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漫谈(修订本)

教学工作漫谈(修订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魏书生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2-0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496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6620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1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愤悱启发皆有道
  最好的学习是自学
  经师与人师
  “学高”还要“身正”
  30年前,中国教育界的传奇人物魏书生以严整、科学、极具前瞻陸的教育理念,新颖的互动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方式,民主科学的管理指导思想,引领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方向。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经过他指点,学生快乐健康,综合素质高,班风积极向上,学习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教学工作漫谈(修订本)》即他的经典著作,以教书育人为主题,全面展现了作者30年来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具体方法。
  从细小知识点的学习到能力兴趣的培养,再到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乃至和谐融洽的师生相处模式,一个个真实的事例散发着生动的气息,长者的温厚和师者的智慧充盈其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是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魏书生,特级教师,1978年到中学任教,1986年起先后任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市教委副主任,市教委主任、党组书记,另外还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等43项社会兼职。但他始终不离教学第一线,坚持上语文课,1998年以前一直当班主任。任市教育局长后,除兼上课外,还做着不挂名的班主任工作,是教书育人的模范。
  30年来,魏书生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作报告2000多场,上公开课1000多次,发表文章100多篇,主编、撰写、出版20多本书。
  由于成绩卓著,魏书生先后获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等殊荣,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时代人物”。

精彩书评

  魏书生是个教育家,而且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教育事业,有种忘我精神。我要是年轻一半,我一定要拜他为师,向他学习。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 吕叔湘

  “埋怨环境不好,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狭隘,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育,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方法太少。”在参加“我与班集体建设”课题组的学习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魏书生这句话的含义。“我与班集体建设”课题组的学习使我在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千方百计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以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活泼地发展。
  ——广东一教师

  魏书生教学成功的要诀,首先靠他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靠他正确的教育思想,靠他对教育改革的执著追求。除此之外,还有项更重要的就是他对教育理论的深入学习、掌握与运用。因此,丰富了他的智能,开拓了他的胸襟,也为大陆地区教育改革写下了辉煌的史页。
  ——台湾教育家 陈光辉

  真的是很不错的一本好书,魏老师不愧是一代大师书中所列具有很现实的参考价值,非常值得看!真希望自己也能有幸亲耳听到魏老师的课呀!本书对新老师、老老师皆有参考价值!
  ——网友 最爱流星雨

  书很值。内容比较丰富,有教学方面,有教育管理方面,可操作性很强。魏书生的教育事例往往比枯燥的理论更有效,更易懂。值得一看。
  ——网友 vzhlxw

目录

我为什么愿意教书(代序) 魏书生
第一辑 愤悱启发皆有道
课堂六步教学法
讲读课,少讲多读
画语文知识树
怎样划分文章层次
怎样归纳中心思想
怎样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怎样教词语
怎样教修辞
初中推普五题
除了教材,还讲什么
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十法
研究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辑 最好的学习是自学
开学第二天的“期末”考——自学整册教材
整体化——自学一类文章
“四遍八步”读书法——自学一篇文章
层次化、网络化——自学文学常识
语文课一学生自己讲
作文——学生互相批改
作业——学生自己留
考试——学生出题评卷
谁都能自己摘果子——差生怎样自学语文
一、差生差在哪
二、怎样才能不差
三、从文科打开缺口
谈培养自学能力
一、为啥要自学
二、怎样自学
再谈培养自学能力
一、提高认识
二、激发兴趣
第三辑 效率是关键
培养学生的效率感
高效学习日
一分钟竞赛
45分钟写完2,420字
用好“边角余料”
推开犹豫,雷厉风行
考前“独往独来”好
劳动不吃大锅饭
大扫除15分钟结束
一分钟全班调好座位
两分半钟收好书费
生物钟——高效来自科学
第四辑 能力的训练
第五辑 经师与人师——教书与育人并重
第六辑 犯了错误怎么办
第七辑 “学高”还要“身正”——提高教师修养
第八辑 我和我的学生
编辑的话

精彩书摘

  第一辑 愤悱启发皆有道
  我常想,上课时,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捆住他们的手,由教师唱独角戏,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这样做,学生的兴趣比听老师的独角戏要浓得多。
  课堂六步教学法
  课堂教学方法很多,讨论法、实践法、练习法、纲要信号法、导读法、问读法、串讲法、答疑法,认真统计一下,大概不会少于一百种。
  课堂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甚至千花万花齐放。
  我想,作为第一线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也不是去证明许多种教法的没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一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而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学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集各家教法所长,结合自己的素质、性格特点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我喜欢用六步课堂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1. 定向。
  即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每课书的学习重点既从本课书的角度看,更重要的,我喜欢从单元,从整册书,以至从语文总体知识的角度看,从期末复习的角度看。这样看,就敢于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而紧紧抓住那些从期末复习,从语文知识树的角度看,割舍不掉的知识。另外还要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确定重点的方式,有时由我提出,有时由好学生提出,也有时大家讨论。在自己的班级上课,有时我提的重点也被学生否定。即使在外省市上课,我提出的学习重点,有的部分也被多数学生否定。每当这时,我便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修改学习重点。在大部分情况下,我都把学习重点写在黑板上,如《故乡》这课学习重点:①字词(略);②文学常识:作者及时代背景;③人物肖像及语言描写;④分析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2. 自学。
  因为目标明确,同学们就可以驾驶着自己思维的汽车向目标行驶。仍以《故乡》为例,因学生已进行过整册书知识归类学习,前两个学习重点,稍加回忆或复习即可重现,第三、四个学习重点,须自己读书,找答案。
  ……

前言/序言


教学工作漫谈(修订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教学工作漫谈(修订本)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教学工作漫谈(修订本)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教学工作漫谈(修订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SM]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是非常不错的,很喜欢,而且价格相对来说很实惠,可谓物美价廉,无论是装订方式,还是发货包装个人感觉都是很不错的.[BJTJ]买之前还特意看了一下编辑推荐,本来还有点犹豫,看到这么多名人都喜欢[ZZ]写的[SM]也就打消了我的犹豫.简单的看了下[NRJJ],我发觉我已经喜欢上它了,尤其是书中的一段[SZ],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意犹未尽.

评分

方法指导

评分

看了一下,质量还可以。。。

评分

不错~~~~~~

评分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考据学。

评分

送给朋友的,感觉还好

评分

说实在话,这本书是最喜欢的一个老师介绍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强迫自己看了一半之后就再也看不下去了,觉得这并非我起初所想的那样~不过也许会很有用吧,等到以后自己有了实践的时候~PS.这种自主教学的方式和吴泓老师有相似的地方~

评分

很好 不错我很喜欢 哈哈

评分

方法指导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教学工作漫谈(修订本)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