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逢年过节》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岁时岁事风俗的专著。对中国汉民族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逢年过节的相关风俗及含义,特别是各种岁事风俗在江南地区的变化和表现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内容简介
汉民族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字,共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汉民族区域的岁事活动也来源于相同的源头或著录,风俗习惯大同小异,只不过因地理、气候、物产的不同会产生一点点的差异。所以,《逢年过节》在叙述岁事风俗起源与流变时,除了尽可能寻找与江南风俗有关的著作,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古籍的常见著作。而到了清代中期以后,上海人写的“竹枝词”中有不少记录了上海地区的风俗,于是,《逢年过节》在叙述中也尽可能多地采用了上海的著录。在以往出版的著作中尚无专门介绍上海岁事风俗的著作,希望这本小书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开端。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历法与节日
节日与假日
历法产生的节日
第二章 由历法引起的节日
立春说“行春”
立夏说疰夏
中秋与月饼
中秋说“斗香”
“走月亮”和“斋月亮”
立秋吃西瓜
清爽冬至邋遢年
第三章 过新年
腊月二十四话“送灶”
年前的风俗活动
除夕风俗
年夜饭
压岁钱和压岁果
守岁
烧庙香
开果盘
从“飞贴”到贺年卡
新年的休闲活动
吃年酒和敲甏底
正月初五接财神
正月十五闹元宵
元宵灯节
走三桥和迎紫姑
第四章 祭祀与节日
二月二日土地生日和牚腰糕风俗
清明与扫墓
寒食与清明
清明扫墓的起源和流变
清明的饮食风俗
三巡会的祭祀风俗
“十月朝”的风俗
腊月“打野胡”风俗
腊八与腊八粥
第五章 术数产生的节日
术数与历法
从“上巳”到三月三
三月三日“田鸡报”
三月的“游春”风俗
端午的起源
端午节的系“长命钱”风俗
“五毒衣”和“张天师符”
端午节挂钟馗像
插菖蒲艾蓬
吃雄黄酒与挂香袋
端阳竞渡
六月六狗漶浴
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的□巧风俗
七夕吃巧果与祈子风俗
关于七夕的另一种说法
重阳登高风俗
重阳糕风俗
重阳节的其他风俗
第六章 宗教形成的节日与风俗
正月十三“爆孛娄”
二月十九观音诞和“挑青节”
四月初八“浴佛节”
蛇王生日
神仙生日和□神仙
药王生日
火神素和雷祖诞
上海的天后圣诞庆祝
六月六的晒袍会
中元节地官诞辰盂兰盆会
七月三十的地藏王生日
第七章 农业活动产生的节日
五月二十一日的“水龙会”
七月二十“棉花生日”
黄梅季节说雨水
三伏说“伏”
六月十八潮生日
附录 岁时节序表
精彩书摘
上海和江南地区还普遍流行立秋吃西瓜的饮食风俗。江南地区的西瓜上市旺季在小暑与大暑之间,立秋日一般在大暑之后的阳历8月7日前后。此时江南气候已告入秋,西瓜也进人末市。择西瓜落市日期吃西瓜于理不通,那么,上海和江南地区为什么会形成立秋吃西瓜的风俗呢?这还得从西瓜本身讲起。
西瓜和西红柿等农作物一样,是从西域引进的品种。据《新五代·四夷附录》记载:“胡峤居契州……东行数十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复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甘。”这是中原地区人第一次在西域吃到西瓜的记载。又据明《戒庵老人漫笔》说:“西瓜可以治暑疾,基效……其种自洪忠宣使金虏移归。”至迟在南宋末年,西瓜已引人中原,因其来自西域而被叫做“西瓜”。
西瓜虽从宋代传人中原,但种植并不普遍,所以也没有产生和形成立秋吃西瓜的风俗。然而在西域原西瓜产区,已存在立秋吃西瓜的风俗。西域处中国的北方,纬度较高,约在立秋时节西瓜刚进入采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种尝鲜。据记载,西域少数民族在立秋西瓜将上市时,妇女们往往结伴夜出到瓜田摘瓜,夜间无法辨别西瓜的成熟程度,人们认为如果那天从田里抱回的西瓜是熟瓜,就像征女孩能找到好丈夫,而妇女能多生贵子。这种风俗称之“摸秋”,摸秋风俗显然和西瓜形象有关。古人常把妇女和瓜作形象比喻,如妇女初次性交称之“破瓜”,子孙众多为“瓜绵”等。因此“摸秋”活动开始只是妇女间一种秘密的占卜活动,但秋夜到田间摸瓜未必能保证摸到熟瓜,能摸到熟瓜者自然喜气洋洋,而一旦摸到生瓜者肯定也会垂头丧气。于是人们往往在白天选好熟瓜放在指定的地方,到入夜后再叫娘儿们去取,“摸秋”也从卜筮而演变为风俗,然而人们希望在立秋日能摘取熟瓜以祈求多子多孙的心情是一样的。髓着西瓜种植区域的扩大,立秋日“摸秋”风俗也逐渐深入人心,以后城市中也把立秋日挑选熟瓜作为喜庆的预兆。但是立秋吃西瓜风俗的含义已从妇女而演变到众生了,从原来的妇女求子而进化为众生的求福了。
北方城市中立秋吃西瓜的风俗,在清代中叶流传到江南地区,人们对此风俗,找不出合理的解释,有的人讲立秋日食西瓜可消暑日积结的淤气,有的人又认为为过冬积“阳威”,而实际上是北方“摸秋”风俗的影响或仿效。立秋按历法已进人秋天,气温已开始下降,江南西瓜在立秋前已进入落市阶段,瓜的甜度和质量明显下降,所以,立秋吃西瓜作为传统节候风俗宜随君便。
……
前言/序言
“岁时”和“岁事”有同义的一面,但词义稍有区分。古代汉语中“岁”指年,“时”则指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四季称“时”或“四时”。引申之,“岁时”就是一年的节序。“岁事”则是一年之中应该和必须做的事,用现代的话就是一年四季的节日和节日的活动。
《左传》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则是兵器,引申义就是战争。这句话的意思即:作为一个国家,最主要的大事无非二类,即以祭祀的方式,祈祷上天、祖宗保佑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依靠建立强大军队来保卫祖国,保护人民的安全。
古代的科学十分落后,人们不知道地球为什么会有昼夜之分,太阳为什么会在东边升起,闪电、打雷、下雨、刮风等自然现象是怎么发生的,于是,人的潜意识认为,应该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在左右这一切,并认为,通过某一种方式或手段向这种超自然的神祈祷,就会得到神的庇护和保佑。
“人死为鬼”,当人们的长辈、祖辈逝世后,生人也可能会在梦中与“鬼”相聚,于是就有“灵魂不散”的思想,祭祀祖先一方面是表示对祖先的思念和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希望得到祖先在冥冥之中的庇护和保佑。
《礼记·哀公问》:“岁时以敬祭祀,以序宗族”,祭祀祖先的另一个目的是使宗族“长老有序”,从而确保宗族的兴旺发达。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汉民族的文明始于农业,而农业生产又与四时有规律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人们年复一年地重复这样的规律和活动,于是,在一些固定的日子就会形成固定的活动,久而久之,这些日子就成了节日。
至迟到了汉代,由原始的占卜术发展起来的的阴阳、五行、八卦术相结合而形成了“术数”,在将近二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术数”在道学和道家的推波助澜下,在一些特别的日子很容易形成节日。古代的医学很不发达,医学技术十分落后,每一次瘟疫都会造成大批人的患病和死亡,而古人还往往会把,瘟疫的爆发和传播归罪于一种被叫做“厉鬼”或“疫鬼”的鬼身上,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就会以各方式驱逐厉鬼,后来,那种驱逐厉鬼的活动仍流行,其风俗意义却发生了转移或变化。如三月三日原初是驱魔辟邪的祓禊日子,这一天大家都要到水边“洗濯祓除,去宿垢疚”,但在南北朝时,文人雅士在水边“曲水流觞”而成了聚会的日子,而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似乎已是“泼水节”,而如今云南少数民族中流行的三月三日的泼水节就是汉族三月三日的遗风。
又如五月五日的端午在唐代以前一直被叫做“恶五月”,是一个十分凶险的日子,直到今天,民间还流传插艾叶菖蒲,吃雄黄酒,以及请张天师捉鬼的风俗,而大约到了宋代以后,端午又与纪念屈原活动联系起来。中国传统的节日产生和形成于农耕年代,节日的内容往往与祭祀、农业、宗教有密切的关系,而在农耕年代,生产力落后,交通闭塞,人间交往极少,于是,节日风俗“遗传”大而“变异”小,甚于同一种节日中,清代的风俗活动与千年前的宋朝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近代,上海迅速崛起,自开埠以后,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就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西风东渐,西方文明迅速在上海“扎根”,成为对传统文化最大的破坏力;上海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发财机会,吸引了上海周边以及全国各地的人进入上海,到20世纪初,上海城市人口突破三百万人,其中外来人口超过80%,而土著不足20%,上海成了一个地道的移民城市。移民们把自己的风俗习惯带进上海,移民与移民之间可以各自画地为牢,以自己的风俗习惯在上海生活,他们可以排斥其他移民群体,但不见得一定能影响或左右其他移民,各自“和平相处”。于是乎,移民们在长期“和平共处”的过程中,达到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风俗。如今人们习惯和喜欢用“海纳百川”来比喻上海的“大肚能容”,这多少还有一点“大国沙文主义”的沾沾自喜,我们还不如以“涓涓细流汇成海”来比喻上海,是移民和土著齐心协力创造了上海。
近代以后,城市文明的高度发展,使上海最早、最快地步入城市化的商品社会。社会性质根本化的变化,又势必以更大的力量冲垮形成于农耕社会的风俗,涉及到的岁事风俗也是如此。在农耕年代,中国长期实行“崇本抑末”,“崇农轻商”的政策,农业性的节日比较受到关注和重视,而商业性的节日一般不被重视。而进入近代后,上海的大部分农业性的节日逐渐消失,而原不被重视的正月初五“接财神”几乎成了人人关注,最为热闹的节日。同样,科学水平的提高,也使原来以驱魔辟邪的节日变了样,原来最被看重的“中元节”的“盂兰盆会”如今已经消失。
汉民族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字,共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汉民族区域的岁事活动也来源于相同的源头或著录,风俗习惯大同小异,只不过因地理、气候、物产的不同会产生一点点的差异,如北方多陆地出行以车马为主,北方祭灶大多使用“灶马”,而南方多水,代步工具以舆肩为主,于是送灶王升天的工具多为“灶轿”。所以,本书在叙述岁事风俗起源与流变时,除了尽可能寻找与江南风俗有关的著作,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古籍的常见著作。而到了清代中期以后,上海人写的“竹枝词”中有不少记录了上海地区的风俗,于是,本书在叙述中也尽可能多地采用了上海的著录。在以往出版的著作中尚无专门介绍上海岁事风俗的著作,希望这本小书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开端。
最后,我还得感谢我的一位小朋友,即我朋友曹兴旺的女儿曹珏晨,她帮我整理和打印了全部的稿子。
薛理勇写于秋月枫舍
2009.5.20
逢年过节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过了那么多次年,还不曾了解过以前的祖先是怎么过年的,相比现在有哪些变化呢
评分
☆☆☆☆☆
评分
☆☆☆☆☆
介绍风俗习惯的数据,小时候的事情记不得了,不看看书都想不起来的。比较喜欢这类的文化书,薛理勇的书也买了好几本。
评分
☆☆☆☆☆
至迟到了汉代,由原始的占卜术发展起来的的阴阳、五行、八卦术相结合而形成了“术数”,在将近二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术数”在道学和道家的推波助澜下,在一些特别的日子很容易形成节日。古代的医学很不发达,医学技术十分落后,每一次瘟疫都会造成大批人的患病和死亡,而古人还往往会把,瘟疫的爆发和传播归罪于一种被叫做“厉鬼”或“疫鬼”的鬼身上,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就会以各方式驱逐厉鬼,后来,那种驱逐厉鬼的活动仍流行,其风俗意义却发生了转移或变化。如三月三日原初是驱魔辟邪的祓禊日子,这一天大家都要到水边“洗濯祓除,去宿垢疚”,但在南北朝时,文人雅士在水边“曲水流觞”而成了聚会的日子,而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似乎已是“泼水节”,而如今云南少数民族中流行的三月三日的泼水节就是汉族三月三日的遗风。
评分
☆☆☆☆☆
评分
☆☆☆☆☆
至迟到了汉代,由原始的占卜术发展起来的的阴阳、五行、八卦术相结合而形成了“术数”,在将近二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术数”在道学和道家的推波助澜下,在一些特别的日子很容易形成节日。古代的医学很不发达,医学技术十分落后,每一次瘟疫都会造成大批人的患病和死亡,而古人还往往会把,瘟疫的爆发和传播归罪于一种被叫做“厉鬼”或“疫鬼”的鬼身上,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就会以各方式驱逐厉鬼,后来,那种驱逐厉鬼的活动仍流行,其风俗意义却发生了转移或变化。如三月三日原初是驱魔辟邪的祓禊日子,这一天大家都要到水边“洗濯祓除,去宿垢疚”,但在南北朝时,文人雅士在水边“曲水流觞”而成了聚会的日子,而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似乎已是“泼水节”,而如今云南少数民族中流行的三月三日的泼水节就是汉族三月三日的遗风。
评分
☆☆☆☆☆
如果您发表的评价内容与本书无关,该评价将被删除。
评分
☆☆☆☆☆
评分
☆☆☆☆☆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汉民族的文明始于农业,而农业生产又与四时有规律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人们年复一年地重复这样的规律和活动,于是,在一些固定的日子就会形成固定的活动,久而久之,这些日子就成了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