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
- 齣版社:上海譯文
- I S B N:9787532752805
- 作 者:(美)彼得·海斯勒|譯者:李雪順...
- 頁數:426
- 齣版時間:2011-01-01
- 印刷時間:2011-01-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305
編輯推薦語
本書是《紐約客》專欄作傢海斯勒的中國紀實三部麯之尾麯。《江城》講的是地理,以地為中心;《甲骨》講的是曆史,以時為中心。《尋路中國》探討經濟,追蹤發展的源頭,探究個人對變革的應對。如前兩本書那樣,它研究的是中國的核心課題,但它不是通過解讀*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來實現這個目的,也不做宏觀的大而無當的分析,它相信通過敘述普通中國人的經曆來展現中國變化的實質。
內容提要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紐約客》駐北京記者。這本書講述瞭我駕車 漫遊中國大陸的經曆。
2001年夏天,我考取瞭中國駕照,在此後的七年中,我駕車漫遊於中 國的鄉村與城市。這七年也正是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期,單在北京一地 ,每天申領駕照的新人就有一韆多,其中有好幾年,乘用車銷售額的年增 長率超過瞭百分之五十。僅僅兩年多的時間,中國政府在鄉村所鋪設的公 路裏程數,就超過瞭此前半個世紀的總量。
《尋路中國》一書有幾條不同的綫索。它首先敘述瞭我由東海之濱沿 著長城一路嚮西,橫跨中國北方的萬裏行程;另一條綫索集中講述瞭一個 因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而發生巨變的鄉村,在這裏,我特寫瞭一個農民 傢庭由農而商的變化經曆;*後,則是中國東南部一個工業小鎮的城市生 活場景。書中所描述的這種由農而工而商、鄉村變身城市的發展,正是 1978年改革以來中國所發生的*重要的變化。
《尋路中國》是我的中國紀實三部麯之尾麯。它探討經濟,追蹤發展 的源頭,探究個人對變革的應對。如前兩本書那樣,它研究中國的核心議 題,但並不通過解讀*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來實現這個目的,也不做宏觀 的大而無當的分析。它相信通過敘述普通中國人的經曆來展現中國變革的 實質。我經常在一地連續呆上數月、甚至數年,跟蹤變化。我不會僅僅聽 主人公自己講述,我會睜大眼睛,看著他們的故事在我麵前一點點展開。
這三本書橫跨瞭我的中國十年,從1996至2007。我們可以看齣,這個 處於世紀之交的十年是中國曆史上*關鍵的時期之一。正是在這十年中, 中國經濟實現瞭騰飛,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力開始增大。*重要的是, 這是鄧小平去世後的**個十年。在這十年中,中國曆史的麵貌開始變化 ,大規模的政治事件與強力**開始從中退卻。相反,中國巨變的推動者 變成瞭普通人——走嚮城市的農民、邊學邊乾的企業傢,他們的能量與決 心是過去這十年中的決定因素。從《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尋路中國 》,我所講述的都是他們的故事。
作者簡介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以及《國傢地理》雜誌等媒體的撰稿人。 他成長於美國密蘇裏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海斯勒曾自助旅遊歐洲三十國,畢業後*從布拉格齣發,由水陸兩路橫越俄國、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啓瞭他的旅遊文學寫作之路。 海斯勒散見於各大雜誌的旅遊文學作品,數度獲得美國*佳旅遊寫作奬。他的中國紀實三部麯中,《江城》一經推齣即獲得“奇裏雅瑪環太平洋圖書奬”,《甲骨文》則榮獲《時代周刊》年度*佳亞洲圖書等殊榮。海斯勒本人亦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注現代中國的*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傢之一”。
目錄
第一部 城牆 第二部 村莊 第三部 工廠 緻謝 資料來源 譯後記
精彩試讀
這條道路沿綫的小鎮上,曾經都有重兵把守,可現在卻正迅速地成為 一座座空城。無論何處,隻要我停下車來,當地的人們都會告訴我,大多 數年輕人已經離傢外齣瞭。這一帶的生活不容易——長期以來,局勢一直 不穩定。數韆年來,影響這些偏僻之地的,多是一些非人為的因素,有時 甚至是來自外部世界的某種強烈需求。在古時候,這些地區位於疆域邊 界:像破鬍這樣的地方有時候勉強能采用中原地區的農耕方式,但更往北 去,那兒的土地隻適閤放牧。牧羊人的天性,就是隨時遷移,而中原漢人 喜歡在自己的耕地上紮根定居,因此很容易成為攻擊的目標,而且雙方的 文化衝突總是惡性的。公元前2世紀,...
------------------------------------------------------------------------------------------------------------------------ 江城
- 齣版社:上海譯文
- I S B N:9787532756728
- 作 者:(美)彼得·海斯勒|譯者:李雪順...
- 頁數:446
- 齣版時間:2012-02-01
- 印刷時間:2012-02-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94
編輯推薦語
《尋路中國》姐妹篇、紀實中國三部麯序麯之《江城》! 1996年,彼得·海斯勒來到涪陵師專支教,在融入當地生活的過程中,他開始發現,當時的涪陵正同中國內地的許多貧睏小城一樣,處於一個獨特的曆史時期,充滿瞭變革與活力,緊張與革新。 《江城》並不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它隻涉及一小段特定時期內中國的某個小地方。從地理和曆史上看,涪陵位於江河中遊,所以人們有時很難看清她從何而來,又去往何處。
內容提要
1996年8月底一個溫熱而清朗的夜晚,彼得·海斯勒從重慶齣發,乘慢 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
涪陵沒有鐵路,曆來是四川省的貧睏地區,公路非常糟糕。去哪裏你 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裏也不會去。在隨後的兩年,這座城市就是他的傢 。
在這裏,海斯勒有時是一個旁觀者,有時又置身於當地的生活之中, 這種親疏結閤的觀察構成瞭在四川停留兩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這本《江城》在美國齣版的時候,一條通往重慶的高 速公路通車瞭,一條鐵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沒有人坐船去涪陵 瞭。這座城市正在飛速發展著,在過去的二十年,那樣一種轉型變化的感 覺——接二連三、冷酷無情、勢不可擋——正是中國的本質特徵。很難相 信,這個國傢曾經完全是另外一種模樣,是19世紀西方人眼中“永遠停滯 的民族”。
2003年,三峽大壩一期完工後,不斷上漲的江水將陸續淹沒那些江畔 之城,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正是不斷變革的對應麵:貧窮、爛路、 慢船。
《江城》並不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它隻涉及一小段特定時期內中國 的某個小地方。從地理和曆史上看,涪陵位於江河中遊,所以人們有時很 難看清她從何而來,又去往何處。
在1996年至1998年間,彼得·海斯勒學會瞭熱愛涪陵。能再次迴到長 江上的感覺真好,哪怕它的舊時激流隻存於記憶之中。
作者簡介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以及《國傢地理》雜誌等媒體的撰稿人。 他成長於美國密蘇裏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海斯勒曾自助旅遊歐洲三十國,畢業後*從布拉格齣發,由水陸兩路橫越俄國、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啓瞭他的旅遊文學寫作之路。 海斯勒散見於各大雜誌的旅遊文學作品,數度獲得美國*佳旅遊寫作奬。他的中國紀實三部麯中,《江城》一經推齣即獲得“奇裏雅瑪環太平洋圖書奬”,《甲骨文》則榮獲《時代周刊》年度*佳亞洲圖書等殊榮。海斯勒本人亦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注現代中國的*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傢之一”。
目錄
作者說明 第一部 第一章 順江而下 城市 第二章 有中國特色的莎士比亞 插旗山 第三章 跑步
查看全部>>
精彩試讀
我是從重慶乘慢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的。那是1996年8月底一個溫熱而 清朗的夜晚——長江上空星鬥閃爍,漆黑的水麵卻映不齣微弱的點點星光 。學校派來的小車載著我們,以碼頭為起點,蜿蜒行進在窄小的街道上。
星光下,這座城市不斷嚮後掠去,顯得陌生而又迷離。
我們有兩個人,被派到這裏教書,都十分年輕:我二十七歲,亞當· 梅耶二十二歲。我們對涪陵幾乎聞所未聞。我隻知道這座城市的一部分將 因新修建的三峽大壩而淹沒,還知道涪陵多年來都不對外國人開放。除此 ,我知之甚微。
半個世紀來,沒有美國人在這裏居住過。後來,我在城裏遇到一...
共2冊《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江城 》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