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智解成语(1) + 王立群智解成语(3)

王立群智解成语(1) + 王立群智解成语(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成语
  • 语言文字
  • 文化
  • 教育
  • 王立群
  • 科普
  • 知识
  • 国学
  • 中华文化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哈尔滨市学府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大象
ISBN:1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5541333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I S B N:9787534773532 书 名:王立群智解成语(1) 作 者:王立群 出 版 社:大象 出版日期 :2014-06-01 页 数 :218页 开 本 :32开 定 价 :25.00 I S B N:9787534782145 书 名:王立群智解成语(3) 作 者:王立群 出 版 社:大象 出版日期 :2014-12-01 页 数 :267页 开 本 :32开 定 价 :30.00 内容简介 书名:王立群智解成语(1) 编辑推荐语 王立群编*的《王立群智解成语(1)》没有学术*作的枯燥无味,拒人千里的狰狞面目,也不是攒书者凑合的东鳞西爪,浅尝辄止的应景之作,他是当前*受欢迎的一线学者积一生的饱学以*通俗的文化讲评,通过一则则成语娓娓道来人生的哲学,相夫教子的技巧,为人处世的学问等,它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做到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结合。成语是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能够重温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兴衰存亡、艰苦卓*的历史足迹。成语是一条道路,通过这条道路,我们能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绵延不*,丰富多彩。成语是一部巨*,阅读这部巨*,我们能够体验、学习、继承、发展祖先的人生经验、聪明智慧。成语是一面大海,徜徉在成语的海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内容提要 《王立群智解成语(1)》为央视“百家讲坛”主 讲人王立群先生结合时政和当前社会现象,用大家耳 熟能详的汉语成语钩沉历史,以古喻今,既介绍了成 语背后的故事,又阐发新意、新解,让人开卷有益, 忍俊不禁中颇受启发和教育。这本书不仅仅是讲成语 ,*多的是在说诚信,说感恩,说励志,说圆梦。我 们今天所存在的问题,似乎古人很久以前就为我们看 到了,所以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名言警句,这是时 时刻刻在提醒人们,任何时候不能忘记做人的根本, 不能忘记做事的道理。 《王立群智解成语(1)》一书,不仅具有知识性 可读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的史料性和收藏价值,很适 合那些有文化和没文化、懂成语和不懂成语、尤其家 长和中小学生阅读。相信不管你是谁,读了这本书以 后,都会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心灵的净化,人性的 升华。 作者简介 王立群,字鹤亭,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名文化学者、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王立群先生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学术主讲人”,是连续7年来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知名学者。 目录 一、成语是如何炼成的 “成语”一词的形成 “成语”的“成” 成语的生成来源 二、舌尖上的成语 食指大动、染指于鼎——因为吃 各自为政——还是因为吃 不食周粟——人活着不光只为吃 墦间乞余——舌尖上的悲哀 三、梦里乾坤 病入膏肓:梦即现实 庄周梦蝶:纠缠不清的梦与现实 南柯一梦、黄粱一梦:现实没有梦中寻 痴人说梦:多闻阙疑 四、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究竟是什么 确定的时间与不确定的心理 一个起点两种态度 五、如何做一个好父亲 “孺子牛”的尴尬 什么是爱 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言传身教 六、寻找包青天 不贪为宝 “两袖清风”与“两袖铜臭” “一意孤行”的坚守 借我一双慧眼 七、“老虎”与“苍蝇” 乌纱的诱惑 有利可图 贪官之“贪” 八、诚信的力量 “三季”的承诺 立木为信 食言而肥 九、感恩的心 结草衔环 一饭千金 知恩图报 十、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人是有阅读的习惯的 读书究竟为了什么 没空,忙着呢 十一、安得广厦千万间 居大不易 瓮牖绳枢 美轮美奂钩心斗角 根深蒂固的住房观念 十二、老有所依 风树之悲:子欲养而亲不待 尊老养老天经地义 怎样尽孝 国家在养老中的角色 十三、都是追星惹的祸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东施效颦掷果盈车 画虎不成反类狗 看杀卫阶 邹缨齐紫邯郸学步矮子看戏 十四、包装界的怪象 买椟还珠:喧宾夺主的买卖 名不副实:挂羊头卖狗肉的买卖 反裘负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教训 文质彬彬:相得益彰的启示 十五、雾里看花 天朗气清、山清水秀:遗失的美好 不毛之地、不食之地:永远的痛 竭泽而渔、焚薮而田:作死的节奏 治丝益棼、抱薪救火:不要做迷途的羔羊 收起全部>> 精彩试读 民以食为天,吃喝是人基本的生理需要,是人 得以生存、延续的基础。爱吃是人的天性。那些特别 爱吃的人,现在被称为“吃货”。现在的生活条件好 了,人们对吃也特别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从 各方面满足着自己的味蕾。打开电视看一看,几乎每 一家电视台都有一档关于吃的栏目。中国历史悠久, 在吃文化方面,保存了不少文献。我们从成语的角度 来讲几个古代的“吃故事”。 食指大动、染指于鼎——因为吃 紧挨拇指的手指头叫“食指”,其命名既不是依 据手指的大小,也不是依据手指的位置,从名称上看 却与食物有关,这样理解有道理吗? 其实,“食指”的命名名副其实,真的与吃有关 。五个手指中,这个手指是灵活的。很早的时候, 人们习惯用这个手指试试食物的味道或者冷热,手指 当然尝不出味道来,是需要放在嘴里吮一下的——很 早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发明那么多的器皿,吃东西也 是直接用手的。说到食指,历史上有一段令人啼笑皆 非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具体时间是鲁 宣公四年(公元前605年)的春天。郑国的两位大臣 ——公子宋、公子家——相约朝拜郑国的高领导郑 灵公。走在路上的时候,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自觉地 抖动起来,他兴高采烈地让公子家看,把公子家弄得 莫名其妙:不就是手指抖动几下嘛,有啥稀奇的,有 啥高兴的呢?公子宋说:“这你就不明白了。只要我 的食指处于抖动状态,一定会有好吃的美味,已经很 多次这样了,屡试不爽。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 着我们呢。”如果史书记载真实,公子宋的食指真的 是具备特异功能。 公子宋食指的特异功能一定被证实过,所以他才 如此兴奋。公子家对此将信将疑,只等着证明公子宋 是不是信口开河。结果,二人进宫,就有新发现,御 厨正在杀一只大鳖。这只大鳖是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 的。郑灵公让御厨杀了准备犒赏大臣。这下公子家对 公子宋的食指特异功能彻底信服了。要在其他地方, 他一定会对公子宋发表一下他当时的感想:真是太神 了。但这是在朝堂之上,在他们的高领导郑灵公面 前。他管住了嘴巴,但没管住动作,没管住表情。他 看着公子宋,两个人会心地相视一笑。 没想到的是,两个人的动作落到了郑灵公的眼中 。郑灵公不高兴了:“朝堂之上,你们搞什么小动作 ?”公子家只好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汇 报了一遍。史书并没有记载郑灵公听完之后的反应。 估计郑灵公是在想:食指一动,就有好吃的,能这么 灵验吗?给不给你吃,还不是我说了算! 果不其然。大鳖蒸熟后,每人都有份,唯独没有 公子宋的,这显然是郑灵公的有意安排。对于公子宋 而言,要是这件事只有他和公子家知道,可能也就罢 了。问题是,朝堂之上的所有人都知道了,他公子宋 的脸往哪儿搁?公子宋就生气了,头脑一冲动就短路 了,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在众目睽睽之下, 他稳稳地走向煮鳖的大鼎,用他那具备特异功能的手 指,伸到鼎中蘸了一下,然后放到口中,吮吸干净, 转身而出,就这样大摇大摆地走了。 这次轮到郑灵公的脸挂不住了,这是对他高赤裸裸的挑衅。郑灵公是一国之君,手握生杀大 ,所以他就起了杀心,想将公子宋杀之而后快。 公子宋估计也预感到了自己的不祥,为保全性命 ,决定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他与公子家商量,决 定将郑灵公除掉。这件事本与公子家无关,或者说关 系不大,所以他很犹豫,说:“畜生大了,宰杀的时 候,还心存忌惮,何况是一国之君呢!万万使不得。 ”公子宋知道自己的处境,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怎 么也不能把自己当作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啊。你子家 不是不跟我合伙吗?那我就陷害你,看你答应不答应 。胆小的子家终于上了公子宋的船,在这一年的夏天 ,杀害了郑灵公(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 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 ,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 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 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 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 ”反谮子家,子家惧而从之。夏,弑灵公。《左传· 宣公四年》)。 郑灵公从登上君位到一命呜呼,不足一年的时间 。这段历史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个玩笑引发的血案 。郑灵公当时的作为很可能只是一个玩笑,多算个 恶作剧,终引来杀身之祸。这是因为郑灵公在不恰 当的时间、不恰当的场合针对不恰当的对象开玩笑造 成的。郑灵公即位时间尚短,还没有完全建立起 ,所以公子宋敢于在众臣面前挑战他,这是不恰当的 时间;在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这是不恰当的时 候;公子宋是郑国贵族后裔,平时亦高傲惯了,对这 种人好的办法是保持距离、互相尊重,郑灵公没有 这么做,这是不恰当的对象。所以,开玩笑、恶作剧 ,都需要把握分寸的。 郑灵公谥号“灵”,本身是有批判意味的。如果 说郑灵公在位不足一年的时间尚有贡献的话,就是给 后世留下了三个成语:食指大动、染指于鼎、染指垂 涎。 “食指大动”,这个成语的本义就是有美味可吃 的预兆,后来还逐渐延伸出另外一个意义:形容见到 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实际上,这两层意义的顺 序正好颠倒了,前者是“食指动,有好吃的”,后者 则是“有好吃的,食指动”。 “染指于鼎”,本义就是把手指放在鼎里蘸蘸, 尝尝滋味。后来就用这个成语比喻占取非分的利益。 “染指垂涎”也是从此衍生出来的,“垂涎”就是流 口水,这个成语也是比喻急于占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 除了成语以外,这段历史还生成了两个词:染指 、异味。“染指”除了表示意图占取不正当的利益之 外,后来也用来比喻参与做某种事情,本来不属于我 们的东西,而我们暗怀觊觎之心,总想着拿过来被自 己所利用,此为染指。通俗点说,就是插手不该插手 的事情,分取不该分取的利益。并且,不完全是贬义 。比如朱自清《背影序》中说:“至于戏剧,我更是 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异味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表示“不同的味 道”,这个意义与此无关。另一个意义是表示异常的 美味,通俗地说,就是好吃的。这个意义正来源于此 。 其实,就在发生这件事两年前(公元前607年) ,郑国、宋国大棘之战前,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也 是因为吃的事情而引发局势的突变,不过这次事件是 在宋国一方,颇有意味的是,当时郑国的主帅就是公 子家。这是怎么回事呢? 各自为政——还是因为吃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衰落,周天子的地位一落 千丈,诸侯纷纷称霸,郑国的庄公是春秋时期个 称霸的。大棘(今河南柘城)之战前的中原局势是这 样的:晋国经过晋文公、晋襄公两代的经营,成为霸 主。可南边的楚国,由于楚庄王的励精图治,开始挑 战晋国的霸主地位。双方一南一北,夹在晋楚中间的 国家,特别是宋和郑,不断受到双方的胁迫。因为城 濮之战时晋国曾经援救过宋国,所以,宋在相当长的 时间里,都坚定地与晋结盟。郑距楚近,受到威胁 也多,因此,感受到楚国压力的郑穆公,在大棘之 战一年之前选择了与楚结盟。这就明白上面讲的楚国 为什么派人给郑国送只大鳖了。因为郑国是楚国的同 盟国,是楚国在中原争霸的先锋,而宋国是晋国的同 盟,郑国、宋国之间摩擦不断,所以发生了大棘之战 。 大棘之战,郑宋交战双方皆严阵以待,摩拳擦掌 ,士气很盛。在正式交战之前,宋国的主帅华元要做 一番战前总动员。除了要说一番气势轩昂的话语来鼓 舞士气,申明作战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外, 华元还来了点实际的——杀羊做成羊羹来犒劳军士, 军士吃得饱饱的,心情也就舒畅了,打仗自然有劲头 了。但是,百密一疏,主帅华元忘记了一个人,这个 人就是他的车御——羊斟——也就是他的司机,当然 这个司机手里握的不是方向盘而是马鞭。这个叫羊斟 的司机没有分到羊羹。华元为什么偏偏忘记了给羊斟 赏赐,史书当中没有记载,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推测。 或许大战在即,主帅华元事务繁忙,有点紧张所以遗 漏了;或许是华元认为一个驾驶员在战场上没有太大 的作用,不用特意犒劳;或许羊斟平时与华元太亲近 ,而不需要通过犒劳奖赏的形式来达到提升士气的功 利目的,自己人没有那么多礼节。不管是什么原因,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了,事实 就是羊斟没碰到一丁点的羊肉,而是闻足了羊膻味。 第二天,两军对阵,战争打响,一个意想不到的 场景出现了:宋国主帅的车子飞速地驶入了对面郑军 的队伍里边。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太诡异了,无论是 宋军还是郑军都没有反应过来,难道华元在使什么计 策不成?后还是郑国人反应了过来,我不管你有什 么计谋,送上门来的便宜岂能不要?不要又没人会感 谢你,所以后郑国人不费吹灰之力抓住了宋军主帅 华元。军法有言:擒贼先擒王。宋军眼睁睁地看着主 帅自动送到人家门前让人家给绑了起来,一下子慌了 手脚,不知该如何应战。军心一乱,喝过的羊羹也发 挥不了什么作用了,自然,郑军大败宋军,缴获车马 、俘虏无数。 那么,华元的车子怎么会平白无故地跑到敌阵当 中去了呢?难不成他疯了? 疯的不是华元,而是那个受到冷落的羊斟。 羊斟在华元分羊羹的时候没有言语,没有给他羊 羹喝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言语。但是,不说话不等于 没想法,沉默也是一种声音。他在遥想,想他对华元 的忠心;他在比较,比较他与华元相互的付出是否平 等;他在猜忌,猜忌华元没想起他的原因;他在控制 ,控制他的怨愤与不满。但是,心胸狭窄的他内心容 不下如此的漠视,终他爆发了,他要让华元付出代 价。 在策马扬鞭的一刹那,羊斟似乎看到了华元不解 的眼神,死也要让人死个明白,于是他大声地向华元 咆哮着:“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谁的地盘谁做主,昨天那只羊由你说了算,今天开 车我羊斟说了算,我想往哪儿开就往哪儿开(二年春 ,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宋华元、乐吕御之。 二月壬子,战于大棘,宋师败绩,囚华元,获乐吕, 及甲车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将战 ,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 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入郑师,故 败。君子谓:“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 于是刑孰大焉。《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 之谓乎,残民以逞。”《左传·宣公二年》)! 战争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是血与火的较量,战 争的胜败凝聚着众多人的心血,但是这样重要的“国 之大事”,竟葬送在一个人的私心,竟然是因为一碗 羊肉汤引发的。所以,不管那时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 批判羊斟。《左传》中以“君子”的口吻骂羊斟说: “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语气极为严 厉:羊斟根本不是人,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一己之 恨,让国家败亡,百姓受苦。今天的人也认为羊斟这 个人小肚鸡肠。 但话说回来,作为一支军队的统帅,华元难道没 有责任吗?孔夫子早就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所以,“陈平分肉”而深得庄邻 乡亲赞誉。汉代的陈平年轻时,乡里祭社神,陈平作 为社宰,为大家分肉,他把肉分得十分均匀,人人满 意。父老乡亲们不约而同地赞叹:“陈平这孩子分祭 肉,分得公平,称职!”陈平却感慨道:“假使我陈 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里中社 ,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 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史记·陈丞相世家》)史学家司马迁对这件小事 大书特书,其实,陈平的一生大事何其多,这件事真 的微不足道,但司马迁看中的是“陈平分肉”背后的 意义,看中的是“从小看苗”“三岁看老”。所以说 ,东西少没有问题,也不是问题,只要分得平均大家 就不会在意,何况华元忘记他身边的人羊斟可能根本 就不是东西少的问题。如果不注意这些小事、细节, 说不定就会出意想不到的乱子。所以,古今中外成大 事者,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细节决定成败 ,这句话是一点也不错的。 如果说车夫羊斟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他的这 出人意料的行为生成了一个成语:各自为政。一般用 这个成语来形容集体中互相不配合,互相不协作,不 顾整体利益而各行其是。这显然是一个贬义词。 个故事是一碗王八汤送了郑灵公的命,第二 个故事是一碗羊肉汤把一国主帅拱手送给对方,更不 知因此送了多少士兵的命。这都是因为吃——想吃而 没有吃到引发的。当然,历史上也有不屑吃的。 不食周粟——人活着不光只为吃 孤竹国是商朝的下属小国。孤竹国君有三个儿子 ,他比较看重三子叔齐,欲传位给他。孤竹国君死了 以后,叔齐认为长幼有序,应该让他大哥伯夷继承君 位。伯夷认为立叔齐是父命,于是离家出走。老三也 不肯当国王,拍拍屁股跑了。国人只好立了孤竹国君 的二儿子。这是伯夷、叔齐让国的故事。 伯夷、叔齐兄弟俩,听说西伯昌善待老人,一起 前往投奔。凑巧的是,二人赶到时,文王刚死。武王 载着父亲的牌位,带领人马,正欲东伐商纣。兄弟俩 趴在马前进谏:“父死不葬,这是不孝;作为臣子, 讨伐国君,这是不仁。”左右卫士要杀掉他俩,幸亏 姜太公阻止,说这是义人,才搀扶他们离开。这是伯 夷、叔齐叩马强谏的故事。 武王伐商顺利得“像缎子一样”,天下改朝换代 。兄弟俩认为周朝以臣伐君,是不义之国,不能吃周 朝的粮食,于是跑到首阳山吃野菜去了,终饿死(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武王已平殷乱,天 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 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 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 、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 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这 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以今日世俗眼光看之,兄弟俩确实有点傻,推辞 让国,离家出走;兄弟俩确实也有点愣,武王伐商后 来被认为是正义之举,二人却不惜身家性命,叩马强 谏;兄弟俩确实也有点愚,认为周以不义手段取国, 所以不能吃这个国家的粮食,采薇充饥,终饿死。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学会选择与放弃。伯夷 坚守孝,叔齐坚守悌;兄弟二人,坚守仁义。正因为 如此,他们才放弃国之大宝,放弃身家性命。二人是 有点“傻”,也有点“愚”,但二人心中都在坚守着 自己的信念,并且践行了自己的信念。所以,“不食 周粟”这个成语主要表达气节高尚,坚守气节,活得 有尊严。这与不受“嗟来之食”精神相通。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 地饿死,贵族黔敖想发点善心,在大路上摆上食物, 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当有位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 喝道:“嗟!来食!”“嗟”是很不礼貌的招呼,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喂”,有居高临下歧视的意味在 内。那人也抬起头高傲地看着他说:“我正是因为不 愿听‘喂,来吃’才这样子的!”终那人还是饿死 了(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 者,蒙袂辑履,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 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檀弓下》)。“嗟来之食”这个成语就成为 侮辱性施舍的代称,“不食嗟来之食”则表示维护个 人尊严、宁死坚守气节的骨气。 有的人为了尊严,宁可饿死,不受嗟来之食,而 有的人既想要尊严,还受嗟来之食,这就很可悲了。 墦间乞余——舌尖上的悲哀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这个人每次出 门回来,必定是吃得饱饱的、喝得醉醺醺的。妻子问 他天天都是和哪些人一块儿吃饭,他说全都是些有钱 有势的社会名流。不过,他妻子对这话有点疑虑,告 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 他和些什么人一块儿吃喝,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 社会名流。但我很纳闷,为什么我们从来没见到什么 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想跟踪他看看他到 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着丈夫出去了。走遍 全城,她也没有看到哪怕一个人停下来和她丈夫说句 话。后她看到自己的丈夫来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 扫坟墓的人乞讨些剩余的祭品,不够吃,又东张西望 地到另外一家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妾说:“丈夫是我们仰 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 庭院中难过着、哭泣着,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扬扬地 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齐人有一 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 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 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瞰良人之所之也。”蚤起, 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 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 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 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 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孟子·离 娄下》)。 这个故事出自《孟子》,孟子讲这个故事的意图 是讽刺那些追求升官发财的人,后人将这个故事凝练 为四个字:墦间乞余。“墦”,是“坟墓”的意思, “余”是“多余”之意,这里指祭奠剩余的酒肉。这 个成语多用来讽刺那些追求富贵利禄的人,一面乞讨 人家的残羹冷炙,一面还扬扬自得、虚伪骄傲,瞧不 起比他地位低下的人的卑劣行径。 齐国这个男子的吃,一方面很没有尊严——乞讨 ,另一方面,装着很有尊严——骄其妻妾。这是虚伪 ,是没有廉耻的吃,是很令人悲哀的。 对于吃,古代有不少成语典故,有人,有人 吝啬;有钟鸣鼎食之家,日食万钱,还有的人家数米 而炊。 “日食万钱”,意思是每天的饮食耗费上万的钱 ,形容生活极其。这个成语的缔造者是西晋的一 位丞相——何曾。何曾这个人,喜好豪华,衣食 陈设务求奢华。帷帐车服都奢华绮丽到极点,膳食滋 味超过帝王之家。平时在宫中与皇帝聚会,不吃宫中 提供的饮食,因为没有他家的好,皇帝常派人到他家 取他喜欢吃的食物。蒸饼上不做十字样的花纹就不吃 。为此,他的伙食一天要花一万钱,不过他还不满意 ,说:“没有值得下筷子的东西!”(性奢豪,务在 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 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 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晋书》卷 三十三《何曾传》) 再讲一个笑话。有两个穷书生在一起谈论志向。 一个说:“我这辈子大的志向有两个,一个是吃, 一个是睡。有朝一日,有条件了,我一定吃饱了就睡 ,睡醒了再吃。”另外一个书生说:“我的志向和你 不一样,要是我有了钱,吃了又吃,哪还有空睡觉呢 !”(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 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吃饱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 。”一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一)这是穷书生的志 向,苏东坡是讽刺他们的,但看后也令人心酸。两相 对照,让人想起了杜甫的那句诗:“朱门酒肉臭,路 有冻死骨。” 其实,吃还真不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弄不好是 要亡国的。中央近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 ,就是为了制止愈演愈烈的挥霍浪费之风。我们欣喜 地看到,这项措施已经或正在收到成效。 书名:王立群智解成语(3) 编辑推荐语 自古及今,任时光匆匆流逝,任沧海化成桑田,繁华转瞬成了过眼云烟,唯有爱情亘古不变。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一个笨蛋对另一个笨蛋说,你是世界上*聪明的,而另一个笨蛋恰恰也是这么想的。这样的爱情倒是*真实的,是把握在手心里的爱情。《王立群智解成语(3)》带大家在成语里见证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爱情。 内容提要 《王立群智解成语(3)》共十五章,从遇见互 相吸引,到恋爱、热恋、分别以及恋爱中遇到的种种 阻碍,再到婚姻、白首相老,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的 结晶——成语中都可以找到相对的描述,通过对成语 的讲解,对前人对爱情以及相处之道的剖析,也许能 够给正在困惑的你点亮一盏明灯,对爱情有*深刻的 理解,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像王立群老师说的那样 ,把握住现在。 作者简介 王立群,字鹤亭,1945年3月14日,山东新泰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名文化学者、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王立群先生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学术主讲人”,是连续7年来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知名学者。 目录 一、世界这么大,还能遇见你 邂逅相遇:不期而遇的美好 一见倾心、一见钟情:爱之幸 走马观花:陡然转变的幸福 二、待你长发及腰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无瑕的恋情 金屋藏娇:美丽的童话 情窦初开、秋水伊人:初恋不顾一切 三、相约在荒烟蔓草的年代 桑中之约、桑间濮上:约会的好去处 花前月下、月约星期:约会可不是秀给别人看的 待月西厢:一部经典的约会教科书 四、拿什么送给你,我的爱人 采兰赠芍:中国式情人节礼物 投木报琼:《诗经》时代的抛绣球 钿合金钗:唐玄宗的爱情信物 五、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割臂之盟:私定终身的约定 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热恋时的坚定执着 之死靡它:遭遇打击时的触底反弹 六、土豪、屌丝、文艺青年、高富帅 以貌取人:谁都喜欢漂亮的,可哪有那么多漂亮的 才貌双全:想得很美,不过也就是想想 嫌贫爱富:似乎令人厌,其实很现实 东食西宿:貌似好办法,实际不可能 七、多情自古伤离别 黯然销魂:离别是道不尽的伤 如胶似膝:相守是分不开的爱 十里长亭:送别是不想走尽的路 杨柳依依:折柳是留恋不舍的情 八、从别后,忆相逢 望穿秋水:相思是绵绵不尽的等待 人面桃花:生者可以死,死者亦可生 鱼传尺素:说不完道不尽的思念 九、爱的阻力 门当户对:无法选择的出身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恋中的又一道门槛 一厢情愿:你永远都不可能感动一个不爱你的人 十、向左走,向右走 寝食俱废、茶饭不思:分手的滋味 始乱终弃:古人分手时一个道貌岸然的借口 喜新厌旧:据说有心理依据,但不能成为分手的理由 一刀两断:分了便分了,散了便散了 十一、爱人歧途 鹑鹊之乱、上烝下报、帷薄不修:一种混乱的情爱 人尽可夫:好色之徒眼中的欲罢不能 好色之徒与红杏出墙 分桃断袖:是是非非争议不休 十二、中国式姻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的中国式婚姻 赤绳系足、天作之合:中国人的婚姻观念 三媒六证:婚姻的郑重其事 十三、今天我要嫁给你 吉日良辰:婚礼之时 桃之夭天:婚礼之人 鹊巢鸠占、洞房花烛、结发夫妻:婚礼之成 鸾凤和鸣、白头偕老:婚姻祝愿 十四、婚姻磁场 琴瑟之好、鹣鲽情深、并蒂芙蓉: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 天壤王郎:我的那个他为何是这样 相濡以沫、破镜重圆:爱你就要在一起 十五、白头偕老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儿 分道扬镳、破镜分钗、雨断云销:我的世界从此没了你 夫唱妇随:男人才是夫妻关系的主导者 抓耳搔腮、束手无策、万般无奈:休你非出我本愿 后记 收起全部>> 精彩试读 采兰赠芍:中国式情人节礼物 现代社会的商家在西方情人节基础之上,多方开 拓情侣市场空间,因此,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便 被搬了出来,在西方情人节的利润高涨之后再创一个 小高峰。“七夕节”被称作“中国的情人节”,主要 源自牛郎织女七月七日相会的传说,但是,“七夕节 ”原名“乞巧节”,并不专门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 爱情悲剧而设立。“七夕节”的主要民俗内容是女子 向织女祈求智慧与技艺,主要是未婚女子的增长技艺 的节日,初本与爱情无关。 既然“七夕节”初不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么 ,中国岂不是在西方人面前又丢了面子?中国人岂不 是太没有浪漫情调了吗?其实不然,中国人不乏浪漫 ,中国亦有自己传统的情人节,较为常见的是元宵节 与上巳节。 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从“元宵节”的字面意思 可知,此节日早指的是“上元节的晚上”。上元节 是新年次月圆之夜,也就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在 这一天,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吃元宵,是世代 相沿的庆祝活动在这一普天同庆的日子里,被禁锢 在大院里的女孩子也被允许出门了,可以结伴出游, 于是,元宵节便成为了男女相遇相识、约会定情的节 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写过一首与此节 日相关的词———《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 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 衫袖。 此诗是对两年元宵节的对比描写。去年的元宵相 会是欢快的、幸福的,在如昼的花市夜景之中,一对 恋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间显得异常的安静,似乎时 间已经停止,似乎人群与己无关,在他们眼中、心中 的只有对面的那个人儿,少年、佳人、华灯、柳枝, 共同谱写了一曲美妙的“元夜恋曲”,一切都是那样 的美好。时间一转,一年过去了,还是同样的元宵节 ,还是同样的柳树边,还是同样的华灯灿烂,但是, 心中伊人已不见,梦中佳人已无踪影,曾经的约定就 此破灭,她是有什么阻碍没有如约而至,还是故意将 自己晾在一边,一切都不得而知,谜底唯有女子方能 揭晓,但一切只能是误解的谜,芳踪无处觅,唯有泪 满袖。此诗妙就妙在前后的对比及情感的变化上,幸 福与伤感总是毗邻而居,让人唏嘘不已,但同时此诗 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心向往之的幸福节日,这是一个 属于恋人间的节日。 上巳节,在汉代以前指的是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故而称“上巳节”,后来为了好记,便将日期固定 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这一天。上巳节的固定项目有 祭祀高禖与男女游玩。高禖也即媒人,是掌管婚姻与 生育的神灵,这在人口寿命不是很长的古代来说,是 极为重要的神灵,初,国家的国君要率领百官 、妃嫔,到郊外举行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以祈求来 年人口增长、风调雨顺(至元日以大牢祠于高禖,天 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 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礼记·月令》)。国君对于 上巳节都如此重视,民间百姓自然也不例外,在阳春 三月时节,春风吹拂,人们不约而同地到郊外进行祭 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位列其中,后来这一祭祀 活动也变成了郊外游玩的活动,当然,这一天的游玩 是有一定的目的的,那便是青年未婚男女要在这场全 民游玩的活动中寻找合适的结婚对象。这一天,是国 家规定的“相亲日”,是法定的“谈情说爱日”,未 婚男女可以自由配对,自由恋爱,互赠礼物,一切百 无禁忌(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周礼·地官·媒氏》)。成语“采兰赠芍”便是 对此情人节男女互赠礼物的说明。 “采兰赠芍”,亦称“采兰赠药”,此成语出自 《诗经·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 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 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 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 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溱洧》是《诗经》中描写男女恋情极富生命气 息的篇章,溱洧指的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内的两条著名 的河流,暮春三月,冰雪解冻,“红杏枝头春意闹” ,河流也如同其他易感的事物一样,欢腾地跳跃着。 流水、鲜花、青草、春风,引起了人们踏青的乐趣, 特别是在上巳节这个特别的节日里,郑国的溱水、洧 水旁出现了熙熙攘攘的春游队伍。在春游队伍中,为快乐的是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 谈情说爱,于是一对对恋人拿着两人一起采的兰草走 了过来。 兰草,有芳香之气,在春秋时代被视为吉祥美好 的象征,在郑国亦是具有特殊意义。据说,郑国的国 君郑穆公的出生是与兰草有关的。郑穆公的父亲是郑 文公,母亲为燕姞,因为身份低贱,燕姞一直没有得 到郑文公的万般宠爱。有一天,燕姞做了一个非常奇 怪的梦,在梦中,燕姞的祖先从天上降临,赠给她一 株兰草,并要求燕姞将兰草作为自己的儿子,之所以 如此在于兰草是国中香的草,百姓特别喜欢佩戴兰 草。燕姞醒来之后,半天没有回过神来,她不知道祖 先到底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意味着自己一生无子,只 能靠着这株兰草度日?心生疑惑的燕姞忐忑不安,感 叹着自己这没有生机死气沉沉的人生。正在燕姞用自 己的猜测解读着奇怪之梦的时候,不知太阳从哪儿出 来了,郑文公驾临燕姞住所,并且还送给燕姞一株兰 草。燕姞手里拿着郑文公的这株兰草,联想其祖先梦 中所给的那株兰草,心中的疑惑瞬间解开了,明白了 兰草与儿子的关联,于是,在郑文公临幸之后,燕姞 便万般柔媚地将梦中之事和盘托出,并且对郑文公说 :“臣妾地位低贱,如果侥幸怀了孩子,别人不相信 的话,我是否可以以兰草作为信物呢?”郑文公听说 54之后也感觉很稀奇,便同意了。十月之后,燕姞 果然生了一个之后也感觉很稀奇,便同意了。十月之 后,燕姞果然生了一个颇带香气的儿子。正是因为有 燕姞的那个梦,郑文公便给了郑穆公一个名———兰 ,以感谢上天的赐予(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 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鲦。余,而祖也,以是为 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 ,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 信,敢征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 。《左传·宣公三年》)。 郑穆公“因兰而生”,亦“因兰而死”(穆公有 疾,曰:“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兰而 卒。《左传·宣公三年》),这一传奇经历,更加促 成了兰草在郑国的无上地位,人们在上巳节除了靠兰 草祓除不祥之外,更想借助兰草获得一份欣喜,获得 一份荣耀,获得一份恋情,获得一个娃娃。于是,上 巳节的男女便会相互采摘兰草送给心爱的对象,以表 达对恋人的祝福与祝愿。 良辰美景,一路芬芳,诗意盎然,恋爱中的男女 在大自然的赐予之下自由地欢笑,毫无顾忌地打闹, 如河水一般畅快。愉快的时光总是那样的短暂,不知 不觉间夜色已经降临,肆意游玩的恋人也只能依依惜 别,执手相看,竟是那样的不舍,他们多么希望时间 可以为他们而稍作停留,让他们可以在美好的春光中 尽情地拥抱属于恋人的“春天”,但是,时间总是那 样的无情,不会为任何人改变自己前进的步伐,恋人 们在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同时,只能将“爱情 之花”芍药作为礼物送给对方,以求对方记得自己, 恋着自己。 P50-54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