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史·两汉卷

中国儒学史·两汉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许抗生 等 著



下载链接1
下载链接2
下载链接3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2-0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9269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36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两汉前后历时约400多年,汉代儒学经历了复兴—繁荣—官方统治地位确立—讖纬泛滥—鼎盛—衰颓的过程。《中国儒学史·两汉卷》按照汉代儒学由恢复到昌盛到极盛而衰落这一历史发展的线索,描绘了汉代儒学盛衰的历史全过程。全书言必有据,征引宏博,既有对于某一时期儒学发展全貌的概括,也有关于具体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细部解说,点面结合,思路清晰明畅。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汉初儒学的复兴
第一节 汉初儒学的复起
第二节 汉初儒家经学的兴起
第三节 汉初儒学与黄老学的关系
第二章 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儒学思想体系
第一节 生平略考
第二节 公羊学统
第三节 汉武帝、董仲舒与“独尊儒术
第四节 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儒学思想体系
第五节 董仲舒儒学思想对汉代制度的影响
第六节 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盐铁论》:儒家与法家经济理念的冲突
第一节 《盐铁论》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武帝时期法家经济政策的基本格局
第三节 儒家对法家经济政策的批评
第四节 儒法财经理念的冲突
第五节 儒法社会理念的差异
第四章 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儒学的发展
第一节 宣成时期的儒学发展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石渠阁经学会议
第三节 孟喜、京房的《易》学思想
第四节 刘向的儒学思想
第五章 两汉之际谶纬的盛行
第一节 “图谶”在两汉之际的盛行
第二节 谶纬与汉代儒学
第三节 《易纬》思想概述
第六章 古文经学的形成及其与今文经学的纷争
第一节 古文经学的形成
第二节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纷争
第七章 扬雄、桓谭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扬雄的思想创构及其对儒学的弘扬
第二节 桓谭对儒学的反思
第八章 白虎观经学会议与《白虎通》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白虎观会议与《白虎通》之书
第二节 《白虎通》对汉代思想和制度的整合
第九章 王充的儒学思想及其对谶纬的批评
第一节 对儒家神学思想的批评
第二节 王充的儒学思想
第三节 王充思想中的矛盾
第十章 东汉后期经学的发展
第一节 今文经学的转衰与今古文经学的合流
第二节 今文经学的余辉——何休的公羊学
第三节 郑玄对汉代经学的总结
第十一章 汉末官方儒学的衰败与社会批判思潮的兴起
第一节 清、浊二流的斗争与官方儒学的衰败
第二节 王符融法于儒的批判思想
第三节 崔氏门风与崔寔“达权救弊”的思想
第四节 仲长统的社会批判和制度反思
第五节 汉末士人的思想转向及其对玄学的影响
第十二章 汉代儒学对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第一节 《太平经》中的儒家思想
第二节 《理惑论》中的儒佛关系
结语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儒学史·两汉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儒学史·两汉卷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儒学史·两汉卷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中国儒学史·两汉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二)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评分

西汉马王堆《帛书》

评分

孔子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在好的方面谁知道的比他多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生性正直,与人为善的理念,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教育思想: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主张“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可谓桃李满天下。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

评分

(四)官,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评分

本书是著名学者汤一介主编的丛书之一,全面介绍儒学形成独尊地位的发展过程。

评分

文学的发展是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一般说,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评分

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评分

汤一介主编的经典。好书

评分

因为想看看这套儒学史写得怎么样,就买了,很厚,但好像并没有达到想的那样好。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儒学史·两汉卷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