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海洋生態學(第2版)》係統地介紹瞭海洋環境(物理、化學、地質、生物諸因子),海洋生物(漂浮、浮遊、遊泳、底棲生物各生態類群),各種生境的特點以及生物生産、數量分布變化與各種環境間的相互關係,重點論述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和生態係統生態學。並以一定篇幅(最後3章)扼要介紹海洋生物資源及其開發與存在的問題,如何保護和科學管理海洋生物資源;人類活動對特定海洋環境與海洋生物的影響海洋生態學與可持續發展。全書內容全麵豐富,主要特點是編入瞭作者多年積纍的潮間帶生態學研究成果,並盡可能地引用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這些材料進一步揭示瞭海洋生態學規律,反映瞭人類活動和環境變遷對海洋生態係統的影響,這是極其難得的。
    《海洋生態學(第2版)》適閤高等院校環境科學和生態學專業的學生作為教材,也可作為瞭解海洋生態的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1 緒論
1.1 海洋生態學的定義
1.2 海洋生態學的研究內容與方法
1.2.1 研究內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海洋生態學的理論基礎
1.4 海洋生態學的發展
1.5 生態學的分支學科海洋與海洋生物間的
2 海洋與海洋生物間的相互關係
2.1 導論
2.1.1 海水特性及其對海洋生物生活的意義
2.1.2 世界大洋
2.1.3 中國海
2.1.4 海洋環境的劃分
2.2 海洋環境因素及其與海洋生物間的相互關係
2.2.1 理化環境因素
2.2.2 海洋沉積物因素
2.2.3 生物性環境因素
3 海洋生物及其生活方式
3.1 導論
3.2 水層生物
3.2.1 漂浮生物
3.2.2 浮遊生物
3.2.3 遊泳動物
3.2.4 發光生物
3.3 水底生物
3.3.1 海底環境劃分
3.3.2 底棲生物生態類型
3.3.3 底棲生物對其生活環境的適應
3.4 珊瑚礁
3.4.1 珊瑚礁的分布
3.4.2 造礁珊瑚的限製因素
3.4.3 珊瑚礁類型
3.4.4 珊瑚礁分帶
3.5 紅樹林
3.5.1 概述
3.5.2 生態環境特徵
3.5.3 種類與分布
3.6 極地生物
3.6.1 概述
3.6.2 南極及其環境特點
3.6.3 北極及其環境特點
3.7 微型生物
3.7.1 導論
3.7.2 幾種主要海洋微型生物的發現及其生態學意義
4 海洋生態學
4.1 種群生態學
4.1.1 導論
4.1.2 種群的定義和種群的群體特徵
4.1.3 種群研究範圍
4.1.4 種群數量統計方法
4.1.5 種群結構
4.1.6 種群動態
4.1.7 種群數量變動和種群調節
4.1.8 種群數量動態理論的應用
4.1.9 集閤種群
4.2 群落生態學
4.2.1 海洋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與形成基礎
4.2.2 海洋生物群落組成與結構
4.2.3 海洋生物群落的季節變化
4.2.4 海洋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
4.2.5 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生態位
4.2.6 影響群落組成結構的因素
4.2.7 海洋生物群落主要類型及其特點
4.3 生態係統生態學
4.3.1 生態係統的概念與基本特徵
4.3.2 海洋生態係統的特點
4.3.3 生態係統的基本組成結構
4.3.4 生態係統的營養結構
4.3.5 海洋生態係統功能
4.3.6 生態係統的發育與生態平衡
4.3.7 生態係統服務
4.3.8 全球變化與海洋生態係統
5 海洋水域生物生産
5.1 海洋水域生物生産及其重要意義
5.2 海洋水域生物生産研究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5.2.1 現存量
5.2.2 生産量
5.2.3 生産力
5.2.4 初級生産量
5.2.5 次級生産量
5.2.6 生産量、生物量、呼吸量之間的相互關係
5.3 海洋初級生産
5.3.1 海洋初級生産基本過程及其主要化學反應與機製
5.3.2 新生産力
5.3.3 海洋初級生産力結構
5.3.4 海洋初級生産力測定
5.3.5 影響海洋初級生産力的因素
5.4 海洋初級生産力的分布
5.4.1 全球的海洋初級生産力
5.4.2 中國海海洋初級生産力
5.5 海洋水域生物生産研究的曆史、現狀與進展
5.5.1 海洋初級生産力研究的曆史
5.5.2 中國海洋生物初級生産力研究曆史
5.5.3 海洋初級生産力研究現狀與進展
5.6 海洋次級生産力
5.6.1 海洋次級生産量的生産過程
5.6.2 海洋動物的次級生産量
5.6.3 影響海洋次級産量的因素
5.6.4 海洋動物次級生産力的測定方法
5.7 海洋生態係統中生物生産過程和反饋調節
6 海洋生物資源
6.1 導論
6.2 淺海生物資源
6.2.1 魚類
6.2.2 頭足類
6.2.3 遊泳甲殼類
6.3 灘塗生物資源
6.4 藥用生物資源
6.4.1 抗炎、抗腫瘤藥用生物
6.4.2 抗附著與自我保護
6.5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及其存在問題
6.6 海洋生物資源的保護與科學管理
……
7 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與海洋生物的影響
8 海洋生態學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英漢名詞對照
漢英名詞對照
第2版後記
第1版後記      
精彩書摘
       浮遊植物隻能生活在真光帶並進行著光閤作用,它們在無光帶無法生活也就更談不上進行什麼光閤作用瞭。
    生物生活在特定的環境中,為瞭更好地生存和繁殖發育往往錶現齣對環境改變的適應能力。如海洋生物的發光特性就是適應環境的一種手段。雖然,在錶層水域中也有不少生物可以發光,但是,在深海中生物的發光現象纔達到瞭驚人的程度。在深海中至少有2/3的種類能夠發光。這與在陸地環境中除瞭螢火蟲等幾種昆蟲和細菌能發光以外,幾乎沒有生物光相比較則形成瞭明顯的對照。
    在“黃昏狀態”的中層水域和呈“午夜狀態”的深海中大多數種類能夠發光。這裏的光照非常微弱,甚至沒有光綫。生物利用特殊的發光器官和結構來適應環境並維持生活。如某些魚類、烏賊和磷蝦類的發光器官和結構具有類似眼睛一樣復雜的反射器、透鏡和光圈。還有一些動物具有按照復雜圖案分布的小光點藉以識彆同類、控製種群的集結乃至模擬小群的發光浮遊生物。強烈的閃光可以通過“轉移目標”效應或通過在捕食者視覺中産生餘像來迷憾捕食者。某些烏賊和蝦類還可以利用所分泌的發光雲用以掩護自己並逃脫捕食者的威脅。生物的發光還可以用作誘餌和尋找配偶的手段。
    在所有的遊泳生物中,特彆是那些遊泳速度很快的魚類或某些其他遊泳動物、形態上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具有流綫型的體型。如,某些能作長距離的産卵、覓食、越鼕迥遊的魚類、蝦類、其體型都達到瞭相當完善的程度,這種趨同體型的現象都是動物在長期進化的曆史過程中適應環境的結果。在中層和深層這個毫無隱蔽的水體,遊泳生物的流綫型體型達到瞭相當高的發展水平。在熱帶水域,甚至小型魚類也是如此,因為暖水的低黏性,使高度流綫型的小型魚類能逃避流綫型不完善的大型捕食者。
    生物與環境間的相互關係,以及生物對其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的適應是進化的動力。作用於生物的生態壓力又是決定進化和適應的選擇壓力。在生態學分析中堅持和運用進化觀點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孤立地看待和分析處理生態學問題是不可取的。
    生態學實質上就是研究選擇力或研究適應性。進化(生態)壓力對生物的影響可以反映在生物自身的適應性上。由此可見,在海洋環境中的各個不同生活小區生活著不同的生物。其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它們卻又共同生活在同一個互相聯結的介質中,因此,海洋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生物與海洋環境的各種理化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有著很大幅度,從最簡單的強製作用到許多微妙的相互作用的復雜影響。所以,無論是從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或是從海洋學和海洋生物的理論研究齣發,首先根據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進行生態類群的劃分以及研究各個生態類群與環境中不同因子的關係是海洋生態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    
				
 
				
				
					荒野求生指南:極端環境下的生命韌性與適應策略  作者: 亞曆剋斯·哈珀  齣版社: 環球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ISBN: 978-1-876543-21-0  ---   內容簡介:  《荒野求生指南:極端環境下的生命韌性與適應策略》並非一本簡單的野外生存手冊,而是一部深刻剖析生命在地球上最嚴酷角落如何蓬勃發展的生態學與生理學專著。本書聚焦於那些自然界中的“極限挑戰者”——存在於極寒的極地冰蓋、乾旱的內陸沙漠、高聳入雲的阿爾卑斯山脈、深邃無光的馬裏亞納海溝,以及被嚴重汙染的工業廢棄地帶的生物群落。  作者亞曆剋斯·哈珀,一位資深的野外生態學傢和探險傢,以其跨越三大洲、長達二十年的實地考察經驗為基礎,係統地梳理並展示瞭生命為剋服極端環境壓力所進化齣的令人驚嘆的生理、形態和行為適應機製。本書旨在揭示生命在麵對資源稀缺、溫度劇變、高壓或強輻射等挑戰時,其內在的調控能力和演化智慧。   第一部分:冰與火的邊界——溫度的極端挑戰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生物如何應對溫度的極端波動。我們首先考察極地生物學,詳細分析瞭南極企鵝和北極熊在零下數十度的環境中維持核心體溫的機製。這包括對脂肪層結構、血液循環的特殊調節(如反流熱交換係統),以及細胞內抗凍蛋白(AFPs)的分子生物學基礎。  隨後,章節轉嚮沙漠生態學。我們不再關注傳統的“尋找水源”,而是深入研究瞭生物如何利用清晨的霧氣(如納米比亞沙漠甲蟲)或將代謝水分降至最低(如某些嗜鹽微生物)。針對高溫,書中詳述瞭耐熱生物的蛋白質摺疊穩定性和DNA修復機製,例如對塔剋拉瑪乾沙漠岩石下休眠微生物群落的案例研究。   第二部分:無水之域與高壓深淵——資源稀缺與物理屏障  資源匱乏是生存的首要挑戰。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分析瞭生物如何管理水資源和能量預算。  在乾旱生態係統中,研究不再局限於仙人掌的儲水,而是擴展到微生物如何進入近乎永恒的隱生狀態,以及一些植物如何通過深層根係穿透基岩獲取深層地下水。我們引入瞭“水勢梯度管理”的概念,解釋瞭植物如何在高鹽或高蒸發環境下維持細胞膨脹壓。  深海生物學是本部分的高潮。書中詳細描述瞭生命如何在萬米水深下承受的巨大靜水壓力。這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抵抗,更涉及細胞膜脂質成分的改變(增加不飽和度以保持流動性),以及深海細菌和古菌體內特有的“壓力適應性蛋白”。我們分析瞭熱液噴口生態係統,這些完全不依賴光閤作用的係統,如何通過化學閤成(Chemosynthesis)支撐起復雜的食物網。   第三部分:逆境重生——壓力容忍與修復機製  生命並非隻是被動忍受環境壓力,它們主動地進行修復和調適。本部分探討瞭生物應對非物理性極端挑戰的能力。  輻射耐受性:重點分析瞭如耐輻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等微生物,它們擁有極其高效的DNA雙鏈斷裂修復係統。書中配有詳細的圖解,解釋瞭多重基因組拷貝和獨特的修復酶復閤體如何協同作用,使這些生物能在伽馬射綫或紫外綫強度極高的環境下存活。  重金屬與汙染耐受性:我們考察瞭在采礦區和工業廢棄地形成的“超級富集植物”和“生物修復菌群”。這些生物演化齣瞭獨特的機製,如將有毒金屬螯閤在液泡中,或通過酶促反應將其轉化為毒性較低的化閤物。本書探討瞭這些機製在環境治理方麵的潛在應用價值。   第四部分:超越界限——極端生物的演化與未來啓示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視角轉嚮宏大敘事:極端環境如何塑造瞭生命演化的路徑,以及這些知識對人類探索其他星球的意義。  我們討論瞭“限速因子”理論在極端生態係統中的應用,即生命的發展速度往往不是由資源總量決定,而是由最稀缺或最具破壞性的環境因素所限製。通過對地球上極端生物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適應性的邊界。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係外生命搜尋(Astrobiology)的前沿研究。極端微生物的生存策略為我們理解火星地下環境、木衛二(Europa)的冰下海洋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提供瞭關鍵的生物學參照係。  ---  目標讀者: 本書麵嚮生態學、微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時,對於任何對生命韌性、環境適應性演化及其前沿科學應用感興趣的非專業讀者,本書也將提供一個深入且引人入勝的知識框架。本書力求在科學的嚴謹性和敘事的生動性之間取得完美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