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語言學基礎文獻選讀》:就基礎而言,我們不能把語言形式——一種給定的代碼——或言語自身,當做一種限製性的參照框架。我們必須把一個社區或人群網絡作為語境,從整體上調查其交際活動。這樣,任何交際途徑和代碼都會為該社區成員可使用的資源一部分。
作者簡介
施旭,浙江嵊州人,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博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當代中國話語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期刊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主編,《當代中國話語研究》主編,任十多種國際期刊的編委。曾在國外留學,任教15年。著有Cultural Representations,A Cultural Approach to Discourse,《文化話語研究:探索中國的理論、方法與問題》等;編有Read the Cultural Other,Discourse as Cultural Struggle等。
精彩書評
目錄
導言 論語言的民族特性 語言的基本特性 語言遊戲 意識形態研究與語言哲學 語言學與科學 語言學作為隱喻 “語言的手段一目的模式”的分析 “雜語喧嘩”的世界 言有所為和言有所述 邏輯與會話 語言·資本·權力 詞·語言·曆史 符號學與文字學:與硃莉·剋裏斯特娃的會談 分析的意義理論和行為理論的前言 語言的性質及描述方式 社會語言學基礎:民俗學方法 會話分析方法論 論建立傳播學亞洲研究範式的必要性
精彩書摘
一個民族的總的情緒傾嚮,基本上是一種文化的趨勢和沿流的決定因素,盡管它會在個人怎樣把握這文化的各個成分時顯露齣來。就算氣質對文化的形成起瞭某種作用(雖然很難說是怎麼起作用的),也不能就此說它對語言的形成也起瞭同樣的作用。沒法證明語言形式和民族氣質有任何一點聯係。語言變異的傾嚮,它的沿流,順著曆史先例給它規定的渠道無情地嚮前流;它不顧及說話人的感悟和情緒,就像一條河的河道不顧及當地的大氣濕度一樣。我十分相信,從語言結構裏去找分彆,以相應於據說是和種族有關的氣質變異,那是徒然的。這裏,我們最好記起:我們精神生活的情緒方麵很少在語言體格中錶達齣來。 語言和我們的思路不可分解地交織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同一迴事。基本的思維結構並不顯齣有重要的種族差彆,所以語言形式的無限變異,也就是思維的實在過程的無限變異,並不指齣種族上也有這樣重要的區彆。隻有錶麵上看來這纔是詭辯性的。所有語言的潛在內容都是一樣的——都是經驗的直覺的科學。兩種語言從來不相同的是外錶形式,因為這形式,就是我們叫做語言形態的,不多不少正是思維錶達的集體藝術,一種脫盡瞭不相乾的個人情緒的藝術。所以,分析到最後,語言不可能是從種族本身流露齣來的,就像十四行詩的形式一樣。 我也不相信文化和語言真有因果關係。文化這名稱的定義可以是:一個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麼。語言指的是人具體地怎樣思想。很難設想經驗的摘錄(文化,社會所精選的東西)和社會錶達一切經驗的具體方式,這二者之間會有什麼特殊的因果關係。文化的沿流,也就是說曆史,是社會摘錄上的一係列復雜變化一一有增,有減,也有重點上和關係上的改變。語言的沿流一點也管不著內容的變化,隻管形式錶達的變化。可以設想,一種語言的每一個聲音、每一個詞、每一具體概念都改變瞭,而它的內在的現實一點也不改變,就像可以往一個固定的模子裏倒水,倒石膏,或是倒融化瞭的金子。 ……
前言/序言
語言學基礎文獻選讀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