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2) 专题一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 专题二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9)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17) 专题一 教育与社会发展(17) 专题二 教育与人的发展(23)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31) 专题一 教育目的概述(31) 专题二 我国的教育目的(34) 专题三 教育制度概述(39) 专题四 我国的学制(41) 专题五 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42) 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45) 专题一 学生(45) 专题二 教师(47) 专题三 师生关系(52) 第五章 课程(56) 专题一 课程概述(56) 专题二 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60) 专题三 课程设置(64) 第六章 教学(66) 专题一 教学概述(66) 专题二 教学过程(68) 专题三 教学原则(69) 专题四 教学方法(73) 专题五 教学组织形式(78) 专题六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82) 专题七 教学评价(85) 第七章 德育(89) 专题一 德育概述(89) 专题二 德育过程(90) 专题三 德育原则(92) 专题四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95) 第八章 班主任与班级(101) 专题一 班主任工作(101) 专题二 班级与班级管理(105) 专题三 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07) 第九章 课外、校外教育(110) 专题一 课外、校外教育概述(110) 专题二 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112) 第十章 教育科学研究(114) 专题一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114) 专题二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16) 一章 心理学概述(120) 专题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120) 专题二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21) 第二章 认知(123) 专题一 感觉(123) 专题二 知觉(125) 专题三 意识与注意(127) 专题四 记忆(129) 专题五 想象(134) 专题六 言语与思维(135)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139) 专题一 情绪与情感(139) 专题二 意志(141) 第四章 个性心理(143) 专题一 需要(143)
|
专题二 能力(144) 专题三 人格(147) 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152) 专题一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152) 专题二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53)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154) 专题一 心理发展概述(154) 专题二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159) 第三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162) 专题一 学习概述(162) 专题二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64) 专题三 认知学习理论(170) 专题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74) 专题五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76) 第四章 学习心理(178) 专题一 学习动机(178) 专题二 学习策略(182) 专题三 学习迁移(184) 专题四 知识的学习(189) 专题五 技能的学习(192) 专题六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195) 专题七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99) 第五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203) 专题一 心理健康概论(203) 专题二 学生心理辅导(205) 专题三 教师心理(208) 一章 新课程改革概述(212) 专题一 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理论(212) 专题二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213) 第二章 新课程带来的变革(214) 专题一 教育观念的变革(214) 专题二 学习方式的变革(217) 专题三 课程组织的变革(219) 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224) 专题一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224) 专题二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26)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养成(231) 专题一 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概述(231) 专题二 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231) 一章 教育法律基础(236) 专题一 教育法律基础(236) 专题二 教育法律责任(237) 专题三 教育法律救济(238) 专题四 依法执教(240)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汇编(242) 专题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42) 专题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48) 专题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50) 专题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56) 专题五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259) 专题六 《教师资格条例》(260) 专题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年)》(263) 专题八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66) 专题九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67) 全国教师招聘笔试课程体系(269) 全国教师招聘面试课程体系(270)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71)
|
《教师招聘考试易错易混题集·纠错练习1000题(中公版)》具有以下特点:
紧扣考情 梳理易错考点
本书在分析总结各地历年真题特点及考生易错易混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了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各章节的“易错点”,帮助考生理清核心要点,掌握考试内容。
精选真题 夯实基础知识
在每个专题的易错点下,我们都设有“纠错强化练习”,呈现了历年各省市的考试真题,通过精讲精练,总结命题规律,帮助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每一个考点,夯实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讲练结合 助您轻松备战
通过易错易混点点拨启发,纠错练习进一步强化,考点与考题相互对应,详略得当,帮助考生深化对每章核心考点的认识,举一反三,有效提升答题能力,轻松备战。
《教师招聘考试易错易混题集·纠错练习1000题》结合历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对考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提炼出了教师招聘考试的易错易混点,帮助考生理清核心要点,掌握考试内容。
本书包括易错易混点拨、纠错强化练习和参考答案及解析板块。
易错易混点拨:提炼易错点,帮助考生理清重要考点,掌握考试内容。
纠错强化练习:精讲精练,总结命题规律,帮助考生夯实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参考答案及解析:专业研发团队详细解答,帮助考生“答疑解惑”。
专题一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词源
“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即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合力
一般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称为教育合力。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特殊性表现在:(1)在活动目的上以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指向;(2)在活动形式上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态;(3)在活动内容上以传递知识经验为载体。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其中基本的要素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即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
【教育者】广义的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狭义的教育者指学校中的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即教育能够干什么。按照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按照作用方向的不同,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照作用呈现方式不同,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2)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孟禄。
(3)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学校教育产生时间
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中国早在4 000多年前的夏代,就出现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学校教育产生条件
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产生条件为:
(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
(4)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古希腊三艺教育
古希腊三艺教育内容: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水平低下。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产生了学校,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中国封建社会显著的教育特征是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现代教育的特征
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
希望这里的知识能都放进脑袋,哈哈
评分挺好的一本书
评分还不错,下次还会继续光顾。
评分买一套改赠了基本,还有视频资料,还没开始看,希望有用
评分质量很好,内容还没看
评分这书真的不值得购买,什么1000题,什么纠错题,都只不过是教科书的课后练习题。照着书本找答案,有什么用。
评分还不错,很实用,看了提高很多,不错不错,大品牌,值得信赖。
评分差评,发过来的书都破了,着急考试需要用,要不真的必须退掉!
评分总体来说,不错,就是有点烂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