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帝国战略:世界历史上的帝国与美国崛起之路》是军事科学院张世平将军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帝国战略进行针对性研究与阐述的一本理论专著,也是解放军出版社《大视野大战略》丛书之一。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主要阐述“世界历史上的帝国战略”;下编主要阐述“美国战略透析”。这种写法,先分后合、有分有合,先叙后议、有叙有议,既有个性、特殊性,又有共性、普遍性,尤其是把历史上的帝国和美国分开来写,能够从时间上把历史、现实区分开来。但问题也十分明显,即在有限篇幅里容纳了14个帝国和美国,难免蜻蜓点水、挂一漏万。
书中作者参考、分析和研究了大量的公开资料和研究成果,并能够删繁就简、由表及里,鲜明地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历史,特别是从战略角度了解世界历史上的帝国和美国崛起之路的很好选择,立意高远,观点深刻,语言通俗。
内容简介
世界历史上的帝国,通常是指那些实行专制统治、具有强大的扩张能力和宏大的扩张企图、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帝国崛起时期的宏大气势、清晰目标、向上精神、清明政治、主观能动作用、重视科技创新的态度,以及文化的包容性,等等,不仅是自身成就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力:帝国衰败时期的征伐无度、腐败堕落、政治昏暗、暮气十足、封闭保守,以及文化上的自以为是,等等,不仅导致自身日趋没落并最终衰败或者消亡,而且也往往导致人类文明的退步。帝国的暮年应当批判,但帝国的少年,青年、壮年。即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那段历程,则有一些可取之处,尤其是那种天不怕、地不怕、横刀立马的气概和精神最值得学习。
作者简介
张世平,军事科学研究员,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队指挥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与战略研究部副部长,中国军事科学学会战略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少将军衔。1954年7月出生,1969年1月入伍,1988年从事专职军事科研工作。
主要著作:
《军队指挥系统概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作战指挥若干问题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
《毛泽东作战指挥思想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2009年(第二版)
《作战指挥观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国之大事——当代中国战略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史鉴大略——当代中国战略的历史思考》,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
《哲理大道——当代中国战略的哲学思考》,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马克思恩格斯与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大道探源——(二)列宁与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
《金融危机与国际政治格局》,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大道探源——(三)毛泽东与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目录
前言 潮起潮落
上编 世界历史上的帝国战略
一、亚述帝国
(一)亚述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亚述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亚述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亚述帝国崛起的关键性人物
二、波斯帝国
(一)波斯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波斯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波斯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波斯帝国崛起的关键性人物
三、亚历山大帝国
(一)亚历山大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亚历山大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亚历山大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亚历山大帝国兴衰的关键性人物
四、罗马帝国
(一)罗马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罗马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罗马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罗马帝国兴衰的关键性人物
五、阿拉伯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阿拉伯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阿拉伯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阿拉伯帝国崛起的关键性人物
六、蒙古帝国
(一)蒙古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蒙古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蒙古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蒙古帝国崛起的关键性人物
七、莫卧尔帝国
(一)莫卧尔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莫卧尔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莫卧尔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莫卧尔帝国兴衰的关键性人物
八、奥斯曼帝国
(一)奥斯曼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奥斯曼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奥斯曼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奥斯曼帝国崛起的关键性人物
九、俄罗斯帝国
(一)俄罗斯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俄罗斯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俄罗斯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俄罗斯帝国兴衰的关键性人物
十、拿破仑帝国
(一)拿破仑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拿破仑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拿破仑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拿破仑帝国兴衰的关键性人物
十一、大英帝国
(一)大英帝国崛起的大体脉络
(二)大英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大英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大英帝国崛起的关键性人物
十二、德意志帝国
(一)德意志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德意志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德意志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德意志帝国兴衰的关键性人物
十三、奥匈帝国
(一)奥匈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奥匈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奥匈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奥匈帝国兴衰的关键性人物
十四、日本帝国
(一)日本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日本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日本帝国衰败的主要原因
(四)日本帝国兴衰的关键性人物
十五、帝国战略的启示
(一)帝国崛起贵在成势
(二)帝国崛起的动力是利益
(三)帝国崛起需要积极地进击
(四)帝国兴衰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的优劣
(五)帝国崛起的重要因素是精神力量
(六)帝国崛起需要先进的科技作支撑
(七)帝国崛起中文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八)帝国兴灰中应着力避免“血仇难泯”
(九)帝国崛起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出头椽子”定律
下编 美国战略透析
一、美国战略的形成
(一)独立战争是美国战略形成的起点
(二)美法之争迈出了维护国家利益战略实践的第一步
(三)经济独立战争形成了美国战略的早期雏形
二、领土扩张和利益空间拓展的战略
(一)大陆扩张主要向西,战略是购买、兼并和武力抢占
(二)海外扩张初期独占美洲大陆,战略是“门罗主义”
(三)19世纪后期进军太平洋,战略是由控海实现控陆
(四)20世纪初做世界强国,战略是“胡萝卜加大棒”
三、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略
(一)一战时先取“隔岸观火”之策,后收“渔人之利”
(二)二战时支援同盟国消耗轴心国,以“决定性作用”奠定争霸基础
四、应对国内矛盾的战略
(一)针对不同矛盾采取相应对策
(二)把武力手段作为国家维护社会稳定和职责和权利
五、遏制主要战略对手的战略
(一)20世纪40年代中期确立对苏遏制战略
(二)20世纪50年代遏制苏联的战略重点转向亚非拉
(三)20世纪60年代末遏制苏联的战略重点重回欧洲
(四)20世纪70年代末对苏实行强势战略
(五)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苏战略再次转入缓和为主
六、对华战略
(一)20世纪后半叶对华战略的核心是“封锁+威慑”
(二)进入21世纪对华战略的核心是“遏制+接触”
(三)金融危机后对华战略将建立在“融合”基础上
(四)影响对华战略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信任
七、领导和维持“世界新秩序”的战略
(一)“预防性防务”战略:全面主导国际体系
(二)反恐战略:先发制人
(三)防扩散战略:把握优势,合作制裁,重点遏控
(四)太空战略:独占鳌头
(五)网络空间战略:积极防护,主动反击
八、奥巴马时期美国战略的发展趋向
(一)经济发展明显减缓但没有严重衰退
(二)世界影响力有所下降但“一超”地位稳固
(三)政府常犯错误但自我纠错能力依然很强
(四)实力相对削弱但“管理世界”的意识不减
(五)战略部署不断调整但战略重心并未根本改变
(六)全球化深入发展使其无法离弃中国
(七)实力逐渐消减使其无力把中国推向敌对一面
(八)“反华势力”不会构成对华战略选择的基础
(九)“奥巴马主义”有利于中美关系向好发展
九、美国战略的特点与启示
(一)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是并驾齐驱的“指路星辰”
(二)追求国家利益是基本着眼点
(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重要支撑
(四)军事理论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绝对的科技优势是不可或缺的强力支持
(六)美国战略思维的优长不少但也有一些致命伤
精彩书摘
(二)亚述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积极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亚述军队以装备精良驰名。在周边的四邻五舍还在使用青铜器的时候,亚述人就从赫梯引进了炼铁技术,为军队制造了大量铁制的弓、箭、矛、剑、锤、斧等铁制武器装备;制造了攻城用的冲城器和投石机(亦称“攻城锤”),以及充气皮囊等渡河用具。在阿舒那西尔帕当政时,亚述军队在战场上首次使用了战车和骑兵,从而大大加强部队的机动能力和攻击能力。“工兵”部队也首先诞生于亚述军队。这支部队铸就了当时已属十分发达的筑营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修营造城。
建立严密、强大的军事组织。公元前8世纪后半叶,提格拉·比利萨三世和萨尔贡二世为了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进行多种军事行政改革。主要包括组建和发展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军队、并使全部国家政权机构服务于国家对外扩张的军事需求;实施募兵制,分行政区域组建地方军,以地区行政长官为地方军统领;建立国王特别警卫部队、担负首都护卫的御林军、地方军、属国辅助部队等四类军事组织;在作战部队中编制了步兵、骑兵、战车兵。
掌握并运用先进的战术。长期的军事扩张,促使亚述军队的战术快速发展起来。当时,亚述的指挥官们已经懂得正面或侧面攻击、侧面或正面辅助的“一点两面”战术,并经常使用夜间奔袭、侧后突击、断敌后援、控制敌军补给线、快速机动、闪击性打击、歼灭战等战法,尤其是懂得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重要性,经常将逃敌彻底消灭为止。这些战术在数千年前是十分先进的。
建立“驿站”制度,提高了军事调遣能力。亚述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开辟了宽阔的石砌驿道。这些驿道的建设,对于行政指令传递、商业贸易活动、文化交流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军队机动和征战,不仅能及时掌握情况,而且能迅速调动军队,高速、有效地实施战略战术行动。
不懈地进行征战。历史上帝国的产生,无不是征战的结果;帝国的迅速崛起,无不与频繁的征战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公元前745年~前626年的119年时间里,亚述帝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的战争行动,史称“亚述战争”。公元前745~前729年为提格拉·比利萨三世时期,平定了巴比伦内乱,打败了以乌拉尔图为首的多国同盟,粉碎了以大马士革、以色列为首的小亚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拉伯等地19国联合反抗,攻陷大马士革,打败迦勒底人,兼并巴比伦;公元前721~前705年为萨尔贡时期,与巴比伦一埃兰联军会战于德尔城附近,攻占撒马利亚,征服以色列,攻占乌拉尔图宗教中心穆萨西尔,镇压反叛的卡赫美士、古尔古姆、库姆赫等国,打败埃及与叙利亚反叛国家联军;公元前704~前681年为辛那赫里布时期,打败埃兰、埃及,与埃兰、迦勒底及其盟国进行五次战争,攻人巴比伦;公元前680~前669年为伊萨尔哈东时期,多次进人伊朗高原打击米底势力,攻占埃及古都孟菲斯,镇压埃及反叛;公元前668一前626年为亚述巴尼拔时期,进攻埃及三克孟菲斯,洗劫并毁灭底比斯城,战胜埃兰。
注重战争中的战略指导。在军事战略、野战战略上,亚述也有许多成功的做法。比如,对于强大之敌采取迂回战略,扫清外围、逐步削弱。萨尔马纳塞尔三世当政时期,35年里出征32次,一直攻打到波斯湾沿岸的沼泽地区,彻底征服了全部巴比伦尼亚。在北方遇到乌拉尔图的顽强抵抗后,他清醒地意识到任何与乌拉尔图硬拼的军事行动都将导致失败,因此竭力避免与乌拉尔图的直接交战,而采取了加强自己在两河流域的地位、征服并控制叙利亚和伊朗等行动,以逐步削弱乌拉尔图的战略。又如,注重军事行动的经济、心理效益,以战保商、以战慑敌。提格拉-比利萨三世的第一次征战,就出兵巴比伦尼亚北部地区,驱逐那里的阿拉美亚驻军,使屡遭阿拉美亚人骚扰的商路重新变得畅通无阻。同时,也向巴比伦王展示了亚述的军事实力,使其既从与亚述的军事对抗中看到巨大的威胁,又从与亚述保持友好关系中得到诸多商业好处。再如,以联姻、和约避免多面临敌,建立战略缓冲区以减轻外来压力。伊萨尔哈东继位后,鉴于希缅因人和西徐亚人勇敢善战,为尽早解决北部和东部边界出现的严重危机,就采取遣送公主与西徐亚人酋长联姻、与希缅因人订立和约、与乌拉尔图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等措施,确保了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主要战略方向。在南方,还与阿拉美亚诸部订立了和约,让阿拉美亚诸部定居于底格里斯河左岸,从而在埃兰和两河流域之间建立了一个战略缓冲区。正是通过一系列强大的武力和成功的外交手段,伊尔哈东时期的亚述,与腓尼基、巴比伦以及北部和东部长达1200公里的边境线长期处于相对安宁的状态,从而为其大举进攻埃及创造了有利条件。还有,选择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实施战略突袭。公元前714年,萨尔贡二世对乌拉尔图的大规模进攻,就把主攻方向选择在库尔德斯坦山区的崇山峻岭,部队翻山越岭,如神兵天降般地出现在乌尔米雅赫湖和凡湖之畔,使乌拉尔图人猝不及防,被迫退守首都穆萨里尔城,并最终因矢尽粮绝而使首都陷落,连乌拉尔图民族神哈尔迪亚的神像也被亚述军队掠走。
……
前言/序言
《兰登书屋辞典》将“帝国”定义为“在一位帝王或其他强势君主或政府统治下的多个国家或民族的集合,其版图通常大于王国”。“武装部队是帝国的主要武器。帝国需要常备军来控制它们不得不加以巡视的辽阔领土。”中国辞书将它解释为“以皇帝为国家元首的君主制国家”。有奴隶制的,如罗马帝国;有封建制的,如俄罗斯帝国;还有君主立宪制的,如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以及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帝国。同时,也指某些占有殖民地和压迫其他民族实行领土扩张的帝国主义国家。另外,在引申义和借用义上,还比喻那些经济实力强大、垄断性很高的企业集团,如“石油帝国”等。
纵观历史,帝国通常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帝王)或者相当于君主的统治者,一支强大的能够对外扩张的武装力量,一块辽阔的版图和众多的民族和人口。概括起来,帝国即是那些实行专制统治、具有强大的扩张能力和宏大的扩张企图、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
历史上的帝国,最早的是公元前21世纪后期形成的埃及帝国,它的版图跨西亚、北非。其后,是公元前11世纪的亚述帝国,它囊括了两河流域和埃及两大文明地区。再后,就是公元前11世纪中期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以后还有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以及地处欧亚大陆上的蒙古帝国、莫卧尔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拿破仑帝国、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日本帝国等。另外,一些史料上还提到了贵霜帝国、花剌子模帝国、帖木儿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戒日帝国、安息帝国、雅典帝国、萨珊帝国、西班牙帝国、丹麦帝国等。在世人眼里,“中华帝国”也是世界历史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当然,“中华帝国”与世界其他帝国有着明显的不同,先后经历了秦帝国、汉帝国、大唐帝国、清帝国等若干个历史阶段,是一个几起几落、延绵不断的过程。美国崛起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目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虽然它的幅员小于俄罗斯,人口不及中国的1/4,经济规模不如欧盟,但它的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影响力尤其政治影响力,在当今世界是无与伦比的。之所以没有把它归类于“帝国”,主要因为它不属于“实行专制统治”的国家,没有“宏大的扩张企图”。
帝国不仅将世界历史演绎得丰富多彩、波澜壮阔,而且也用自身的兴衰史告诉世人,“潮起潮落有规律”,顺之则“起”,逆之则“落”。中国不是帝国,也不想做帝国,不能做帝国。这是由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研究“帝国战略”,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需要。
首先,应当正视帝国的历史客观性。一提到“帝国”,人们往往更多地看到它的侵略扩张、衰落灭亡。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布热津斯基的《大抉择》悲观无奈地强调,帝国衰落包括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全球大帝国衰落具有其必然性。这就如同人一样,有生必有死、生死轮回。其实,帝国也是国家形态存在的一种形式。从哲学上讲,任何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崛起时期的宏大气势、清晰目标、向上精神、清明政治、主观能动作用、重视科技创新的态度,以及文化的包容性,等等,不仅是自身成就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力;帝国衰败时期的征伐无度、腐败堕落、政治昏暗、暮气十足、封闭保守,以及文化上的自以为是,等等,不仅导致自身日趋没落并最终衰败或者消亡,而且也往往导致人类文明的退步。但无论是崛起还是衰败,帝国都是历史、是现实,也可能会有未来。道格拉斯·诺斯在《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说:“历史表明,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其现在可能的选择。”正视帝国存在的客观性、合理性,是历史研究的要求,也是战略研究的责任。历史上的帝国,今天有的分成几个国家,有的步入民主国家行列。不管怎么变,它们在历史上所留下的绝不仅仅是故事。大英帝国当年同荷兰、西班牙、法国进行过多次争夺殖民地和贸易特权的战争,南极附近的阿根廷也是英国当年战争的对象。“日不落帝国”所创造的除了辉煌,还有许多“阳光下的罪恶”。日俄帝国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交手中,就结下了深深的仇恨。虽然随着岁月流逝,有些哪怕当年是“血仇”今天也淡漠了,但如同破镜难圆一样,历史伤痕依旧。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长期以来日俄“北方领土”之争等,都有着诸多历史的原因。
其次,应当以帝国战略为鉴。“以史为鉴”,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的重要因素。“帝国战略”对于崛起的中国,有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借鉴意义。“帝国”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其突出的特点是实行专制统治、具有强大的扩张能力和宏大的扩张企图、幅员辽阔、民族和人口众多。其中,核心是“强大的扩张能力”和“宏大的扩张企图”。尤其是“宏大的扩张企图”,这是帝国崛起的内动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当年的马其顿并不大,但从亚得里亚海边一直打到印度河边。“宏大的扩张企图”必然导致战争无度,战争无度的结果就是国家衰亡!这是“大国兴衰”所昭示的基本规律之一。研究帝国战略的基本着眼点,就是要从帝国崛起的历程中,探寻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和平崛起应当汲取的经验教训。帝国在世界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帝国史在世界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集中体现在帝国在政治上的兴衰、文化传播以及通过战争的对外交往史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历史上大凡帝国,与其他国家交往的基本形式就是由扩张而引发的战争,没有扩张就没有巨大的版图,就没有国家的强盛,当然也就没有帝国由盛向衰的转变。因此,帝国战略从本质上讲是帝国对外交往——进行扩张、走向强盛的方针、政策和策略。历史上的“帝国交往”主要是战争,因此,帝国战略主要是战争准备与战争实施的方略。“帝国战略”的历史局限性,在于它们都是依靠武力征服而成就帝国大业,今天中国要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看似没有多少借鉴意义,但正是这种历史的局限性,警示中国绝不能走上武力崛起之路。同时,它也昭示今天的中国,应当竭力避免陷入历史的泥淖,摆脱“武力征伐而崛起——内外交困而衰亡”的历史周期率。帝国的暮年应当批判,但帝国的少年、青年、壮年,即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那段历程,则有许多可取之处,尤其是那种天不怕、地不怕、横刀立马的气概和精神最值得学习。当然,帝国的元首们也讲策略,亚历山大也曾“以身相许”亲自“和亲”,成吉思汗投奔过“王汗”,拿破仑破欧洲联盟也是文武并用。《易经》中讲“潜龙勿用”就是这个道理。
“帝国战略”中的14个帝国
帝国战略:世界历史上的帝国与美国崛起之路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