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故宫的离合

两个故宫的离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野岛刚 著
图书标签:
  • 故宫
  • 历史
  • 文化
  • 建筑
  • 北京
  • 家族
  • 爱情
  • 离合
  • 清朝
  • 宫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63887
商品编码:1079429396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日)野岛刚 著作 张惠君 译者 定  价:35 出 版 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1月01日 页  数:234 装  帧:平装 ISBN:9787532763887 暂无

内容简介

暂无
故宫博物院的百年风云:从紫禁城到“博物苑”的变迁与新生 本书聚焦于故宫博物院自成立之初,在动荡年代中如何艰难求生、守护中华文脉的宏大叙事,详细梳理了其从一座帝王私家宫殿向现代国家级博物馆转型的复杂历程。 本书并非讲述文物本身的考古故事,而是深入挖掘了一个特殊机构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生存智慧与文化担当。我们将看到,那些曾经高悬于朱墙之上的威严,是如何被一层层剥离,最终让渡给“人民”和“历史”。 第一章:帝国的黄昏与“宫廷”的遗产(1912-1924) 清帝退位,紫禁城并未立即成为博物馆。本书的开篇,将详细描绘溥仪退位后,这座庞大宫殿群的尴尬处境。它既是前朝帝王的居所,又是新政府尚在摸索中的“历史遗址”。 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古物陈列所”的艰难起步。这是一群具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在资源匮乏、政治动荡的夹缝中,如何争取并初步整理宫中遗存的文物。他们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技术性的,更是观念性的——如何说服一个刚刚“打翻了帝制”的国家,这座宫殿的价值在于其历史和艺术,而非政治象征。 重点描绘了初创期的内部分歧:是应效仿西方建立标准化的博物馆,还是保留宫殿原有的格局?这一阶段的摸索,为后来的博物院建立奠定了最初的组织框架和文物基础。溥仪的留居,更像是历史遗留问题,为早期文物的保护与清点工作增添了无尽的复杂性。 第二章:博物院的诞生与“南迁”的序曲(1925-1931) 1925年“故宫博物院”的正式成立,是本书叙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更,更标志着一种现代公共机构理念的引入。本书将详细考察李煜、张仲一等首批主持者们如何借用现代博物馆学的理念,着手建立典藏、研究和展示体系。 然而,和平的假象很快被打破。随着关东事变和国内局势的恶化,如何保护散布于北京的百万件珍贵文物,成为悬在新任管理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本章将详述筹备“文物南迁”的决策过程。这不是简单的转移,而是牵动着精英阶层对于“文化主体性”的深刻焦虑。我们细致还原了打包、编目、押运的艰巨过程,揭示了当时文物工作者们面对无数不确定性时所展现的专业素养与牺牲精神。 第三章:烽火中的“文物长征”与战时坚守(1931-1945) “南迁”并非终点,而是漫长“文物长征”的开始。本书将浓墨重彩地描绘文物南迁团队的“四路大军”如何穿越战火纷飞的中国腹地。他们的足迹遍布南京、长沙、武汉乃至四川的深山之中。 我们深入探究了文物在西南腹地遭遇的极端困难:日军轰炸下的抢救、潮湿闷热气候对书画绢帛的侵蚀、以及如何平衡文物安全与地方政府的资源限制。这一部分将通过大量未曾公布的内部信件和日记,展现文物工作者们在颠沛流离中对文物所倾注的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他们不仅是守护者,更是“流亡中的文化使者”,在最黑暗的年代,用艺术和历史对抗着暴力和虚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原了在重庆时期,故宫博物院如何在资源极端有限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进行学术研究和小型展览,以维持机构的生命力与国际声誉。 第四章:战后回归的复杂性与抉择(1945-1949) 抗战胜利后,文物回归的进程充满了新的挑战。这不仅是物质上的点收,更是政治合法性与知识产权的再确认。 本章侧重于战后故宫院方在接收、清点和修复文物过程中遇到的巨大困难——部分文物失散、包装损坏、以及如何处理战时地方政府对文物的“代管”问题。同时,随着国共两党的军事对峙加剧,故宫的文物,特别是精品,开始被卷入更深层的政治角力。本书将详细分析,在解放前夕,不同政治力量对于故宫文物归属权与未来走向的考量与博弈。 第五章:新时代的重建与“两岸”的文化延续 解放后,留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如何迅速重建体系,适应新的意识形态,并重新定义其对公众的意义,是本书的收尾部分。我们将看到,那些曾经的宫廷遗物,如何被重新纳入“人民历史”的叙事框架中,并开始面向更广大的民众进行开放。 本书的重点在于展示,尽管历史的洪流将故宫的许多重要藏品带往海峡彼岸,使得“故宫”的完整性被割裂,但两岸的学者和机构之间,在后续的文物研究、修复理念上,依然保持着一种超越政治的专业默契。这种默契,是中华文化共同体在极端分裂状态下,依然能够维系其学术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总结: 本书旨在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描绘出一个机构如何在帝国瓦解、战火纷飞、政治剧变的百年间,以“文物”为载体,实践其文化使命的史诗。它关乎一群知识分子的担当,关乎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记忆的珍视与不懈守护。它探讨的不是“宫”的奢华,而是“院”的坚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达到了一个罕见的平衡点,让人读来爱不释手。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哲学思考,而不是单纯的历史记录。作者似乎在探讨,在永恒的紫禁城中,个体命运是如何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又如何在历史的缝隙中留下微小却永恒的印记。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那种强烈的宿命感所触动——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都化作了历史书页上的寥寥数语,而他们所经历的爱恨情仇、权力斗争,却以另一种更隐晦的方式,留存在每一块砖瓦、每一件陈设之中。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试图去评判古人的功过是非,而是以一种近乎悲悯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强烈的共情。这种不带预设立场的叙述,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尤为沉稳大气,少了些许喧嚣的争论,多了几分对逝去时光的敬畏。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了时间界限的,对人性深层驱动力的探索。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其对“失落”主题的深刻挖掘。它不仅仅是记录了某个朝代的兴衰,更是深入剖析了在宏大历史变迁中,那些无声无息的消亡与遗忘。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制度、风俗、乃至被时代遗弃的人和事,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暂时的“复活”。这种复活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带着清醒的疼痛感的追忆。我仿佛能从那些文字中窥见那些被权力中心所忽视的角落,那些角落里发生的故事,同样是构成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人深思,我们今天所珍视和铭记的一切,在未来又将有多少会被新的浪潮所吞噬?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记忆的义务”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历史不仅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更是无数普通个体在特定时空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这种带着人文关怀的史观,使得整部作品厚重而不沉闷,悲凉却不绝望。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的制作也极具匠心,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内页的纸张选择、字体字号的搭配,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确保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性。但更重要的是,阅读体验的流畅性被维持得非常好,尽管内容涉及复杂的时间跨度和多重线索,但作者总能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将读者重新带回主线。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写作技巧,它意味着作者对材料的掌控度极高,知道何时该收紧叙事,何时可以放慢笔触,让读者喘息并消化吸收前文的信息。读完后,我感觉自己进行了一次漫长而充实的旅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精神层面的历练。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次需要投入精力去“参悟”的阅读实践。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中的满足感和知识的充实感是难以言喻的,它拓展了我对特定历史时期复杂性的理解,并在多个维度上对我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实在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不同时代的碎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既宏大又细腻的历史画卷。它没有采用传统传记或编年史的刻板结构,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侧面描写和人物内心独白,引领读者潜入历史的深处。我尤其欣赏它对氛围营造的拿捏,那种厚重的历史感与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交织,使得书中描绘的场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读者仿佛能闻到故纸堆里特有的霉味,听到宫墙内深处传来的微弱声响。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超一般历史读物能提供的深度。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无论是对某一时期服饰纹样的考究,还是对特定礼仪的精确复述,都显示出扎实的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然而,这种精妙之处并不以牺牲可读性为代价,相反,流畅的文笔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也能被故事的魅力所吸引,甘愿沉溺其中,跟随作者的指引,去探索那些尘封已久的秘密与情感。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为大胆,充满了实验性的结构,这对于习惯了传统叙事套路的读者来说,或许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它不是线性的,更像是一张复杂的三维地图,你可能需要不断地跳跃于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视角之间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布局。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迷失,但一旦你接受了这种非线性的逻辑,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张力。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恰恰呼应了历史的本质——记忆本身就是不连续的,是无数片段的随机重组。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成功地打破了读者对“历史必然性”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历史进程中那些偶然性与不可预测性。特别是其中一些场景的切换,其节奏的把握堪称教科书级别,前一刻还在描绘宫廷的奢靡,下一秒猛地切入到民间疾苦,那种强烈的对比,瞬间将读者的情感拉扯到了一个极度紧张的状态。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叙事,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智力上的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