至通篇都是复述、引述所读的内容。②“感”得不新。文中虽有所感,却只是老调重弹,或人云亦云,写不出自己真切的独特的感受来。③“感”得不深。虽也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感受来,但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④“感”得走调。虽然写了很多的感想,但不知“感”从何来,与所读材料无丝毫关联;无论偏重评还是偏重感,都要下工夫反复研读作品本身,然后方能评便能切中肯綮,悟便有独到之见
评分
☆☆☆☆☆
知识需要慢慢积累的,学一科要精通一科!
评分
☆☆☆☆☆
挺好的,正版,就是快递慢了点
评分
☆☆☆☆☆
好快
评分
☆☆☆☆☆
格式
评分
☆☆☆☆☆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
评分
☆☆☆☆☆
(二)评价
评分
☆☆☆☆☆
Very good!!!
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