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原理(第2版)

通信系统原理(第2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冯玉珉,郭宇春 著



下载链接1
下载链接2
下载链接3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4-0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12104136
版次:2
商品编码:10551566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1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通信系统原理(第2版)》共分10章,从通信系统角度,重点讨论“编码、调制、传输与噪声”,并增强数字通信原理内容,同时,根据通信的发展,增加了现代数字通信新技术和多用户通信原理。着重突出“概念—思路—重点—方法—应用”,并同时提供与本书配套的学习指南《通信系统原理学习指南》(修订本)。
  《通信系统原理(第2版)》适于通信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作为教材,同时适用于从事通信、信息工作的科技、工程人员参考,也可供投考研究生复习和青年教师备课参考。

目录

第1章 通信系统概述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2 通信与通信系统
1.3 信道和噪声
1.4 通信频段的划分
1.5 通信系统质量指标
1.6 通信发展简史
1.7 复习与思考
第2章 信号与噪声分析
2.1 信号与系统表示法
2.2 信号频谱分析概述
2.3 希尔伯特变换
2.4 随机变量的统计特征
2.5 随机过程
2.6 随机信号通过系统的分析
2.7 高斯型随机过程
2.8 窄带高斯噪声
2.9 本章小结
2.10 复习与思考
2.11 习题
第3章 模拟调制系统
3.1 调制的功能和分类
3.2 调幅与双边带调制
3.3 单边带与残留边带调制
3.4 线性调制的系统模型和解调
3.5 线性调制系统的噪声性能分析
3.6 非线性调制
3.7 窄带调角
3.8 宽带调角
3.9 调角波的解调及性能分析
3.10 本章小结
3.11 复习与思考
3.12 习题
第4章 模拟信号编码传输
4.1 模拟信号数字化概述
4.2 抽样与脉冲模拟调制
4.3 量化与编码
4.4 语音pcm
4.5 差分脉码调制
4.6 增量调制
4.7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4.8 本章小结
4.9 复习与思考
4.10 习题
第5章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
5.1 数字基带信号的脉冲波形表示和传输码型
5.2 数字基带信号功率谱
5.3 符号间干扰
5.4 无失真数字基带传输——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5.5 部分响应系统——奈奎斯特第二准则
5.6 波形成形的数字技术
5.7 信道均衡
5.8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误码性能分析
5.9 眼图
5.10 本章小结
5.11 复习与思考
5.12 习题
第6章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6.1 概述
6.2 二元幅移键控
6.3 二元频移键控
6.4 二元相移键控
6.5 三种二元数字调制的性能比较
6.6 多元数字调幅与调频
6.7 多元数字调相
6.8 本章小结
6.9 复习与思考
6.10 习题
第7章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7.1 最佳接收准则
7.2 利用匹配滤波器的最佳接收
7.3 带通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7.4 理想接收机模型
7.5 最佳接收误码率统计分析
7.6 本章小结
7.7 复习与思考
7.8 习题
第8章 信道编码
8.1 差错控制概述
8.2 线性分组码
8.3 (n,k)循环码
8.4 几种重要的循环码
8.5 卷积码
8.6 复合编码
8.7 本章小结
8.8 复习与思考
8.9 习题
第9章 选进的数字调制技术
9.1 概述
9.2 正交调幅(副-相调制)
9.3 改进型qpsk
9.4 最小频移键控
9.5 扩频调制
9.6 网格编码调制
9.7 正交频分复用(ofdm)
9.8 本章小结
9.9 复习与思考
9.10 习题
第10章 多用户通信
10.1 多用户通信概述
10.2 频分多址和时分多址
10.3 码分多址(cdma)
10.4 局域网中的多址技术
10.5 其他多址技术
10.6 无线多址系统中的电波传播和多径衰落
10.7 多径衰落信道的分集接收技术
10.8 移动无线通信中的多址技术典型示例(简介)
10.9 本章小结
10.10 复习与思考
10.11 习题
附录a 概率积分函数表、误差函数表
a1 概率积分函数表
a2 误差函数表
附录b 三角函数恒等式
附录c 英文缩写词
部分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通信系统原理(第2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通信系统原理(第2版)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通信系统原理(第2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通信系统原理(第2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帮人买的,送货速度赞一个

评分

好书啊 不错的东西

评分

发货速度很快,蛮好 今天我在网上买的几本书送到了。取书的时候,忽然想起一家小书店,就在我们大院对面的街上,以前我常去,书店的名字毫无记忆,但店里的女老板我很熟,每次需要什么书都先给她打电话说好,晚上散步再去取。我们像朋友一样聊天,她还时常替读者找我签名。可是,自从学会从网上购书后,我再也没去过她那里了,今天忽然想起她,

评分

①多向互动,形式多样.互动的课堂,一定的活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互动的条件: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的类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文本互动、习题互动、评价互动。互动的形式:问

评分

评分

速度快,质量好,下次还来京东

评分

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美)亨廷顿写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很不错,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举世震惊的美国9·11事件,使声名赫赫的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1996年的这部大著急剧升温,持续列华盛顿邮报图书排行榜非小说类榜首。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举世震惊的美国9·11事件,使声名赫赫的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1996年的这部大著急剧升温,持续列华盛顿邮报图书排行榜非小说类榜首。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国人对其文明的独特性和成就亦有非常清楚的意识。中国学者因此十分自然地从文明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且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具有各种不同文明的、而且有时是相互竞争的文明的世界。因此,据我所知,中国学者对我1993年的文章文明的冲突所作的评论总的来说精深而富有洞见,虽然他们有时也误解了我论证中的政策含义,并对之持相当批评的态度。为此,我的完整著作现在尤其应与中国读者见面,这样他们便可以了解我对世界政治所作的分析的更全面、更精确和更详尽的版本,而不仅仅是从一篇30页的文章中可能了解的东西。为什么我的文章在世界上引起了这么大的兴趣并刺激了这么多的讨论,为什么我的著作至今已被翻译成22种不同的文字,并具有相应的影响我认为,答案是,人们正在寻求并迫切地需要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冷战期间,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这些集团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意识形态来界定的。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而它长期以来曾一直为西方的国际关系学者所忽视同时在全世界,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文明的分析框架因此提供了一个对正在呈现的现

评分

⑤教学生抓重点.教学难免有意外,课堂难免有突变,应对教学意外、课堂突变的本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让意外干扰教学、影响教学是无能,把意外变成生成,促进教学、改进教学是艺术。生成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分有意生成、无意生成两种类型;问题生成、疑问生成、答案生成、灵感生成、思维生成、模式生成六种形式。生成的重点在问题生成、灵感生成。教学机智显亮点.随机应变的才智与机敏,最能赢得学生钦佩和行赞叹的亮点。教学机智的类型分为教师教的机智、学生学的机智,师生互动的机智,学生探究的机智。机智常常表现在应对质疑的解答,面对难题的措施,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灵活。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通信系统原理(第2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