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权社会,男儿玩政治才有正当性,女子当国,被蔑视为“牝鸡司晨”。有意思的是,在清王朝开国之初与即将终结之际,帝国的掌舵大权却掌握在两名女子手里:孝庄与慈禧。郭厚英的《两个女人一个清朝》从这两位太后切入对清王朝的考察,别开生面地呈现了中国王权政治较为隐秘的一面。
——《隐权力》作者吴思
历史可以写得浩瀚博大,可以写得波谲云诡,也可以写得隽永悠长,罕见是写得如此细腻温婉,从女性视角写女人的历史,在清史的惊涛骇浪中欣赏百媚横生,这是一本适合放在梳妆台上阅读的历史书。
——《世界历史有一套》作者杨白劳
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男人的角力场在殿前,女人的表演秀则在后宫。后宫政治源远流长。能脱颖而出的女人极为少数,清朝的这两个女人,却将中国历史后宫政治推向了高峰,完成了最后的巅峰之作,可敬可叹,可悲可喜、
——《那时汉朝》作者月望东山
有时候我也在反思,是不是太迷恋一种端庄肃穆的纯学术叙述,出处引用佐证逻辑性严密性一个不能少,为什么不能像该书写的那样,如流水般婉约清浅,如春花般摇曳生姿呢?毕竟文学性强烈的叙事才能更为人接受。只是还是有点怕模糊了文学和历史的差别。不过,历史和文学究竞有多大的差别呢?多重阐释空间的存在,才是一种文化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啊。
——网友太平花
我必须承认,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对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了解仅停留在教科书的平面描述上,总觉得隔着一层厚厚的年代感。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她将那些遥远、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拉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脆弱性以及不为人知的矛盾。书中对女性角色命运的探讨尤为深刻,跳脱出了传统史学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她们在父权社会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智慧与坚韧。每次读到某个关键转折点,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如果是我处在那个位置,又会作何选择?这种强烈的互动性和思考的激发,使得阅读体验远超出了单纯的信息获取,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和对人性边界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读起来丝毫不拖沓,仿佛作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指挥家,将历史的恢弘与人物的细腻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曲跌宕起伏的乐章。尤其是对于权力斗争中微妙的心态描摹,简直入木三分。你会看到那些身处高位者,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外表下,如何进行着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赞叹,无论是朝堂上的几次关键对视,还是私下里一次匆忙的会面,都充满了暗示和张力。读完后,你不仅仅是了解了一段历史,更是体验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心理博弈。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浓缩成了无数个引人入胜的个人故事,让读者在跟随历史进程的同时,也能深深地共情书中人物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将史实与文学想象完美融合的写法,是近年来历史读物中非常难得的佳作,让人读罢犹觉意犹未尽,忍不住想探究更多隐藏在史册背后的隐秘角落。
评分初读此书,我被其对历史事件的“去神圣化”处理深深吸引。作者没有将历史人物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偶像,也没有一味地去猎奇或批判,而是采取了一种冷静而富有同理心的视角去剖析他们的动机和行为。比如,书中对某些看似是“天命所归”的关键决策,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基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解读,揭示了这些决策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妥协与权衡。这种去魅的过程,非但没有削弱历史的魅力,反而让历史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具警示意义。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秉持的许多“常识”,在另一个时空中,又是怎样一番艰难的论证和血淋淋的代价才得以建立起来的。这是一本真正能启发思考的书,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审视历史与现实的全新思维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极其精妙,逻辑脉络清晰得如同工整的八股文,但内容却远比八股文丰富和鲜活。作者似乎对时间的把控有着近乎偏执的严谨,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切换叙事视角,或是引入新的关键人物,确保读者既能跟上主线故事的发展,又不会遗漏任何重要的旁支细节。我特别欣赏它处理多线叙事的能力,几条看似不相关的线索,最终都会在某一个高潮点汇聚,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兴奋的时刻之一。相比于一些老气横秋、叙事跳跃的同类作品,这本书简直是历史梳理的范本,它成功地在保持历史的厚重感与提升阅读的流畅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让即便是对这段历史不太熟悉的新读者,也能轻松且愉快地“入坑”。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古朴韵味,但又不至于晦涩难懂,简直像是从尘封的旧卷轴中缓缓展开的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画面感和冲击力,即便是描述那些相对枯燥的政治事件,也能写得如同武侠小说般精彩纷呈。特别是对环境气氛的渲染,无论是紫禁城内冬日的萧瑟,还是关键时刻的雷雨交加,都与当时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运用传统典故和俗语时的信手拈来,既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拉近了与当代读者的距离。读这本书,就像是受邀参加了一场盛大的古代宴会,所有的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从视觉到听觉,再到对人物情感的触觉,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绝不是那种干巴巴、只堆砌史料的“工具书”,而是一部真正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历史温度的精品。
评分这一节,在历史中不过是一个漫不经心的小细节,但对于清朝的兴起却干系莫大。孝庄能扶佐三代帝王,创下三百年大清江山的基石,其胸襟由此可见一斑。
评分我评了第一本。第二本再读,忍不住再评。
评分大清的后皇太极时代,由于多尔衮、豪格的帝位之争,一度曾走到内战的边缘。当时,孝庄以娴熟的政治手腕,平衡内部的政治势力。最终,使自己六岁的儿子福临,登上了宝贵的帝座。由于大明朝的政治窳败,李自成从小民壮大成为敌国。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崇祯帝无奈上吊,收拾胜利果实的、却是多尔衮满清八旗军。当然,这一场壮观的清兴明亡大挑战,最终把所有的好运气,都归结在了顺治帝与孝庄太后的母子身上。
评分“随后美妇又问起承畴家眷,知承畴上有老母,下有妻妾子女,她却佯作凄惶的情状,一双俏眼,含泪两眶,顿令承畴思家心动,不由的酸楚起来。那美妇又设词劝慰,随即提起玉壶,令承畴喝饮。承畴此时,已觉口渴,又被她美色所迷,便张开嘴喝了数口,把味一辨,乃是参汤。美妇知已入彀,索性与他畅说道:“我是清朝皇帝的妃子,特怜将军而来。将军今日死,于国无益,于家有害。”承畴道:“除死以外,尚有何法?难道真个降清不成?”美妇道:“实告将军,我家皇帝,并不是要明室江山,所以屡次投书,与明议和,怎奈明帝轻信邪言,屡与此地反对,因此,常要打仗。今请将军暂时降顺,为我家皇帝主持和议,两下息争,一面请将军作一密书,报知明帝,说是身在满洲,心在本国。现在明朝内乱相寻,闻知将军为国调停,断不至与将军家属为难。那时家也保了,国也报了,将来两国议和,将军在此固可,回国亦可,岂不是两全之计么?”这一席话,说得承畴心悦诚服,不由的叹息道:“语非不是,但不知汝家皇帝,肯容我这般举动否?”美妇道:“这事包管在我身上。”言至此,复提起玉壶,与承畴喝了数口,令承畴说一允字,遂嫣然一笑,分花拂柳的出去。看官!你道这美妇是何人?便是太宗最宠爱的庄妃。因闻承畴不肯投降,她竟在太宗前,作一自荐的毛生,不料她竟劝降承畴,立了一个大大的功劳。”
评分蛮好看的,不过没看完
评分孝庄与海兰珠是皇太极生命中重要的女子。姐姐海兰珠因丧子之痛,遽然离世。妹妹孝庄却因诞下皇九子福临,在后来的大清开国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皇太极剿灭北元林丹汗:松锦之战,放手与大明一搏!孝庄乘势说降大明战将洪承畴,从而奠定了大清军事的绝对优势,只可惜皇太极英年即逝,英雄壮志未酬。大明的崇祯帝也有过重振河山的机会。只可惜他在面临着中原的李白成、张献忠农民军内忧,与关外的满清八旗军外患之时,长期鼠蛇于和战的两端。大明的局面,便在崇祯帝的手上一点点地烂了下去。大清的后皇太极时代,由于多尔衮、豪格的帝位之争,一度曾走到内战的边缘。当时,孝庄以娴熟的政治手腕,平衡内部的政治势力。最终,使自己六岁的儿子福临登上了帝位。由于大明朝的政治窳败,李自成从小民壮大为敌国。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崇祯帝无奈上吊,收拾胜利果实的却是多尔衮。当然,这一场壮观的清兴明亡大挑战,最终把所有的好运气都归结在了顺治帝与孝庄太后母子身上。讲起历史,每次翻开煌煌赫赫的正史页面时,总觉得它对于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女子,述事的方式是背影朦胧的。
评分一个女人要看的, 具体内容不详!
评分从帮助皇太极说服诸多明朝大将投降,到在夹缝中运筹帷幄辅佐六岁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从处理多尔衮事件,到扭转顺治皇帝去世后朝廷的危机;从辅佐八岁的小孙子康熙即位,到协助康熙平定三番奠定盛世王朝……
评分读《两个女人一个清朝》第一册时,说实在话,感觉作者的用笔有点拘谨。这也难怪,那是第一册,一个历史大故事的开局篇,作者必须悠着来。第二册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日月山川,历历在目,恩爱情仇,激荡而来。难得这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一份呵护之情。她没有强加自己的喜好 于读者。对于这一段大历史中的每一个风云人物,例如,多尔衮、皇太极、崇祯、李自成、张献忠、林丹汗都抱着一份绝大的同情。不因成功者而过分溢美,也不因失败者而肆意贬低。这样的态度很好。历史过去了数百年,兴衰成败好比一出戏。只要在历史上努力过的,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我们也不可以任意地抹杀了他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