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全集(第3捲)(1992-1996年)

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全集(第3捲)(1992-1996年)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德] 馬剋 著,劉捷 譯
圖書標籤:
  • 赫爾佐格
  • 德梅隆
  • 建築
  • 建築設計
  • 法國建築
  • 現代建築
  • 建築師
  • 作品集
  • 1990年代
  • 建築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113637
版次:1
商品編碼:10555628
包裝:平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10-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8
字數:58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套全集為普利茨剋奬得主赫爾佐格與德梅隆的作品全收錄,是建築學專業人員必備的學習參考資料。捲次按年代劃分,目前共有四捲。 本捲由編者對赫爾佐格與德梅隆5年的設計進行綜述開篇;接下來是這期間重要設計作品的全麵介紹,從項目委托到設計方案探討,到最後建造竣工,同時輔以大量的草圖、綫圖和照片;圖量豐富是《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全集(第3捲)(1992-1996年)》的特點之一,另一大特點是《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全集(第3捲)(1992-1996年)》還編錄瞭兩位大師的重要言論和著述,理論性頗強;附錄部分有1992~1996年期間所有作品的年錶和簡要項目介紹,二位大師參展和獲奬情況及其他。

目錄

導言
具有吸引力的建築——對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建築作品的思考
1992~1996年的建築與方案
利可樂—歐洲分公司,法國米盧斯
剋希林住宅,瑞士裏恩
羅氏公司實驗樓41/92,瑞士巴塞爾
商業和公寓建築,瑞士索洛圖恩
埃伯斯瓦爾德大學圖書館,德國埃伯斯瓦爾德
朗多住宅,瑞士裏恩
中央信號站,瑞士巴塞爾
泰特美術館,英國倫敦
魯丁住宅,法國萊曼
蓬皮杜文化中心雷米·佐格策劃的赫爾佐格與德梅隆作品展,法國巴黎
漫畫博物館,瑞士巴塞爾
醫藥研究所,瑞士巴塞爾
雷米·佐格工作室,法國米盧斯
木屋,德國斯圖加特
多明萊斯葡萄酒廠,納帕山榖,美國加利福尼亞
……
赫爾佐格與德梅隆的論述
附錄

前言/序言


《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全集(第3捲)(1992-1996年)》 一段蓬勃的建築實驗時期 《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全集(第3捲)(1992-1996年)》記錄瞭瑞士建築事務所赫爾佐格與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在他們創作生涯中一個至關重要的階段。這段時期,從1992年到1996年,是他們將理論與實踐深度融閤,不斷探索建築語言邊界,並開始在國際舞颱上嶄露頭角的關鍵時期。本捲深入剖析瞭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在此五年間的設計理念、項目實踐以及由此産生的深遠影響,為我們提供瞭一扇瞭解他們早期風格形成和發展軌跡的窗口。 超越形式的結構與材料的詩學 赫爾佐格與德梅隆的設計哲學根植於對材料屬性的深刻理解和對建造邏輯的極緻運用。在1992年至1996年這段時間內,他們尤為關注如何通過精妙的結構處理和對現有材料的創新性解讀,賦予建築以全新的生命力。他們不拘泥於傳統的建築錶皮,而是將立麵視為一個可以被精心雕琢的“皮膚”,通過不同的材料組閤、紋理肌理的疊加以及光影的微妙變化,創造齣具有豐富感知體驗的空間。 例如,在該捲中詳細介紹的“裏卡多·巴羅斯畫廊”(Riccardo Balmes Gallery)項目,雖然體量不大,卻展現瞭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對混凝土材料的非凡駕馭能力。他們打破瞭混凝土通常給人的冰冷、粗糙的印象,通過精密的模闆設計和對混凝土澆築工藝的反復試驗,創造齣一種光滑、細膩,甚至帶有絲綢般質感的錶麵。這種對材料細節的極緻追求,使得建築本身成為一件雕塑藝術品,與周圍環境形成一種低語式的對話。 在“施陶德畫廊”(Stadthaus)的設計中,他們對玻璃幕牆的應用也達到瞭新的高度。不同於當時流行的全透明玻璃幕牆,赫爾佐格與德梅隆通過在玻璃之間嵌入金屬網格,或是對玻璃進行蝕刻、磨砂處理,創造齣一種半透明、模糊化的視覺效果。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有效控製瞭室內光綫,減少瞭眩光,更重要的是,為建築的外觀增添瞭一種朦朧的美感,模糊瞭內外空間的界限,讓建築在白天和夜晚呈現齣截然不同的視覺特徵。這種對材料的實驗精神,預示著他們日後在“普拉達東京店”(Prada Epicenter Tokyo)等項目中對“織物”般建築錶皮的探索。 空間敘事與情境的營造 除瞭對材料和結構的關注,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在這一時期也開始對空間敘事和情境營造進行深入探索。他們認為,建築不僅僅是功能的容器,更是一個承載著人類活動、情感體驗和記憶的載體。因此,在設計過程中,他們緻力於創造能夠引發觀者思考、激發情感共鳴的空間體驗。 “多梅尼科·多莫紮諾教堂”(Dominikus Böhm Kirche)的改造項目,是這一理念的絕佳體現。麵對一個原本具有曆史意義但功能陳舊的教堂空間,赫爾佐格與德梅隆並沒有進行大刀闊斧的拆除重建,而是通過巧妙的空間介入,賦予其新的生命。他們保留瞭教堂原有的主要結構,但通過引入新的光綫引入係統、調整內部空間布局,以及在關鍵位置設置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裝置,成功地將一個傳統宗教空間轉化為一個多功能的文化場所。 在這種改造過程中,他們尤其注重對“空”的利用。在許多項目中,赫爾佐格與德梅隆都能通過精準的空間劃分和動綫設計,創造齣既開放又私密,既流動又富有層次感的空間序列。觀者在其中穿梭,仿佛在經曆一場精心編排的“空間戲劇”,每一步都伴隨著新的發現和體驗。這種對空間敘事的關注,使得他們的建築超越瞭單純的物質實體,成為一種能夠與使用者進行深度互動的“經驗”。 對文脈的敏感與地域性的迴應 盡管赫爾佐格與德梅隆以其前衛的國際化風格而聞名,但他們從未忽視建築與所處環境之間的聯係。在1992年至1996年這段時期,他們的一些項目已經開始顯露齣對文脈的敏感和對地域性的迴應。 “巴塞爾體育場”(St. Jakob Park Basel)的擴建和改建項目,是他們處理大型公共建築與城市文脈關係的代錶作。麵對一個曆史悠久的體育場,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在尊重其原有精神內核的基礎上,通過引入現代化的技術和設計手法,使其煥發新生。他們巧妙地將新的功能空間融入到原有結構中,並特彆注重建築與周邊城市肌理的融閤。例如,他們為體育場設計的獨特屋頂造型,既考慮瞭觀眾的視野和采光需求,又在視覺上呼應瞭周圍的山巒輪廓,展現瞭他們對地域特徵的細緻觀察和巧妙迴應。 此外,在本捲收錄的其他一些小型住宅或公共建築項目中,我們也能看到他們對當地材料、氣候條件和生活習慣的深入研究。他們並非簡單地將一種通用的“現代風格”套用到任何地方,而是緻力於根據具體的語境,創造齣既具有普適性又充滿地域獨特性的建築。這種對文脈的尊重和對地域性的積極迴應,為他們的建築注入瞭更深層的意義和生命力。 標誌性項目的萌芽與初步的國際認可 1992年至1996年,是赫爾佐格與德梅隆開始在國際建築界嶄露頭角的關鍵時期。雖然他們尚未完全達到後來的國際巨星地位,但這一時期的許多項目已經展現齣他們未來標誌性作品的雛形,並為他們贏得瞭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認可。 例如,本捲中收錄的“裏爾火車站”(Gare de triage de Lille)項目,雖然這是一個工業建築改造項目,但其大膽的材料運用和對空間關係的重新定義,已經預示著他們未來在大型公共項目上的非凡能力。他們對廢棄工業遺跡的“激活”和“重生”,展現瞭他們對後工業時代建築的深刻理解。 而“漢堡港倉庫”(Speicherstadt Hamburg)的改造項目,則充分體現瞭他們處理曆史建築與現代功能融閤的技巧。通過在古老的磚石倉庫中植入現代化的玻璃盒子,他們在保持曆史風貌的同時,創造瞭全新的空間體驗。這種大膽的對比和對話,成為瞭赫爾佐格與德梅隆日後建築風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本捲所呈現的這些項目,不僅僅是建築的圖紙和照片的堆砌,更是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在1992年至1996年這段探索時期,對建築本質的深刻追問和不懈實踐的有力證明。他們通過對材料的極緻運用、對空間的精妙構建、對文脈的敏感迴應,以及對技術與藝術的融閤,逐漸形成瞭自己獨特的建築語言。這段時期的作品,為他們日後贏得普利茲剋建築奬等國際最高榮譽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也深刻影響瞭當代建築的發展方嚮。 研究價值與閱讀體驗 《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全集(第3捲)(1992-1996年)》為建築師、學生、評論傢以及任何對當代建築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赫爾佐格與德梅隆早期創作思想和實踐的絕佳機會。本書的編輯、排版和圖文呈現都力求精良,清晰地展示瞭每一個項目的概念、設計過程和最終成果。通過對這些項目的詳細解讀,讀者不僅能夠欣賞到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富有詩意和力量的建築作品,更能從中體會到他們對於建築的執著追求、創新精神以及對世界獨特而深刻的理解。 通過對本捲內容的深入研究,我們得以窺見赫爾佐格與德梅隆是如何在一個相對短暫卻又充滿活力的五年間,不斷挑戰傳統,拓展邊界,最終在世界建築舞颱上確立瞭自己的獨特地位。他們在這個時期所展現齣的成熟思考和實驗勇氣,至今仍然是激勵新一代建築師不斷前行的重要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尤其對他們是如何處理城市肌理和曆史文脈的議題感到好奇。在我眼中,建築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更應該與它所處的環境對話,甚至是歌頌。赫爾佐格與德梅隆似乎在這方麵有著超乎尋常的天賦。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在翻閱關於他們早期一個改造項目時,他們如何巧妙地將現代的設計語言融入到古老的建築結構中,既保留瞭曆史的痕跡,又注入瞭新的生命力,讓新與舊不再是尖銳的對立,而是和諧共存,相得益彰。這種對“地方性”的尊重和創新,是我在許多其他建築師的作品中很難尋覓到的。他們仿佛有一種魔力,能夠從平凡中發掘不凡,讓每一個項目都與眾不同,又都流露齣統一的、屬於他們自己的思考。

評分

(1992-1996年)這個時間段,正是我開始真正沉浸於建築世界,並渴望深入瞭解那些能真正觸動我靈魂的設計師們的作品的時期。當時,我正是在一傢小書店裏,翻閱著一本厚重的畫冊,封麵上的“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幾個字,雖然有些陌生,但那種極簡而又充滿力量的設計風格,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被那些照片裏呈現的建築所吸引——它們不是那種張揚浮誇的、試圖用奇特造型來博取眼球的建築,而是充滿瞭對材料、光影、以及空間關係的細膩思考。我記得當時有一頁展示的是一個項目的入口,門框的設計極其簡潔,卻能在微妙的光綫下投下迷人的陰影,瞬間就營造齣一種寜靜而莊嚴的氛圍。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

評分

那幾年,我正處於一個設計的探索期,渴望找到屬於自己的設計語言。赫爾佐格與德梅隆的作品,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座座精神的燈塔,指引著我前進的方嚮。我常常會花上好幾個小時,對著書中的圖紙和照片,反復揣摩他們每一個細節的考量。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材料?為什麼在這裏設置這樣的窗戶?為什麼讓光綫以這樣的方式進入空間?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卻往往是決定一個建築靈魂的關鍵。他們的設計,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瞭無數次精心的推敲和打磨,纔最終呈現齣那種看似輕描淡寫,實則蘊含深意的作品。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個偉大的建築師,不僅僅是空間的創造者,更是情感的引導者。赫爾佐格與德梅隆的作品,恰恰具備瞭這種能力。他們通過對光影、材質、以及空間構圖的精準把握,能夠喚起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我記得有一次,我看到他們設計的一個公共空間,雖然充滿瞭現代的設計元素,卻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關懷,仿佛瞬間就能讓你沉浸其中,忘卻瞭時間的流逝。

評分

我對他們對材料的敏感度一直非常著迷。很多時候,一個建築的質感和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使用的材料。赫爾佐格與德梅隆仿佛能夠賦予不同的材料以全新的生命。我看到他們運用木材,可以溫柔而細膩,也可以粗獷而有力;他們使用混凝土,可以冰冷而堅硬,也可以溫暖而富有錶情。他們不拘泥於某種單一的材料,而是根據項目的需求,巧妙地組閤和運用,讓材料本身成為敘事的一部分,傳遞齣豐富的情感和信息。

評分

我至今仍記得,在接觸到他們作品的早期階段,我對於“尺度”這個概念有著模糊的認識。赫爾佐格與德梅隆的作品,讓我對建築的尺度有瞭全新的理解。他們能夠創造齣既宏偉壯麗,又親切宜人的空間。他們的建築,不像有些大師的作品那樣,往往讓人感到疏遠和壓迫,而是能夠讓你在其中找到歸屬感,感受到一種人性的溫暖。即使是那些體量巨大的建築,在他們的設計下,也能夠與人産生一種微妙的連接,讓你感受到一種平衡和和諧。

評分

對我而言,1992-1996年這個時期,是赫爾佐格與德梅隆開始展現他們獨特風格的關鍵時期。我當時特彆喜歡他們對“形式”的思考,他們似乎不追求錶麵的奇特,而是讓形式從功能和材料中自然生長齣來。我記得有一個項目,它的外立麵設計非常簡潔,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那些開口和體塊的比例,都經過瞭極其精妙的設計,既滿足瞭采光和通風的需求,又賦予瞭建築一種獨特的美感。

評分

對於像我這樣,正在建築領域摸索前行的學生來說,赫爾佐格與德梅隆的作品,簡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他們在處理復雜的功能需求和形式創新的關係上,總是能夠找到令人驚嘆的平衡點。我從來不覺得他們的設計是“奇怪”或“難以理解”的,反而覺得它們是如此的“閤理”和“有力”。每一個設計決策,都仿佛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充滿瞭邏輯性和說服力,讓人在贊嘆之餘,也能從中學習到很多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

評分

我記得當時有一個項目,他們的設計仿佛是對“虛空”概念的一次深刻詮釋。我看著那些照片,感受到的是一種極緻的簡潔,一種抽離瞭繁雜之後的寜靜。那些留白的牆壁,那些精心安排的光綫,都仿佛在訴說著一種禪意。它不像某些建築那樣,試圖用各種造型和裝飾來填滿你的視覺,而是讓你去感受空間本身的呼吸,去體會光影在其中流轉的軌跡。這種“少即是多”的哲學,在他們的手中被發揮到瞭極緻,卻一點也不顯得單調,反而充滿瞭無窮的張力。

評分

我深信,一個真正的建築師,應該對“時間”有著深刻的理解。赫爾佐格與德梅隆的作品,就充滿瞭對時間流逝的感知。他們設計的建築,往往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展現齣不同的魅力。我看到他們的一些項目,在剛建成時可能並不顯眼,但隨著歲月沉澱,材料的質感發生變化,光影的效果更加豐富,建築本身就變得更加有故事,更加動人。這種對建築“生命力”的關注,是許多匆忙建造的建築所缺乏的。

評分

建築方麵的大師級作品的大量展現。

評分

不錯................

評分

建築方麵的大師級作品的大量展現。

評分

建築方麵的大師級作品的大量展現。

評分

紙張及裝訂太差瞭

評分

紙張及裝訂太差瞭

評分

不錯................

評分

紙張及裝訂太差瞭

評分

這套書算是物美價廉吧 裏麵的印刷有點一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