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中国书法家全集

马一浮——中国书法家全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一浮,董立军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中国书法
  • 马一浮
  • 书法家
  • 艺术
  • 文化
  • 绘画
  • 字帖
  • 艺术史
  • 书法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3449343
商品编码:1060204489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马一浮——中国书法家全集

:48.00元

作者:马一浮 ,董立军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01

ISBN:9787543449343

字数: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中国书法。人类一开始即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其特殊的物质条件与笔法结构,留下了后世不可企及的美。后来者对书法美的追求有了自觉的性质,在书法中注入了前人没有的艺术因素,但并不总是如通常说的那种不断,更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由于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历来评价书法,时常使用过分抽象的、不确定的词语。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同中国语言习惯中的模糊性有着关连但是也同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分不开。再是历来的书法史在谈到某家某派时,偏重师承关系;谈师承是必要的,但有时失于简单化,陷入线性思维的模式。就其现实意义来说,不免束缚创造意识。如何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艺术家及其作品,我们应当做得比古人更好些。我们要把特定书法家的全部活动看做是社会本质与书法本体的一个显现。
当代书法进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一方面是物质条件改变了书法赖以存在的书写条件,另一方面,书法在有限范围内呈现繁荣,倔强地生存。我们的立场无疑要做书法繁荣的促进派。当代书尖在面向时代与开拓未来的困境中从理论与历史研究寻求启发。这就必然赋予书法史以当代的性质。它不是任意改造历史,而是由既往的历史总结规律,探求新的生命,新的活力。

目录


章 生平传略
少年:书香门第出神童
青年:生离死别人入学海
中年:儒家春风化众生
老年:一代儒宗成正果
第二章 艺术历程
早期:笔有正根,字含正气
中期:学帖选碑,锋健格雅
晚期:机锋精微,炉火纯青
第三章 诗与人
第四章 论艺摘录
论诗
论书法
附录
常用印章
年表
主要传世作品目录
主要参考书目
释文

作者介绍


马一浮(1883--1967年),浙江绍兴人。原名浮,又字一佛,幼名福田,号湛翁、被揭,晚号蠲叟、蠲戏老人。幼习经史,16岁应县试名列榜首。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1901年与马君武、谢无量合办《翻译世界》。1903年留学北美,习西欧文学,曾预撰《欧洲文学四史》等著

文摘


序言



翰墨丹青:中国近现代书画大家作品赏析 本书精选了二十世纪以来,在中国书画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和欣赏近现代中国艺术风貌的窗口。 这部作品集跨越了晚清、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涵盖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诸多流派和风格的演变轨迹。 本书的编纂严格遵循学术性和艺术性的双重标准,收录的作品不仅注重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更强调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的艺术群像,展现那个时代艺术家的探索与坚守。 第一部分:承古启今——传统基石与时代转折(约 300 字) 本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初期,一批在传统根基上进行深刻反思和革新的艺术巨匠。他们既是传统笔墨的集大成者,也是敏锐捕捉时代脉搏的先行者。 在书法领域, 我们精选了多位以“碑学”或“帖学”为核心,并融入个人气质的大家。例如,那些在篆隶楷书中探索结构张力与古朴韵味的实践者。他们的作品,气象雄浑,骨力遒劲,既有对汉魏魏晋风骨的追摹,更在用笔的力度和墨色的层次变化上展现出超越前人的新意。我们详细剖析了他们如何将金石入书,如何以篆隶的厚重感来调和魏晋的飘逸,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新古典”面貌。 在绘画方面, 本部分重点展示了融合“四王”精髓与“四僧”个性的山水画大家。他们的笔墨语言,在继承了宋元文人画细腻入微的观察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在构图和皴法上做出更具形式感的处理。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读者可以领略到传统文人画在面对西方透视学和写实精神冲击时,如何进行内部调适和自我强化的过程。这些作品,是传统美学在现代语境下坚守的典范。 第二部分:写意风骨——文人精神的当代表达(约 450 字) 进入民国及抗战时期,艺术家的精神追求与个体命运紧密结合,使得“写意”精神在花鸟、人物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本部分着重呈现那些以个人独特视角和情感深度来重塑传统题材的大师。 花鸟画方面, 我们收录了那些突破了传统“工笔”与“写意”二元对立的杰出成就。部分艺术家致力于在瞬间捕捉生命的活力,通过夸张的造型和大胆的用色,赋予寻常的梅兰竹菊以强烈的生命哲学意涵。例如,对墨法“破墨”、“泼墨”技巧的极致运用,使得画面在浓淡干湿之间产生了丰富的肌理变化和精神张力,这已不再是简单的物象描摹,而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投射。 人物画的革新是本部分的一大亮点。 面对社会剧变,一批画家致力于将传统白描的精炼与西洋解剖学的精准相结合。他们的人物形象,既保留了中国画的线条美和气韵生动,又在体态和结构上更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人。我们特别关注那些以历史人物或民间疾苦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艺术家对民族命运的关怀,体现了“为人生而艺术”的责任感。其造型的力度感和精神的批判性,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部分:跨界融合与笔墨革新(约 450 字)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后,艺术界在国家建设和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所发生的深刻变革。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积极地吸收外来艺术观念,探索中国艺术的未来走向。 在书法领域, 本部分展示了以“大草”和“狂草”为主要探索方向的大师群像。这些书法家将草书的自由度推向极致,笔势连绵,如疾风骤雨,既有对张旭、怀素笔法的继承,更融入了现代设计感和抽象构成原理。他们的作品往往超越了文字本身的阅读功能,成为纯粹的线条音乐和视觉节奏的体现。同时,我们也收录了那些致力于将隶书、魏碑风格融入现代审美,创造出具有现代设计感的“碑派”新貌的作品。 在绘画方面, 这一时期的探索是多元化的。一部分画家致力于将油画的色彩理论和光影处理融入国画的创作体系,尤其在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或描绘祖国壮丽河山时,展现出宏大叙事的气魄和色彩的丰富性。另一部分,则将焦点重新对准了传统文人画的“意境”营造,但其表达方式已然现代化——例如,通过大写意手法,将传统写意中含蓄的“气”转化为更直观、更具冲击力的视觉符号。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对比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画在“为人民服务”的时代主题下,如何实现其艺术语言的拓展与升级。 第四部分:艺术家的时代精神与学术梳理(约 300 字) 本书的最后部分,是对上述艺术群体的精神脉络进行梳理和总结。我们通过对这些艺术大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书信以及对他们作品的系统性研究,勾勒出他们独特的艺术观和人生哲学。 书中收录了大量的艺术家的珍贵手稿和题跋,这些“非正式”的文字往往比正式作品更能揭示艺术家的创作心路和学术主张。我们探讨了他们如何在社会变革的巨大压力下,保持对艺术纯粹性的追求;如何平衡传统审美理想与时代对作品的实用性要求。 通过本书,读者不仅能欣赏到这些艺术巨匠的杰作,更能理解他们如何以笔墨为载体,记录和回应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伟大变迁。这是一部关于艺术、历史与民族精神的视觉史诗。它展现的,是中国艺术界在挑战与机遇中,不断自我更新、薪火相传的辉煌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文献价值上做得非常扎实,这一点从附录部分的详尽程度就能看出来。我特别翻阅了关于他与当代其他文化名家交往的记录和论述。要知道,马一浮先生是国学大师,他与很多同时代文化巨匠之间必然存在着深刻的交流与思想碰撞。书中细致地梳理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与其他书家、文人之间的论辩或相互题赠情况,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马一浮本人的认知,更间接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文化精英阶层的精神图谱。这种超越个体研究,延伸至群体文化生态的观察角度,使得这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此外,对一些重要作品的题跋进行详细的考证和释文,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准确性和深度,避免了许多以往研究中因文字不清而产生的误读,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选例水准,着实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素养与匠心。我惊喜地发现,许多以往在零散刊物或私人影集里才能见到的珍贵墨迹,如今被清晰、大度地呈现出来,这对于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欣赏的是,编者在展示作品时,并非简单地按年代堆砌,而是进行了巧妙的专题划分。比如,有一章节专门聚焦于他不同时期对楷书“唐楷”与“魏碑”的取舍与融合,线条的粗细变化、结体的欹侧布局,都配有细致的图解分析,让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他如何在继承前人精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那种雍容大度和老辣沉稳的独特风格。再比如,行草部分的选篇,极富层次感,从早年较为工整的晋韵,到晚年那种气脉连贯、一气呵成的“天真烂漫”之境,过渡自然,使得观者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追踪到他艺术生命力的流变轨迹。这种深入到细节的考究,远超一般“名家作品集”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精细的视觉文献。

评分

从阅读的整体感受来说,这部作品集给人最大的慰藉,在于它构建了一种完整的“人书合一”的叙事脉络。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了一位书法家的作品目录,而是通过对文献、评论、作品的精心编排,试图还原出一个学贯中西、修养深厚的文化大家是如何通过笔墨来对话世界、安顿自我的。阅读过程中,我能强烈感受到他那种追求“平正圆融”的学问气质,它不像某些书家那样追求强烈的个性张扬或笔势的惊险奇绝,而是在平淡中见出至味。书中对这种“中和之美”的阐释,非常到位,它强调的不是平庸,而是一种高度提炼后的和谐与节制,这对于在信息爆炸时代寻求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来说,具有极强的疗愈作用。每一次翻阅,都会带来新的感悟,它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看常新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部作品集,初翻开来,便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装帧典雅,纸张的肌理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马一浮先生早年求学经历的梳理,那段时期,他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初步确立自己对书法“中和”、“古雅”的审美取向,描述得丝丝入扣。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的书信往来和日记片段被挖掘出来,使得这位学问大家的面貌更加立体和丰满。比如,书中对他在民国初年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思考,以及如何将哲学思想融入笔墨实践的论述,展现了他深厚的学养背景。阅读这些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艰难抉择与坚守。对书法本体的探讨,也着墨颇多,不仅仅是技法的罗列,更是对“书卷气”如何由内而外渗透到线条中的哲学阐释,这种高度的理论建树,对于志在深入理解中国书法的同道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整体而言,这部分内容为我们理解马一浮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坚实的文化与思想基石。

评分

我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对于马一浮先生晚年书风的论述部分。那段时期,他的字已经达到了“大巧若拙”、“返璞归真”的境界,笔画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内蕴无穷。书中对这一时期的评论,避开了那些空泛的赞美,转而从他晚年身居简出、心境平和的状态,来解读这种“静穆”之美的来源。编辑团队似乎花了很大力气去搜集和整理他晚年写给友人的一些便笺和题跋,这些“不经意”的书写,反而最能体现其“真性情”。这些小件作品,在字形上更加自由舒展,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丰富,尤其能体会到他那种“行云流水,不激不厉”的大家气度。不同于许多书法大家晚年可能出现的衰弱或僵硬,马一浮先生晚年的作品,展现出的是一种越发醇厚、老而不朽的生命力,仿佛历经千帆后的淡定与从容,这种心性与笔墨的高度统一,是全书中最令人动容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