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不了解现实,是因为不了解历史;不理解现实,是因为不理解历史。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更预示着人类的未来。“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们无不注重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从历史的兴衰演进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中感悟人生真谛和成功的哲学。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不仅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而且隐藏着无数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败的奥秘、可吸收借鉴的智慧。
一条妙计,可以赢得一场战争;一番谋划,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计良策,可以成就一桩事业;一点心机,可以反败为胜,化险为夷。《每天学点历史智慧大全集》是一部汇集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管理、外交、处世谋略的智囊宝库,全书共分为“以术驭政,以德待民的智慧”、“修身明己,多谋善断的智慧”、“兼取众才,与世推移的智慧”、“刚柔并济。事半功倍的智慧”、“洞烛幽微,辩才无碍的智慧”、“阴阳兼备,虚实并用的智慧”六大部分。全书以独特的视角,将一则则饱含古人智慧谋略的故事,汇聚成见微知著、借古鉴今的智库。讲述一则故事,分析一条智谋,点拨一个哲理,融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引导读者解读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活剧,剖析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从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深入挖掘古人智慧精华。让读者轻松获取领悟历史智慧的捷径。每天学习点历史智慧,让历史智慧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让千古流传的历史智慧启迪我们今天的生活,成就卓越人生。
目录
第一篇 以术驭政,以德待民的智慧
概论
晏婴为政
称霸之道
忠之有道
人心归田氏
治盗之道
吴起变法
悲壮的改革家
画蛇添足
唇亡齿寒
巧言善辩的淳于髡
祸莫大于拒谏
苏代的纵横术
以忤为合
和氏献璧与法家之术
兔死狗烹
化敌为友
政商难分
示弱的妙用
名正方可言顺
礼制为何而设
善于“将”将的刘邦
顺势者昌
智者蒯通
“马上”与“马下”
各有所用
道德与命运
刘肥谄谀逃生
汉文帝废除肉刑
牧民有道
土崩瓦解
另类奇才
贾谊的治安之策
万事德为先
亲贤臣而远小人
古来贤士怕谗毁
教化治民
以诈治奸
当决断时自决断
文人的风骨
刘备的仁义
刘备称帝
欲加之罪
与时为法的治国之道
爱民有道
玄武门之变
帝王也须从小事做起
朱温的御臣之道
道德的底线
变与不变
王朴开边有方
允许别人犯错误
不违本心
皇后之德
乱世用才
悲剧英雄岳飞
刘大夏的实言策略
无奈中的滑稽
“百日”如何不“维新”
第二篇 修身明己,多谋善断的智慧
概论
治身与治心
重耳的遭遇
渔夫的教诲
不以一眚掩大德
水落然后石出
一食三叹
御者之妻
如此进谏
何为愚孝
民生为本
犯颜直谏
进谏的勇气
鲁仲连义不帝秦
一言十城
妻妾之道
破纵连横
分裂总比团结容易些
做切实可行的事
剜肉补疮
蒯通的招降之道
善于自责的君王
郦食其说服齐王
石奋的节操
遇时而报
李广难封缘数奇
一言动主
贫可立身
宽以待人
说出自己的缺点
严光不见人臣
方正之人,不为坏事
刘备是个明白人
李密陈情
乐谏
饮“贪泉”的廉官
为君之道在宽容
北魏一名臣
真善人
有其母必有其子
刘洎的悲剧
不避亲疏,任人唯贤
狄仁杰刚而不折
何谓胆识
进谏与纳谏
忠臣出于孝子之门
迂回劝谏
韩愈的《毛颖传》
识人的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直言受赏
当断必断
李从珂从善如流
赵普的固执
千古一坡仙
讽谏
古人断案的智慧
朱元璋随机应变
刘基进退自如
百计之首,攻心为上
力排众议,固守京师
俞大猷智平倭贼
第三篇 兼取众才,与世推移的智慧
概论
识人之道
进狗国,走狗门
晋阳之役
“戒惧”的力量
所谓的真情
以人为宝
燕昭王求贤若渴
孟尝君纳士兴国
公孙戍说孟尝君
求才之道
千里马与伯乐
远交近攻
利诱之道
自保之术
孙膑的韬晦之智
功高不居
诚与信
任人唯贤
切中机要
善终者可成大事
韩非进言
为我所用
脱颖而出
李斯之悔
死灰复燃时
久居夜郎,必然自大
釜底抽薪
凌烟阁上有何人
用人所长
戴胄的执法态度
不战而屈人之兵
以少胜多
实则虚之
将计就计
偏安之术
谁是中国历史剧的最大的导演
刚正仁孝的名相
胸怀大局
如何方能百战不殆
完颜昂疑兵退敌
朱元璋的军事智慧
朱元璋智收朱亮祖
两种宰相
不重门第荐良才
海瑞为何被罢官
第四篇 刚柔并济,事半功倍的智慧
概论
文野之辨
邹忌讽齐王纳谏
言出有据
兼听不明
上行下效
以诈制诈
陈轸的比喻
不可妄动
楚才晋用
郑伯克段于鄢
乐毅的回信
忍乃为官之本
逍遥游
历史真似少女
如何抬高身价
如何才能左右逢源
先入为主
古人的“与时俱进”
鲁仲连大义解困
无意得之方为高
何为大度
无为便是大功
片言可以相救
曹参的智慧
无为而治的大臣
柔以开国,柔以治国
不争之争
不言之教
智愚之辨
空城计
扬人之长,显己之短
魏晋风采
清虚圆融的处世策略
裸葬与厚葬
慈忍之治
嫉妒可以疗病
后妃之德
唐太宗不妄杀功臣
种树与居官
儒将的智计
攻城与攻心
民心如水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吕端大事不糊涂
智守遂城
宰相风度
沈括智挫夺地之谋
不卑不亢
离间计的妙用
细微处的战机
厚德薄怨的为官之道
化干戈为玉帛
胡宗宪巧计破海贼
第五篇 洞烛幽微,辩才无碍的智慧
概论
何谓强盗
三桓乱鲁
仁者无敌
冤家宜解不宜结
冯谖市义
圣人之徒也“欺人”
各为其主
恩怨分明
比喻的力量
兴师之道
先见之明
晋国的分裂
引申论证
不可为渊驱鱼
智者与圣人
天才也有失策时
赵武灵王的改革
历数罪状,促人猛醒
秦王好口讷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恩威并施的策略
语言的艺术
司空马的预言
计之深远
华而不实
惊弓之鸟
八面勾连
盗虎符
政治与道德难以两全
说谎的艺术
攻心为上
苏秦两头买好
纵横家的真面目
苏秦破横合纵
如何不战而胜
一场成竹在胸的游说
苏代的智慧
秦国的人才
最高明的离间术
韬光养晦,取胜之道
跖狗吠尧
左支右绌
民以食为天
品读兴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释疑自保的妙法
因势利导
司马芝先斩后奏
三分天下的神话
赵咨善对魏王
见微知著
当断则断
姚崇的智慧
帝王的寿命
勿以善小而不为
如何保持警惕
治盗、辩诬,以智为本
学者用武
夺门之变
第六篇 阴阳兼备,虚实并用的智慧
概论
女人与国家
不掠人之美
三宗死罪
子产宽缓施政
叶公好龙
求援的艺术
范雎入秦
剑术与治国
法是干什么的
士人之怒
善谋与知时
小国的自保之道
游说之道,利害为先
虚实之间
分清轻重缓急
威逼利诱
虞卿反客为主
爱己与爱人
利益不能让给自己的邻居
穷尽所有的可能性
如何分析形势
抓住特点,集中攻击
凭你巧舌如簧,我有一定之规
不得不为之
苏秦一语动人
连环套
游说艺术
游说外交的力量
待人以慈忍
迂回进谏法
郦食其择主
巧救梁孝王
为所欲为
优言无罪
如何处置小人
秦桧喜怒无常
神秘的阴阳方术
解梦种种
《周易》占卜
中国古代的占星术
神秘的谶纬
所谓命数
精彩书摘
将才、帅才、王霸之才,是三种性质不同的才。何谓将才?将才可以率领战士冲锋陷阵,进则能胜,退则有序,谋则有道;何谓帅才?帅才可以统御众将,指挥群雄,胸怀全局,深谋远虑,国家有难则可独当一面;所谓王霸之才,可以通观时事,洞察未来,既善于与世推移,又独具只眼,还要刚毅坚韧而又知人善任。
人各有所长。西汉建立以后,刘邦曾问韩信他俩各能带多少兵,韩信认为刘邦只能将兵五千,自己却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又说刘邦“虽不善将兵,却善将将”,所以才取得了天下。韩信实在是太明白了,他明知如此,却也逃不出刘邦的手掌。
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大设宴席,召群臣共饮,以示庆贺。酒过数巡后,刘邦不免又踌躇满志,他得意地向众人问道:“各位帮助朕夺得天下,今日君臣同聚,有什么话尽管直言,不必忌讳。朕有一问,不知你们能否回答,为什么我能夺得天下,而项羽失去天下?”问题一出,群臣愕然。
片刻之后,高起、王陵起身答道:“陛下平日待人,未免轻慢,不如项羽宽仁。但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每得一城,立即封赏,能与天下共利,所以人皆能效死命,所以夺取天下。项羽妒贤忌能,多猜好疑,战胜了也不加封赏,得地后不肯与人,人心难齐,所以失去天下。”
大家听了,觉得有理。刘邦听了,不以为然地哈哈一笑,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我看来,得失的原因,主要在于用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粮饷,源源不断,我又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此三人为当世人杰,我能量才重用,所以能够取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信用,所以为我所灭。”
大家听了,恍如梦醒,都离座下拜,对刘邦的这一番话,心悦诚服。刘邦也十分高兴,令众臣归座畅饮,兴尽方散。
即使在今天看来,刘邦的话也确实是有道理的,他对自己成功、项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不能不说是十分精到的。
且看刘邦是如何“将”韩信的。
项羽失败后,其部将钟离昧、季布只得四处逃亡。刘邦称帝后,立即诏令全国通缉,悬赏捉拿。举国搜捕,钟离昧走投无路,因与韩信同乡,一直友善,便往投韩信。韩信顾念旧情,就收留了他,将他藏在楚王府中。
回来,此事不知被谁密报了刘邦。刘邦闻后,大惊。他一直在提防韩信,恐其为乱,现韩信又收留钟离昧,是否有反心?于是,他颁下诏书,命韩信把钟离昧送入都城。韩信接到诏书,不忍将钟离昧献出,托言钟离昧并未在此,请使者回报了刘邦。刘邦接到回报,内心仍存疑惑,于是派人暗中探察。韩信初到他的封地时,常带着兵马出入,车马喧嚣,声势煊赫。来人看到这些,密报了刘邦,说韩信兵马甚多,恐有反意。
刘邦立即召集众将领,商讨对付韩信的办法。诸人都主张讨伐,向刘邦进言道:“韩信造反,请陛下发兵征讨。”刘邦听后,没有讲话。后来陈平来见,刘邦便向他请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陈平对韩信是否确有反意,还在怀疑,但对刘邦所问,又不能不答,就说:“诸将态度如何?”刘邦说:“都劝我发兵征讨。”陈平说:“陛下怎知韩信要造反?”刘邦说:“有人密书奏报。”陈平接着问道:“除上书人外,还有没有人知道韩信要反?”刘邦道:“尚无人知道。”陈平又问:“韩信可知道有人上书?”刘邦又说不知。陈平问:“陛下现有士卒,能否胜过韩信的楚兵?”刘邦摇头道:“不能。”陈平又说:“陛下用兵之将,有谁能比得上韩信?”刘邦连说没有。陈平听后,说道:“今兵不如楚精,将又不如韩信,如发兵征讨,促成战事,恐怕韩信不反也要反了。”刘邦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说:“这该怎么办呢?”陈平沉思片刻,说:“臣有一计,请陛下考虑。古代天子巡狩,必定大会诸侯。我听说南方有云梦,是游览的胜地。陛下伪称出游云梦,遍召诸侯,会集陈地。陈与楚西境相接。楚王韩信闻陛下无事出游,一定前来拜见,乘他拜见之时,伏下甲兵将他拿下,这不是唾手可得吗?”刘邦同意了他的计策,当即遣使说要出游云梦,召各诸侯会集陈地。
韩信得命,当然要怀疑,他曾被刘邦两次夺去了兵权,他深知刘邦性格多疑,为此格外小心。这次刘邦突然游览云梦,如果不去迎驾,就有失君臣之礼,如去迎驾,又恐出意外。属将见他迟疑不决,有人进言道:“大王并无过失,不过就是收留了钟离昧,违犯了君命,不如斩了钟离昧,献于陛下,陛下一定会十分高兴,如此一来,您还怕什么呢?”韩信觉得有理,便找到钟离昧,话中露出了为难的意思。钟离昧说:“汉所以不敢攻楚,是恐我与你联合造反,同心抗汉。如果把我擒献给刘邦,那么,我今日死,明日你就必亡。”说完后,见韩信毫无反应,便起座骂韩信道:“你不是个成大事的君子,我不该往投你处!”说完,拔剑自刎而死。韩信见钟离昧已死,便命人割下他的头,前往陈地面谒刘邦。
刘邦派出使臣,不等回报,便从洛阳起身直达陈地。韩信在陈地已等候了数日,见刘邦到来,当即呈上钟离昧的首级。忽听刘邦厉声说道:“给我拿下韩信!”话音刚落,从车队中涌出许多武士,将韩信反绑起来。韩信并不惊讶,说:“果如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道:“有人告你谋反,所以擒你。”说着,令将韩信放置后车,也不再游什么云梦,传令诸侯,不必来会,当即返回洛阳去了。
刘邦返回洛阳,因思韩信功多过少,且说他谋反,也缺少实据,便把他从狱中放出,由楚王降为淮阴侯。
刘邦之“将”韩信,在术不在其德。
……
前言/序言
不了解现实,是因为不了解历史;同样,不理解现实,也是因为不理解历史。对于我们这个五千年来一以贯之的民族来讲,可以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东西。历史知识,或者说历史经验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都不敢忽视它。离开了它,没有人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
毛泽东生前非常喜欢读《容斋随笔》这部书,即使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他也一直把这部书带在身边,从延安带到了西柏坡,又从西柏坡带到了中南海。据说在他逝世前不久,他还向工作人员要这部书来读。毛泽东对这部书的珍爱,由此可见一斑。
《容斋随笔》其实是一部智囊。
《容斋随笔》乃南宋的洪迈所著。洪迈对经史百家无不深究,凡有所得,随笔记之,经40年而成《容斋随笔》。书中对南宋以前的历史、政治、经济、典故等都有精审考证,尤其对政治得失、人物的品评、智谋的运用等多有超乎常人的异见卓识。就此而言,《容斋随笔》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优秀的智谋类典籍。
毛泽东当然是十分重视历史经验的,其实,不仅许多当代伟人重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史上大多数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十分注重对传统谋略的研究和借鉴。那么,中国的历史经验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仅仅是一种“治人”的“技术”?其实,中国的历史研究是中国所有文化的集合体,是需要用生命来体味的伟大的智慧。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孙子、苟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文化巨人,他们针对现实各抒己见,躬身行之,成为中国主要的思想文化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名家等的原初肇始和日后发展的不竭源泉。中国古代数千年的思想文化和民族性格就是在这些学派的交互影响中发展、变化和完成的。因此,考察中国文化突破时期各学派理论的共同特征和各自特点,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民族的性格是十分必要的。
上述各主要学派尽管彼此间理论差别巨大,有的地方甚至针锋相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政治的异常关心,有的学派甚至以政治为其思想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比如,儒家要建立一个德化淳美的理想的王道乐土,是典型的为政治的学派;即使是标榜最不关心世事的道家,也要“无为而治”,“无为”的目的在于“治”,这“治”就是社会政治的安定,所以,道家在骨子里还是没有忘怀现实政治的。其他的几个学派也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现实,并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中华民族的形成之初就以农耕为主业,靠天吃饭的现实和稳定的宗法社会使我们的初民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基本的哲学——文化观念。天行有常,无法改变,而人可以通过调整自我来顺应上天,这样,人们的注意力就逐渐转向了人的社会内部,形成以“人治”和“治人”为核心的文化观念。这是形成智谋型文化突破的基本前提。
治人就必须讲究方法,讲究方法就是谋略。当然,如果谋略在当时仅仅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手段而存在的话,就不能完全形成智谋型的文化突破。当时的实际情形是,谋略被系统化、社会化、规约化,被提升为一种牢不可破的社会制度性的规范和原则,不论是学者、帝王还是平民,都没有对这种规范和原则提出怀疑。即使是当时最为愤激的道家,实际上也是用反对一般谋略的方式来推行自己的更为深刻的政治——文化谋略。
春秋战国时期,掌握文化(主要是礼乐文化)的专职人员散落民间,出现了“王官之学散于百家”的局面,这为文化的突破、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中国已失去了政治统治上的权威,其表现就是诸侯混战、诸侯争霸。此一时期最大的政治无疑是国家的兴衰存亡,对于各诸侯国而言,不仅人才集团是兴衰存亡的关键,即使是一士之得失而致国兴、国亡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因此,各国争相延聘士人。与之相应,尽管各个学派观点、主张彼此不同,但基本上都要符合当时的需要,即如何才能使诸侯称王称霸。如此一来,智谋文化的大繁荣就成了历史的必然。“王官之学散于百家”和诸侯争霸需要智谋的历史现实为智谋型的文化突破提供了历史契机。
这样,各种学派都在智谋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将自己纳入了谋略的范畴,成为谋略的不同的组成部分。这样,中国的智谋型的哲学——文化突破就形成了。
法家智谋虽然没有道家智谋那样深刻的哲思作为基础,但其“法学理论”还是有的。首先,《韩非子》就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述实行“法制”的必要性,他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令可立,而治道备矣。”“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民者固服于势,势诚易以服人。”《商君书》还从实用的角度来论述实行“法制”的必要性:“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佐之以赏则死。”“仁者有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赏多威严,民见战赏之多则忘死,不战之辱则苦生。”由此可见,法家是从人的动物性本性与社会功用两个方面来建立自己的理论基础的。
在法家那里,法之为法,就在于它“公之于官府,著之于宪令”,而不在于是否符合道义,更不管是否符合人民的权益,没有平等和正义可言。法家之法的法、术、势都是建立在非正义、非公正、非道德的基础上的。“势”就是绝对的权威,不必经过任何询问和论证就必须承认和服从,其实质是强权威慑。保证“势”的绝对性需要“术”。“术”就是统治、防备、监督和刺探臣下以及百姓的隐秘的具体权术和方法,其实质是权术阴谋。这些“术”有的已经公开化、制度化,成为“法”的一部分,“法”的实质是强力控制。中国的“法制”最发达的地方就是“法”与“术”联手创造的御臣、牧民、维护封建王权的法术系统。
认真阅读韩非、管仲、商鞅、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的著作,会使人有心惊胆寒之感。他们这哪里是在对待人,就是野兽,如果用这样系统、严格、缜密、刻毒的方法来驾驭和训练,恐怕也会使他们乖乖地俯首听命。
法家的直接简捷的现实社会效用使各国的君主
每天学点历史智慧大全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