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上) + 品三国(下)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
简体网页||
繁体网页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店铺: 哈尔滨市学府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文艺
ISBN:1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5555267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基本信息 I S B N:9787532130436 书 名:品三国(上) 作 者:易中天 出 版 社:上海文艺 出版日期 :2016-01-01 页 数 :246页 开 本 :32开 定 价 :29.00 I S B N:9787532131624 书 名:品三国(下) 作 者:易中天 出 版 社:上海文艺 出版日期 :2016-01-01 页 数 :274页 开 本 :32开 定 价 :29.00 内容简介 书名:品三国(上) 编辑推荐语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学者电视出版,强强联手!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易中天所*的《品三国(上)》为你讲述。 内容提要 易中天所*的《品三国(上)》讲述了:我们总是 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替和事 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人物 和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 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 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大戏台。但我们从来 就不知道舞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白脸和白鼻子,也 不知道红脸和黑脸的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因为我们不 知道编剧和导演是谁。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和等待 ,却不肯承认每一次“善报”,往往也差不多意味着 下一次“恶运”的来临。 《品三国(上)》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 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 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 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 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 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 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 ,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生;一家之言品三国。 作者简介 易中天,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总序、1-12卷)。 目录 开场白 大江东去 第一部 魏武挥鞭 第一集 真假曹操 第二集 奸雄之谜 第三集 能臣之路 第四集 何去何从 第五集 一错再错 第六集 深谋远虑 第七集 先入为主 第八集 鬼使神差 第九集 一决雌雄 第十集 胜败有凭 第十一集 海纳百川 第十二集 天下归心 第二部 孙刘联盟 第十三集 青梅煮酒 第十四集 天生奇才 第十五集 慧眼所见 第十六集 三顾茅庐 第十七集 隆中对策 第十八集 江东基业 第十九集 必争之地 第二十集 兵临城下 第二十一集 临危受命 第二十二集 力挽狂澜 第二十三集 中流砥柱 第二十四集 赤壁疑云 附录一:心平气和说空城 附录二:我的历史观 后记 收起全部>> 精彩试读 三国历史的戏剧性使它成为文学艺术家垂青的对 象。在民间,它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知道刘备 的,肯定比知道刘秀的多;知道曹操的,也肯定要超 过知道王莽的。这不能不归功于文学艺术作品,尤其 是《三国演义》的影响。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超 过史学著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又是需要想象和虚构的 。充满想象和虚构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史为据,为线索 、为题材,虚虚实实,半真半假,更为这段原本就扑 朔迷离的历史平添了许多暧昧。 就说周瑜。 提起这位江东名将,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 三气周瑜”的故事,是“既生瑜,何生亮”,以及“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可惜那是 小说,不是历史。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曾气过周瑜。 就算气过,怕也气不死。为什么呢?因为周瑜的气量 是很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 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 很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被冤枉了的。他 是到过周营,但那是赤壁之战两年以后,当然没有上 当受骗盗什么书。蒋干的脸上也没有白鼻子,反倒是 个帅哥。《江表传》的说法是,“干有仪容,以才辩 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看来是个才貌双 全的漂亮人物。 周瑜也一样,也是一个漂亮之极的英雄。他的“ 帅”,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三国志》说他“长壮 有姿貌”,还说“吴中皆呼为周郎”。郎,就是青年 男子。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 就是“周帅哥”。同时被呼为“孙郎”的孙策,则是 “孙帅哥”。当然,一个人的“帅”,不仅仅是外貌 ,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周瑜恰恰是一个气质高贵 、气度恢弘的人。他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 术,尤其精通音乐。即便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 能听出乐队的演奏是否准确。如果不准,他就会回过 头去看,当时的说法是“曲有误,周郎顾”。因此, 我甚至怀疑他指挥军队也像指挥乐队,能把战争变成 艺术,把仗打得十分漂亮,就像艺术品一样。 周瑜的仗打得确实漂亮。赤壁之战中,他是孙刘 联军的前线总指挥。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说:“遥 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 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纶 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羽扇纶巾在当时是儒雅的象 征。本来,贵族和官员是应该戴冠的。高高的冠,宽 宽的衣,峨冠博带,即所谓“汉官威仪”。但是到了 东汉末年,不戴冠而戴巾,却成为名士的时髦。如果 身为将帅而羽扇纶巾,那就是儒将风采了。于是我们 就不难想象出当时的场景:曹操的军队列阵于长江, 战舰相连,军旗猎猎,江东之人,魂飞魄散,胆战心 惊。然而周瑜却安之若素,从容不迫。他戴纶巾,摇 羽扇,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终于克敌制胜,以少胜 多。这真是何等的惊心动魄!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 谓少年英雄,意气风发,光彩照人! 当然,战争不是艺术,不可能那么潇洒,那么儒 雅,那么风流倜傥,更不可能谈笑风生之间,不可一 世的“强虏”就“灰飞烟灭”了。这个时候的周瑜, 迎娶小乔已经十年,也并非“小乔初嫁了”。苏东坡 那么说,无非是要着力刻画周瑜的英雄形象罢了。文 学作品是不能当作历史来看的,但要说历史上的周瑜 英武儒雅,却大体不差。周瑜二十四岁就被孙策任命 为“建威中郎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也就在这 一年,孙策和周瑜分别迎娶桥公之女大桥和小桥为妻 ,这就是苏东坡所谓“小乔初嫁了”。可见周瑜这个 人,是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对于一个男人 来说,难道还有比这更让人羡慕的吗?这样一个春风 得意的人,怎么还会嫉妒别人,又怎么会因为嫉妒别 人而被气死呢?我们嫉妒他还差不多。 没错,周瑜和刘备集团是有过明争暗斗,也曾经 建议孙权软禁刘备、分化关张,这事我们以后还会说 到。但那是其集团政治利益所使然,与心胸和气量无 关。而且,周瑜忌惮的是刘、关、张,不是诸葛亮。 老实说,那时周瑜还真没把诸葛亮当作头号劲敌,怎 么会去暗算他?反倒是原本高风亮节的诸葛亮,却因 为编造出来的“三气周瑜”,被写成了“奸刁险诈的 小人”(胡适先生语),想想这真是何苦! 于是我们发现,历史距离我们,有时候竟是那样 的遥远。 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面目 ,三种形象。一种是正史上记载的面目,我们称之为 “历史形象”。这是史学家主张的样子。这里需要说 明一下,就是“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历 史有没有“真相”?有。能不能弄清楚?难。至少, 弄清楚三国的历史真相,很难。因为我们已经找不到 当时的原始档案,也不能起古人于地下,亲口问一问 。就算能问,他们也未必肯说实话。这就只能依靠历 史上的记载,而且主要是“正史”。但即便是“正史 ”,也有靠不住的地方,靠不住的时候。史学大师吕 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就多次提到《三国志》、 《后汉书》等等记载未必可靠。何况刘备的那个蜀汉 ,还没有官修史书。《三国志》中的有关记载,竟是 “耳闻目见”加“道听途说”。这样一来,我们又只 能寄希望于历史学家的考证。然而历史学家的看法也 不一致。比如蜀汉政权“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一事 ,就被唐代史学家刘知畿认为是污蔑不实之词,谓之 “厚诬诸葛”。这可真是越来越说不清。因此,我们 只能把“历史形象”定位为史书上记载的,或者历史 学家主张的形象。而且还得说清楚,即便这个形象, 也并非只有一种,也是有争议的。 第二种是文艺作品包括小说和戏剧中的面目,我 们称之为“文学形象”。这是文学家艺术家主张的样 子,比如《三国演义》和各种“三国戏”。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是一般民众心中 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如各种民间传 说和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也包括我们每个人自己心 目中的形象。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也都有一 个历史人物形象的。因此,一部历史剧拍出来,总会 有观众议论“像不像”的问题。其实,这些历史人物 ,谁都没有见过,却可以议论“像不像”,可见每个 人心里都有一本“账”。 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形成,也有一个历史过程 。大体上是越到后代,就越不靠谱,主观臆想和个人 好恶的成分就越多。当然,有了科学的历史观以后, 又另当别论。但我们前面说过,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染 力是超过史学著作的。街头巷尾的口口相传,其力量 同样不可小看。民间人士不是历史学家,不需要“治 学严谨”,也不必对谁负责,自然“想唱就唱”。这 原本也没什么。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地上本 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一种形 象,如果说的人多了,就有可能从“假象”变成“真 相”。 就说诸葛亮。P3-5 书名:品三国(下) 编辑推荐语 《品三国(下)》系作者易中天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充实润色而成。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学者电视出版,强强联手!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 内容提要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 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 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 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品三国(下)》中,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站 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 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 生;一家之言品三国。 目录 第三部 三国鼎立 第二十五集 半途而废 第二十六集 得寸进尺 第二十七集 进退失据 第二十八集 借刀杀人 第二十九集 命案真相 第三 十 集 夺嫡之争 第三十一集 乘虚而入 第三十二集 蜜月阴谋 第三十三集 白衣渡江 第三十四集 败走麦城 第三十五集 獍亭遗恨 第三十六集 永安托孤 第四部 重归一统 第三十七集 非常君臣 第三十八集 难容水火 第三十九集 痛失臂膀 第四 十 集 祸起萧墙 第四十一集 以攻为守 第四十二集 无力回天 第四十三集 风云际会 第四十四集 坐断东南 第四十五集 情天恨海 第四十六集 冷暖人生 第四十七集 逆流而上 第四十八集 殊途同归 结束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 后记 收起全部>> 精彩试读 第二十七集 进退失据 正当曹操在政治上步步为营一路逼进时,他亲 密的战友荀或却唱起了反调,并且神秘地去世。这事 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谣言四起,正史的记载又含糊 其辞,讳莫如深。那么,在这一事件的背后,究竞隐 藏着什么?荀或为什么会和曹操决裂?与此相关的曹操 封公建国,又意味着什么呢? 上一集我们讲到,董昭等人在朝廷中大造舆论, 主张曹操进爵国公时,曾经私下里征求荀或的意见, 结果碰了钉子。其实,董昭他们这样做,意思很明显 ,就是不但希望荀或支持,而且希望荀或挑头来做这 件事情。因为荀或出身东汉名门,名气和影响都大。 而且,从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县以后,荀或就 一直担任尚书令一职(先代理,后实任),而且“常居 中持重”。尚书令,就是宫廷秘书长。东汉政归尚书 ,尚书令就成为总揽朝政的首脑人物,相当于不是丞 相的丞相。当然,汉献帝那个朝廷,是被曹操架空了 的。曹操本人,也在建安十三年恢复丞相职位后亲任 其职,所以不能说荀或就是“不是丞相的丞相”。不 过,曹操是经常要外出行军打仗的。即便回师,也住 在邺城,不在许县。朝廷里的日常事务,就交给荀或 了,由荀或帮他看住朝廷,看住皇帝。所谓“居中持 重”,就是这个意思(居中,就是在朝廷做官;持重 ,就是承担重任)。 荀或不但帮曹操看家护院,而且帮曹操出谋划策 。曹操在外面打仗,有了问题,总要写信回去问荀或 ,荀或也总能给予协助和支持,想出办法,做出决定 。起到的作用,和随军的郭嘉、贾诩一样。也就是说 ,荀或对于曹操,是萧何兼张良。由这样一个人领衔 提出封公建国的议案,较之董昭,分量显然要重得多 ,身份也合适得多。 但是荀或反对。尽管从“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 此”的语气上看,荀或这话是对董昭等人说的。但以 他之聪明睿智,不会不知道封公建国这事,表面上是 董昭的建议,实际上是曹操的心意。董昭等人的“密 以咨或”,也实际上是代替曹操来打探,所以他这话 其实是说给曹操听的。但为了留有余地,他装作不知 道这是曹操的意思,希望曹操听了这话以后能就坡下 驴,阻止董昭他们的行动。然而曹操早就铁了心,哪 里肯听?结果不但深感失望,而且大为光火,《荀或 传》的说法是“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正好这时要南征孙权 ,曹操就上表朝廷,要荀或到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 劳军,趁机把荀或扣在军中,以侍中兼光禄大夫的身 份“参丞相军事”,实际上是免掉了他尚书令的职务 。荀或随军来到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就病倒了。不久 ,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 荀或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忧郁而死,一种 是被迫自杀。前一种见于《三国志》荀或本传,说法 是“以忧薨”(薨音轰)。后一种见于荀或本传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说是曹操送给荀或一个食盒,荀 或打开一看,里面是空的,于是服毒自杀。这事当时 就闹得沸沸扬扬,谣言四起。荀或本传裴松之注引《 献帝春秋》说,荀或死后,有人从寿春逃出去报告孙 权,说曹操要荀或谋杀伏皇后,荀或不肯,就自杀了 。 这当然是谣言。但我们也很想知道,荀或到底是 怎么死的?他和曹操为什么后会闹到这个地步?在史 家讳莫如深的故事背后,又究竟隐藏着什么? 先说《献帝春秋》的故事。这故事说,建安五年 (公元200年),车骑将军董承因“衣带诏”一案被杀 ,伏皇后便给她的父亲屯骑校尉伏完写信,说曹操杀 了董承,皇上十分怨恨。伏完收到这封信,就拿给荀 或看。荀或看了很反感,却又一直不说。后来这封信 落到了曹操手里——据说是伏完的小舅子樊普密封了 交给曹操的,萄或就紧张了,从许县跑到邺城,向曹 操提出嫁女儿给皇帝的建议。曹操说,宫中有皇后呀 !小女怎么能够配皇上?再说了,曹某位居丞相,靠的 是战功,难道还要靠裙带关系吗?荀或说,伏皇后没 有儿子,又本性凶残,内心邪恶。她在给伏完的信中 恶毒攻击丞相,话说得很难听,可以因此废了她!曹 操说,有这事吗?足下怎么不早说?荀或假装大吃一惊 的样子说,早就说过了呀!曹操说,这么大的事,我 还会忘记?荀或又假装大吃一惊的样子说,真的没说 过吗?啊,啊,想起来了!当时明公不是在官渡和袁绍 作战吗?荀或担心增加明公的后顾之忧,就没有讲。 曹操又问,官渡之战后怎么不讲?荀或没有话说,只 好连连认错谢罪。结果“太祖以此恨或”。 这故事一看就是假的。裴松之就说“虽在庸人, 犹不至此”,何况是荀或?再说了,董承“衣带诏” 一案事在建安五年正月,伏皇后被杀则在建安十九年 十一月。两件事间隔将近十五年,一封信怎么可能瞒 那么久?荀或去世于建安十七年底,他什么时候去和 曹操说这件事?至少也在该年十月曹操南征孙权之前 。那么,曹操又为什么要过两年才杀伏皇后?其实, 不但荀或这故事是假,就连董承“衣带诏”案和伏皇 后书信案,都很可疑。“衣带诏”一案的可疑,我在 《青梅煮酒》一集已经讲过;伏皇后一案的可疑,吕 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也有分析。为了说清楚道理 ,我们还得把这故事讲一遍。 据《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十一月,伏皇后十四年前给她父亲屯骑校尉伏完写 信一案东窗事发,皇后被废并被处死,她的兄弟也被 诛杀。事情的经过,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有比较详 细的描述。《曹瞒传》说,当时曹操派接替荀或担任 尚书令的华歆(歆音新)带兵去抓皇后,皇后关了门, 躲在墙壁里。华歆劈开门,砸破墙壁,一把将皇后拖 了出来。这时,皇帝正和御史大夫郗虑坐在一起。皇 后披头散发光着脚走过,拉着皇帝的手说,就不能救 救我么?皇帝说,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性命什么时候结 束。又对郗虑说,郗公,天底下还有这样的事么?郗 虑怎么说书上没写,大约是形同木偶吧! 这故事后来被载人《后汉书·伏皇后纪》,而且 常常被用来证明曹操之犯上作乱,华歆之为虎作伥, 郗虑之没心没肺。然而吕思勉先生却指出,“一望而 知其是附会之谈”。吕先生还特别告诉我们,不要以 为这事后来载人了《后汉书》,就信以为真。这话是 对的,《后汉书》靠不住的地方多了!何况《后汉书 》之所本,又是原本就很靠不住的《曹瞒传》! 当然,伏皇后被废被杀,总是真的。不过事情的 起因,却很可疑。吕先生的意思,是这事一定另有原 因。吕先生说,但凡做大事的人,总会有人说好,有 人说坏,根本就不可能人人都说好。所以,做大事的 人,都是把毁誉置之度外的。何况曹操又岂是在乎别 人说三道四的人。如果因为别人写了一封辱骂他的信 ,就要杀人,那真不知道要杀多少才够。因此,此案 一定另有政治上的阴谋,只不过真相已不传于世了。 吕先生这番话,我认为十分在理。我的看法,是 这件事的背后不但另有原因,而且很可能是一个天大 的阴谋,否则不会动到皇后头上。谁都知道,皇后位 居中宫,母仪天下,哪里是可以随便废的?更不用说 随便杀了。就算要废要杀,那也是皇帝的权力,岂能 由丞相来代行其事?何况皇后并没有罪,她只不过转 述了皇帝的话。皇帝说丞相的坏话,却由丞相替皇帝 来处置皇后,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有人说,这正 好证明了献帝是傀儡,曹操太猖狂。这话也似是而非 。献帝窝囊不假,曹操猖狂是实,但窗户纸并没有捅 破,面子还是维护着的。建安十九年的曹操,和皇帝 的关系确实已经非常微妙,但绝没有到公开翻脸的程 度。这年三月,皇帝还刚刚给了他“位在诸侯王上” 的待遇;以后,也还有用得着这个傀儡皇帝的地方, 曹操怎么会连假仁假义的样子都不装了?不管怎么说 ,越俎代庖替皇帝废皇后,总归是不给皇帝面子,在 别人看来也是欺人太甚。这个利害,曹操不可能不知 道。 因此,这件事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背后有一个天 大的阴谋。这个阴谋是冲着曹操来的,皇后卷入了其 中,或者必须借皇后的一颗人头才能杀一做百。正因 为阴谋太大,甚至皇帝本人也参与其中,他才忍气吞 声,唯唯诺诺任由曹操大施暴虐。也正因为阴谋太大 ,谁都不能公开说出来,这才胡乱找了一个小岔子来 做掩饰。我甚至怀疑皇后根本就没写什么信,这封信 是曹操捏造的,用来陷害皇后的。反正伏完在建安十 四年已经去世,死无对证。皇帝自己心虚,不敢公开 证诬,只好眼睁睁看着那伏皇后变成冤魂。可怜一个 弱女子,就这样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某些臭男人 的替罪羊。 P21-24
品三国(上) + 品三国(下)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品三国(上) + 品三国(下)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品三国(上) + 品三国(下)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品三国(上) + 品三国(下)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用户评价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评分
☆☆☆☆☆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品三国(上) + 品三国(下)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