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马一浮——中国书法家全集
:48.00元
作者:马一浮 ,董立军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01
ISBN:9787543449343
字数: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中国书法。人类一开始即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其特殊的物质条件与笔法结构,留下了后世不可企及的美。后来者对书法美的追求有了自觉的性质,在书法中注入了前人没有的艺术因素,但并不总是如通常说的那种不断,更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由于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历来评价书法,时常使用过分抽象的、不确定的词语。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同中国语言习惯中的模糊性有着关连但是也同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分不开。再是历来的书法史在谈到某家某派时,偏重师承关系;谈师承是必要的,但有时失于简单化,陷入线性思维的模式。就其现实意义来说,不免束缚创造意识。如何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艺术家及其作品,我们应当做得比古人更好些。我们要把特定书法家的全部活动看做是社会本质与书法本体的一个显现。
当代书法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一方面是物质条件改变了书法赖以存在的书写条件,另一方面,书法在有限范围内呈现繁荣,倔强地生存。我们的立场无疑要做书法繁荣的促进派。当代书尖在面向时代与开拓未来的困境中从理论与历史研究寻求启发。这就必然赋予书法史以当代的性质。它不是任意改造历史,而是由既往的历史总结规律,探求新的生命,新的活力。
目录
章 生平传略
少年:书香门第出神童
青年:生离死别人入学海
中年:儒家春风化众生
老年:一代儒宗成正果
第二章 艺术历程
早期:笔有正根,字含正气
中期:学帖选碑,锋健格雅
晚期:机锋精微,炉火纯青
第三章 诗与人
第四章 论艺摘录
论诗
论书法
附录
常用印章
年表
主要传世作品目录
主要参考书目
释文
作者介绍
马一浮(1883--1967年),浙江绍兴人。原名浮,又字一佛,幼名福田,号湛翁、被揭,晚号蠲叟、蠲戏老人。幼习经史,16岁应县试名列榜首。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1901年与马君武、谢无量合办《翻译世界》。1903年留学北美,习西欧文学,曾预撰《欧洲文学四史》等著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文献价值上做得非常扎实,这一点从附录部分的详尽程度就能看出来。我特别翻阅了关于他与当代其他文化名家交往的记录和论述。要知道,马一浮先生是国学大师,他与很多同时代文化巨匠之间必然存在着深刻的交流与思想碰撞。书中细致地梳理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与其他书家、文人之间的论辩或相互题赠情况,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马一浮本人的认知,更间接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文化精英阶层的精神图谱。这种超越个体研究,延伸至群体文化生态的观察角度,使得这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此外,对一些重要作品的题跋进行详细的考证和释文,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准确性和深度,避免了许多以往研究中因文字不清而产生的误读,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选例水准,着实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素养与匠心。我惊喜地发现,许多以往在零散刊物或私人影集里才能见到的珍贵墨迹,如今被清晰、大度地呈现出来,这对于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欣赏的是,编者在展示作品时,并非简单地按年代堆砌,而是进行了巧妙的专题划分。比如,有一章节专门聚焦于他不同时期对楷书“唐楷”与“魏碑”的取舍与融合,线条的粗细变化、结体的欹侧布局,都配有细致的图解分析,让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他如何在继承前人精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那种雍容大度和老辣沉稳的独特风格。再比如,行草部分的选篇,极富层次感,从早年较为工整的晋韵,到晚年那种气脉连贯、一气呵成的“天真烂漫”之境,过渡自然,使得观者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追踪到他艺术生命力的流变轨迹。这种深入到细节的考究,远超一般“名家作品集”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精细的视觉文献。
评分从阅读的整体感受来说,这部作品集给人最大的慰藉,在于它构建了一种完整的“人书合一”的叙事脉络。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了一位书法家的作品目录,而是通过对文献、评论、作品的精心编排,试图还原出一个学贯中西、修养深厚的文化大家是如何通过笔墨来对话世界、安顿自我的。阅读过程中,我能强烈感受到他那种追求“平正圆融”的学问气质,它不像某些书家那样追求强烈的个性张扬或笔势的惊险奇绝,而是在平淡中见出至味。书中对这种“中和之美”的阐释,非常到位,它强调的不是平庸,而是一种高度提炼后的和谐与节制,这对于在信息爆炸时代寻求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来说,具有极强的疗愈作用。每一次翻阅,都会带来新的感悟,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看常新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部作品集,初翻开来,便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装帧典雅,纸张的肌理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马一浮先生早年求学经历的梳理,那段时期,他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初步确立自己对书法“中和”、“古雅”的审美取向,描述得丝丝入扣。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的书信往来和日记片段被挖掘出来,使得这位学问大家的面貌更加立体和丰满。比如,书中对他在民国初年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思考,以及如何将哲学思想融入笔墨实践的论述,展现了他深厚的学养背景。阅读这些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艰难抉择与坚守。对书法本体的探讨,也着墨颇多,不仅仅是技法的罗列,更是对“书卷气”如何由内而外渗透到线条中的哲学阐释,这种高度的理论建树,对于志在深入理解中国书法的同道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整体而言,这部分内容为我们理解马一浮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坚实的文化与思想基石。
评分我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对于马一浮先生晚年书风的论述部分。那段时期,他的字已经达到了“大巧若拙”、“返璞归真”的境界,笔画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内蕴无穷。书中对这一时期的评论,避开了那些空泛的赞美,转而从他晚年身居简出、心境平和的状态,来解读这种“静穆”之美的来源。编辑团队似乎花了很大力气去搜集和整理他晚年写给友人的一些便笺和题跋,这些“不经意”的书写,反而最能体现其“真性情”。这些小件作品,在字形上更加自由舒展,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丰富,尤其能体会到他那种“行云流水,不激不厉”的大家气度。不同于许多书法大家晚年可能出现的衰弱或僵硬,马一浮先生晚年的作品,展现出的是一种越发醇厚、老而不朽的生命力,仿佛历经千帆后的淡定与从容,这种心性与笔墨的高度统一,是全书中最令人动容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