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尚书考证:十三经清人注疏》集清人今文尚书学之大成,是清末今文经学名家皮锡瑞的代表作。全书30卷,以29卷考证今文尚书29篇,最后一卷考证今文书序。该书广征博引,考订严谨,持论平允,对《尚书》和上古史研究及古籍整理工作,都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今文尚书考证:十三经清人注疏》只有师优堂丛书本传世,点校者即以此为底本,参据他书订正讹误,并予标点、分段和编制目录。��
这本书在结构组织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张力。尽管主题是高度专业和学术化的,但作者在构建章节逻辑时,似乎也考虑到了非顶级专家的阅读需求。它并非完全是枯燥的片段对比,而是试图通过对某一特定文本或某一特定学者思想脉络的剖析,来映照出清代学术整体的潮向与分歧。这种“以点带面,由微观及宏观”的处理手法,使得即便是第一次接触这一领域的读者,也能通过理解具体的争鸣案例,逐步建立起对宏大历史图景的认知框架。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避免了纯粹的资料堆砌,让阅读过程保持了一种持续的、引人入胜的学术探索感。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前人注疏的辨析和梳理,更在于它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一种批判性阅读的习惯。它巧妙地展示了“经典”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重新解读、挪用乃至颠覆的。书中对同一典籍在康乾盛世与晚清变局下的不同阐释差异,清晰地揭示了学术思想与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细致的文本比对,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即便是看似铁板一块的“儒家正统”内部,也充满了活力和张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关于“阐释的艺术”的深度研习,对于任何想要理解传统学问如何在变局中求生存和发展的人来说,都是极富启发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厚实且带有温润的触感,封面设计简洁中透着古典韵味,色彩搭配沉稳大气,让人在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厚重历史感。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考究,字体选择清晰易读,行距和页边距的留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引文和注释的区分处理得非常清晰,不同的版本和流派的观点被巧妙地用不同标记区分开来,使得结构层次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方面研究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与古籍的对话,细节之处彰显了出版方对学术著作应有的尊重与专业水准。整体来看,从书籍的实体感触到内部的视觉体验,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绝对是值得收藏的精品。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搜集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它显然是建立在海量一手文献基础之上的,涉及的清代学者及其相关著作之丰富,远超我个人的知识储备。作者似乎将过去数十年间分散于各种档案、地方志以及私人藏书中的珍贵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整合与比对,构建了一个极其扎实的考证网络。这种“地毯式”的文献挖掘,使得许多长期被学界忽视或遗忘的细节得以重见天日。对于那些致力于深入研究尚书流派变迁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一站式的参考平台,省去了大量繁琐的文献检索工作,直接将核心的比较分析摆在了我们面前,实属功德一件。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风格极其严谨,作者在梳理考证的过程中展现了令人钦佩的学术耐心和深厚功底。它不仅仅是对已有注疏的简单汇编或罗列,而是深入到了文本流变、时代背景乃至个体思想差异的细微之处进行辨析。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轻易下结论的审慎态度,面对存疑之处,总是先抛出多方观点,细致分析其逻辑链条和史料支撑,再提出自己审慎的推测,而不是武断地下定论。这种“就事论事,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可信度。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行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和纷繁复杂的学说迷宫中,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清晰,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学术研究范式的理解。
评分《今文尚书考证》,以今文目《尚书》,又附之以考证之名,似乎可以使人怀疑一下:此书著作法式与注疏之学有关联否?论《尚书》注疏之体例,《考证》也并未全然弃注疏,而多与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相对。如其《凡例》所述:“解经当实事求是,不当党同妒真。”皮氏“注疏”也尚根据此一原则,对钱大昕、段玉裁、尤其是孙星衍之考证、注疏,多有征引而力求判断公允。虽有“考证”之名,而仍据“注疏”之实。又如其《凡例》所谓:“疏通古义,当据旧文。俗儒不知,妄说斯启。是末师而非古,执误本以疑经。”灌注群经,疏通文义,就此书《考证》而言,其功力仍然在灌注与疏通上,只是所取材料及解经之方法,相较于孙星衍之支离破碎、而更为力求论述完整。甚至于,孙星衍尚且为古文遮羞,校勘之余首选《正义》内容。皮氏既已明言今文《尚书》,便彻底舍正义而取法《史》、《汉》。湖湘学术,首重校勘辑佚,此部“注疏”背后,可谓全以辑佚之学为底色。细读之下,极为错愕,时有怀疑:注疏之名,或者实在不大相符。全书也皆以考订今文《尚书》为第一要务,尤重《大传》辑佚之成果,而多据《史记》、《汉书》文字以校订古文,王先谦补注之法或也得益于此。
评分没有清人辑佚之学的成绩,则此书考订《尚书》的成绩也绝无可能。此书所据除《大传》外,《汉纪》、《白虎通》及纬书等两汉经史著作多经清人辑佚,或从唐人类书中辑出。尤其《群书治要》,多有征引。皮氏固然舍弃《正义》中文字,而多据汉人著述。然而,在皮氏之前,清人中早已对《正义》体例及其中先唐注疏问题多有批驳。参校群经,以史证经,阎若璩也已经给出先例。皮氏此书注疏体例虽颇异于前人,但亦根植于前人辑佚考订之基础。而其于今文之立场,也极为坚持,辨析三家文本异同,更多条引用陈乔枞辑佚辨析结果。清人学术多分门别派,而复古之风渐盛。但所谓今古对立非常可疑。甚至给人一种印象,辑佚考订之学盛行的大背景下方有所谓今古分立的可能。尤其是二者在疏通文字章句时,如皮氏就非常重视辨别古今及学派之源流。当然,既然长处、长项是文献的校勘、辑佚、对比,其弱点也很鲜明:文字音韵方面的考订,可以说是非常疏忽的;而其注疏中凡涉及文字今古之处,多或根据先唐文献出处对比确证,或引用段玉裁、江永、孙星衍之说。其考订方法,仍然是辑佚与对比。当然,凡遇古音问题,处处不放过段玉裁(但是对段玉裁很尊重),凡遇马、郑注疏问题,也处处不放过孙星衍。比如谓孙星衍据贾疏“日将没,其色赤”臆断说文中假借字一条。(尽管如此,孙星衍注疏着实破碎,又好多重转注,可能在今古文辨析上后者着实未能如前者论证清晰有力。)
评分买对了,值得拥有的好书啊!
评分值得收藏
评分好评!值得拥有
评分一如既往地让我满意~
评分值得收藏
评分如果说发现《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功劳应当归于鲁迅、胡适等人,那么,发掘吴承恩生平事迹的功劳,则主要应该归于刘脩业先生。她是同时代人中研究吴承恩成就最大者。她在这个领域里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为后来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她的许多关于吴承恩的论述,至今在学术界仍有重要影响。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