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集字对联/集字字帖系列

张迁碑集字对联/集字字帖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书法
  • 对联
  • 集字
  • 字帖
  • 张迁碑
  • 碑刻
  • 传统书法
  • 书法练习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
ISBN:9787532644568
商品编码:12731374285
开本:12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张迁碑集字对联/集字字帖系列
  • 作者:编者:瞿秀华|总主编:郑晓华
  • 定价:28
  • 出版社:上海辞书
  • ISBN号:978753264456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8-01
  • 印刷时间:2017-03-01
  • 版次:1
  • 印次:2
  • 开本:1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5

内容提要

《张迁碑》全名《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中平三年(168)刻,碑文隶书朴厚劲秀,方整多 变,是传世汉碑中风格雄强的典型作品。明王世贞评 :“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 及也。” 瞿秀华、郑晓华主编的《张迁碑集字对联》通过 集《张迁碑》中字汇集中展现隶书的书法艺术,收五 字、七字楹联共45副,按字数多少、书写难易排列, 便于临习。
    

目录

正文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宋拓颜体楷书千字文技法解析与临摹指导》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张迁碑集字对联/集字字帖系列》的内容,力求详尽且自然: --- 《宋拓颜体楷书千字文技法解析与临摹指导》 ——探寻盛唐气象,铸就端庄楷则 图书简介 一、 缘起与定位:颜真卿的时代回响 本书《宋拓颜体楷书千字文技法解析与临摹指导》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唐代楷书大家颜真卿的传世之作——《千字文》的专业性、系统性临摹教材与理论专著。颜真卿,作为继“二王”之后力挽狂澜的书圣,其楷书雄浑端庄、气势磅礴,被誉为“颜体”,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我们选择的范本并非泛泛的颜体钩摹本,而是基于流传有序的“宋拓本”进行精细化选取与分析。宋代拓本,因其在纸墨、拓印技术上的优势,往往能更清晰、更忠实地保留原作的笔法细节、墨韵变化以及结构的神韵,是研究和学习颜体早期面貌的宝贵资料。 本书的定位清晰:它不仅是一本供初学者入门的描摹字帖,更是一部供中高级学习者深入剖析、提升境界的技法指南。我们旨在帮助学习者跨越简单的“形似”,直达“神似”与“意境”。 二、 内容结构:从宏观布局到微观笔法 全书内容结构严谨,分为理论基础、技法解析、临摹实践三大核心板块,总计约三十万字,力求构建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颜体楷书的历史地位与审美特征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颜真卿书法的历史背景,探讨其在安史之乱前后书风的微妙转变。重点阐述了颜体楷书区别于晋唐其他书体的核心审美特征: 1. 骨力内含与外拓兼备: 解析颜书如何做到“内含筋骨,外示丰腴”,笔画的起收处理与提按顿挫的内在逻辑。 2. 方圆兼济的结构美学: 深入剖析颜体字形方正端庄的背后,所蕴含的圆融与灵动,尤其关注中宫的紧密与四边的开张。 3. “雄浑”与“法度”的统一: 阐释颜真卿如何在极度饱满的体势中,依然保持着极其严谨的法度,避免流于痴肥。 第二部分:宋拓《千字文》的精微技法剖析 这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挑选了宋拓本中公认最具代表性的数十个字进行“字字对解”: 1. 笔画的“意”与“形”: 对横、竖、撇、捺、提、钩、折等基本笔画进行详细拆解。例如,颜体的“横”并非简单的平直,其起笔的侧锋入纸、行笔的涩滞感、以及收笔的回锋或顿挫,都蕴含着特定的力度控制。本书采用高清放大图辅以线条勾勒图,直观展示每笔的行进轨迹与提按节奏。 2. 结构中的“避让”与“呼应”: 楷书的结构奥秘在于笔画间的穿插避让。针对《千字文》中较为复杂的结构(如“蓺”、“穹”、“翰”等),我们详细分析了主笔的定位、次笔的依附,以及相邻部件之间的气韵贯通。 3. 墨色与涨墨的处理: 宋拓本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展现出原墨迹的枯湿浓淡。我们特别开设一章,专门解析颜体在不同墨色状态下的笔触变化,指导学习者如何通过控笔和墨量的控制,模拟出宋拓本中那种厚重、润泽而又绝不板滞的“涨墨”效果。 第三部分:系统化临摹指导与自查体系 本书强调“学而能用,练而有成”。在技法解析之后,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临摹训练方案: 1. 阶梯式训练法: 从单字结构练习、笔画组合训练,逐步过渡到整篇的连贯性练习,确保学习者平稳过渡。 2. “误区诊断与矫正”专题: 汇总初学者在临摹颜体时最常出现的“体势松垮”、“笔画臃肿”、“结构散漫”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供反向训练方法,帮助学习者快速纠正偏差。 3. 全本高清宋拓影印(精选): 书籍末尾附有精心挑选的、最能体现颜体神韵的宋拓《千字文》高清影印篇幅,供学习者对照参考和背临检验。 三、 适用对象 本书适合具备一定楷书基础(熟悉永字八法或已掌握基础笔画)的书法爱好者、书法专业院校学生,以及希望深入探究颜真卿书法精髓,以期达到“碑学”与“帖学”融合境界的进阶学习者。 四、 装帧与设计特点 为保证学习效果,本书采用高克重高白度纸张印刷,内文采用专业高清双色印刷(主字帖为黑色,技法解析图示为红色或蓝色对比),确保细节清晰可见,有效减轻阅读疲劳。装帧上采用锁线胶装,便于完全平摊,不影响临摹操作。 结语 《宋拓颜体楷书千字文技法解析与临摹指导》并非简单的字帖复刻,而是一次对盛唐书风的深度对话。我们相信,通过对宋拓本中每一个细节的精准捕捉与科学解读,学习者必能领悟颜真卿“忠义之书”背后的磅礴气象与严谨法度,最终构建出属于自己的、雄健端庄的楷书体系。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字帖的装帧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那种沉稳大气的风格一下子就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底蕴。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纸张的选择很有质感,厚实又不失细腻,即使用力较重的书写方式,也不会有墨水洇开的烦恼。整体色调的搭配也十分和谐,黑白分明,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视觉感受,很适合静下心来认真练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精品,完全不是市面上那种敷衍了事的印刷品能比的。那种从指尖传递上来的踏实感,是激励我每天坚持练字的动力之一。打开内页,排版布局也极为合理,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行与行之间的留白,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让人在临摹时能够清晰地捕捉到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不会感到拥挤或凌乱,为长时间的练习提供了极佳的舒适度。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只注重“形似”而不顾“神韵”的字帖感到不屑,但这一本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呈现每一个字的时候,都非常注重笔势的连贯性和字体的内在张力。我反复比对着范字的提按顿挫,尝试去模仿那种“力透纸背”的感觉。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美观”停留在表层,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转折、每一个点画之中,让人在临摹的过程中,不仅在“写字”,更是在“造字”,重新审视和构建自己对书法审美的认知体系。对于我这种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支撑和视觉范例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拓宽了我的眼界,让我明白真正的书法之美,源于生活的观察与情感的投射。

评分

坦白说,最初我购买这本书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的书法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沉下心来反复研读的并不多。但当我真正开始投入练习后,我发现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知都变了。沉浸在这种黑白世界里,所有的外界喧嚣仿佛都被隔绝了,只剩下笔尖与纸张摩擦时发出的沙沙声。这种专注的状态,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心灵SPA。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导书,更像是一种媒介,帮助我找到了一个与自己内心对话的宁静空间。每一次完成一页的练习,看着那些逐渐成形的、有生命力的汉字,心中涌现出的那种满足感,是任何其他娱乐方式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成功地将一项技能学习变成了一种深刻的自我疗愈过程。

评分

自从开始使用这本字帖后,我感觉自己在行书上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它的选字范围非常广,收录了很多在书法界享有盛誉的经典名篇,内容丰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联,还涵盖了一些富有哲理和美感的诗词片段。每次对着范本临摹,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仿佛能感受到古人书写时的心境与气韵。作者在选取和编排这些字例时,显然是下了很大功夫的,结构变化丰富,从楷书的端庄到行书的流畅,每一种风格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参考样本。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努力提升自己书法修养的人来说,这种系统性的、高质量的范本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它引导的不仅仅是手部的肌肉记忆,更是对书法精神内核的理解和内化。

评分

对于初学者而言,最大的挑战往往是找不到一个能够持续吸引自己兴趣的入手点,市面上很多字帖要么太简单,缺乏挑战性,要么太晦涩,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字帖的难度梯度设置得非常人性化。它从基础的结构框架开始引导,然后逐步引入更复杂的笔法变化和章法布局,整个学习路径设计得非常流畅自然,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旁边指导。我观察到,即便是那些初学的朋友,在使用了它一段时间后,也明显告别了“僵硬”的书写状态,开始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笔意和生命力。这种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学习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和持续性,确保了学习者能够稳步向前,不会轻易半途而废,这点设计非常值得称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