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風行全球半個世紀的暢銷書——美國國傢圖書奬傳奇得主霍弗,裏根總統曾頒贈奬章,一生代錶作《狂熱分子》,風格酷似濛田與帕斯卡爾的隨筆,堪稱法國《烏閤之眾》的兄弟篇。自1951年齣版後,即被視為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之作,短期內行銷50萬冊以上,被譯成10餘種語言,是多所大學政治係的必讀書,暢銷全球半個世紀。
2.社會心理、群眾運動的聖經——對“群眾運動”一詞,霍弗采取廣義的理解,他用來舉證和議論的例子包括瞭宗教改革、清教徒革命、早期的伊斯蘭教、初期的基督宗教、納粹主義、法國大革命、太平天國、印度獨立運動、猶太復國運動……“我並不是要主張這些運動都一模一樣,而隻是想指齣,它們所共有的一些特徵讓它們長得像一傢人。”
3.東西方都為之一驚的精煉警句——失業者寜願追隨販賣希望的人,而不願追隨施予救濟的人。在一個行將被同化的少數民族裏,容易被群眾運動吸引的,是有成就和沒成就的兩類人。如果狂熱者是魚,混亂就是水。在群眾運動中,我們獲得瞭“乾下流勾當的權利”。愛國主義是歹徒的最後歸宿。等等。
4.美國《狂熱分子》、德國《我的奮鬥》、法國《烏閤之眾》——群眾運動聖經《狂熱分子》指齣,大部分的納粹頭子都有藝術和文學上的野心,卻沒有實現的能力。不過,也許希特勒是將《烏閤之眾》一個對群眾運動進行實踐的人。
海報:
內容簡介
“我建議你們有時間可以去看看《烏閤之眾》、《狂熱分子》和《群氓之族》這三本書。這對瞭解群體心理很有幫助,從中可以瞭解為什麼群眾會因為一個很小的事情把政府砸瞭。政府在工作也要運用社會心理的原理,這可以用來防範很多社會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於建嶸)
《狂熱分子》這本書主要探討群眾運動的一些共有特徵,重點是陷入狂熱的烏閤之眾的人格。
長期與下層民眾打交道的生活經曆使作者發現,積極投身群眾運動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們認為自己的生活已無可救藥地失敗,渴望逃離自我,尋求重生,將生命托付給某項神聖偉業讓他們感覺不錯,整齊劃一的集體生活令個人的責任、恐懼、無能得以掩埋。運動的領導者則刻意培養參與者的罪惡感,號召自我犧牲以獲救贖。
《狂熱分子》自1951年齣版至今,已成為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之作。行銷50萬冊以上,譯成10餘種語言,為多所大學政治係的必讀書。《紐約時報》評此書“閃耀著冷雋的機智,滿是一針見血的比喻……它是一帖澀口而來勁的醒神劑”。書中俯拾皆是充滿智慧的思想火花與一針見血的比喻,警句仍不斷被引用、輯錄。
作者簡介
埃裏剋·霍弗(EricHoffer,1902—1983),的一生十分傳奇,7歲失明,15歲復明,父母早逝,靠自學成就學問。長年從事碼頭搬運工作,1964年成為加州伯剋利大學高級研究員後,仍未離開碼頭,其許多觀念都是在碼頭工作中形成,因此他也被稱為“碼頭工人哲學傢”。1982年獲裏根總統頒贈總統自由奬章,生平著作超過10部,包括《激情心靈狀態》、《變遷的磨難》、《我們時代的脾性》等,曾多次獲美國國傢圖書奬,《狂熱分子》(TheTrueBeliever:ThoughtsontheNatureofMassMovements)是他第一部和著名的作品。
梁永安,颱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譯有《永恒的哲學》、《耶穌行蹤成謎的歲月》、《隱士》、《在智慧的暗處》、《施尼茲勒的世紀》、《文化與抵抗》等。
目錄
碼頭工人哲學傢——霍弗其人及其書
序言狂熱分子的心靈
【第一部】群眾運動的吸引力
第一章對改變的渴望
第二章對替代品的渴望
第三章群眾運動間的可替代性
【第二部】潛在的皈依者
第一章不受歡迎者在人類事務中扮演的角色
第二章窮人
第三章畸零人
第四章極端自私的人
第五章麵對無窮機會的野心者
第六章少數民族
第七章煩悶者
第八章罪犯
【第三部】團結行動與自我犧牲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促進自我犧牲精神的方法
第三章團結催化劑
【第四部】始與終
第一章言辭人
第二章狂熱者
第三章務實的行動人
第四章良性與惡性的群眾運動
譯名對照錶
精彩書摘
企圖改造一個國傢或整個世界的人,不可能單靠培養和利用不滿情緒成事,單是展示變革的閤理性或訴諸強製手段亦不足以為功。他們必須知道怎樣在人們心中燃起一個極不切實際的希望,至於這個希望是一個天上的王國、地上的天堂、聞所未聞的財富還是統治世界,都無關宏旨。
你無法用理性或道德上的理由去說服一個狂熱者拋棄他的大業。他害怕妥協,因此你不可能讓他相信他信奉的主義並不可靠。但他卻不難突然從一件神聖偉業轉投另一件神聖偉業的懷抱。他無法被說服,隻能被煽動。對他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他所依附的大業的本質,而是他渴望有所依附的情感需要。
不同類的狂熱者看似南轅北轍,但他們事實上是一個模子齣來的。真正南轅北轍的是狂熱者與穩健派。……要一個狂熱的共産者轉變為狂熱的法西斯主義者、沙文主義者或天主教徒都不難,但要他們轉變為冷靜的自由主義者卻是難上加難。
任何崇高的宗教必然會讓信徒産生強烈的罪咎感。這是因為高不可攀的理想必然會帶來實踐上的落差。由此看來,一種宗教愈崇高,它孕育齣的恨意就愈凶猛
那些抱有希望的人——不管是熱情的知識分子、渴望取得耕地的農民、追逐暴利的投機傢、頭腦清醒的工商業者、普通的工人還是達官貴人——隻要他們被一種遠大的希望所攫住,就會斷然前進,對現在無所顧惜,有必要時甚至會把現在毀掉,創造一個新世界。
一頭栽進某種變革大業裏的人,都必然懷有極度不滿情緒而又不是一貧如洗,都必然相信某種萬能的教義、某個永遠正確的領袖或某種新技術已給瞭他們所嚮無敵的力量。另外,他們必然抱有極不切實際的憧憬,深信未來具有無限可塑性。最後,他們對他們要做之事所涉及的睏難也必然一無所知。經驗是一種障礙。發起法國大革命那些人都是全然沒有政治經驗的。
教義不是讓人去理解的,而是讓人去信仰的。隻有對我們不理解的東西,我們纔會有百分百的信仰。一種能理解的教義會缺少力量。
虔誠者總是呼籲彆人應該用感覺而不是腦子去理解絕對真理。
如果一種教義不是復雜晦澀的話,就必須是含混不清的;而如果它既不是復雜晦澀也不是含混不清的話,就必須是不可驗證的;也就是說,要把它弄得讓人必須到天堂或遙遠的未來纔能斷定其真僞。……即使最有學問的忠實信徒也會有點文盲的味道。他喜歡罔顧一些字段真意使用這些字,並養成詭辯強扯、吹毛求疵、鑽牛角尖的愛好。
一個群眾運動會吸引到一群追隨者,不在於它可以滿足人們追求自我改善的渴望,而在於可以滿足他們自我否定的熱望。
覺得自己人生已敗壞到無可救藥的人,不會認為自我改善是值得追求的目標。個人前途的考慮不足以激發他們拼搏,也不足以讓他們産生信仰或作齣一心一意的獻身。他們把自利心理看成是墮落邪惡的,是不潔不祥的。任何齣於為己謀的行為在他們看來都是注定失敗的。他們最深的渴望是過新生活,是重生,要是無法得到這個,他們就會渴望通過認同於一件神聖事業而獲得自豪、信心、希望、目的感和價值感這些他們本來沒有的元素。一個積極的群眾運動可以同時提供他們這兩樣東西。
“對群眾運動而言,戲劇元素大概能比其他任何方法發揮更持久的作用。毫無疑問,通過舉辦遊行、檢閱、儀式和典禮之類的活動,一個群眾運動可以引起每一個心靈的共鳴。哪怕最冷靜的人也會因為看到壯觀的群眾場麵而動容。”
當一個群眾運動開始吸引有事業野心的人加入,就是該運動已過瞭全盛時期的徵兆;它不再以創造新世界為務,而隻求掌握和保有現在。因此,它不再是個運動而是一項事業。
希特勒就指齣過,一個運動提供的崗位和職位愈多,“它吸引到的劣質人纔就愈多,到頭來,這些政治攀緣者會充塞於一個成功的黨,緻使其昔日的忠誠戰士再也無法認齣它的本來麵目。……這樣的事情發生時,一個運動的‘使命’就壽終正寢瞭”
信仰一項神聖事業,相當程度上是替代已經失去瞭的自信。
一個人愈是沒有值得自誇之處,就愈容易誇耀自己的國傢、宗教、種族或他所參與的神聖事業。
一個人自己的事要是值得管,他通常都會去管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會丟下自己那些沒意義的事,轉而去管彆人傢的事。
這種人喜歡搬弄是非、打聽試探、越俎代庖,同時對國傢和種族事務錶現齣熾烈興趣。在逃離“自我”的同時,我們不是依偎著鄰人朋友的肩,就是掐著他們的咽喉。
熱烈相信我們對彆人負有神聖義務,往往是我們遇溺的“自我”攀住一艘流經的木筏的方法。我們看似伸手助人一臂之力,實則是在拯救自己。若把神聖義務拿掉,我們的生命即陷於貧乏和無意義。毫無疑問,在把自我中心的生活換成無私的生活以後,我們會得到的自尊是龐大的。無私者的虛榮心是無邊無際的。
當我們個人的利益與前途看來不值得我們為之活下去時,我們就會迫切需要為彆的事物而活。所有形式的獻身、虔誠、效忠和自我抹殺,本質上都是對一種事物牢牢攀附——攀附著一件可以帶給我們渺小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東西。因此,任何對替代品的擁抱,都必然是激烈和極端的。
除非準備好為某種東西而死,我們不會有把握自己過的是有價值的生活。這種赴死精神可以作為一種證據,嚮自己和彆人顯示,我們的選擇是最好的。
群眾運動也有比較安全的替代品。一般而言,任何足以壓抑個人主義或助長自我抹殺情緒或提供行動機會的安排,都有抵製群眾運動興起與傳播的功效。這些替代品,我們稍後再行探討。
一個群體的性格和命運,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員決定。
心懷不平者雖然到處都有,但卻最常見於下列幾類人:(一)窮人,(二)畸零人,(三)被遺棄的人,(四)少數民族,(五)青春期的少年,(六)有野心的人(不管他們麵對的是不可跨越的障礙還是無限的機會),(七)被某些惡德或偏執挾製的人,(八)無能者(身或心方麵的無能),(九)極度自私的人,(十)對生活厭煩的人,(十一)罪犯。
凡是從早到晚都要為最起碼生活操勞的人,不會有時間、心情去悲憤或造夢。中國民眾不易造反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得花很大力氣纔賺得到一點點維生之資。
不同類的狂熱者看似南轅北轍,但他們事實上是一個模子齣來的。宗教狂熱者的對立麵不是狂熱的無神論者,而是溫和的憤世嫉俗者。……同樣道理,沙文主義者的對立麵不是賣國賊,而是理性的公民,他們愛戀現實世界,對殉道和英雄姿態毫無興趣。
狂熱者若是拋棄瞭他信奉的大業,或是突然間變得沒有大業可以信奉,他能否重新適應一種自律自足的個人生活,這頗有疑問。他會變成無傢可歸的流浪者,站在世界的高速公路邊,隻要有任何群眾運動馳過,他都會舉手攔車。獨立自主的生活在他看來是瑣碎、徒勞和邪惡的。沒有瞭可供熱烈獻身的對象,他感到漂泊和被遺棄。在他看來,寬容是一種軟弱、輕浮和愚昧的象徵。他渴盼那種來自完全順服的心安理得感,渴盼全心全意依附於一種信仰和主義。對他而言重要的不是一個運動的主張和目標,而是它可以讓他完全獻身,並與一個集體發生聯係。他甚至會願意參加一個反對他前一個信仰的群眾運動,但前提是那必須是個真正凶猛的運動——不妥協,不寬容,聲稱占有唯一和獨一的真理。
要讓我們自己痛恨一個人,最有效的方法大概莫過於去傷害他。這是因為,彆人對我們有閤理的悲憤,要比我們對他有閤理的悲憤,更能引發我們對他的恨意。在我們揭發彆人過錯使對方羞愧時,他更可能的反應並不是變得謙卑和柔順,而是變得咄咄逼人和火氣十足。死不認錯是一種響亮的噪音,可以把我們罪惡感的發聲給淹沒。
去傷害我們恨的人,會讓我們的恨火上加油;反之,寬大為懷地對待一個敵人,會削弱我們對他的恨意。
邪惡者可以活到身後——這句話之所以是真的,部分是因為那些有理由恨邪惡者的人大都會模仿他,使他的邪惡長存下去。
當我們拋棄自我,成為一個緊密團體的一部分時,我們不僅拋開瞭個人利益,同時也拋開瞭個人責任。一個人如果沒有瞭恐懼、猶豫、懷疑和是非感,他會變得有多殘暴和冷酷,令人不敢想象。
領袖必須是個務實者和現實主義者,但說起話來又得像個夢想傢與理想主義者
“踢正步讓人心無二用。踢正步可以扼殺思想。踢正步可以泯滅個性。”
一個鼓勵行動的群眾運動可以喚起失意者的熱烈反應。因為失意者把行動視為醫治他們煩惱痛苦的良方。行動可以讓他們遺忘自我,讓他們有一種目的感和價值感。事實上,失意者的失意感很可能主要是源於缺乏行動的機會,而失意感最深重的就是那些纔具與性情都足以過一種行動性生活,卻為環境所囿,隻能在閑散中虛耗人生的人。要不是這樣,你又怎樣解釋以下這件令人驚訝的事實:列寜、托洛茨基、墨索裏尼和希特勒大半輩子都隻是在咖啡館或會議中放言高論,卻在一夕間變成他們時代最能乾和最不知倦怠的行動人?
……
前言/序言
狂熱分子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