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韧劲儿”。那些散落在各种地方志、碑刻、甚至是异域游记中的只言片语,被这位学者像工匠一样,一块块地拼凑、打磨,最终还原出了许多过去几乎被人遗忘的佛教场所的真实面貌。这种“考古式”的写作风格,使得全书充满了令人信服的细节支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寺院变迁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不轻易下断语,而是充分展示证据链的构建过程,让读者也参与到历史的“侦查”之中。它不是那种轻松的通俗读物,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历史和地理基础,但对于真正热爱唐史和宗教史的同好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书中对一些特定寺庙在政治活动中的角色侧写,更是提供了以往研究中较少被关注的视角,拓宽了我们对唐代权力运作的想象空间。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初翻时便被其对唐代长安城宏大叙事的梳理所吸引。作者显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去构建一个立体可感的空间图景,不仅仅是简单的平面布局勾勒,而是将城市的脉络、坊里之间的功能划分,以及最重要的——佛寺在其中所占据的独特位置,描摹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座恢弘的都城之中,耳畔回荡着市井的喧嚣与梵音的低沉交织。特别是对于某些重要寺院周边的环境细节捕捉,那种将历史遗迹与城市肌理紧密结合的叙事手法,让人对“长安”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展现的不是孤立的庙宇,而是一个巨大、复杂且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佛寺是这个生命体中不可或缺的呼吸系统和精神支柱。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从城市规划的宏观视角切入,逐步深入到具体建筑遗存的分析,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知识的累积感。
评分这本书的图版和附录部分,是其质量的有力佐证。通常学术书籍的图版往往是可有可无的插图,但这里不同,每一张地图、每一份复原图,都像是经过精心校对的“现场证物”。清晰的比例尺、详尽的图例说明,极大地弥补了实物遗存的缺失,让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读者也能直观地感受到那些宏伟建筑的尺度和结构逻辑。作者在考证过程中对于不同时期“营建风格”的细微差别对比分析,体现了一种对物质文化遗产近乎偏执的尊重。与其说这是一部书,不如说它是一套详尽的田野调查报告集合,其严谨性使得它具备了极强的工具书属性,未来凡是研究唐代都城或佛教建筑的学者,恐怕都绕不开这部作品所奠定的基础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古典而又不失现代感”。它既保留了传统学术著作应有的严谨与考据,又在语言的运用上力求清晰流畅,避免了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每每读到关键的转折处,作者总是能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总结出核心观点,这一点对于把握复杂的地名和繁复的寺院层级关系非常有帮助。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寺院园林艺术的探讨部分,那段描述,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工笔画卷,将唐人对自然与宗教融合的审美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禅意”是如何通过具体的空间设计来实现的,讲得非常到位。这本书无疑为后来的研究者设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因为它不仅提供了“是什么”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去探究”一个复杂历史遗迹的全过程。
评分坦白说,最初拿起这本书时,内心是略带忐忑的,生怕又是那种纯粹罗列地名和年代的枯燥清单。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空间叙事学”视角。作者似乎将佛寺视为观察唐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光学仪器”,通过光线的折射与聚焦,观察到宫廷礼仪、士庶生活、中外交流等多个面向。特别是书中对“寺院的世俗化”这一议题的探讨,非常尖锐和深刻。它不再将佛寺理想化为净土,而是将其还原为人间社会的一部分,接受了经济、政治的浸染与塑造。这种去浪漫化的处理,让研究对象变得更加鲜活和可信。对于关注城市史和社会变迁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宗教史范畴,它是一部精妙的“长安社会横切面”记录。
评分质量很好,挺满意的.如果有需要我还会继续光顾你的店铺!
评分《东胡史》是继《匈奴史》(1979年再版)和《突厥史》1988年出版)之后,第三本关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的专著,故撰写体例基本上与上述二书同,即为了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通俗性,并考虑专业人员与一般读者的不同要求,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以正面介绍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虽亦注意辨明,但避免纠缠。
评分好书。是研究隋后时期寺院布局好的资料。
评分国内学者对于东胡系统中的各族,曾经分别进行过研究,其中以马长寿的《乌桓与鲜卑》一书,最为史学界所瞩目。随后出版的周伟洲的《敕勒与秉然》、《吐谷浑史》、《南凉与西秦》;陈述的《契丹社会经济史稿》、《契丹政治史稿》,孙秀仁、孙进己等的《室韦史研究》,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的《蒙古族简史》等,也都是探讨东胡各族的重要著作。但贯通东胡各族历史为一书的专著则尚未见,仅国外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早年(本世纪初)所著的《东胡民族考》曾被译成中文。此书虽包罗甚广,但内容并非叙述东胡各族的史事,而是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以考订东胡各族中的族名、地名、人名、称谓及其它术语等,实际上是一本“东胡民族语言考”。此书虽在学术上有一定的价值,但我们今天要求的却是一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详细叙述东胡各族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史实的系统之作。
评分这绝对是經典!!!!!
评分这是龚国强的博士论文(2002年)修改的,文中有许多图表,不错,看起来很明了!
评分东胡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与匈奴同时兴起于战国末期(公元前三世纪),至汉初(公元前206年)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逃散,其中主要的两支分别逃至乌桓山和鲜卑山,从此便以乌桓族和鲜卑族出现于史册,而东胡之名遂湮没无闻。由于现时留存下来的东胡文献资料奇缺,故历来治东胡者多从乌桓鲜卑开始,对开东胡早期的历史,即被匈奴击破以前的历史,均难于详述。本书根据近三十年来国内考古发现的东胡遗迹,对它进行初步探索,试图把东胡的历史向前追溯到它的起点。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一、拓跋鲜卑的远祖及其最初的驻牧地——大鲜卑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