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颠覆性”的。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汇编,但没想到作者的笔触极其生动,尤其是在描述教育改革的实践困境时,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线教师的挣扎与努力。我特别喜欢其中探讨“教师专业成长”的部分,它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指导口吻,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在分享经验。作者详细描述了教师在面对新技术、新课程标准时的迷茫、探索到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全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心路历程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书中的小标题设置也很有匠心,常常用一些富有哲理性的短语来概括一个复杂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比如,他用“从‘教书匠’到‘育人者’的跨越”来形容教师角色的转变,这个比喻非常精妙,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读完这一部分,我感到自己对“终身学习”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为了一种具体可行的实践路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人文关怀”的底色。尽管篇幅浩瀚,充满了严谨的学术论述,但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对每一个受教育个体的深深关切。作者在探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时,没有仅仅关注分数和排名,而是将笔墨重点放在了如何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容忍失败、鼓励探索的评价环境。他提出的“成长性评估”理念,并非简单地替换现有工具,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要求教育者学会欣赏每一个微小的进步,看到每个学生独特的闪光点。这种对个体价值的尊重,让这本书读起来丝毫没有冰冷的说教感,反而充满了温暖和希望。它让人相信,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批量生产标准化的成品,而是帮助每一个人实现其最本真的潜能。读完之后,我不仅对教育的宏大叙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有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敬意的视角。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对读者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涉及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心理学交叉领域的内容时,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完全领会作者的深意。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才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得以凸显。作者在论述“教育的文化负载性”时,引用了大量的跨文化研究数据,清晰地展示了教育理念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变异与适应过程。我特别欣赏他对于“西方中心主义”倾向的警惕和反思,作者指出,任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模式都是不现实的,真正的教育创新必须植根于本土文化。这种全球视野下的批判性思维,让这本书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具备了世界性的学术视野。虽然有些章节需要我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但这恰恰体现了这本书作为“引路石”的作用,它不仅仅提供答案,更重要的是启发你去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封面上只有简单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没有任何花哨的图案或装饰,让人感觉它是一本非常严肃、注重内容的学术专著。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我立刻被其清晰的排版和易读的字体所吸引。作者在引言部分清晰地阐述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核心观点,这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教育公平”那一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不同社会背景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所带来的实际影响。尤其是在讨论城乡教育差距时,作者引用的数据和访谈资料都非常详实,让我这个长期关注教育议题的读者都感到耳目一新。他提出的一个观点是,教育公平不仅仅是资源上的平均分配,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适切性调整,这需要教育者具备更强的社会敏感度和反思能力。整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了许多经典教育学理论,同时也敢于提出具有批判性的新见解,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充实,仿佛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家进行了深入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循规蹈矩,而是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方式。从宏观的教育哲学基础切入,逐渐深入到具体的教学法和课程设计,最后再回归到对教育未来趋势的展望,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学习的本质”这一核心问题的探讨。作者没有简单地引用行为主义或建构主义的定义,而是结合了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关于“意义建构”的全新模型。这个模型强调了情感和环境在学习过程中的催化作用,这为我理解为什么有些课堂气氛热烈但效果不佳,而有些看似平淡的互动反而能留下深刻印记,提供了理论支撑。书中的图表制作也非常精良,那些复杂的教育生态模型,通过可视化处理后变得一目了然,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兼顾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的优秀著作,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舒新城的《教育通论》可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作之一”。这本“通论”是提纲挈领之作,除此之外,尚有《现代心理学之趋势》(1924年版)、《近代中国留学史》(1927)、《道尔顿制研究集》(1929)、《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1932)、《近代中国教育史料》(1933)等著名教育著作。另外,舒新城先生还在中华书局创办了多种之学术事业,编纂《辞海》与教育理论等学术工作,真是对学术文化之传承多含有一番人生之理想。从这种意义上说,舒可谓是大教育家。舒新城,原名玉山,学名维周,字心怡,号畅吾庐,曾用名舒建勋,湖南溆浦人。出版家、教育家。15岁入学溆浦县立高等小学,1917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后在长沙兑泽中学、省立一中及福湘女学等校任教务主任。曾办《湖南教育月刊》。1920年应张东荪之邀任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主任。1923年任南京东南大学附中研究股主任,推行道尔顿制,并赴上海、武昌、长沙等地讲演,编写《道尔顿制研究集》和《近代中国教育史料》,成为教育界名人。1923年11月由恽代英介绍加入****学会。1924年10月,应吴玉章之邀,赴成都任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25年返南京专门从事著述。1928年,应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之聘,任《辞海》主编。1930年起,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兼图书馆馆长,全力主编《辞海》。建国后,曾《辞海》编委会主任委员。1960年11月28日,舒新城在上海病逝,享年67岁。
评分儿童儿童语去 43
评分不错的东西。值得推荐!!!!!!
评分,-===-//
评分满意
评分书不错,简略。纸质印刷还行。( 作为一代辞书编纂大师,除编纂《辞海》外,回顾舒新城的一生,所编、缩写堪称著述颇为丰富,主要有《现代心理学之趋势》、《近代中国留学史》、《教育通论》、《人生哲学》、《道尔顿制研究集》、《中华百科辞典》、《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近代中国教育史料》 。。)
评分舒新城的《教育通论》可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作之一”。这本“通论”是提纲挈领之作,除此之外,尚有《现代心理学之趋势》(1924年版)、《近代中国留学史》(1927)、《道尔顿制研究集》(1929)、《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1932)、《近代中国教育史料》(1933)等著名教育著作。另外,舒新城先生还在中华书局创办了多种之学术事业,编纂《辞海》与教育理论等学术工作,真是对学术文化之传承多含有一番人生之理想。从这种意义上说,舒可谓是大教育家。舒新城,原名玉山,学名维周,字心怡,号畅吾庐,曾用名舒建勋,湖南溆浦人。出版家、教育家。15岁入学溆浦县立高等小学,1917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后在长沙兑泽中学、省立一中及福湘女学等校任教务主任。曾办《湖南教育月刊》。1920年应张东荪之邀任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主任。1923年任南京东南大学附中研究股主任,推行道尔顿制,并赴上海、武昌、长沙等地讲演,编写《道尔顿制研究集》和《近代中国教育史料》,成为教育界名人。1923年11月由恽代英介绍加入****学会。1924年10月,应吴玉章之邀,赴成都任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25年返南京专门从事著述。1928年,应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之聘,任《辞海》主编。1930年起,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兼图书馆馆长,全力主编《辞海》。建国后,曾《辞海》编委会主任委员。1960年11月28日,舒新城在上海病逝,享年67岁。
评分很好的书 非常好 欢迎大家购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